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雖為嫵媚入宮闈,卻因智謀贖尼身”。武則天14歲入宮,25歲到感業寺出家為尼,31歲成為大唐王朝新的皇后,這一路走來,既充滿了艱辛和曲折,更淋漓盡致展現出了她非同尋常的智慧與權謀。

武曌是李淵晉陽起兵的元勳、應國公武士彠的女兒,因貌美的名聲,在貞觀十一年(638年)十一月,被唐太宗李世民納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為“媚娘”,這一年武曌14歲。三年前,父親武士彠去世,武家也已經敗落。一個不諳世事的花季少女,沒有孃家強大勢力的支持,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嫁給大自己26歲的中年大叔,在母親楊氏無助的啼哭聲中,走進深不可測的後宮,開始前途未卜的生活。

在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生活了十二年,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逝世,武曌的地位仍然是剛進宮時的五品才人,也沒生下一男半女,足以說明武曌在宮中不受重視,不討歡心。從來就是母憑子貴的後宮,武曌的命運和結局,只能是依照唐朝後宮慣例,在太宗李世民去世後,淪落到感業寺削髮為尼,與青燈古佛相伴,在寂寞無奈中了卻殘生。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大唐皇后


準確預見黑暗即將來臨,提前謀劃通向光明的道路

在進宮前與家人分別時,面對母親的悲痛欲絕,武曌平靜的勸止母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既是勸慰母親,也是表明心志,她決不會甘心終身為尼的命運安排。

早在貞觀一十七年(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時,極其聰慧的武曌,提前洞察朝堂未來的局勢,將自己未來的機會和希望,投向這位年僅十五歲的太子身上。在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期間,藉著太子李治進宮侍奉的機會,正值青春貌美年華的武曌,將自己的美貌、柔情和智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少年太子眼前。九歲時就失去了母親,長期缺乏母愛和溫情的李治,在柔情萬種的武曌面前,徹底淪陷了。一個二十多歲的成熟少婦,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年,在四目相對的瞬間,暗生情愫,彼此許下了海誓山盟。

李治與武曌的相戀相愛,完全是武曌的一手籌謀。太子李治,一個從小就膽小懦弱的少年郎,在一向威嚴強勢的父皇眼前,與自己的“小媽”產生戀情,李治沒有這個膽量。而比李治大四歲的少婦武曌,深諳宮廷生活,深處不利的境地,時刻為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憂心重重,李治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對武曌來說,眼前這位英俊的少年太子,正是自己心儀的白馬王子,更是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救命稻草,她只有放手一搏,不管不顧,只有使出渾身的本領,窮盡心智,捕獲少年太子的心,牽繫少年太子的情。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武則天


武曌與李治兩人的關係,在唐太宗去世前,應該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不太可能做出出格的實際性動作。但,越是這種精神的戀情,越是攝人心魄、欲罷不能。

後來李世民去世,作為先皇的妃嬪,又沒有生下兒女的武曌,被遣送到感業寺削髮為尼。這一年來的分離,對武曌來說是度日如年,不僅是對李治的思念,更是對前途叵測的擔憂和無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從武曌《如意娘》這首詩作來看,短短四句寫盡相思愁苦之感,傳達出多層次多方位的複雜情緒,也可以看出她對李治的真愛真情。

登基後的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逝世一週年的忌日,來到皇家寺院的感業寺進香。對於精明的武曌,得到消息後絕不會放過唯一的機會。她人為地製造了與李治的偶遇,兩人時隔一年後重新相逢,四目相對的那一瞬間,曾經的海誓山盟,曾經的以身相許,頃刻間湧上心頭

,兩人互訴衷腸,互道離愁別恨,武曌淚水漣漣,李治也心有慼慼,“帝過佛廬,才人見且泣,帝感動。”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從淪為她人的棋子中,發現成為棋手的機會

陪同皇帝李治,一起來到感業寺進香的王皇后,以女人獨有的敏銳,感覺出了這個在感業寺出家的先皇的女人,與自己的丈夫,曾經一定有過一段難以割捨的情感。作為女人,第一反應應該是生氣和敵視,但同樣冰雪聰明的王皇后,卻對武曌微笑以待,並在心中暗暗決定,我一定要想辦法將這個嫵媚的武氏接回宮去,成全她們間的這段戀情。

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這本該是她應有的心懷與胸襟。但,王皇后卻有著另一番打算和私念。王皇后出生於太原王氏,是著名的名門世族之後,貌美似玉,溫婉賢淑,在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就遵照唐太宗李世民的父母之命,明媒正娶納入皇家,之後跟隨李治的身份變化,晉升為太子妃、皇后。

在李治的後宮,與王皇后爭寵奪愛的,還有一個冤家對頭蕭淑妃。同樣是名門大家之後的蕭淑妃,出身於大名鼎鼎的蘭陵蕭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蘭陵蕭氏與詩句中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再加上陳郡袁氏,並稱:“王謝袁蕭”,是南朝的“四大望族”。同樣的出生高貴,同樣的貌美賢良,蕭淑妃還有另一項王皇后無法超越的優勢,那就是她為李治生下了一個皇子和兩公主,而王皇后卻長期沒有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治的情感天平,不自覺地傾向了蕭淑妃,這讓王皇后心裡酸楚不堪。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在與蕭淑妃的爭鬥中明顯處下風的王皇后,暗中發誓,一定要奪回丈夫的寵愛,奪回後宮之主的尊嚴。當她在感業寺見到武氏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有了主意:她要將武氏這個嫵媚的女人,接回宮來,放在丈夫身邊,來分散丈夫的注意力,轉移丈夫在情敵蕭淑妃身上的寵愛。等蕭淑妃失寵後,再想辦法將武氏弄走,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寵愛。一個女人,為情所困時,真是昏招頻出。在皇后的一番暗中操作下,武曌如其所願,順利回到了李治的後宮,為李治和武曌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李治對蕭淑妃的寵愛,真如王皇后所料,完全轉移到了武曌身上,確實實現了讓皇帝李治冷落蕭淑妃的目的。但是,實現將皇帝的寵愛重新回到王皇后自己身上的目標,卻似乎遙遙無期。李治對武曌的寵愛與日俱增,幾乎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經歷了感業寺的淒冷歲月,重新回到宮中的武曌,絕不允許再失去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因此,武曌盡其所能抓住皇帝的心,對李治百依百順,給予李治無限的柔情和甜蜜,讓從小失去母愛且性格柔弱的李治,無法抗拒,徹底淪陷。武曌入宮後不久,生下皇子李弘,之後很快就被拜為二品昭儀,地位僅次與皇后二個等級。於是,後宮爭寵的戰鬥,在王皇后與武昭儀之間展開。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武則天


優秀的棋手,就是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王皇后的優勢非常明顯,她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選定的兒媳,是李家明媒正娶的正妻,更是大唐母儀天下的皇后,佔盡了禮制和道義的高地。同時,孃家太原王氏的影響力巨大,是用之不盡的政治資源;朝廷之上,舅舅柳奭是中書令,與皇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長孫無忌、禇遂良等一幫託孤重臣,也遵循李世民的意願,成為王皇后的堅定支持者。也正因為擁有這些天然的優勢,出生高貴的王皇后,心高氣傲,在與皇帝李治生活交往的過程中,不會也不願刻意迎合順從,自然也難討李治的歡心。

武曌的劣勢非常致命,她曾經是先帝李世民的女人,是李治的小媽。雖然娶自己的繼母,在隋唐的皇家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畢竟有違人倫和禮法,時時都是反對者口誅筆伐的靶子。同時,雖然父親是大唐的功勳之臣,但武家不是名門望族,沒有根基和實力,朝堂之上更沒有得力大臣的支持。

這場爭鬥,在王皇后眼中,只是一場後宮爭寵,但是對於武曌來說,是命運的抗爭,是生死的較量,沒有任何退路和妥協,敗了就永無出頭之日、死無葬身之地,她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

所以武曌要做得,只有將自己卑微到泥土裡,委曲求全,用自己母性無私的愛、成熟女人的情,去全身心關心、照顧自己的丈夫,以他的快活為自己的快活,以他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與他息息相關,心心相印,成為他心靈的港灣和情感的寓所。

對於9歲就失去母親,獨自生活在人情冷漠深宮的李治,對心愛女人的柔情,對於母親般的憐愛,無可抗拒,無法逃避。李治的情感天平,無疑傾向了武曌。但,對於根基深厚的皇后,要真正將她打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牢牢掌握主動權的一方

王皇后與武昭儀的後宮戰爭,武昭儀一直牢牢地掌握著主動權,一直處於主動進攻的一方。

武昭儀的第一次出擊,夯實群眾基礎。

已是二品昭儀的武曌,在宮中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同時又深得皇帝的寵愛,完全有資本揚眉吐氣、安享富貴了。但對目標遠大的武曌來說,還僅僅是人生的出場戲。她為了後宮之主皇后的寶座,為徹底擊敗自己的政治對手,極盡其聰明才智和謀略權術。對宮中的所有人,特別是不受王皇后待見的人,包括宮中其她妃嬪和女官、宦官,甚至做苦役的普通宮女和太監,她都放下身段,曲意奉承、殷勤結交,得到皇帝的日常賞賜,也全都分送給這些人,在宮中營造了良好的口碑和輿論,為與王皇后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武昭儀的第二次出擊,趁其不備,痛下殺手。武曌生下皇子李弘沒多久,又為李治生下了一個公主。作為後宮之主的王皇后,其她的妃子為皇家開枝散葉,在名面上是一定要去看望慰問一番的。本來就沒能生育兒女的王皇后,見到武曌出生不久的女人,一時動了真情,很是喜愛,抱著逗弄。精心計算了時間節點的武曌,等王皇后一離開,立即偷偷地溜了進來,在被子裡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然後快速離開。之後再跟隨皇帝一起來看望襁褓中的女兒,等李治掀開被子時,發現小公主已經死了。武曌當著李治的面,詢問身邊當值的宮女、太監,都說剛才只有王皇后來過。武曌放聲痛哭,悲痛欲絕。皇帝李治對這件事一時也沒有頭緒和主張,但王皇后無法自我辯解清楚,李治只能懷疑是王皇后所為,再聯想到她以前與蕭淑妃爭寵相鬥時,在背後說蕭淑妃的壞話和短處,從此對王皇后產生了厭惡之情。李治以前只是不喜歡、不親近王皇后,這件事之後,他對王皇后徹底失去了信任和感情,漸漸地動了廢黜皇后之位的念頭。


武則天從感業寺僧尼到大唐皇后,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與智謀

武則天


武昭儀的第三次出擊,乘勝追擊,一招制敵。徹底失寵失勢的王皇后,相對於武曌來說,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想將其徹底打敗,還需要最後一擊。武曌很快就抓住了機會。已經處於敗局的王皇后,為了挽回局面,與自己的母親、魏國夫人柳氏,在宮中行厭勝之術(巫術,也就是用布帛或木頭做個人形,對著詛咒),詛咒武曌,希望用這樣的辦法來報復和擊敗武曌。由於武曌良好的群眾基礎,王皇后的罪行很快被告發而敗露。也有史書認為,是武曌派心腹製造假現場,誣陷王皇后。

厭勝之術,歷來就是宮中大忌,處理很嚴。王皇后的罪行暴露之後,唐高宗李治大怒,廢黜王皇后母親柳氏魏國夫人稱號,禁止她進宮,免去其舅父柳奭中書令的職務。從此,王皇后徹底失敗,廢黜其皇后的尊位,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之後不久,武曌暗中指使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許敬宗上表李治,請求廢除王氏,改立武曌為大唐新皇后。唐高宗李治,幾番猶豫之後,於唐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下詔將王皇后與蕭淑妃同時被廢為庶人,囚禁宮中。幾天之後的十一月一日,李治命令重臣李勣、于志寧手持璽印,進封昭儀為皇后,同時命令群臣及四方酋長,到肅義門隆重朝見新皇后。從此,經歷5 年的蟄伏和爭鬥,31歲的武曌,正式走進大唐王朝的政治權力中心,走上屬於她的寬廣的政治舞臺。

“功過論爭千秋去,無字碑上遍詩文”。後人多以詭詐、陰險、狠毒來形容和評價武曌,但身處當時的境遇、為求自保的她,又有多少無奈和情非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