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放爱一条生路

别再执迷不悟

带走你的自由和我的祝福

离开 离开

别再作茧自缚

不爱就不爱

不要舍不得离开

让这个错早点结束

……”

——那英,《放爱一条生路》


2018年3月28日上午,安徽芜湖街头,王某向前女友陈某求复合被拒绝,开车撞停女友的红色路虎SUV,下车并上陈某的车后,点燃汽油与她同归于尽。


我们常说好聚好散,但是,正如《放爱一条生路》歌词里唱的那样,执迷不悟其实就是作茧自缚。这样的爱情会让人窒息,甚至是毁灭自己和他人。


为什么明明知道对方已经不再爱自己,却依然死缠烂打,甚至要毁灭她呢?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从四种执迷的爱恋者、被执迷者爱上的三种人,以及如何挣脱执迷爱恋的牢笼三个方面,以大量的事实案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执迷爱恋者的心理,由此来帮助那些有执迷倾向或者不幸成为执迷者目标的人走出执迷的牢笼,重获真正的爱情。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想放弃,因为我感觉自己已经结婚,书或许对我作用不大。但是看完后,我庆幸自己坚持看完了。审视过去,我终于明白了执迷者与执迷者目标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相似的特征。为了我的孩子今后能够获得真正的爱,了解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方法也是一种收获吧。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1.执迷爱恋者是什么样的


当爱情结束时,最好是好聚好散,各自安好。然而执迷爱恋者往往不甘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退出对方的生活,想要通过种种行为来挽回爱情。如果无法挽回,执迷爱恋者容易产生报复幻想,以此消除自己内心的痛苦。当他们沉迷于报复幻想时,容易受到一点点刺激进而实施报复行动。


执迷爱恋者采取报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控制了他的大脑,因而惩罚那个让自己如此痛苦的人。


前文中的王某在自焚前曾多次跟踪、尾随和纠缠陈某要求复合,遭到陈某拒绝后便产生与之同归于尽的想法,最后付诸了行动。他的痛苦是没有了,却给双方家庭带去了无尽的痛苦。


一个朋友跟我分享这样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和女友分手了不到三个月又结婚了。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那个女孩为了他而自杀,抢救过来了,女孩对他说“没有他,她会活不下去”,他觉得对不起女孩的爱,所以结婚了。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我这么爱你,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这类有毒的情话在执迷爱恋者和执迷者目标中总是那么管用。特别是当执迷者的目标释放出模棱两可的信号时。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里提到,执迷者在挽回爱情的时候通常会采取很过分甚至危险的行为:


送一些礼物、鲜花或情书给对方,尽管对方并不想接受。

找借口与对方见面。

不断地电话骚扰。

经常开车路过对方的家或公司。

总是不打招呼就跑到对方家里或办公室。

跟踪对方。

威胁要自残或伤害对方。


当你发现你的恋人有上述这些行为时,请尽量保护好自己。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2.成为执迷者目标的根源是什么


苏珊.福沃德博士指出,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执迷者的目标,正所谓孤掌难鸣。简单来说,之所以成为执迷者的目标,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交流是非言语的,肢体语言、行为、态度传递的信息远高于语言。当我们矛盾挣扎的时候,或者试图掩饰内心的感受时,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给出的是模棱两可的双重信息。


上文提到的朋友的朋友就属于这种没有明确给出拒绝信号,让对方认为还可以通过自残来留住对方。事实证明这一招对他的确管用。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里提到,人在婴儿时期最基础的依恋关系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个得到很好照顾的婴儿极具安全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安全感和满足来自外界的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渴望回到与母亲成为一体的原始依恋关系带来的安全感。


然而,父母的爱是唯一以分离为目标的。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苏珊.福沃德博士指出,面对这样分离,当我们的父母以尊重、爱和鼓励来回应我们的需求时候,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从容地度过这场不可预知的分离。


但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常受到父母吓唬、虐待、或者忽略。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爱和鼓励,这让他们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极度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看似独立,实则内心孤独,充满恐惧。他们总是试图回到那个被父母疼爱的绝对安全和满足的港湾,进而形成一种不顾一切的“连接强迫”。对于“连接强迫”,作者在书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小女孩离开温暖的森林小屋去外面探索世界。当她看到越来越多从未见过的动物时会感到害怕而往家跑。如果小女孩是在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她会感受到家的安全和温暖,她的父母会去确认那些动物是安全的,然后鼓励她明天继续探险。但是,来自不健康家庭的女孩,跑回家竟然发现自己被锁在门外,眼看着后面的野兽要追上来了,她看到门后有光,继续拍门求助,可是依然没有人来开门,她越来越无助,越来越绝望。


执迷者就是那个拍门的小女孩,而执迷者的目标就是那屋子里的主人。执迷者想要从目标那里得到最初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而这个目标又是这么近,于是执迷者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的依恋。


当他们被目标拒绝的时候,童年时期的痛苦、恐惧和绝望在他们脑海中轮番上演。


但是,苏珊.福沃德博士提到,并非所有在童年遭受过拒绝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成为执迷者。他们的基因、体内生化失衡、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童年时期与小伙伴的关系,以及青春期的感情经历等,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执迷者和执迷者目标要如何才能挣脱执迷爱恋的牢笼呢?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3.如何挣脱执迷爱恋的牢笼


无论是执迷者还是执迷者目标,在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都是受害者。


苏珊.福沃德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里提到了挣脱执迷者爱恋的牢笼的方法。


1)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当你意识到自己处在执迷者爱恋的情感困境中时,作者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你良好的建议。在面对执迷者的时候,要给自己和执迷者设置底限。


当你给自己设限的时候,就不会给执迷者模棱两可的信号。执迷者得不到这类看似什么都可行的信号,至少会打消他死缠烂打的念头,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2)放弃改写童年的执念


作者在书里提到,你不必为童年时期遭受过的任何形式的拒绝负责。告别童年被拒绝的阴影,才能重建自信和与他人的信任关系。


执迷者明明知道父母并不爱自己,心里却不愿意承认,总想通过各种讨好等方式去让父母爱自己。然而他们越是这样,越发现父母依然不爱自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当父母真的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坦然承认,并且放弃改写童年的执念。我们不必为童年被父母的拒绝而负责任。


与其浪费时间试图改写童年,不如用剩下的时间去活出自己。告别昨天,才能与更好的明天相遇。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就是认清了父母不爱她的现实,自己努力工作和生活,从而获得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人生。


活得通透的人,总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3)对执迷者的暴力说“不”


如果你的执迷者恋人威胁要对你实施暴力或者曾经对你实施过暴力的时候,要坚决地对暴力说“不”。


首先,当执迷者威胁要对你暴力的时候,要认真对待他说话。特别是当他有酗酒、吸毒等不良习惯,甚至经常尾随、跟踪你的时候,他们实施暴力的可能性较大。这种威胁如同定时炸弹,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执迷者们没有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能力,因此行动起来会不计后果。此时,你应该报警或者寻求帮助,并尽量避免与他单独接触。


作者在书里提到瑞秋和格兰特的案例。瑞秋因厌倦了格兰特的“喜怒无常”而提出分手。格兰特不愿意放手,又是送花又是写情书,甚至跟踪瑞秋。但是瑞秋并没有回应格兰特的爱情挽救行动,她也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告诉过家人。多数执迷者目标也不会主动告知家人。


格兰特于是找到瑞秋的姐姐,请求她安排他和瑞秋见一面。并发誓如果再无法与瑞秋复合就会彻底放弃她。瑞秋姐姐答应邀请他们俩一起吃一顿晚餐,但是并没有告诉瑞秋格兰特也在。


当瑞秋来到姐姐家发现格兰特在场时,非常生气,连门也没有进,扭头就走。不料,格兰特追上瑞秋,在大街上争吵几句后,格兰特对瑞秋开了三枪,瑞秋被杀死了。


瑞秋生前与格兰特分手时,格兰特就曾经威胁要杀了她,但是瑞秋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心上,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跟家人说,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并不美


这些都是真实的案例,就跟前文提到的王某在前女友路虎上点燃汽油与她同归于尽的案例一样,并非电视剧里编的剧情。


我之所以推荐你看苏珊.福沃德博士的《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这本书,是因为她不仅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执迷者的疯狂行为,让我们放爱一条生路,学会正常地爱自己和爱别人,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放弃执着并不意味着放弃激情,而是放弃痛苦、焦虑、混乱、屈辱、嫉妒和占有欲。如果你能走出这些羁绊,就能解放自己,发现亲密关系中最深层次的快乐,最终获得一份真正的爱情。”——苏珊.福沃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