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哲學家在數學領域有哪些貢獻?

印度數學的數學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重要時期,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達羅毗荼人時期,史稱河谷文化;隨後是吠陀時期;其次是悉檀多時期。由於河谷文化的象形文字至今不能解讀,所以對這一時期印度數學的實際情況瞭解得很少。

印度數學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吠陀時代,其數學材料混雜在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經典《吠陀》當中,年代很不確定,今人所考定的年代出入很大,其年代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最晚至公元前3世紀。吠陀即梵文veda, 原意為知識、光明, 《吠陀》內容包括對諸神的頌歌、巫術的咒語和祭祀的法規等, 這些材料最初由祭司們口頭傳誦,後來記錄在棕櫚葉或樹皮上。不同流派的《吠陀》大都失傳,目前流傳下來僅有7種,這些《吠陀》中關於廟宇、祭壇的設計與測量的部分《測繩的法規》, 有一些幾何內容和建築中的代數計算問題。如勾股定理、矩形對角線的性質、相似直線形的性質,以及一些作圖法等,在作一個正方形與已知圓等積的問題中,使用了圓周率的以下近似值:,此外還用到口=3.004和口=4(8-9)2=3.16049的近似值。在關於正方形祭壇的計算中取¥2=1+1/3+1/(3x4)-1/(3x4x34)=1.414215686由幾何計算導致了一些求解一、二次代數方程問題,印度用算術方法給出求解公式。耆那教的經典由宗教原理、數學原理、算術和天文等幾部分構成,流傳下來的原始經典較少,不過流傳一些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后2世紀的註釋。其中出現了許多計算公式,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等。

關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后3世紀的印度數學,可考資料非常少,值得慶幸的是1881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地區發現了這一時期的, 書寫在樺樹皮上的所謂“巴克沙利 手稿”。其數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分數、平方根、數列、收支與利潤計算、比例算法、級數求和、代數方程等,其代數方程包括一次方程、聯立方程組、二次方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使用了一些數學符號,如減號,將“12-7”記成“127+”,出現了10個完整的十進制數碼,用點表示“0”.

數字及數字系統

在公元200年到1200年之間,古印度人就知道了數字符號和0符號的應用,

零當作一個數字

可以確定的是在公元六百五十年左右印度的數學家使用零當作一個數字。印度人也使用位置系統而將零當作空白位置的表示符號。今日我們所使用的高度發展的數系是從印度的數字及數字系統逐步演進而來的。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獻已有“0”這個符號的應用,當時的0在印度表示空的位置。約在6世紀初,印度開始使用命位記數法。7世紀初印度大數學家葛拉夫.瑪格蒲達首先說明了0的性質,任何數乘0是0,任何數加上0或減去0得任何數。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提到以命位記數法來進行計算的實例。也有的學者認為,O的概念之所以在印度產生並得以發展,是因為印度佛教中存在著“絕對無”這一哲學思想。

婆羅摩笈多的兩部天文著作《婆羅摩修正體系》和《肯德卡迪亞格》,都含有大量的數學內容,其代數成就十分可貴。他把0作為一個數來處理,9世紀馬哈維拉和施裡德哈勒接受了這一傳統。婆羅摩笈多對負數有明確的認識,提出了正負數的乘除法則。他曾利用色彩名稱來作為未知數的符號,並給出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古代印度哲學家在數學領域有哪些貢獻?


7世紀以後,印度數學出現了沉寂,到9世紀才又呈現出繁榮。如果說7世紀以前印度的數學成就總是與天文學交織在一起,那麼9世紀以後發生的改變。馬哈維拉的《計算方法綱要》可以說是一部系統的數學專著,全書有九個部分:(1)算術術語,(2)算術運算,(3)分數運算,(4)各種計算問題,(5)三率法(即比例)問題,(6)混合運算,(7)面積計算,(8)土方工程計算,(9)測影計算。基本是對以往數學內容的總結和推廣,書中給出了一般性的組合公式,而且給出橢圓周長近似公式。

公元733年,印度一位天文學家在訪問現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期間,將印度的這種記數法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因為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不久就取代了在此之前的阿拉伯數字。這套記數法後來又傳入西歐。

引進十進制的數字

這些符號在某些情況下和現在的數字很相近。此後,印度數學引進十進制的數字,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完全不同的含義,這樣就大大簡化了數的運算,並使計數法更加明確。比如,古巴比倫的記號▼既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1/60,而在古印度人那裡,符號1只能表示1個單位,要表示十、百等,必須在符號1的後面加上相應個數的符號0。這實在是個了不起的發明,以致於到了現代,人們在計數的時候依然沿用這種方法。

負數

古印度人很早就會用負數表示欠債和反方向運動。他們還接受了無理數的概念,在實際計算的時候,把適用於有理數的計算方法和步驟運用到無理數中去。另外,他們還解出了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

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的代數有了很大發展,數學家婆羅摩笈多創立表示量的概念和描述運算的一套符號,12世紀婆什迦羅提出負平方根的概念、研究無理方程的解法和無理數的運算法則,把代數學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

印度數學在幾何方面沒有取得大的進展,但古印度人對三角學貢獻很大。這是他們熱衷於研究天文學的副產品。如在他們的計算中,用到了三種量- 種相當於現代的正弦,一種相當於現代的餘弦,還有一種稱為“正矢”, 在數量上等於1-cosa, 這個三角量現在已經不用了。他們還知道一些三角量之間的關係, 比如“同角正弦和餘弦的平方和等於1”等等,古印度人還會利用半角表達式計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值。

由於印度屢被其他民族征服,使印度古代天文數學受外來文化影響較深,除希臘天文數學外,也不排除中國文化的影響,然而印度數學始終保持東方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實用化特色。與其算術和代數相比,印度人在幾何方面的工作顯得十分薄弱,最具特色與影響的成就是其不定分析和對希臘三角術的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