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勞倫斯602


在歷史上,李世民和朱棣經常拿來一起比較,一個是弒兄上位,一個是殺侄即位,兩相比較似乎半斤八兩。然而,對此二人的功過評價卻並不一致。前者一直是明君達人的形象,後者則是譭譽參半。

其實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

一、奪嫡和篡位

對於李世民而言,當時是秦王,而李建成是太子。按照正常的思路,那麼太子榮登大寶的概率自然更大一些。在中國歷史上的漢家文化傳統中,一直有著立長不立幼的傳統。這個傳統開始被嚴格執行,但是,後期卻逐漸鬆動。也有了幼子成功上位的情況出現。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奪帝位,但是因為李建成僅為太子,並沒有登上皇位,算不上謀反篡位,只是為了奪得即位權。

反觀朱棣就完全不同。朱允炆已經登基,成為了大明名副其實的皇帝。而朱棣的行為就形同叛亂,屬於謀反。那麼在重視正統的史學家眼中,這是最大逆不道的行為。因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你不死就罷了,還搶奪了皇位,簡直大逆不道。

二、功績不同

大唐雖然名義上是李淵為統領建立的,其實最大的功臣是李世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大唐建立的大半功勞都是李世民立下的。所以,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人們的眼中,既然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來的,那麼李世民較之李建成更擁有繼位的權利。

再來看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確實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和一代軍神李世民相較而言,那就完全不夠看。和李世民鶴立雞群的赫赫功績相比,朱棣在大明建立過程中的功勞,僅僅能拍到十名左右的位次,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三、朱棣得罪了讀書人

朱棣是個明君,此話不假。其實他不僅是個明君,在其他方面同樣成就非凡。他豐功偉績完全可以傲視中國歷史上90%以上的帝王。但是他卻犯了一個極端重要的錯誤,得罪了文人。得罪的是誰呢?一代大儒方孝孺。

因為方孝孺極力擁護建文帝,後又因為他不願意起草朱棣繼位的詔書,最終身陷囫圇,最終被滅十族。中國歷史上的嚴刑峻法最多滅九族,而方孝孺卻是被滅十族的兩人之一。這同樣給朱棣帶來了嗜殺文人的口實。要知道方孝孺作為明朝大儒,弟子千萬,雖然這些弟子都因為滅十族而被殺,但是弟子的弟子卻同樣為數眾多。要知道歷史都是文人寫就,得罪了文人的朱棣,自然要被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而李世民則不然,面對李建成的舊部下魏徵,不僅不怪罪,反而委以重任,納為己用。這種胸懷和對文人的謙和態度,自然頗得文人之心,也就難怪他們對其大力推崇了。

四、擁護程度不同

李世民作為秦王,竟然能因為自己的勞苦功高而建立天策府,與李建成的太子府遙相對應。而天策府中皆是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元勳。李世民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早就已經是皇帝了,只是當時並未登基而已。滿朝文武中,大半的朝臣幾乎都是人心所向秦王,獲取了多數的支持。

但是朱棣當時要面對的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對。他的諸位王兄,除了寧王站在了他的身邊,其他兄弟都選擇坐山觀虎鬥。而朝中大臣更是沒有幾個人支持他的謀反之舉。就執政基礎和擁護程度而言,朱棣完全比不了李世民。

不過歷史悠悠,往事早已經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真實的歷史我們很多已經無從瞭解真相。


Crazy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都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然而兩個人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得國不正,都是奪了自己親人的皇位。但是因為這個問題兩個人卻在歷史上評價差異很大,這是為什麼了?我覺得原因很多,在這裡我只說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個時候李建成還只是太子,皇帝還是李淵,李世民嚴格意義上是殺兄奪嫡,並沒有威脅到皇帝的生命,兄弟奪嫡在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後來當了皇帝后在形式上還是對李淵很仁孝的。而朱棣奪的是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雖然是朱棣的侄子但是在法統上卻是大明當時無可爭議的皇帝,而且朱允炆也仁厚寬敏,做皇帝也勤政愛民,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實質就是造反,這一點中國傳統儒家觀念是不能接受的。第二個原因是李世民只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兒子們,沒有造成統治階層的混亂和社會動盪。另外對李建成太子黨的大部分成員也採取了寬恕政策,有的還加以重用,比如魏徵,薛萬徹,馮力等,這些人後來都為大唐立下大功。而朱棣靖難之役4年內戰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和社會動盪,同時在朱棣攻克南京後,對建文帝忠誠的大臣採取了慘無人道的誅殺,鐵玄,黃子橙,齊泰,方孝孺等等被殺被滅族手段之殘酷歷史罕有!從這兩方面來說朱棣的歷史評價不如李世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次大陸的風1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兩人都是傑出的皇帝,而且他們也確實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是起兵奪權,也同樣開創了盛世。然而,李世民被後世歷代遵奉為明君的楷模,而朱棣卻是譭譽參半。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是清朝的抹黑!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歷史的抹黑和醜化,是十分顯著的。清朝是滿族所建立的政權,乘明末天下大亂之機,入主中原,遂竊有天下。滿清入關後,為了塑造自身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消除廣大漢人對故明的追思,以便維護自身的統治。於是,便不斷對明朝歷史進行肆意的篡改、對明朝君臣進行大肆的抹黑,甚至醜化、妖魔化明朝君主。

因此,即便明成祖朱棣居功至偉,開創了文治武功都盛極一時的永樂盛世。但清朝史籍上對朱棣的評價,還是不怎麼高,甚至頗有貶低之措辭。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中,雖然也對朱棣的功績和成就給予了肯定,但其中還是不乏貶低抹黑之詞。

在《明史·成祖本紀》中,對明成祖有這樣一段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在這段評價中,開頭的“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一句,明顯就帶有貶低和矮化朱棣起兵靖難一事的意味。而末尾的“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一句,居然還用上“倒行逆施”這個詞。可見,對於朱棣的總評,清朝可是頭尾都在抹黑。

加上,清朝開始流傳的諸如“誅方孝孺十族”這類並無實質歷史根據的野史軼事,也使得朱棣在坊間的形象大打折扣。

反觀李世民的待遇就不一樣了,後世修史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等,書中都充分肯定了其個人的文治武功,還將他盛世明君的形象和功績都適當進行拔高。而對他個人的一些黑歷史,則有所迴避或是輕描淡寫。

《新唐書》對李世民的評價,是這樣子的“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這段評價當中,不乏對李世民的讚美和推崇之辭,甚至把李世民上升到上古夏商周三代的諸如禹、湯、成康等聖君賢君的高度上來了。

由於後世史書和歷代君王,都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明君之榜樣。因此,李世民早年殺兄淫嫂、逼迫父皇;晚年又父子相殘、沉迷丹藥等眾多黑歷史,也就被認為的刻意淡化,自然也就不存在譭譽參半了。



這些歷史要讀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李世民玄武門的過程只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而朱棣的靖難之役是歷時四年的戰爭,

從北京南下打出來的江山,這個過程中難免造成生靈塗炭,殃及池魚。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據《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突厥犯邊,太子建城與齊王元吉想借領兵之機,謀害秦王世民。

六月四日,秦王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在玄武門發動政變。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長孫無忌等人日夜向秦王進言,事情已經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如果不舉事,只有等死這一條路了。長孫無忌等人以集體辭職的方式,來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淵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的行為,李淵聽到李世民的密奏後,也很吃驚。第二天,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要追根究底詢問這件事。建成、元吉到臨湖殿時,察覺有異常,想回轉東宮,可為時已晚。建成死於李世民箭下,元吉被尉遲敬德所殺。

李建成諸子皆遭遇連坐被誅殺,李世民將自己的兒子趙王李福過繼成為建成的支脈。

李淵見到米已成炊,也就順水推舟,讓李世民成為太子。不久李淵讓位於李世民,成為太上皇。

靖難之役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削藩。感到威脅的朱棣,乘勢而起,打著靖國難的旗號,發起了奪位之戰。靖難之役,打了四年。

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的差距

第一:成本不一樣

玄武門之變,只用了一天時間,而靖難之役用了四年。玄武門屬於速戰速決,皇室內部的問題得到瞬間解決,沒有對政局和百姓造成什麼惡劣影響。這一點是李世民名聲比朱棣好的主要原因。

第二點:名正言順

雖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發起的兄弟之爭,最終獲得了李淵的原諒。名義上李世民的皇位是李淵在世的時候傳下來的。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在被欺侮到頭上後的無奈之舉,終究行為上是造反。此時,朱元璋已死,朱棣的皇位是沒有被上一輩承認的。無論朱棣即位後,有多大的功績,都擺脫不了篡位的名聲。

第三點:貞觀之治和仁宣盛世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一手打造的,這個功勞是不爭的事實。

朱棣的功績偏向武功,五徵漠北,天子守國門,編纂永樂大典,為他兒孫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明朝的盛世相對於唐朝來說,要短暫一點。

總結:

無論是玄武門之變還是靖難之役,都有其因果的存在。皇權之爭,本無誰對誰錯,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也不一定就是當時真實的內容。總體上來說,李世民和朱棣,都算曆史上不錯的好皇帝,明君也有對錯,孰對孰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以上僅為個人淺見,歡迎轉發評論


抱影無眠夜歸人


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均是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在位期間均是有作為的帝王,但歷史評價卻相差甚遠,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繼位的合法性上: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誅殺前太子李建成,被確立為正式的皇位繼承人,以皇太子身份經開國之君李淵“禪讓”確認後登極稱帝,而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推翻經開國之君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且已稱帝四年的建文帝后登極稱帝,其登極形式上不符合歷史傳統和儒家文化,是名副其實的“篡位”之舉,得位不正。

2.王朝建立的貢獻上:李淵“晉陽起兵”是在李世民的鼓動下展開,李世民本人更是幾乎參與並領導了唐王朝建立的一系列重要戰役,積累了赫赫戰功;而朱元璋開國定都時朱棣還未成年,幾乎沒有什麼軍,即便就蕃後在和蒙元殘餘勢力鬥爭中有所戰績,但遠非建國之功可比。

3.起兵理由及後續事情的處理上:李世民是以時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合謀殺其自己之由為圖自保,屬不得已而為之,在處理李建成時一併將其後代誅殺;而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兵變,在誅殺所謂奸臣亂黨之後任務便完成,即便建文帝失蹤,那也應由建文帝還有後代,應由嫡子或建文帝兄弟稱帝,朱棣根本排不上名次。朱棣對有皇位優先順序繼承的其他人以圈禁、軟禁等方式處理,沒有斬草除根。

4.對待文人的態度上:李世民對文人軟硬兼施,極力拉攏,甚至不惜篡改史官記錄,親自審定史書內容;而朱棣以殺文人代表方孝孺“十族”之事,幾乎得罪了整個文人集團,其自身也好像不太在意史官記錄,而整個明朝,文人與帝王又幾乎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5.清王朝篡改歷史、醜化明朝:清王朝推翻明王朝後取得天下,實行文字獄,對文化打壓篡改達歷代之最,作為替代明王朝的朝代,清王朝以勝利者的姿態書寫歷史,對前朝極力醜化詆譭的行為已被大量現代研究資料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