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 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 秘書長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身邊有年輕人問我:“Cindy姐,我就快畢業了,一直對公益感興趣,想進入公益機構工作,您能給我一點建議嗎?”

當被這樣問道,我感到榮幸又忐忑。我該怎麼回答他?作為一個專職公益人,我很樂意給他一點具體而中肯的建議。

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by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樹葉況且如此,何況複雜多樣的人類呢?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能力、理想都不同,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進入公益機構工作,能否做的久、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社會價值,註定沒有標準答案。

我思考了很久,打算先給他三條建議,請他在決定前認真考慮:


  1. 瞭解你的真實想法。瞭解你希望進入的公益機構、工作崗位的基本情況;
  2. 觀察你自己的能力。看是否與公益機構、工作崗位需要的能力相互匹配;
  3. 聽聽小夥伴怎麼說。聽聽十幾位曾在公益機構深度實習的小夥伴怎麼說。


考慮清楚以上,你依然堅持初心,我建議你立即向心儀的公益機構發送簡歷。


那麼,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在我加入公益機構以前,我有5年多時間在公司做HR,

主要負責招聘、培訓及內部制度的建立。進入公益機構工作,也有8年多的時間了,期間我曾經和近百名中、外實習生共事過。我也見過很多帶著理想而來,經過一段時間離開的人。根據我的這些觀察,我想寫下一些建議提供給年輕人參考。

如果問我“公益機構需要什麼樣的年輕人?”我的回答就一句話:公益機構不僅需要年輕人有公益心(情懷),還需要年輕人有才華(能力),並能持之以恆(堅持)。如果你看完這句話就懂了,後文大可不看。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01/

真實地面對自己

——“Hi,guys,你為什麼想加入公益機構?”


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想法


這裡的“年輕人”,不是指容貌和年齡上的年輕人,而是指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即將畢業,正面臨擇業的人;或已有一些其他行業的從業經歷,但對公益行業還是新人的人。

年輕人面臨擇業時,經常會迷茫:是往左還是往右?是北上廣深還是回到家鄉?是先賺錢還是先公益?是去商界追求人生的巔峰?還是成為草根去實現夢想?……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沉住氣,別讓一腔熱血替你做主,先讓心靜下來,和心聊一聊:“Hello,my heart,你究竟想要什麼?”

大夥兒還記得《慶餘年》裡的範思轍嗎?他很有特點,就是愛錢,愛好是賺錢,理想是賺錢。同時,他也有理財天分,善於把握商機。他與範閒合作開“澹泊書局”賣書,開業後他心心念唸的還是賺錢。

範思轍的優點是清楚自己要什麼,有清晰的目標,有具體的行動,並一直在努力。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為影視劇《慶餘年》截圖


當然,這是戲,讓我們穿越回現實,先來聽兩個小故事。


NO.1 第一個年輕人的故事


有一個學法律的年輕人,夢想是成為優秀的商業律師,用過硬的能力征服各種客戶大佬,搞定各種商業談判、合作,設計各種合同幫客戶防範風險,起草各種制度參與企業內部治理,最終成為智慧爆棚的企業外腦——高級顧問。


於是,他申請去商業律所實習,作為助手跟隨律師辦案,在辦案過程中詳細瞭解了律師的工作,也見證了律師既要維護當事人權益又要堅守法律底限的兩難,他喜歡這種挑戰。很快,他向實習的律所投遞了簡歷,希望成為律師助理。後來,他如願以償進入律所,在實際業務中學習和積累經驗,逐漸從律師助理成長為職業的商業律師。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為影視劇《精英律師》截圖


NO.2 第二個年輕人的故事


第二個學法律的年輕人,他當初學法律是受到武俠小說中大俠們仗劍天下,扶危濟困的影響,他的理想就是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

大學快畢業時,他在網上查到了從事法律援助的律師團隊,申請去實習。


在法律援助接待大廳,他見到了很多來諮詢的當事人,通過與他們零距離的接觸,他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課堂上沒講過的困境和難題。在協助律師辦案過程中,他看到了做公益律師的辛苦,沒有商業律師光鮮和高收入,但他也收到過當事人發自肺腑的感謝,他更加確定了初心——做一名專職的法律援助律師。入職後,他跟隨前輩律師辦案子,從不怕苦,很快成為團隊中的骨幹律師。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為電影《辯護人》截圖


我們說,這兩個年輕人和範思轍一樣,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通過一次深度的實習,對嚮往的工作崗位及公益機構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再次確認自己的選擇,而後再行動。當然,最初的職業選擇不代表永遠不變。聽見內心的聲音會帶給我們一份平靜和篤定,當我們在工作中遭遇逆境,或當我們受到外界的誘惑,我們會因為“我在做我想做的事”而更有勇氣和力量去應對。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源自網絡


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現實生活


OK,年輕人,假設你已經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了,還是先別急,再多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為現實生活做好準備了嗎?


目前,公益機構工作人員的收入普遍偏低,這是事實。其實我想說,公益機構和其他機構一樣,都需要專業化的工作人員,比如項目管理、財務管理、宣傳推廣和技術支持等。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去持續科學地開展公益項目,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得到更精準的幫助,公益事業才能更健康的發展。所以,公益機構同樣需要吸引專業人才,不僅如此,公益機構需要更優秀的專業人才。因為在專業性之外,我們還需要人才有公益心。但是,公益機構與人才之間總是隔著一片現實的江湖,大概是因為:


第一,公益機構對人才要求更高,但能提供的報酬卻偏低。


我們剛說過,公益機構需要既有公益心,又有才華,還能堅持的人才。實際上,這樣的用人要求已經遠超商業僱主(商業僱主要求任職資格+職業技能都符合即可),但公益機構卻無法提供與商業僱主相若的報酬(薪資+福利)。這邊,年輕人一邊面對公益理想,一邊面對現實生存,陷入選擇的兩難。公益機構對人才要求高但報酬低,這就是那片直接把公益機構與人才隔開的江湖。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為電影《大話西遊》截圖

片尾曲為《一生所愛》


當然,公益機構還有人才培養機制不夠成熟、年輕人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等等問題。不過,公益機構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人際關係友善等。我們不在這篇文章中討論公益機構除薪酬外的優勢劣勢。


第二,社會上有一種認知,做公益就不該拿工資,更不該拿高工資。


這種深深的誤解,不知從何時起深入人心。要說清楚原因,我們要分清楚兩種人。


第一種人是志願者,根據《志願者服務條例》,“志願者,是指以自己的時間、知識、技能、體力等從事志願服務的自然人”。志願服務是自願無償服務社會和幫助他人的慈善行為,

志願者不在公益機構領取報酬,但可以獲得補貼(補貼是因參與慈善活動實際發生的必要費用)。志願者通常另有一份全職工作,那份工作的收入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


第二種人是公益機構工作人員,他們是在公益機構全職工作,負責執行公益項目、開展慈善活動或與之相關的工作。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他們因此在公益機構領取報酬,這份收入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他們在公益機構領取工資就像在其他企業領取工資一樣合理。如果他們工作能力強,按照“績效考核”(企業通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結果,他們理當獲得與績效考核結果相匹配的報酬,這是企業激勵員工、留住人才的做法。


可能有人會說,你看那麼多公益項目執行不力,物資和善款去向不透明,還希望我們捐款人同意在捐款中留出幾個百分點用於公益機構的項目執行成本?我們理解大家的質疑,因為部分公益機構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我們不應也不能迴避。但我們也想告訴大家,並不是所有的公益機構都項目執行不力或物資、善款去向不透明。大家要給公益機構自我糾錯、改進發展的機會。

如果沒有這幾個百分點善款的公益項目執行成本,機構房租、人員工資、執行項目的必要費用從哪來呢?公益機構如何吸引專業人才呢?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圖片源自網絡


結合以上兩點,建議你考慮:

未來的幾個月,如果公益機構提供的報酬偏低(會根據資格和經驗而定,而且是暫時的),你能否支撐租房、吃飯、交通等基本生活費?最好做3-6個月的準備,同時和家人充分溝通,爭取獲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比如誠懇地告訴家人:做公益是我的理想之一,我希望用半年時間嘗試,看看公益行業是否適合自己,然後再決定未來要走的路。


當你去公益機構面試時,可以在提問環節或面試結束前,禮貌地詢問面試官工作崗位的報酬(如工資、保險及有無其他福利),再衡量每月的基本生活費,看能否承擔。建議你選擇一份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做公益不等於燃燒和掏空自己,不等於“悽悽慘慘慼戚”地過日子,做公益也要每天有安全感、尊嚴感和幸福感。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圖片源自網絡


看到這,你也許會一邊長嘆,一邊作勢拂衣而去。請等一下,我給你講第三個年輕人故事。


NO.3 第三個年輕人的故事


大約7年前,一個年輕人來我們單位面試,他是學法律的(順便說一下,因為我們單位是公益法律援助機構,所以大部分同事是學法律的)。那時的他大學剛畢業,隻身從南方小城來到北京。面試時,他說起做志願者的經歷,他一直在參與一個培養年輕法律人的公益社團,在其中負責具體工作,比如組織線上分享和線下論壇,這些活動讓很多年輕法律人聚在一起,成為志氣相投的朋友,他自己也收穫了成長和友誼,他雖然投入很大的精力,也不拿錢,但特別快樂,感覺自己做的事很有價值。而

他的理想就是用法律知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所以來應聘專職公益律師。

剛入職,單位給予他本科生的待遇,那份薪資剛夠他負擔北京的基本生活。開始的2年,他快速學習和積累經驗,從律師助理成為一名能獨立辦案的援助律師。到了第3年,單位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草根型社會組織提供法律服務,主任鼓勵他積極參與。他全身心地投入,一邊做大量的社會組織法律、政策和案例的研究,一邊為幾百家社會組織開展了公益培訓。他在這樣的歷練中成長,收入雖然沒有太多變化,能力卻有巨大提升。

他逐漸被業內人士認可,不斷有社會組織聘請他做法律顧問。從第一家到幾十家,業務領域也不斷拓展,涉及建築、環保、科技、自然、文化等方面,顧問單位的法律服務需求也越來越複雜多樣,他和團隊成員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提升專業性。現在,他是單位的專家型人才,薪資也得到了與能力相匹配的增長。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我建議,年輕的你進入公益機構後,要確定一條自己想走的路,然後心無旁騖地堅持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和薪資會成正比增長,你腳下的路會越來越寬,最終你會收穫一方事業的舞臺,並不斷在這個舞臺上創造價值。


年輕人,你準備好了嗎?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02 & 03/

觀察你的能力 & 聽聽夥伴的建議

——公益機構需要員工具備哪些能力?

——在公益機構深度實習過的小夥伴有什麼感受?


說完第一個建議——follow your heart/瞭解你的真實想法,我們進入實操板塊——瞭解公益機構需要員工具備的能力。簡單歸納了6點,並不全面,是給大家的1.0版建議,相信你會在此基礎上有所體會和頓悟,發展出更高級的版本。

這6點是:溝通、規劃、合作、學習、好心態和靠譜。前4種可以叫做工作能力,後面2種更像工作態度。具體瞭解之後,先觀察自己,看看是否現在就俱備這些能力?如果只能做到一部分,可以從現在開始,把這6面小旗子立上,然後在每天朝著它們前進。

我們會引用幾位曾在公益機構深度實習的小夥伴的想法,他們平均年齡24歲,目前本科剛畢業、正在讀研或讀博或是加入公益機構不久,他們的思考可能對你有所啟發。


No.1 溝通


講好公益故事;溝通達成合作。做公益常常要講公益故事,別誤會,不是添油加醋地講,是把我們做的公益項目介紹給大家;把項目執行過程中捐贈人、受益人和志願者的故事講給大家;也把抽象的公益理念用生動的語言傳播出去,讓成年人和兒童都能理解並願意參與公益。我們不僅要在國內講好公益故事,將來,也要在國際上講好中國公益故事。


  • 口頭表達能力:介紹公益項目,講解公益故事,傳播公益理念;
  • 書面表達能力:起草項目建議書、活動方案、宣傳文案、新聞報道;
  • 外部溝通合作:
    與受益人、捐款人、合作伙伴、上級主管單位、企業、媒體等多方溝通合作;
  • 內部溝通協調:與同事、主管主動溝通;跨部門合作,積極溝通協調;能提出好問題和建議。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佟麗華律師與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路易斯先生


在讀研究生的雨欣說:“從硬件實力來講,需要不俗的文筆、有見地的想法、足夠的專業知識,並掌握基本的活動宣傳能力。”

在讀法律博士的恩博說:“需要人際溝通能力;與不同人合作的包容度;勇於創新和嘗試的意識及勇氣;對社會正義問題始終不變的熱情和終極關懷。”

即將讀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說:“良好的表達能力:會講故事,能做elevator pitch也能具體講項目的起源和歷史等。”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法律援助律師正在與當事人溝通


No.2 規劃


規劃能力讓公益工作更有序和高效,避免雜亂和拖延。


  • 時間管理能力。將工作任務區分“重要又緊急、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再合理分配時間,保證“重要又緊急”和“緊急”的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推薦:《時間管理》


  • 制定工作計劃。每天都做工作計劃(做工作筆記),將工作任務、目前進展和截止時間都記錄清楚。每天下班前檢查一次,沒做完的工作提醒自己隔日繼續跟進;
  • 工作自律能力。有了工作計劃和時間節點,對自己工作完成質量也有標準,每天自覺推進工作,無需他人監督。當然,也要不斷學習好的工作方法。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PDCA 工作方法,圖片源自網絡


即將讀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說:“高效工作,關注細節:主要體現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可以向商業項目執行看齊。”

本科畢業,即將成為實習律師的正正說:“我覺得公益機構需要的年輕人首先能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完,其次是能夠藉助自己的年齡優勢提出公益執行新方法的人。”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實習生小玥玥在基金會理事會議上認真做會議記錄


No.3 合作


做公益不是單打獨鬥,要學會與他人和機構合作,優勢互補,整合資源,為受益人提供更綜合的幫助。


  • 突破專業侷限。每個人、每個項目、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比如我們基金會的“小額愛心資助”項目,專業領域是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項目特色是與法官、檢察官和未成年人保護律師共同合作,為在案件中受到傷害又得不到合理賠償的孩子提供小額的愛心資助款。現實中,在案件中受傷的孩子往往也需要心理疏導和醫療救助,所以,我們經常和心理援助及大病救助等公益機構合作,為項目中的孩子提供綜合性幫助;
  • 更寬廣的視野。在國內做兒童保護項目時,我們也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如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也有很多孩子需要保護和關愛,我們希望將公益經驗分享給那裡的兒童保護工作者。2018年,我們搭建了一個供發展中國家兒童保護公益機構交流分享的網絡平臺,和阿里巴巴集團一起邀請了20家機構的負責人來到北京,共同交流兒童保護的經驗和挑戰。合作,不僅是與國內的人和機構合作,也是與其他國家的人和機構合作,把大家的力量團結起來共同推動兒童保護事業。前不久,在馬雲基金會的理事會上,李連杰先生說:“中國情懷不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真正的‘胸懷天下’是幫助人類。”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A20全球關愛兒童社會領導力峰會

<< 滑動可查看全部圖片 >>


本科畢業去支教的小雨說:“我想畢業後先進入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投行這樣治理世界貧困問題的國際組織,或聯合國的分支機構,拓寬自己的視野,以一個廣闊的世界視角去重構自己的認知。”

在讀法律博士的恩博說:“真正關注與自身不一樣的群體,打破習慣和偏見的束縛,在自我反省的同時推動社會變革。”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那些和我們一起工作的會發光的實習生們

<< 滑動可查看全部圖片 >>


No.4 學習


公益組織也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持續創新,需要學習能力強的人。學習是內在的自我驅動,發自內在的想學習的意願來自好奇心,來自對自身成長的要求。學習能讓人突破舒適區,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識,關鍵時刻能承擔大任。


  • 虛心好問。遇到問題或希望得到建議時,虛心向同事或前輩請教;
  • 學習創新。面對新技術、新知識,主動上網學習解鎖新能力。比如:音、視頻編輯、使用抖音等新媒體等,用新技術、新知識推動公益;
  • 深度思考。思考問題不停留在表面,能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全面、深入地思考再提出建議;
  • 主動反饋。在平時的工作中,主動向主管反饋工作進展;每週或每月,主動請主管對你的工作給予反饋。


實習律師、公益新人陳強說:“公益機構不同於商業機構,在人員、崗位對應方面無法面面俱到,因此不論加入哪種公益機構,都建議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音視頻編輯知識,另外最好是有一些宣傳方面的能力。”

即將讀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說:“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包括追隨當下熱點,學習多樣的新媒體技術,用以呈現自己的項目,以及面對行業內的新技術如區塊鏈慈善信託等,都要有學習的意識。”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一起拍抖音普法劇,<< 滑動查看全部圖片 >>

致誠律師,抖音號:2153466614

基金會,抖音號:1890967802


No.5 好心態


做公益的人需要有好心態,情緒穩定、內外一致和抗壓力強。這些態度能讓公益人更平和地看待一切,面對和解決問題時會更客觀和理性。


  • 情緒穩定。當公益人面對大眾的質疑或當事人的悲慘境遇,要避免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先讓情緒平復下來,有助於發現問題及背後的原因、理性地解決問題;
  • 抗壓能力。公益機構的員工常常一人身兼數職,有時一人要同時執行多個項目,與內外部、多方溝通,合理規劃工作時間,掌握好方法和新技術,有助於我們在壓力下高效、高質地完成任務;
  • 內外一致。人的內在和外在是一個整體,語言和行動也是如此。內在或外在,“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保持覺察,保持內、外部環境的整潔(外部環境也包括生活和工作的場所)。語言或行動,說過的話就記住,既然答應了就做到。做到表裡如一,內外一致。

即將出國讀研究生的安妮說:“抗壓能力。任何一種工作都是辛苦的,公益領域的服務內容在當前十分艱鉅,更牽涉到從業人員每日的情緒投入。不像營利組織以生產利潤為目標,只要履行規範的生產程序即可,無需投入過多的感情,公益領域的工作者在給他人帶去力量的同時也應重視自身的心理建設,要具備長線作戰的準備,更要比公益服務對象更堅強。”

正在讀研究生的雨欣說:“從心態方面來講,需要足夠的熱情和麵對失望的現狀繼續堅持的韌性。”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中外實習生們

點擊閱讀原文,可報名 http://www.zcpi.org/intern2/


No.6 靠譜


公益機構特別需要靠譜的年輕人。借用羅振宇的一句話:“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凡事有交代。”靠譜,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舉個例子,有一個新人,你交給他工作,他用心聽也認真記。如果哪裡沒聽懂,他一定會問。如果全聽懂了,他會主動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他會主動向你彙報進展,遇到問題或有建議時,他也會主動與你討論。工作中截止時間到來前,你一定會收到他回覆的工作成果。這麼靠譜的年輕人,我想不僅公益機構需要,任何機構都需要吧!


  • 記得截止時間。
    工作任務的截止時間是條紅線,定下來就一定要按時完成,不需要主管提醒,有變化時要及時主動地與主管溝通,以便調整工作計劃;
  • 經過多次確認。不隨便回覆別人,經過確認後再給出結果。自己的文章,請同事幫助檢查,確認沒有問題後再發表;
  • 做事有始有終。項目開了頭,就要有交代。哪怕人被調離項目了,每件事都要交接清楚,記載明白,做到有始有終;
  • 不找任何藉口。出現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找理由,更不是推卸責任,先找自己的原因,有問題馬上改,這是責任感。

以上,是6種工作能力和態度,一共20個小細節 ,期間穿插了幾位在公益機構深度實習過的小夥伴的思考。年輕的你們不用有壓力,這些習慣我也不能百分百做到,我也在朝著這6面小旗子的方向不斷努力。


最後的小故事


最後,我再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在我初入職場時曾激勵過我,當別人告訴我“什麼人到那個環境久了都會變成那樣”時也曾提醒過我。


王欣: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公益組織?

《做一粒咖啡豆》


把胡蘿蔔、雞蛋和咖啡豆分別放入三個鍋中去煮,開始堅硬的胡蘿蔔煮完以後變軟了,原來柔軟的雞蛋煮完變硬了;而咖啡豆卻與水融為一體,讓水變成咖啡。一顆平凡渺小的咖啡豆,面對一鍋滾燙的沸水並沒有變軟或只是自己變硬,而是讓這一鍋水變得香氣濃郁,無比美味。


年輕人,你願意成為這樣一粒咖啡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