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那么容易就会起义造反呢?

张有进2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提问:为什么近代起义造反那么难!?陈胜吴广可以起义,楚霸王可以起义,李自成可以起义,你不能!在坦克机枪面前,群众起义就等于“嗝屁”!

古代百姓要想起义造反,不需要做太多准备,“揭竿而起”就行。

说白了,拿根棍子就能跟朝廷的军队打仗!所以,只要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百姓肯定会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反正棍子有的是,随便砍棵树,削个尖就行。条件好的,从家里拿把菜刀,就是先进武器。有技术的,可以把家里的铁锅农具“化了”,自己铸造兵器。弄个杨树枝条,绑个绳子就是远程武器----弓箭。朝廷的士兵就是装备训练稍微好点,起义军和他们差距还不是很大。

明朝末年,火器开始应用以后,起义军的装备才开始跟朝廷军队拉开距离。

尤其是装备了三眼火统的关宁铁骑,那玩意离远了当枪使,距离近了还能用来“砸人”!更可气的,他们还是骑兵(还有弓箭),起义军是跑也跑不了,追也追不上。所以,左良玉、曹文诏率领一两千关宁铁骑,就能打败数万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都领教过关宁铁骑的厉害。

等到清朝末年,想完全依靠百姓起义,推翻朝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孙中山和黄兴组织了无数次武装起义,都被清廷镇压了。没办法啊,军队已经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火器时代了。要想武装起义,必须买枪买炸药。搞枪很难得,自己造不了,只能买!而且,还是只能找洋人买,然后偷运回国内。同时,就算有枪和子弹了,还要训练起义军。步枪可不是拿起来就会用的,要经过专门训练。

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依靠革命党渗透清朝自己组建的“新军”!清末,清廷以北洋六镇为榜样,要在全国建立36镇新军:使用新式武器,接受西方训练。等到武昌起义时,清廷在全国建立了26镇新军,共计不到18万人。其中,北洋六镇势力最大,被袁世凯把控,拥兵7万多人。湖北的新军势力仅次于北洋六镇,已被革命党渗透,拥兵不到2万人。也是因此,湖北最终成了起义的首发地。

如果,没有渗透清廷的新军。革命党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民国时期,我党最初组建部队的基础就是南昌起义的部队。

这支部队本来就隶属于国民革命军,不是我党自己组建的。说白了,跟辛亥革命一样,也是靠渗透部队,直接把“朝廷”的军队拉走。这支两万人的部队,就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军队。南昌起义的那天,也被定位“建军节”!

近代以后,起义的百姓都被政府“突突突”了!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革命,二十万人上街游行,反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24日下午,苏军进入匈牙利。13天内,匈牙利人死伤上万人,二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1932年,4万多美国老兵组成“补助金请愿军”,请求政府对一战老兵支付福利补助金。老兵集结在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前,和政府对峙。最终,时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指挥联邦部队,开着坦克,拿着步枪,掷催泪手榴弹,驱散退伍老兵。

现在的普通人是拼不过坦克机枪的!随便就能起义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以后的时代里,政权的交替只会是在军队之间流转,不会流向手无寸铁的群众。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通讯和交通是主因。

即使是现在,也不是在每个乡镇或县城有驻军的。你“起义”的信息传到中央或“省城”,再调派军队,至少大半个月之后的事了,足够你打下好几个县城了。军队到了,你打不过还可以战“战略转移”,军队行军速度和你比,快不了多少,无非是比谁腿快,顶多是多一些多两条腿的马匹而已。而现在,大型运输机,伞降,卫星,这些都不是“起义”的你可以拥有的…

另一个就是兵器了。

冷兵器时代,军队手持矛和盾,你“起义”使用斧头镰刀,尽管劣势,但狭路相逢勇者胜,你还有得一拼。而现在你继续使用镰刀斧头,再加抢来的几支破枪,你再勇也不可能跟坦克直升机拼吧…


昵称还没想好啊110


主要两个原因,一,统治阶层不管百姓死活,二,冷兵器时代武器方面得到容易。



首先,当时的老百姓可以说只要能够吃饱肚子,其它的都是可以忍受的。不管言论自由还是其它,我想这些都不是造反真正原因。最主要还是统治阶层,只为了自己享乐,什么修宫殿啊,兴师动众的出游啊,造皇陵啊,这些都是需要钱的,没钱怎么办,增加赋税啊,从老百姓身上刮。吃都成问题了,不造反才怪。


其次,虽然当时统治阶层对刀,剑等武器管控也严,但是不代表就没有武器造反,冷兵器时代,不是只有这些可以当做武器,削尖的树枝,竹竿,木棍,石头……都是可以用做武器的。只要打败了小部分部队,缴获的兵器就可以了,再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除了骑马就是全部靠腿,可以这样说,军队和造反平民,只不过是装备正规点。

热武器时代可以这样说,军队有的,你什么都没有。所以古代造反容易。


良良引力波


这个容易是什么意思,是古代社会容易造成人民起义呢?还是古代社会起义容易成功呢?先说第一点吧,古代社会确实容易造成起义,但是古代社会起义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古代社会容易造成起义

中国古代的起义军的领袖虽然不全是农民阶级,但起义大军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农民军。而这些农民起义的原因就在于王朝制度僵化。说白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首先是官府滥用权威,盘剥百姓。他们对一些经济利益较高的商品进行垄断经营,以达到掠夺百姓财富的目的。比如清朝时期的人参、茶叶、兽皮、鸦片等等都由清朝统治者垄断。他们也依靠这些东西不断地盘剥着百姓。



另外还有封建统治者肆意侵占民田,兼并土地。明朝末年河南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集中在了明朝的王爷手中。清朝时期就连皇室也在直隶、河南、山东等地侵占民田,而满清八旗更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

还有很多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想方设法的给百姓增加税收,以满足个人的私欲。

中国古代本就是一个小农社会,普通百姓经济基础薄弱。以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很容易使得一些普通百姓破产流亡。而这些流亡的百姓就成了一个王朝的不稳定因素。最终百姓为了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力,他们不畏强暴,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



古代社会起义很不容易(成功率很低)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到清朝灭亡,整整整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农民起义数不胜数,但实际上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我们非常熟知的秦朝陈胜吴广、汉朝黄巾起义、唐朝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以及清朝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们的最终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有人统计了宋朝历史上共计发生了433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就发生1.4次。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竟然没有任何一次成功,全部都被镇压了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装备的差距

看似古代一把刀或者一根棍就能形成战斗力。但实际上这些普通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装备相差太远。

我们以在人人尚武的唐朝为例,法律中明文规定甲、弩、矛、枪、具等都属于违禁品,依发令私人不能有。若有矛、具者,各徒一年半。如果家中有甲三领、弩五张判处绞刑。



唐之后的所有朝代在禁止武器的法律上都在逐渐加强,所以普通百姓和军队的战斗力也在逐渐拉大。这也导致了很多刚刚开始的武装起义都被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再要补充的就是晚清时期进入火器时代之后,朝廷军队装备和普通百姓装备彻底拉开差距。从此之后,普通百姓的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上接近于零了。



阶级的局限性

也有一部分在朝廷正规军的打击下侥幸存活了下来,并且发展壮大。诸如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最终不思进取,导致了内部分裂而失败。

以李自成和洪秀全为例,他们在征讨天下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过任何有效管理天下的方法制度。而且在拥有一定实力后骄傲轻敌,从内部产生分裂,最终因为外部的势力镇压而失败。


我是越关


华盛顿不禁枪是想民众监督政府,政府太过分可以拿起枪造反,政府的武器也是枪和炮,民众造反成功的机会大于百分之二十,然而政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武器早己升级到了飞机坦克,民众的武器还是枪,民众靠枪造反成功率无限接近0,枪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已无效,现在美国不禁枪的作用就是枪击案高发,受害者都是普通人民


陈康贵


容易?这真是陈胜听了会沉默,李自成听了会流泪的命题!

作为古代十恶不赦的“罪行”之首,谋反历来是九死一生或者十死无生的高危工作,稍不留神就会万劫不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发生,哪有容易二字可言?陈胜吴广为了鼓动戍卒造反,又是装神弄鬼又是假借名人头衔(项燕);而李自成从1629年揭竿而起到1644年杀进北京,中间无数次被明军按在地上摩擦,连上司高迎祥都被明朝干掉,这些岂能用容易二字来一笔带过?

古往今来,起义造反者,成功者百有一二,尤其是农民起义。

不过结果和过程从来都是两码事,相对于凤毛麟角的成功,点燃起义造反的大火却并没有那么难!比如以富庶繁荣著称的两宋农民起义竟高达433次(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

那么,以温顺著称的底层民众,为何会闲来无事“以造反为乐”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

自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我国皇权专制制度也随即确立,这是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基础,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直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

在大一统的框架下,分化为两个主要对立的阶级,即地主和农民,士绅前期脱胎于地主,科举制度诞生后也部分来源于农民阶级。

皇权专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家天下,即一个家族掌握了天下几乎所有的资源。为了有效控制全国的资源,皇帝需要让渡部分权力给地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组成庞大的联盟,共同凌驾于农民阶级的头顶。

这里的地主,指的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世家大族。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对于帝国底层的乡村地区,统治阶层无法触及。这时就需要另一个阶层来完成,这就是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是乡村地区拥有社会地位和部分特权的阶层,统治阶层给予他们社会地位和部分特权,换取他们忠心耿耿地在乡村地区代替统治阶层进行社会治理,包括教化、收税、上传下达等。

但是,士绅阶层数量如此庞大,统治阶层根本就不能将他们全部纳入编制,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士绅虽然有社会地位和部分特权,但是并没有旱涝保收的稳定收益。

难道就要士绅饿死吗?当然不是,士绅的收入来源,是剥削农民阶级!比如收税,统治阶层要收1000万两白银,到士绅这里可能会收到1500万两,剩下的部分,就是士绅的“合法”收入。

从秦朝到清朝,基本就是这样的模式。隋朝科举制建立后,底层士绅有了比察举制和孝廉制更公平的上升通道,于是底层士绅开始跃跃欲试,成功者和皇帝组成新的统治阶层,享受稳定工资,并对传统的士族形成冲击。

而没有通过科举制的士绅,依然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因为家天下的弊端,统治阶层人数太少,不得不信任底层士绅管理广大民众。要知道,县衙的几个捕快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就让底层士绅拥有了土皇帝一般的威望。

因为除了隋朝前的察举孝廉和隋朝之后的科举,统治阶层并没有对底层士绅更加有效的制约方式,这使得底层士绅更加自由,自治性更强。他们对农民的态度,决定了民众对朝廷的态度。

当底层士绅做得太过分时,农民会心生不满,群起闹事。当统治者对底层士绅的做法表达不满时,底层士绅也会破罐子破摔,甚至和农民合伙造反,比如泗水亭长刘邦造反。

所以,封建制度家天下的弊端,是造反频繁的根源所在。

2、农民阶级的先天缺陷

我们说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封建制度有缺陷,底层民众就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作为造反的中坚力量,农民阶级的内在特点也是造反频繁的关键因素。比如:

  • 小农经济太过脆弱。

自进入封建时代以来,小农经济形式就确立起来。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力单位,组成封建王朝生产力的一个个细胞。

因为不依赖对外交流获得发展,所以小农经济空前稳定。但是小农经济在空前稳定的同时,也空前的脆弱。比如封建王朝对外战争,封建王朝营造大型工程,都会导致小农经济家庭暂时或永久失去青壮年劳动力,直接导致小农家庭的破产。

而一旦小农家庭破产,小农经济就难以为继。但是前面说过,士绅压在头顶,该交的粮食和赋税一分钱不能少,广大农民很容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于是农民只能选择揭竿而起。

  • 农民群体认知缺陷

农民阶级由于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资教育,这使得农民阶级文盲率居高不下。

我们都知道:“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也就意味着没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农民只能被限制在小农经济的框架内,考虑问题也只能直来直去。

加上封建时期的愚民政策,底层士绅实际上掌握了知识的垄断权,这意味着即使统治阶层出台了有利于底层民众的政策,也会因为底层士绅的垄断而被曲解。

当然,出台有利民众的政策在古代基本就是凤毛麟角。

所以,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时,由于认知的缺陷,农民找不到更好的申诉途径,于是他们只能用民众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和压迫者同归于尽,这是造反和起义的开始。


其实造反在古代从来就不是农民阶级的独角戏,除了农民起义,军阀反叛,高层内讧都是造反的具体形式。相比于农民的被迫铤而走险,军阀反叛和高层内讧有更多的主动性,所以也就更加容易发生。


关于军阀反叛和高层内讧的原因,由于篇幅原因,静夜史在稍后的文章中会有详细分析,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2、[美]费孝通·《中国士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古代如果一个王朝没有100次以上的农民起义那么它一定是寿命很短,要知道就算是在一般人心中比较富裕的宋朝都爆发了大大小小超过300次的农民起义,所以在古代农民起义确实频繁人们很容易就会起来造反,而起义造反频繁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各种天灾人导致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但是因为大部分农民起义都遭到了大多数百姓的反对发展不起来等原因古代农民起义成功的机率又是极低的。

许多人一提到农民起义就觉得它应该是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的想法是不对的,一般而言农民起义是会贯穿一个王朝的始终,这是因为哪怕是在太平盛世都无法避免某个地区遭到水旱灾害等天灾以及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鱼肉百姓等人祸的现象,而因为信息不畅、交通落后和官员欺瞒等原因统治者又往往很难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些天灾人祸,因此哪怕是再怎么贤明的君主在其统治期间不会发生农民起义那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但这些起义基本上来说都仅仅是局限于遭到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一小部分地区,其它大部分地区的百姓都没有到这种地步,因此也就不会同情更不会支持这些地区的农民起义了,反而会因为受到忠君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仇视这些起义者,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甚至就算是那些遭受天灾人祸人们活不下的地方都会有相当多的人不支持起义,因此这样的起义是很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取得成功的,而这样仅仅是局限于一州甚至是一县之内的起义又占了每个王朝农民起义的绝大多数。

就拿被施耐庵的《水浒传》演绎的轰轰烈烈的梁山泊起义来说,其起因就是昏庸无道的宋徽宗政府对梁山泊附近从事打渔和采藕等作业的穷苦百姓课以重税,于是活不下去的他们在宋江等36人的带领下发动了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的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可是因为政府对进入梁山泊谋生的百姓课以重税对其它地区的影响有限,因此宋江起义的规模一直都无法发展壮大最终被一个海州知州张叔夜就给轻松的平定了,反而是影响整个东南地区范围更广的花石纲导致的方腊起义要比宋江起义来的更轰轰烈烈许多。


其实就算是王朝末期农民起义成功最终夺取天下的机会也是不高的,这些起义要不是被朝廷和地方豪强联手镇压就是被原来的旧贵族窃取了胜利果实,这是因为就算是在王朝末期仍然有许多百姓甚至是大部分百姓是支持中央政府的,比如连元朝末年许多汉人都积极响应脱脱等人的号召组成百万大军帮助蒙古贵族来镇压同族的红巾军起义,要不是因为元朝政府内讧脱脱等人被害的话朱元璋就很可能接受招安也就不存在明朝了。

所以总得来说不管是哪一次农民起义一开始支持政府的人几乎肯定的说是占大多数,再加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时的朝廷力量依然非常的强大,而此时起义者往往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战、背叛内讧人心不一和小富即安目标迷茫等诸多问题,但凡这个政府稍微团结和争气一点农民起义要想成功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只是如果这个政府已经非常腐败无能无可救药的话就无法快速的镇压起义不能阻止各地的星星之火,就算其镇压了起义部队中的出头鸟也会元气大伤而其它起义部队或者是地方势力也已经壮大,这样其虚弱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丧失威信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于是起义者或者是旧贵族中一定会出现一个枭雄来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执斧传播开天名


中国历史上起义很多,但是起义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官逼民反。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延续了千年,封建地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压迫广大的农民为其统治出钱、出物、出力。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一步步加强,强加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总有忍无可忍的时候。最典型的朝代是秦朝、隋朝的农民起义。

第二,自然灾害。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规模小,相对封闭,一旦发生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大批的自耕农就要破产。这些丧失了生活来源的人,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走上起义的道路。典型案例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第三,宗教影响。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低下,生活在基层但是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人群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容易受到宗教的影响。一旦某些主张反对封建统治的宗教发展起来,就有可能形成声势浩大的起义,典型案例有汉末黄巾起义,元末明初白莲教活动等。


史学夹Louis


首先古代起义造反并不容易,之所以给人们造成这种错觉,是因为近现代起义造反太难了!

起义造反大概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其主要成员分别为底层民众和中上层阶级,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等等,属于前者,七国之乱、李渊起兵等等,属于后者。这样分类后,我们再从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方面来论述。

古代的农民起义

关于农民起义的原因,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自由民沦为地主的佃农,一有天灾人祸之类的导火索,地主为自保更加压榨农民,就酿成起义。也就是农民活不下去了,就会造反。

但其实,古代农民的忍耐性非常强,并不是一遇灾荒就造反,历史上天灾人祸,饿殍遍野,农民的首选往往是逃荒,而不是造反,可见农民起义并不是如喝水那般轻易。

想要让非常能忍的古代农民造反,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干柴加火种。农民活不下去就是干柴,那什么是火种呢?

火种往往是具有一定胆魄与能力的人,他敢于承担造反的风险(杀头),带头造反,这样的人,往往是见过一定世面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才比较具有反抗精神。

火种想要点燃干柴,也得费一番功夫,如陈胜又是搞迷信,又是质疑秦二世的合法性,拉名人压阵,这才把大家点燃了,来了个揭竿而起。此外还有常见的宗教连结、宗族连结等,也是点燃干柴的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只要将点燃火种的方法完全摧毁,自然不会有农民起义,如当年困难时期,但是古代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古代的农民起义难以杜绝。

近现代农民起义

听说过近现代农民起义吗?能想起来的估计就只有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等几个吧!

严格来说,近代的社会制度跟古代并没有巨大差别,小农经济仍然存在,但为什么清末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民国时期并没有呢,原因很简单,枪!

起义造反本就冒着巨大风险,一旦失败,那就是灭族的下场,但冷兵器时代,农民与正规军的武器差距还不是太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弥补,兵员素质可以训练,甚至有时候还不见得谁更强,所以即便成功的起义百中一二,总算还有机会,这才有人去拼。

但等到火器逐渐普及,尤其是到近现代的步枪、机枪、大炮逐渐装备部队以后,农民和军队的武器差距太大,想靠农民起义来推翻政府,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起义成了必死无疑的买卖,那干的人自然少了,零星几个,也被枪炮轰成了渣。

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起义都要渗透军队的原因,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枪杆子就造反,那是找死。

中上层造反

不论古代还是近现代,中上层造反都有一个重要基础,那就是军队,不论是从地方起兵还是在中央发难,造反方必须要有军队,不然找死。

这个军队的装备素质等等,跟其他军队是没有质的差别的,只要做的好,做的快,一举端掉中央政府,随后控制全国,造反就成功了。

即便统治者手里有空前强大的武力,但也会有内部崩溃的时候,再强的政府,或能抵抗来自外部的威胁,但绝难以消灭内部的瓦解,这一点,古今皆同。


平沙趣说历史


古代造反很容易吗?这话说的差点就能让人信了,不错,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都是在农民起义(老百姓造反)中被推翻的,但这却不是容易造反的根由,更不是容易造反的表现。(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大多数的封建朝代施行的都是一种愚民统治,奴性思维,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规定好了身份,像不同的货物被放在不同层级的货架上一样,种类分明。

在古代士农工商的分类里,士是读书人、农是种地的农民、工代表的是手工业作坊主、商则是脱离土地专门进行商品买卖的一批人,也就是说在古代根本就没有“造反者”这么一类人。

再说了,古代造反的成本极高,就说太平天国大大小小被俘的一批王,凡是被清军抓到的,一律活刮三千刀凌迟处死,天京城被攻破,又发生了悲惨的屠城事件,基本上造反的不造反的都被一戮而光。


而且起事的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情况下普通的老百姓都是被裹挟前进,而这裹挟之力的形成,是需要在舆论上做到振臂一挥,应着云集的,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能力只有皇帝才有,只有官方才有。

像陈胜吴广那样“大楚兴,陈胜王”的套路、黄巢“我花开尽百花杀”、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造反操作套路,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中间的过程,对于个人的智力核心和心力的耗费,都不可以用语言来形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变成刀俎,还真得想想怎么办才好,古代十次的造反苗头,很可能九次半都被扼杀在了萌芽阶段,剩下的半次也是各种妥协的结果,义无反顾的造反,哪有那么容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