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教師工資普遍很高,比如魯迅,這是為什麼?

物理小謝


中國的近代教育,起源於清末,在民國得到長足的發展,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大師,都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民國的教育仍然值得我們現在學習和借鑑的。呢麼在發展的過程中,民國老師的薪資優勢如何算的。

民國時期以法令的形式規定教師的待遇,薪水的等級和發放趨於制度化,確定工工資標準、學歷加薪和經驗加薪的原則,從而形成完整的工資制度,民國初期,當局雖然就教師最低工資設置了兩個標準:一即是當地基本生活費的兩倍;二是不得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工資。但受限於地方財力,這兩個標準並沒有得以在全國統一實行。

1927年公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講師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在20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

要知道在當時一個縣長的工資才有20個大洋,而那個時候小學老師老師的薪資就是一個縣長薪資的兩倍,而且在那個時代,老師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每每給老師發放工資,都是用一個大紅包包著的,也可以說出那個時候,教師這個職業很受當時人們的尊敬。

至於大學教師,特別是一些知名的教授,那待遇就更不用說了。大學教授一般可以拿到100-600大洋不等的月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400銀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副教授為400-260銀元,講師為260-160銀元,助教為160-100銀元。1932年,聞一多在清華任教,一個月340塊大洋。到了1934年,聞一多又分到一套豪華寓所,大大小小的房間竟然有14間,電燈電話更是一應俱全。即使當時的很多當紅影星,其收入也遠遠比不上那些大學教授。當時的超一流明星周旋,她的收入為每月200塊銀元,僅僅是很多教授的一半左右。魯迅在北京買了一套500平的四合院,不過花了他兩個多月的工資收入。可以想象,當時大學教授的待遇有多好。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教師嚮往民國生活的一個主要原因。

民國時期對教師待遇的重視和投入讓今人望塵莫及,汗顏不已。在如今的知識大爆炸時代,教師已經不是稀有人才,一個小學的老師,一個高中畢業的學生,就可以擔起來。另一方面,在教育普及的形勢下,單個老師對孩子命運和前途的影響力在逐漸縮小,甚至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榮譽感和地位隨之下降,已經變為時代的必然。


小驢說歷史


民國積貧積弱,戰亂頻繁,民眾生活困苦,但民國時期教師工資待遇較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曾經給魯迅算過一筆帳,魯迅每月工資加上外出上課、稿費總收入約為八百大洋,這在民國絕對是高收入。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每月工資為600大洋,文科學長陳獨秀每月工資為400大洋,圖書館長李大釗每月工資為240大洋,圖書館理員毛主席每月為八塊大洋,因此魯迅才敢出資3500大洋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安置家眷。當時上海,一個熟練工人每月工資大約在5到15大洋之間,警察月薪為兩個大洋,中小學校長為40一100大洋之間,普通老師月薪也有幾十大洋,縣長月薪為20個大洋,有人考證,民國期間教師工資為縣長工資兩倍左右,可見民國時期教師工資是很高的,學者們可以衣食無憂,專心做學問。民國尊重文化人,劉文典曾腳踹蔣介石也只是撤職了事。民國教師工資高,教師衣食無憂,可以專心做學問,這也是民國出大師的原因之一。當然民國各類學校較少,教師總數不多,這才能保證高工資。而當前大中小學校和教師總量大,提高工資難度較大,教師工資增長緩慢,目前國家也下大決心提高落實教師工資待遇,五年內要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加油吧,要努力工作,對得起這份良心工作哦!


穿山甲780


民國時期教師工資高,主要原因是覺醒。

五四運動前後,不少人留學國外,發現了中外的差異,發現了科技的差異,德先生賽先生被國人發現了其價值。

晚清時期,一些大學誕生了,中國各地還有很多新學堂得以創辦,人們感受到人才的重要與急迫。

他們終於發現:封建社會的科技以極其緩慢式的發展甚至沒有發展、並出現的極速倒退必須結束,那些高水平的留學生終於明白了中國落後的原因,廢科舉、剪辮子、不再裹小腳等變革出現了。

但不得不說,覺醒時期缺的是人才。老師當然更加缺少。多少老師是留學歸國回來的博士,所以老師的工資是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高。老師的地位不再是宋朝的那個老九的排名。那時候的老師,也因為有真才實學得到了尊重。很多老師能編教材(據統計,那時候的國語國文教材就有900餘套,數學教材,物理化學生物教材都有了,哲學教材也翻譯了),能翻譯世界很多國家的名著,也有獨特的教育思想,有特別的教學方法。有本領的老師多,自然得到了高工資。


高子陽第一語文


在民國的時候,當時的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超越了現在人的想象。大家也都知道在清朝的時候,只有家裡條件比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教育,所以這就造成了當時社會上九成的人都是文盲。一個國家要是想要發展下去,就少不了教育,所以在民國之初就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甚至當時中華民國的教育部還特地明確過,初小、師範、高等師範等學校免收學費。因為當時實行這樣的政策,所以師範類的學校受到了許多貧苦人家上大學的喜歡。

民國時期除了這些減免的措施,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甚至當時的憲法還明確規定過,在教育、科學和文化層面,他們的經費在中央不能少於他們的預算的15%,省這個層面也不能少於預算的25%,在市和縣這個層面也不能少於預算的35%,而且還依照法律設置了教育文化基金極其產業,保障也要適當給予。國家還要保障教育、科學和藝術工作者的生活,還要依據國民經濟的進展,隨時提高在教育方面的待遇。當時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僅次於軍事,達到了全國預算的百分之十五,省內也有佔有三分之一以上。

所以在這樣的政策之下,民國教師的工資也是非常高的。當時還頒佈了一個條例,專門對教師的工資做出了規定。在大學,助教每個月有一百元至一百六十元,講師每個月有一百六至二百六,副教授一個月二百六至四百,教授一個月四百至六百。中學的教師工資一個月一般在四十到一百元之間。沒有比較就沒有概念,小編就來和大家比對一下,當時的工人的工資一個月大概在十五元左右,就連縣長一個月也只有二十元。也就是說,一個教授的工資是工人的三十倍左右,是縣長的二十倍左右。這個比例真的是非常的誇張,大家也可以用現在的水平換算一下。

也是因為基礎教育的大量投入,所以在民國時期的時候,大學教育做的是最好的,也是在這個時期,學校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主要抓的還是基礎教育,和民國初期的側重並不一樣,所以還是可以理解的。

就現在來講,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的注重,雖然這樣孩子的壓力會有些大,但是效果也是非常的明顯,每年都有許多的人才從學校出來,走向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樑。




國家網文化


民國時期,雖是國之亂世,可亦是大師輩出之世。這看是不符合邏輯,可是恰恰卻又符合“亂世出英雄”之念。期間,各軍閥混戰,列強覬覦,可謂內有紛爭,外有侵略。恰恰這一動盪的時勢,誕生了這許多大師,都在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戰。當然,有的為了一己私慾,有的為了天下大道。正是武將戰江湖,文人念精魂。

這些大師,他們靠自身努力,動亂時勢,給予了他們一種沉重的思謀:或思謀國之出路,或思謀戰之謀略,或思謀以己之力為國為民。可謂都在為了信仰而戰。而此時的民國,這些大師已是名聲顯著,作為當局,為了顯示自己對大師的尊重,當然也為了附和民意。同時,他們也期頤文人們能夠給予他們文意的支持。所以,民國出大師,大師身價高,自然不值得矛盾。


春風看桃李


就憑這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水電工老路書法


在國內教師薪酬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漲薪後,依舊工資水平並不高。然而在民國時期,一個教師的工資豐厚程度遠超了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基本上一個城市教師月收入都是超過50大洋,而在大學任教的教授級別的教師每月工資更是在幾百大洋。而在當時的中國,一個縣長的月工資才不到30大洋,普遍家庭一個月20多大洋都頂天了。而當時一塊大洋相當於300塊銅板,一個銅板大致可以換1個雞蛋、1斤白酒,可見一個銀元相當於可以供一口之家一週的生活費。可見一個教師的月收入在民國時期到底有多麼高。

民國重視教育水平程度遠超中國許多朝代。

雖然民國時期是中國極為動盪的時期,但是國家對於教育都是不餘遺力的。就北京城各大高校的教授老師,不管是北洋政府把持中國還是民國政府把控政權,教師的工資從來沒有削減過,反而是越來越高。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月收入甚至達到了500大洋左右,而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工資更是幾百大洋,基本上大多數老師的收入水平都是在上百大洋左右。反觀掌握實權的行政長官、警察局長等公務員收入才不到幾十大洋。一些高校教授老師的月收入甚至相當於許多縣長一年的收入。

然而,造成這樣局面的也歸功於民國時期,各個政權開始重視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在經歷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越來越多的政權統治者發現了中國改革變法真正失敗的地方就是缺少大量人才。中國的教育水平相比較國外諸強實在不夠看。也因此各個掌權政府都是非常重視教育行業,甚至為了讓教師們免受生活壓迫,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水平。在當時的民國政府重視教育水平的程度遠超中國許多朝代,也因此,我們才能發現中國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大多數都是教師崗位走出來的,沒有飢寒交迫的影響,那麼安心教書、鑽研哲學、科學,也讓民國形成了百業教師為先的浪潮。

海內外華人資助國內高校、國外經濟援助也首先援助教育行業

在民國時期,很多海內外華人多次資助國內政府,但是因為國內政府更替比較頻繁,並且因為戰亂,很多海外華人捐出去的錢大多數進了政府腰包。也因此海內外華人開始把援助資金投向了國內許多高校,僅北京大學每年收到了經濟援助就能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銀元。

國外發達國家政府對中國進行經濟援助,首先投入的就是教育領域,而當時的教育總長手裡拿著的資金一直都是非常寬裕,甚至民國財政總長資金短缺都會向教育總長借款,可見當時的國內整體教育行業的待遇高到什麼地步。

當然拿著高收入,中國的教育先驅們也沒有甘於優渥的生活,依舊許多國內教育者身先士卒去為祖國崛起和變革而犧牲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