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鐵帽子王為何如此難冊封?總共才十二個!

什麼是鐵帽子王

清朝鐵帽子王正式名字叫做"大清世襲罔替親王",民間俗稱"鐵帽子王"。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也就是說"鐵帽子王"只是一個王爵,它可以世襲給子孫後代,並且享有的等級永不降級。

在這裡我們要說說清朝爵位世襲降級制度,根據清朝的爵位繼承製度,要按照傳承代次逐步遞降的。例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爵位等級,如果父親被封為親王,那麼他的兒子繼承他的爵位時要被降為郡王,他的孫子繼承時降為貝勒,以此類推,直至降到和平民一樣為止。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每一級爵位,都對應相應的俸祿、地位和榮譽。爵位越高,待遇越高。鐵帽子王可不必遵循這個規則,世代傳襲為鐵帽子王,爵位不會降,俸祿不會減少,榮譽不會減少,子孫後代世代沿襲下去......

大清鐵帽子王為何如此難冊封?總共才十二個!

鐵帽子王制度建立

鐵帽子王分封冊立,要追溯到努爾哈赤時代,當初經過努爾哈赤的南征北戰為大清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礎,並且努爾哈赤還創建了八旗制度,分封自己的兒子及弟弟為各旗首領,把八旗當做了自己私有財產,各旗首領被稱為"貝勒"(貝勒即為王的意思),這種形式初步奠定了清朝封爵制度的雛形。

皇太極登記正式建立大清後,正式頒佈封爵制度,冊封八位"鐵帽子王"分別是:

1、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之首。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在滿清宗室及八旗威望高。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攝政王。後被順治奪爵,撤廟享。

4、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

5、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後與多爾袞不和,被多爾袞奪爵,後死。

6、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有冊封的各王可以看出,其與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是一脈相承的。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雖然是鐵帽子王,但是隨著宮廷鬥爭,它們的爵位有的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也多有變化。直到乾隆皇帝中後期,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乾隆帝給他們釐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最終明確,隨之"八大鐵帽子王" 稱呼也在民間開始流傳。

其實在清朝冊封的鐵帽子王一共有十二位,除了在清初皇太極冊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外在清中後期還有四位,他們也為清朝江山穩固立功而受封,分別是: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大清鐵帽子王為何如此難冊封?總共才十二個!

鐵帽子王的待遇

清朝皇室爵位分為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多屬世襲遞降,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

從清朝建立到滅亡,一共冊封十二位鐵帽子王,期中八位實在皇太極時期冊封,自康熙帝后冊封的鐵帽子王只有四位。可以說只有為大清皇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才能被封為鐵帽子王。因此,鐵帽子王不但是一種榮譽還是地位象徵,在清朝被分為鐵帽子王可以有四大特權:

第一個是世襲罔替,尊貴象徵。

第二個是俸祿優厚,地位很高。

第三個是能夠被賜予鐵帽子王府。

第四個是死後能夠配享太廟。

世襲罔替賜府邸, 榮耀至極脫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