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劳伦斯602


在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经常拿来一起比较,一个是弑兄上位,一个是杀侄即位,两相比较似乎半斤八两。然而,对此二人的功过评价却并不一致。前者一直是明君达人的形象,后者则是毁誉参半。

其实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夺嫡和篡位

对于李世民而言,当时是秦王,而李建成是太子。按照正常的思路,那么太子荣登大宝的概率自然更大一些。在中国历史上的汉家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这个传统开始被严格执行,但是,后期却逐渐松动。也有了幼子成功上位的情况出现。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帝位,但是因为李建成仅为太子,并没有登上皇位,算不上谋反篡位,只是为了夺得即位权。

反观朱棣就完全不同。朱允炆已经登基,成为了大明名副其实的皇帝。而朱棣的行为就形同叛乱,属于谋反。那么在重视正统的史学家眼中,这是最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你不死就罢了,还抢夺了皇位,简直大逆不道。

二、功绩不同

大唐虽然名义上是李渊为统领建立的,其实最大的功臣是李世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大唐建立的大半功劳都是李世民立下的。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人们的眼中,既然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那么李世民较之李建成更拥有继位的权利。

再来看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确实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和一代军神李世民相较而言,那就完全不够看。和李世民鹤立鸡群的赫赫功绩相比,朱棣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的功劳,仅仅能拍到十名左右的位次,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三、朱棣得罪了读书人

朱棣是个明君,此话不假。其实他不仅是个明君,在其他方面同样成就非凡。他丰功伟绩完全可以傲视中国历史上90%以上的帝王。但是他却犯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错误,得罪了文人。得罪的是谁呢?一代大儒方孝孺。

因为方孝孺极力拥护建文帝,后又因为他不愿意起草朱棣继位的诏书,最终身陷囫囵,最终被灭十族。中国历史上的严刑峻法最多灭九族,而方孝孺却是被灭十族的两人之一。这同样给朱棣带来了嗜杀文人的口实。要知道方孝孺作为明朝大儒,弟子千万,虽然这些弟子都因为灭十族而被杀,但是弟子的弟子却同样为数众多。要知道历史都是文人写就,得罪了文人的朱棣,自然要被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李世民则不然,面对李建成的旧部下魏征,不仅不怪罪,反而委以重任,纳为己用。这种胸怀和对文人的谦和态度,自然颇得文人之心,也就难怪他们对其大力推崇了。

四、拥护程度不同

李世民作为秦王,竟然能因为自己的劳苦功高而建立天策府,与李建成的太子府遥相对应。而天策府中皆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李世民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早就已经是皇帝了,只是当时并未登基而已。满朝文武中,大半的朝臣几乎都是人心所向秦王,获取了多数的支持。

但是朱棣当时要面对的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对。他的诸位王兄,除了宁王站在了他的身边,其他兄弟都选择坐山观虎斗。而朝中大臣更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谋反之举。就执政基础和拥护程度而言,朱棣完全比不了李世民。

不过历史悠悠,往事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真实的历史我们很多已经无从了解真相。


Crazy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都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然而两个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得国不正,都是夺了自己亲人的皇位。但是因为这个问题两个人却在历史上评价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了?我觉得原因很多,在这里我只说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个时候李建成还只是太子,皇帝还是李渊,李世民严格意义上是杀兄夺嫡,并没有威胁到皇帝的生命,兄弟夺嫡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后来当了皇帝后在形式上还是对李渊很仁孝的。而朱棣夺的是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虽然是朱棣的侄子但是在法统上却是大明当时无可争议的皇帝,而且朱允炆也仁厚宽敏,做皇帝也勤政爱民,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实质就是造反,这一点中国传统儒家观念是不能接受的。第二个原因是李世民只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儿子们,没有造成统治阶层的混乱和社会动荡。另外对李建成太子党的大部分成员也采取了宽恕政策,有的还加以重用,比如魏征,薛万彻,冯力等,这些人后来都为大唐立下大功。而朱棣靖难之役4年内战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动荡,同时在朱棣攻克南京后,对建文帝忠诚的大臣采取了惨无人道的诛杀,铁玄,黄子橙,齐泰,方孝孺等等被杀被灭族手段之残酷历史罕有!从这两方面来说朱棣的历史评价不如李世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次大陆的风1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两人都是杰出的皇帝,而且他们也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起兵夺权,也同样开创了盛世。然而,李世民被后世历代遵奉为明君的楷模,而朱棣却是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是清朝的抹黑!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历史的抹黑和丑化,是十分显著的。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乘明末天下大乱之机,入主中原,遂窃有天下。满清入关后,为了塑造自身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消除广大汉人对故明的追思,以便维护自身的统治。于是,便不断对明朝历史进行肆意的篡改、对明朝君臣进行大肆的抹黑,甚至丑化、妖魔化明朝君主。

因此,即便明成祖朱棣居功至伟,开创了文治武功都盛极一时的永乐盛世。但清朝史籍上对朱棣的评价,还是不怎么高,甚至颇有贬低之措辞。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中,虽然也对朱棣的功绩和成就给予了肯定,但其中还是不乏贬低抹黑之词。

在《明史·成祖本纪》中,对明成祖有这样一段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在这段评价中,开头的“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一句,明显就带有贬低和矮化朱棣起兵靖难一事的意味。而末尾的“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一句,居然还用上“倒行逆施”这个词。可见,对于朱棣的总评,清朝可是头尾都在抹黑。

加上,清朝开始流传的诸如“诛方孝孺十族”这类并无实质历史根据的野史轶事,也使得朱棣在坊间的形象大打折扣。

反观李世民的待遇就不一样了,后世修史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等,书中都充分肯定了其个人的文治武功,还将他盛世明君的形象和功绩都适当进行拔高。而对他个人的一些黑历史,则有所回避或是轻描淡写。

《新唐书》对李世民的评价,是这样子的“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昭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这段评价当中,不乏对李世民的赞美和推崇之辞,甚至把李世民上升到上古夏商周三代的诸如禹、汤、成康等圣君贤君的高度上来了。

由于后世史书和历代君王,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明君之榜样。因此,李世民早年杀兄淫嫂、逼迫父皇;晚年又父子相残、沉迷丹药等众多黑历史,也就被认为的刻意淡化,自然也就不存在毁誉参半了。



这些历史要读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李世民玄武门的过程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而朱棣的靖难之役是历时四年的战争,

从北京南下打出来的江山,这个过程中难免造成生灵涂炭,殃及池鱼。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据《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突厥犯边,太子建城与齐王元吉想借领兵之机,谋害秦王世民。

六月四日,秦王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长孙无忌等人日夜向秦王进言,事情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如果不举事,只有等死这一条路了。长孙无忌等人以集体辞职的方式,来逼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行为,李渊听到李世民的密奏后,也很吃惊。第二天,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要追根究底询问这件事。建成、元吉到临湖殿时,察觉有异常,想回转东宫,可为时已晚。建成死于李世民箭下,元吉被尉迟敬德所杀。

李建成诸子皆遭遇连坐被诛杀,李世民将自己的儿子赵王李福过继成为建成的支脉。

李渊见到米已成炊,也就顺水推舟,让李世民成为太子。不久李渊让位于李世民,成为太上皇。

靖难之役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削藩。感到威胁的朱棣,乘势而起,打着靖国难的旗号,发起了夺位之战。靖难之役,打了四年。

玄武门之变与靖难之役的差距

第一:成本不一样

玄武门之变,只用了一天时间,而靖难之役用了四年。玄武门属于速战速决,皇室内部的问题得到瞬间解决,没有对政局和百姓造成什么恶劣影响。这一点是李世民名声比朱棣好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名正言顺

虽然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发起的兄弟之争,最终获得了李渊的原谅。名义上李世民的皇位是李渊在世的时候传下来的。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在被欺侮到头上后的无奈之举,终究行为上是造反。此时,朱元璋已死,朱棣的皇位是没有被上一辈承认的。无论朱棣即位后,有多大的功绩,都摆脱不了篡位的名声。

第三点:贞观之治和仁宣盛世

贞观之治是李世民一手打造的,这个功劳是不争的事实。

朱棣的功绩偏向武功,五征漠北,天子守国门,编纂永乐大典,为他儿孙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明朝的盛世相对于唐朝来说,要短暂一点。

总结:

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靖难之役,都有其因果的存在。皇权之争,本无谁对谁错,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也不一定就是当时真实的内容。总体上来说,李世民和朱棣,都算历史上不错的好皇帝,明君也有对错,孰对孰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以上仅为个人浅见,欢迎转发评论


抱影无眠夜归人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均是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在位期间均是有作为的帝王,但历史评价却相差甚远,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继位的合法性上: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诛杀前太子李建成,被确立为正式的皇位继承人,以皇太子身份经开国之君李渊“禅让”确认后登极称帝,而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推翻经开国之君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且已称帝四年的建文帝后登极称帝,其登极形式上不符合历史传统和儒家文化,是名副其实的“篡位”之举,得位不正。

2.王朝建立的贡献上:李渊“晋阳起兵”是在李世民的鼓动下展开,李世民本人更是几乎参与并领导了唐王朝建立的一系列重要战役,积累了赫赫战功;而朱元璋开国定都时朱棣还未成年,几乎没有什么军,即便就蕃后在和蒙元残余势力斗争中有所战绩,但远非建国之功可比。

3.起兵理由及后续事情的处理上:李世民是以时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合谋杀其自己之由为图自保,属不得已而为之,在处理李建成时一并将其后代诛杀;而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兵变,在诛杀所谓奸臣乱党之后任务便完成,即便建文帝失踪,那也应由建文帝还有后代,应由嫡子或建文帝兄弟称帝,朱棣根本排不上名次。朱棣对有皇位优先顺序继承的其他人以圈禁、软禁等方式处理,没有斩草除根。

4.对待文人的态度上:李世民对文人软硬兼施,极力拉拢,甚至不惜篡改史官记录,亲自审定史书内容;而朱棣以杀文人代表方孝孺“十族”之事,几乎得罪了整个文人集团,其自身也好像不太在意史官记录,而整个明朝,文人与帝王又几乎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5.清王朝篡改历史、丑化明朝:清王朝推翻明王朝后取得天下,实行文字狱,对文化打压篡改达历代之最,作为替代明王朝的朝代,清王朝以胜利者的姿态书写历史,对前朝极力丑化诋毁的行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资料证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