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書記錄70年 潮僑捐學事蹟

用書記錄70年 潮僑捐學事蹟

《汕頭市華僑捐資興學記述》填補學術空白

用书记录70年 潮侨捐学事迹

作者之一李宏新走遍汕頭城鄉開展僑資興學的田野調查 (受訪者供圖)

《汕頭市華僑捐資興學記述》出版,填補廣東僑捐興學史成果空白

近日,由廣東省政府參事林倫倫教授和學者李宏新合著的《汕頭市華僑捐資興學記述:1949—2018》出版。該書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汕頭(1991年年末之前包含潮汕三市)華僑捐資興學作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整理,不僅填補了新中國廣東僑捐專項史空白,也在多個領域取得學術創新,受到海內外眾多學者專家的高度肯定和推薦。

交叉學科研究填補學術空白

有“百載商埠”之譽的汕頭,是近代遠東著名商港,也是中國較大規模的移民口岸之一,歷時海外移民無不踴躍捐資辦學,哺養了家鄉崇教尚學的風氣,也讓學校成為這裡最美麗的風景。

《汕頭市華僑捐資興學記述:1949—2018》圍繞這個主題,上溯歷代潮汕鄉土教育、鄉紳捐學、僑捐興學概況,更聚焦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汕頭僑捐興學歷史,將這70年分為三個階段、8個時期,融入到各時期海內外僑情變化、中國整體現狀、僑務政策調整,以及汕頭政區沿革、經濟發展、教育政策演變之中,進行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獲得了眾多填補空白性的學術成果。

該書首先是一部僑史專著,豐富的文獻資料與紮實的田野調查相得益彰,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得到不少僑史名家的好評。廣東歷史學會會長張應龍教授稱其既是“省內首部全面系統研究僑捐興學歷史的專著,又是僑史專題研究的精品力作”。同時,該書還首次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汕頭進行時間上的“斷代”和空間上的“劃界”,並有機糅合,首次建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汕頭教育史的基礎體系,接近形成地方教育簡史。

潮學名家深耕研究力求精品

本月25日,羊城晚報記者電話專訪了林倫倫、李宏新兩位作者。採訪中獲悉,該書從開題到出版,僅僅花了約1年多的時間,如此“神速”,既讓人意外卻又在意料之中:林倫倫教授、李宏新兩位作者皆是目前海內外潮學研究的知名學者,國際潮學研究的中堅力量,現分別擔任汕頭華僑歷史學會的正、副會長。林倫倫表示:“這本書其實是大家多年深耕潮學的結果,不談大量內部材料的尋覓之難,僅僅就田調方面而論,如果不熟悉潮汕文化習俗,不瞭解各鄉里沿革和民情,沒有一定的人緣基礎等,恐怕會走很多學術冤枉路。”

李宏新告訴記者,一年多的出書週期其實已是“逾期完工”了,根據編委會的原定目標,該書本是要趕在2019年10月作為新中國成立70年“獻禮工程”出版的。“但是越發掘,越覺得需要辨析的細節更多,僅此次我的團隊所積累的材料估計多達300萬字,存圖照便達2T硬盤,不少可為‘當代潮汕史’提供素材。因此,經過認真討論後,我們決定還是遵照學術原則,紮紮實實做好,才‘拖’到如今。”

該書的出版在海外華人社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漢學名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志賢教授將該書列為博士生必讀教材,還以海外漢學的視角撰寫了學術評論,稱這部專著“填補廣東省華僑歷史教育專題系統綜合研究空缺”。

用數據記錄潮汕僑資興學史

翻讀該書,隨處可見大量的數據運用,從中彰顯出僑資興學的重要性。譬如1978年至1987年十年間的汕頭校舍建設資金,總金額為4.8619億元,其中僑資捐款佔33.02%,分別是地方財政撥款的2.76倍、教育基本投資(含基建費和教育經費)的4.50倍、省下撥專款的5.57倍等。同時也列有眾多代表性事例,在“1978年至2018年汕頭市域僑胞捐資興學主要事例(100萬及以上)表”中,列出捐學100萬元及以上者189人(家族)。

70年間蒐集的事蹟繁多,不過在書中並未將所有事蹟詳細記錄,兩位作者均認為“是以有益於學術研究、有利於說明問題為準則”來挑選事例,給予不同篇幅的表述。對此,李宏新作了解釋:“同一時期,捐款金額多的自然比較值得一提,但也必須照顧其他。譬如當時該校成立帶來的直接效益,長年缺教的山區海隅之地,也有非祖籍地的華僑去捐資助學,便是有意義的事;又如潮僑(即潮籍僑胞的簡稱)多集中於東南亞,而歐美較少,則法國、加拿大華僑捐學者也需說一說;再比如臺灣地區人士捐學,南澳‘開島’後僑資捐學的‘較早’‘首次’等,也是具備歷史節點的信息,值得一提。”

據瞭解,汕頭華僑歷史學會換屆以來,在海內外學術交流、文化傳播方面作出突出成績,《汕頭市華僑捐資興學記述:1949—2018》正是該會“華僑史研究叢書”的第一種。叢書編委會由中共汕頭市委統戰部指導,邀請汕頭華僑歷史學會諸多學者組成,計劃在8年內推出具開拓性、創新性的系列學術專著。目前,正在積極進行新課題的開題研究。

學者點評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立論謹嚴,但筆端飽含感情,既填補了廣東僑史某方面的空白,又對潮學研究有所貢獻。

社會學家陳鴻宇教授:該書寬領域、大篇幅,運用縱橫交叉、內外因素綜合分析的方法,對各地僑鄉政府,尤其是對潮汕地區、汕頭市的有關“實務決策者”來說,其價值不可低估。

國際潮學研究會學委會顧問黃挺教授:該書適合地方史、地方教育史和華僑史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因為其中蘊含有豐富的一手資料和文獻信息,以及作者本著嚴謹治學、為歷史負責的態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志賢教授:該書在歷史學文獻考據的基礎上,結合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方法、統計學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並重”的研究,是海外華人研究的寶貴資料,對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