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分封制國運800年,而後歷代主推郡縣制很少超過300年,這其中有關係嗎?

幻海塵封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有275年,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如果按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算東周滅亡來算的話,東周有550年,如果按東周王室最後一任天子周赧王病死東周覆亡的公元前256年來算的話,東周有515年,但不管怎麼算,周朝最少有790年,最多有825年。

即便如此,後世的歷朝歷代仍然沒有能超過周朝存在的時間,而且根據觀察,後世朝代存在的時間都是不超過300年的,比如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這似乎像一個魔咒一般,成為朝代更替的規律。

中國歷史朝代

眾所周知,從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式結束周朝以來,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制王朝,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制度,以三公九卿製為中央行政制度,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採用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周朝與後世歷朝歷代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地方行政制度,周朝是分封制,後世朝代是郡縣制。

所以就有人認為周朝能夠實現825年的國祚,就是因為分封制,後世歷朝歷代沒有超過300年國祚的原因就是因為郡縣制,這樣說對嗎?

當然不對。

先說說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什麼區別?

周朝

分封制簡單地說就是把由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給士,士是最低貴族,分封就分到士為止,由上到下,一層一層進行分封,等級相當森嚴,這種分封是世襲的,祖先得到分封,然後嫡系子孫一直世襲下去,除非整個家族滅亡。

分封制之下,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和勢力,都是相對獨立的,而且可以任命自己手下的官吏,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手下官吏首先效忠的就是他們自己,比如諸侯手下有四五個卿大夫,這四五個卿大夫直接對諸侯負責,天子都無法直接命令,所以分封制之下,每個被分封的個體獨立性都非常強,如果以諸侯國為單位的話,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後整個天下就是獨立國家的聯盟,比如周朝。

郡縣制則完全不一樣,郡縣制的所有郡縣的長官都統一由皇帝任命,皇帝由於掌握了天下所有郡縣的長官任命大權,所以地方郡縣的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且郡縣制之下的官吏不是世襲的,由皇帝進行一系列的考核辦法,用以保證所有地方官吏的合格和對皇帝的忠心,比如秦朝。

分封制

所以分封制與郡縣制最大的區別就是:分封制獨立性非常強,所有的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國家,郡縣制集權性非常強,所有的郡縣都是直屬於皇帝的

再說說周朝為什麼有825年國祚?

分封制之下,周天子想要控制諸侯,只能用禮儀和武力來控制,禮樂崩壞後,只能靠強大的武力控制,同時因為諸侯獨立性太強,他們考慮問題往往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才是天子的利益,當週天子的勢力開始衰弱時,諸侯國無一例外的都會開始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對外擴張。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看的話,東周已經是名存實存了,周天子已經開始衰弱,根本無力控制天下,反而是大的諸侯國開始代替天子行使權力,這就叫爭霸,所以春秋就有春秋五霸主。而東周的天子基本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只有名義,而無實際影響力了,而事實上東周存在的時間有500多年,遠超西周,這500多年其實都不能算周朝實際統治了。

郡縣制

東周時期其實是諸侯國爭霸、兼併直到最後統一的時期,從最高峰的上百個諸侯國,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再到只有秦國統一天下為止,諸侯國越來越少,到最後只有一個最強的活了下來,根本原因就是統一難度太大了,春秋戰國的統一是中國五千歷史上難度最大的統一戰爭,沒有之一,是因為分封制之下數百年已經根深固蒂的效忠思想,誰給分封就效忠誰,在這樣的情況下,統一戰國只能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滅亡。

但是東周500多年曆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強大統一所有的國家,因為國家太多了,每個國家都想強大,都想笑到最後,這種統一難度就相當於幾千年前希臘城邦沒有一個國家能統一一樣困難,秦國用了數百年時間,才最終統一天下,這種難度就需要幾百年時間才完成,這也就是東周存在時間長的原因,因為諸侯國都在打仗,只有統一天下,周朝才算正式滅亡

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說的話,周朝也只有西周時期才能算是有控制諸侯國之實力,而西周就是275年國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朝的國祚其實也只有275年,雖然之後的東周一直存在,但已無實力,只是名義上的存在,只能看著諸侯國進行兼併戰爭,直到最後被滅亡。

西周

所以周朝有825年,是因為周朝統一天下太難了,而實際控制天下也只有275年,與後世朝代國祚其實是差不多的,這並不是說周朝的國祚長,而是說周朝動亂的時間長,統一天下的時間長,這個時間並不代表周朝的實際統治。

再來說說後世朝代為什麼國祚不超過三百年?

後世朝代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央集權制,由皇帝一人掌控天下所有權力,這種結構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對外戰爭,工程建議等等,缺點是由於皇帝掌握了所有的權力,所以皇帝英明的時候,天下太平,一旦皇帝昏庸,權力就很容易被濫用或者被權臣奪取,那樣的話,就會造成天下動亂。比如秦朝,秦始皇去世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即位,才兩年時間,就斷送了秦朝,再比如東漢末年的漢桓帝與漢靈帝也是昏庸皇帝的代表,賣官賣爵,禁錮黨人,導致東漢陷入動亂。

秦國疆域與郡縣制

後世朝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的繼承人一般來說是由嫡長子繼承的,這叫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繼承人容易分清楚,簡單可操作性,壞處就是無法保證繼承人是賢能還是昏庸,當然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是絕對的,總有些例外。比如晉朝,在司馬炎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一個白痴嫡長子司馬衷,導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直接把晉朝給滅亡了。

而中國曆來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無法保證三代人都是有能力的人,對於皇帝也是如此,很難保證邊連續三代皇帝都是明君,一旦出現昏君,就會導致天下大亂,而天下一亂,只需要攻下都城,一個朝代就滅亡了,而不是像周朝要把所有的諸侯全部消滅才能統一天下,所以後世朝代只要一亂,統一天下花費的時間比周朝要短得多,比如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只能用七年。

所以後世朝代國祚不長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權制+嫡長子繼承製+歷史發展的規律,因為皇帝不可能永遠英明,後世朝代的政體決定了改朝換代的時間大大加速,而在特定的歷史規律下,形成了不超過300年的規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有關係。因為"吏制必將導致腐敗"。


崔寶明字明月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理治】,見記錄於論語的三人行中。

周朝初期的分封只為拓荒與繁衍,在分部勢力弱於總部之前還能進行以總部為中心的理治,但分部勢力超越總部後就不再存在以總部為中心的理治,而是各分部以自己為中心的理治,周朝的共主制名存實亡,合後期的周朝,名存八百年而已。

後世郡縣制,流官制,防分部大於總部,但也因流官而紮根不夠,根松易垮,能近三百年也不錯了。

周朝分封,官扎而不流,如榕樹到處紮根,能成就最寬闊的樹,只是營養分散,成不了最高的樹。

後世郡縣流官,任由上出,營養集中,能成就更高的樹,但紮根面不廣,根不牢,易倒。

想要長久,只有既扎又流。紮根深必須主在,能流動的只有其他人才。現代公司形式恰恰如此,譬如格力的董明珠女士,就感嘆自己公司已經成了人才培訓中心了,人才培養速度差點跟不上人才的流動速度。

只要董女士在,格力中心思想不會變,能延續,否則一朝班子一期人,能否延續很難說。

對於總部來說,只要分部老總不動,就是紮根深;只要其他人才流動,人才性質的營養終究是歸總部調動,不存在周朝後期分部強於總部的現象。

動與不動也是相對的。

如同俄羅斯提拔了普金,前任就可以動了。

也就是說,分部老總選擇的接班人比老總自己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保證了扎的根只可能更深,那麼分部老總流動又何妨?


老崧


管的寬就命短。

周王室在周的中後期,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宗主,實際只管自己周邊五十里到二百里地面,也沒有實力干涉諸侯兼併混戰。與神農氏炎帝末期差不多,被武力強大的諸侯晾一邊了。

近千年的例子,倭國也是,倭王有名無實,諸侯有實無名,兩不干涉。


1993776611


周王朝實際上是推出的是類似於現在的歐盟組織模式。


河東來


經濟基礎作用於上層建築。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分權封建諸侯管治” 。周初分封只為拓荒與繁衍,分部勢力弱於總部之前進行以中央朝廷為中心的治理,但分部勢力超越總部後以總部為中心管治的共主制名存實亡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變為以各分部多中心的管治,湊數八百年而已。

秦後郡縣制流官制,以中央人治權力行於總轄區,但因流官而根據不牢,不及一半三百年也不錯了。

長久治國須既扎又流。紮根深必須主官在其他輔助人才流動,以及強末弱本。


治235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用戶2454807435769


民智開化,特別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給後人開了不好的頭,都知道想上位就造反。


冷雁含冰


不能以這樣簡單的多少多少年看待時代的變遷,時代越早人少國小的相對單一民族的相對變化,和時代越進人越多多民族的相對變化,裡面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