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

江湖夜雨92


  王绩《野望》——

可以这样赏读

王绩公元(585--644):汉族,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朝医生、著名诗人。

  其兄王通,也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爱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渊明,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但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其实,他并不看重官职,故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这时隋末大乱,他常和隐士仲长子光在一起饮酒赋诗,养鸟等均有研究。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之东皋,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往。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野望》是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时代背景,

如前所述,王绩因对现实不满,与官场黑暗势力格格不入,两次带着满腔的悲愤归隐乡里,一生相当时间都在以诗哀歌、纵酒浇愁、操琴抒怨中虚度年华 ,该诗有人说是在隋末他第一次归隐时期所作。也有人说此诗是在他第二次归隐后所写。第一次退隐后的王绩,正当血气方刚的年龄。这时就让他去过默默无为的隐士生活,实在是不甘心的。就是第二次归隐时,王绩也还是因为官场失意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他的本意。所以他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竭力探索今后的出路。然而,面对腐朽黑暗的官场,他又实在是无力去做女娲而补天,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野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以此诗所写内容,尤其是全诗第三联所反映的农村一片繁荣的景象分析,它应该多是到初唐后的作品。

题目“野望”,站在家乡的山野中瞭望。此处仅用了两个字,就概括地点明了本诗要写的内容:在山野间四处眺望时的所见、所想。而到底谁在望呢?当然是作者自己,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题目也暗示:小诗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其中还暗藏着一个“我”字。这里所写的一切,都是作者自己在山野中瞭望时的亲眼所见和切身体会。因此,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亲切,容易从思想上产生共鸣。诗中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境界。既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归隐后所看到的农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热爱,又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格。也表现了他对官场腐朽、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看不到政治前途而颓废、消极的思想感情 。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

(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一样,四联八句,每一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一首诗词有流传千古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谁还记得原词?单单记得这"一闹字卓绝千古"的名句了。王绩的《野望》共有八句,表现了他隐居的忧愤之情,原诗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云龙个人认为,此诗中若要提出名句的话,当属"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

  单单看这两句诗,还看不出王绩的心情。可以是心情愉悦,于山巅纵声歌啸,极目远眺,发现秋高气爽,树带秋气,在落日熔金里闪着爽朗的光,此景不更能引发人的豪情吗?

  我云龙可以理解为作者心情是沉郁的,孤独寂寞的,凄凉的。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冷清,肃杀,士子悲秋,秋让人想起飞雪飘零,树木干枯,万物隐踪;让人想起伤心往事,羁旅行役,郁郁不得志。树树皆带清冷之色,再加上已是夕阳,更觉落寞。孤伶伶一个人站在山顶,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我云龙能理解为闲适、淡泊。回首,也无风雨无晴。人世的繁华,官场的浮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如眼前的树、天边的夕阳来得实在。树林在夕阳下静立,让人清心、让人感到自我的存在,让人体味人生的意味。信步走去,可以放眼欣赏秋色里的树木,也可快意于无限好的夕阳,悠然自得。

  云龙认为——

即便联系下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也可作多样的理解。若解为乐景,则正好与牧人归家,猎人大获的高兴相合;若解为苦景,则正好与牧人、猎人的欢乐形成反差。若解为闲适亦无不可,因为牧人也好,猎人也罢,都是"相顾无相识"之人。

  云龙认为一句确定的句子,给人以不确定的感觉,包容得越多,越耐人寻味,越让人觉得优秀。此句就是这样;因而我特地称它为名句。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云龙认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云龙256013933


问题: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可惜大部分人都错解了,该如何赏读?


前言

不太清楚理解错了什么意思。中学生教材中王绩的《野望》是必背诗篇,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也是王绩难得没有写酒的一首山水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斗酒学士”王绩其人

王绩字无功, 有个哥哥是隋朝的大儒王通,王通有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通的学生更是一连串的牛人: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

王绩曾经在隋唐两朝为官,常因为嗜酒误事,屡次受人弹劾。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问:“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没想到这句话被哥哥王通的学生陈叔达听到了,把他的配给量由三升提高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王绩常自比阮籍、嵇康、刘伶和陶渊明等人,诗有魏晋之风,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多有避世思想和忧世感慨。

不过他主要的贡献是,对于初唐五律的定型有开拓之功。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但是一直到唐朝很多诗人并不了解”粘连“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格律诗都失黏 。

一般认为格律诗定型是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时,但是早于二人六十多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在边》、《野望》、《咏怀》、《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等标准的五律。 因此有人认为: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二、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

首句“东皋薄暮望”,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平平平仄仄的常见变格之一,是不需要救拗的一种格律诗句式。

押韵是严格的【微】韵。

第2联和第3联都是非常工整的对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薄、犊、识三个字是入声字,今平声,古仄声。

结尾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经中有两处采薇。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苦闷。

不过王绩似乎没有那么多的苦闷,有酒喝就天天都是好日子,没有好酒喝,干脆就辞官回家了。这里的采薇更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两位隐士的故事。

三、王绩其他的五言律诗

如果仅有一首标准五律是巧合,但是很多首标准五律就不是巧合了,说明王绩对于南朝诗人的”失黏“非常在意,很可能有意规避了失黏的问题。下面这些都是王绩标准的五言律诗。

《咏怀》押东韵

桑楡汾水北,烟火濁河東。未必尋歸路,居然息轉蓬。故鄉行處是,虛室坐間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性不好治产兴后言怀》押先韵

自有人间分,何须郭外田?和光游聚落,独兴入山泉。河曲编萧坐,灵台结絮眠。还应多藏客,辛苦没残年。

《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押寒韵

思君夜渐阑,载酒一相看。野馆含烟冷,山衣犯雪寒。停车聊捧袂,倒屣共临盘。今夕山阴赏,谁知逢道安。

《在边》押东韵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结束语

很多关于唐诗的选本、教材都把王绩的《野望》放在五律篇的第一首,除了他的年龄大以外,他五律中注意到粘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志。

至于错解了王绩的《野望》,估计是对于采薇的不同理解,一个心中苦闷,一个是逍遥的隐居。估计王绩和哥哥一样,对于隐居的生活还是比较向往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野望》出自唐代诗人王绩之手,选自《全唐诗》,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诗的意境高度精炼地概括在诗名之中,举目远眺山野的秋景,萧瑟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落寞,惆怅孤寂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是诗人归隐常游之地,而诗人自号正是“东皋子”。薄暮:黄昏,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徙倚”为徘徊,彷徨之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山野林间到处一片萧瑟秋色,夕阳的余晖则更让人觉得寂寥,这里的大自然静谧之态将诗人的心境衬托得愈发落寞。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而后映入视野的是,牧人赶着牛群还家,猎人带着猎物满载而归,这般田园牧歌的动景则使得画面流动了起来。

而这种动静的对比,远近的结合使得读者彷佛和诗人一样置身于浩渺秋意之中却又见袅袅人间烟火,激起无限共鸣。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指隐居生活,这句则在感慨知音难求,没有人能真正与其交流。

此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王绩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哥哥王通有个孙子叫王勃,这样关系就很清楚了,写下《滕王阁序》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按辈分正是王绩的侄孙。

王绩从小好学,博闻强识,11岁就被称为“神童仙子”,但一生性情旷达,嗜酒如命,人送外号“斗酒学士”。

有才而任性,王绩出仕做官的原因也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可以喝到同事酿造的好酒,他就去做官,后来酿酒的同事去世,便辞官回家隐居了。

王绩曾给自己写下墓志铭——“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

人还没死,自己就琢磨着怎么让后人记住自己了。王绩的玩世不恭和潇洒磊落,可见一斑。可以看出他活脱脱一个狂士,后人评价他的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则充分体现了其豪放和放诞不羁的性格特点。

虽然王绩写了很多狂诗,但是这首代表作《野望》读起来虽然感觉恬淡柔和,但却充满了孤傲的质感。

诗人的潜台词是,余晖薄暮之中,诗人放眼望去,身边皆为驱赶着牲口的牧人,或者是打猎归来的猎人,“相顾无相识”正是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孤傲于世的意境跃然纸上。

综合立体地了解了王绩其人,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这首诗的思想精髓,而如果你熟读唐诗,可能并不觉得这首诗有多好,但这首诗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对比于前朝华奢的诗风,这种言浅味深以及扑面而来的清新朴素便让人耳目一新,有别具一格的创新立意。

王绩和陶渊明不同,他并未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既然精神上依然苦闷和惆怅,找不到知音,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栗,上山采薇的隐士了。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书文小品】精读《野望》:据说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那该怎样赏读?

前言

唐之前的齐梁宫廷诗风柔靡绮丽、重文轻质,王绩的《野望》开启了新一代诗风,在描写山水景物的同时,寄予了个人的生命体验。

一、王绩的人生体验

我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以出仕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王绩从小聪敏好学,博闻强记。据《新唐书·王绩传》记载,公元600年,此时王绩11岁,他孤身来到长安,拜访当时的权臣杨素,因为自身非凡的谈吐,被士大夫称为“神童仙子”。

公元605年,他参加举孝廉的考试,中举,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但他性格孤傲,不想在朝廷担任官职,于是请求外放,成为扬州六合县丞。后来因为嗜酒不理政务,天下大乱,他遭受谗言诬陷,一气之下辞官归去,到山林中隐居。他说“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然而,古代读书人的出仕情怀并不会真的随着隐居生活消失,即使是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内心世界也是矛盾重重的,生性高傲的王绩也不例外。

一方面,优美的山水风光、恬淡的田园生活暂时让他忘记俗世的纷扰和烦恼,另一方面,黑暗混乱的朝廷无法让他实现政治理想,他又感到恐慌和忧虑,这首《野望》就集中体现了他内心的此种矛盾。

二、悲秋与暝愁

“皋”是水中高地,那么“东皋”指的就是东边水中的高地,王绩辞官后便归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往往有登高望远、悲秋感怀的情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度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汉乐府 悲歌》

征夫游子在漂泊途中,往往会登高回望故乡,以解思乡之苦,这种登高感怀的情结几乎贯穿古诗文。在汉代,甚至把登高作为重阳节的经典活动之一。首句“东皋薄暮望”就将此种情结暗含其中。

诗人日暮时分登高,看到的是一片美景:目之所及尽是秋色,万水千山笼罩在夕阳的光辉中,这样美妙的景色,足以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然而,诗人却没有沉迷在美景中,他说“徙倚欲何归”。

《楚辞》中提到“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屈原徘徊彷徨,心中忧思如麻。此时的王绩与屈原相同,他在东皋之上也是徘徊不定,“徙倚”透露出他内心的迷茫。那为何会徘徊呢?诗人接下来说“欲何归”,天地之大,不知道去哪里啊?

曹操在《短歌行》中高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的是三国的人才徘徊不定,找不到合适的君主归顺。王绩在此想要表达他与三国贤才相同的境地,那就是怀才不遇,贤君难求,自己无所归依。

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并没有在满山的秋色中得到慰藉,反而更添一份愁,因为从宋玉开始,“秋士易感”就深深地印刻在古代读书人的脑海中,《野望》也透露着王绩寂寞的悲秋之情。

古代文人除了悲秋情节,还有“暝愁”,他们在日暮黄昏时,对着落日,往往会愁情难遣。

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无名氏“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屈原“杳冥冥兮羌昼,东风飘兮神灵雨”等等。

在《野望》中,“薄暮”与“落晖”相呼应,诗人将瞑色中升起的哀愁从开头贯穿末尾。

三、飘零之感和隐逸之情

颈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的乡村图景:夕阳西下,牧人驱赶着牛羊回家,猎人骑着猎马满载而归。他们各有各的美好和满足,不会徘徊迟疑,不会迷茫无所归从。

而诗人却在出仕和归隐中徘徊不定,出仕时,他无法忍受官场的浑浊,只能选择归隐,归隐后,他又无法从山水中排遣心中苦闷,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所以他的内心常常矛盾着,苦闷着,甚至是孤独着。

尾联用典,将伯夷、叔齐的“采薇”故事含于其中。伯夷、叔齐是殷商的臣子,殷商被灭后,他们不愿成为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隐居,采薇以充饥,最终饿死。所以人们常常用“采薇”来代指隐逸。

王绩在现实中没有遇到像曹操那样的贤明君主,在朝堂上又难寻到知音,他只好从先贤身上寻求安慰,让自己迷茫的心在一片秋色中安定下来。

我们在欣赏盛唐及以后的山水田园诗时,常常感受到诗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王维《渭川田家》中“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又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而在《野望》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相顾无相言”,与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似乎缺少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善,从头到尾散发着清冷和疏离。这种清冷和疏离,很明显是诗人内在精神的矛盾和不自适引起的。

诗人曾得到过朝廷的嘉奖和肯定,他本人也有治国齐家的心愿和才能,却因为不得已的外在因素被埋没田野。他不能忘怀功名,然而秋色当前,引起他对年华易逝而功业未就的压迫感,出仕和隐逸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产生无从选择、无所归依的孤独感,这体现了他人生价值实现的艰难和无奈。

后记

王绩的《野望》不但在思想上内涵丰富,而且在文体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它改变了齐梁柔靡的诗风,质朴清新,对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倡导恢复“建安风骨”的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清芜

图|网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赏诗。


书文小品


前言

《野望》之名,在唐代诗坛,可谓是如雷贯耳,在众多诗人的心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作为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给后世的多位五言律诗写作者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其孙王维的《渭川田家》就和《野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野望》写于王绩归隐期间,其田园诗写作特色,效仿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但是诗人却从来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在山水之间找到慰藉,孤寂、愁苦之情涌现在字里行间。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野望》进行赏析,来探查诗人内心的愁绪,寻找《野望》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野望》背后的王绩

从整个唐代诗坛来看,王绩无法与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相比,但是他作为隋末唐初的诗人,却是唐朝诗歌史上的转折点,对后来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野望》正是诗人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与诗人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

(一)出仕又归隐的王绩

王绩天生聪颖,博学多才,心怀大志,曾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拜访大臣杨素时被在场的公卿士大夫称赞为“神童仙子”。隋炀帝时,他同大多数士人们一样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中举,被授为秘书省正字,而由于他性格较为高傲,不喜欢在朝廷任职,最后在扬州六合县做了一个县丞。后来又遭遇天下大乱,加之他生性嗜酒,就遭到了弹劾,失去了官职。他回到了家乡,这是他第一次归隐。

后来又在武德初年出仕为官,贞观初年第二次归隐;当他第三次出仕时,因为嗜酒留在了善酿酒的太乐署史焦革身边做太乐丞,焦革去世后王绩第三次归隐,至此以后再也未出世为官。

(二)归隐又万般愁绪的王绩

王绩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熏陶,却选择了归隐,他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不得不感叹,王绩生不逢时,处于隋末唐初期间,朝野存在很多弊端,这也正是他对朝政风气不满的原因。

三次为官都不符合他内心对于朝政的美好期望,三次归隐虽然因山野的幽静而一时忘却了烦恼,但是他的理想抱负却始终没有实现,距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他的万般愁绪,交织在美丽的山野之间。《野望》正是诗人这种心境的最好体现。



二、《野望》典故的古今分析

《野望》的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引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的典故,其中的“薇”是一种植物。《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对于读者来说,这个典故在《野望》里有着古今不同的含义。

(一)王绩笔下“采薇”的含义

伯夷、叔齐不事周朝,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典故出现在诗人王绩的笔下,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苦闷。朝政的弊端令自己不喜,归隐山野又无法像陶渊明那样找到慰藉,自己一个人孤单无依,只好借着伯夷、叔齐这样的古人隐士来聊以慰藉,想象着和他们交着朋友。王绩这样的心境体现了因时政不理想而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无奈和苦闷,像王绩这样的古人实在太多。

(二)当今社会“采薇”的含义

我们作为读者,读到王绩笔下的“采薇”,或者是理解“采薇”典故里的含义时,应当考虑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也就是需要做到对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王绩想到“采薇”,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只能无奈和苦闷;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直到饿死,他们是值得钦佩的。但是无论是王绩,还是伯夷、叔齐的想法或是做法都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笔者认为他们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现实与理想不符合,我们就应该换个角度,适当地调整自己,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不能弃生命于不顾,生命是宝贵的,如果没有了生命,任何想法都会像柳絮一样,风吹即散。



三、《野望》文学赏析

《野望》描绘了一幅诗人眼中的山野秋景图,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情景结合,借以抒发着自己隐居中无法找到慰藉的愁绪,山野虽然安详、寂静,但是自己的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出仕与隐居之间惆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指接近傍晚;“徙倚”指徘徊,来回地走;“依”指归依。首联的大意是:已近黄昏,我伫立在东皋村的村头望去,徘徊不定,不知道应该向哪里归依。此联借景抒情,诗人处在黄昏的东皋村头,一个“望”字引出了诗人的愁绪,第二句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哀愁,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同时与尾联呼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指落日,大意是:每一颗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一座山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此联是诗人在黄昏望去的远景,描绘出一副秋日黄昏的景色,秋天是万物凋零、一片萧瑟的季节,诗人在此借秋景抒发内心的落寞之情。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犊”在文中指牛群,“禽”指猎物,颈联的大意是: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到了家,猎人骑着马携带着猎物也回到了家中。此联是诗人所看到了傍晚人们的活动情况,作为动景,与颔联的静景形成了动静结合。诗人写到这里,田园诗的氛围就愈来愈浓厚,可以想象到此时的场景是其乐融融的,牧人和猎人带着回家的喜悦纷纷回到升起炊烟的家中,来自山野之间的幸福出现在这些人之中。但是诗人作为一个归隐者,与这些牧人和猎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自己独自远望,他们的热闹与自己无关,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的大意是:我与大家相顾无言,彼此之间互相不认识,我长啸高歌隐居在山野,只能想想古人伯夷、叔齐,和他们做朋友了。有前面三联的铺垫,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高唱采薇之歌,与首联呼应,使得诗人在隐居期间的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情绪尽皆展现。

四、总结

王绩胸怀大志,最终归隐山野,了此残生,纯粹白描写作手法下的《山野》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同时这首诗也为唐朝后来五言律诗的发展起到了影响,纵观诗歌史,《野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会为诗人感慨、伤心,也会对其诗歌写作水平的赞叹。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诗歌里体悟到对待人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珍视生命。


NOET:

哈喽,这里是“小华说文”,欢迎大家关注!


书评菌


《野望》王绩

东皋薄雾里,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整首诗在萧瑟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诗人浓浓的彷徨与苦闷。从中不难看出隋末纷乱的社会现实及知音难遇的境遇对待人的影响。

在薄暮时分,诗人徘徊于东皋之上,不知何所依。举目四望,秋色所被,在落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而牧人和猎马的到来,打破了静谧,使画面生动起来。对着这样一幅田园牧敢式的山家秋晚图,诗人不禁想追随古时隐士,退居山林。其实,诗人并非真正想隐居。"相顾无相识",是因为他太过孤独,无所依靠。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凊新,情味似淡犹浓,读来让人久久不能积释怀。

欣美这首古诗


刘楚云817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朝著名诗人。“无功”,这里面有道家思想的影子。道家学派的二号人物庄子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崇尚道家的知识分子,大多选择了避世而居,成为隐士,因为他们不要什么功名利禄,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内心就行了。而“东皋子”、“五斗先生”,很明显是受到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影响。东皋是王绩隐居的地方,而“五斗先生”显然是模仿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与陶渊明喜欢种地赏花不同,王绩更爱酒,每天喝掉五斗酒最合心意。

王绩家世显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是隋朝末年著名大儒,广收门徒,虽假装隐居在山中,其实很想出去做官。而王绩一生似乎只在意酒。为了酒,可以放弃隐居生活,走向滚滚红尘;为了酒,可以放弃官位,回归田野山林,像陶渊明一样,做隐士,饮美酒,享受田园生活。

其实,没有人愿意生下来就做个隐士。中国文人多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就像是马上骑着一个猴子,马上封侯而名留青史。在仕途受挫心灰意冷时,才隐居遁世漫游于五湖烟海之中。所以,中国文人的心里都会有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狂飙突进的孔子,他告诉我们要努力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生命不奋斗则人生无价值;一个是风轻云淡的老子,他告诉我们要无为而治,别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高度紧张,知其不可而逃之,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

王绩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王绩从小是个天才儿童,十五岁时游历京都长安,拜见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一鸣惊人,被称为“神童仙子”。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小秘书。王绩心怀大志,不愿在朝廷做无所事事的“加班狗”,和偶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受不了上司的颐指气使,干脆辞官走人。王绩性格高傲偏激而敏感,“不喜拜揖”,和上司关系闹得很僵。其实,在王绩眼里,做官远没有做酒徒舒服。他最大理想是和魏晋时代著名酒鬼刘伶做朋友,可以和他终日关起门来喝大酒。王绩后来被调到扬州做六合县丞,相当于县长办公室主任,因嗜酒误事,被人弹劾,被解职。当时正处在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天下大乱,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干脆回到家乡,做个快乐的隐士。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意思就是在门下省做个清闲的后备干部。门下省的待遇不错,每天提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静问,做个后备干部快乐吗,王绩说,“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有快乐。”王绩的领导听了,干脆把给王绩的酒加到一斗,于是王绩就有了“斗酒学士”的美名。

有人做官是为了高官厚禄,有人做官是为了好酒。早在数百年前,王绩就有了同道中人阮籍。阮籍听说上林苑的厨房里储存着几百斛好酒,而掌管上林苑屯兵的是步兵校尉。于是,他便托人请求去任步兵校尉一职,等到好酒喝完了便辞官而去。时人称为“阮步兵”。王绩也是如此,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毛遂自荐去做了焦革的助手。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
回到东皋后,他潜心研究酿酒技术,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写成《酒谱》一卷。还模仿陶渊明,写过一篇《醉乡记》,虚拟了一个醉乡,说那里“去中国不知几千里”,环境优美,有美酒无争斗,大家喝得“墙走我不走”,真是一个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诗前两句描写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沉湎酒中的生活,来说明人生在世,不用太计较身外之事,这样的话就可以像阮籍一样用醉酒保全生命,也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后两句则化用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语,既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既然世事无常众人皆醉,我也没有必要做个孤独的醒者,但这种想法显然比曹操多了几分沉重。

其实,唐朝建立之初,像欣欣向荣的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和动不动就杀掉知识分子的魏晋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魏文帝想和阮籍搞好关系,要把女儿嫁给阮籍的儿子,阮籍知道和皇帝做儿女亲家这个事情存在很大隐患,又不好明确拒绝,只好把自己灌醉六十多天不醒,才把这个事情摆平。陶渊明基本上没有被杀头的危险,陶渊明喝酒纯粹是为了在长醉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王绩想兼阮籍和陶渊明于一体,既要全身避祸,又想长醉求乐。于是“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朝没酒白开水”,王绩全身心投入到饮酒之中。他和隐士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饮酒,据说子光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这并不影响王绩和他成为酒友,因为不能说话不要紧,王绩可以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隐居之乐、饮酒之乐,根本不需要言说,在酩酊醉意中,王绩觉得眼前的山水田园,自有可亲之处。

文人饮酒隐居,要是不写点诗文出来,显然会憋成内伤。王绩徜徉在湖光山色中,写了好些清新自然的作品。他的诗,主要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山水田园风光,抒发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的思想,情感真挚文笔清新。当时的文坛上,著名宰相上官仪的“上官体”风行天下。上官仪的诗歌深受齐梁以来华靡艳丽风格的影响,用词雍容华贵珠光宝气,好像浓妆艳抹浑身环佩作响的贵妇人,看似高贵,但看多了心累。其柔弱无力的风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娘”很庸俗。而王绩的诗,如清水芙蓉,像个素面朝天的乡村少女,给人以耳目清新的感觉。王绩上承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田园诗歌,下启王维、孟浩然等盛唐田园诗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韵和平仄的搭配,就像是一阵清风,扫荡了初唐以来以上官体为代表的绮丽的诗风,给唐初的诗坛带来清新刚健的气息,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桥梁。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夕阳西下,诗人举目四望,暮色四合,一片秋色。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在古人的观念中,秋天是伤感、落寞的象征。自从诗人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秋天就有了伤感的味道。据传是屈原弟子的帅哥宋玉变本加厉,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加剧了中国文化中悲秋传统的形成。宋玉大概看到落叶纷纷,联想起自己美丽的容颜易老,就像那片片落叶一样,令人伤悲。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色总是笼罩着自己的情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薄暮笼罩的晚上,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归来,简直就是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自己和路人们互不相识,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采薇”在中国诗歌中也有特别的含义。《诗经.采薇》中诗人唱到:“采采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到来。诗人表达了一个远离乡关的士兵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赋予“采薇”以更深意义的是商朝时代两个著名的隐士。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兄弟二人手拉手跑到首阳山上去隐居,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好在山上采薇草吃,后来觉得不对,“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连薇草这种野菜也是人家周朝的,只能饿死。于是“采薇”在古诗中就有了隐居、隐士的意思。王绩虽然不想饿死,但觉得这两个隐士的高洁的品德值得学习。


好玩的国学


我为头条里吹的牛而努力,或者证明什么是博览群书?!

因此这首诗完全没有读过,也不知道这个人有什么出名,更不知道他的诗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新意。我仅仅是看了首页的回答作出如下的解释,同样受10万现金限制。

道家的老二和儒家的老二被称为老二是千年的冤案。就是说庄子和孟子的学问和智商远高于孔子和老子,仅仅是后人的愚蠢和私利代代相传且以讹传讹的文化垃圾。

整诗充满无能和怨气,以景带人。树树秋叶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牧童猎人不相识是格局和伦理所限,也可以理解为阶级分类对立。故如果说这就是看透了人性和人生的话,那就严厉的说,这完全就是低级的弱智。以其所谓传其所智,世人万年不得翻身。

还是那句话,古人很无知,后人多盲目。鲜有的智慧之人怎么能世世代代不得出头?!多想想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今人的理解力,即智商不应该低于千年前的孩童!

可笑不可笑?知羞不知羞!


路上有长生果


为什么大家都错解了呢?大部分人都认为《野望》仅表现了作者不能岀仕的凄凉,孤寂,抑郁。教科书也这样看。但如果大家能结合他的身世,结合他的著作,结合他的思想去探讨,或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不了解作者生平,就无法正确解读诗歌。



他嗜酒如命。先来了解一下他的身世。王绩生于隋末乱世。十一岁时,已有诗名。受到隋朝权倾朝野的杨素的赞扬。被举荐出任六合县丞,因放旷不羁,纵情豪饮,不理政事被罢免。到了唐朝,两次被征入朝,只求每天能饮酒数斗而已,并不在功名上着力。不久,便又辞官归隐。

王绩怎么能干出政绩呢?他的字叫无功。号为东皋子,取自于陶渊明的诗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賦诗。有取法陶渊明之意。你看他有多矛盾,名叫绩,字却偏偏叫无功,三次做官,却仅仅是为了一醉方休,又很快退出官场。

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道家思想。他的枕边书是,易经,老子,庄子。并留下了关于老庄思想的著作。一个追慕魏晋名士风流的人,能为俗不可耐的官位去忧郁,惆怅吗?

一起走进诗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王绩,官做的不好,但诗却写的清新朴素,流畅自然。开启一代大唐五律之新风。《野望》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尘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不是写实,指隐居之地。傍晚了,诗人登高远望,去哪儿呢?随便走走吧。苍翠满山,层林尽染 ,千山共落辉。牧童赶着小牛,猎人带着飞禽,相继而归,来来回回,谁能了解我呢?凤凰栖息在山里,蛟龙盘曲在泥中,并不感到羞辱。只有放生歌唱,来怀念避世隐居,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了。



大多认为,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是写景名句,境界阔大,写景也是写心,心灵上也染上了一层秋色,寂寞,悲凉,落寞。这和前面的欲何依相照应,也说的通,诗人弃官回家,难免伤感。

不过,很快,作者就从忧郁中走了出来。牧人趋犊反,多么自由自在。牧童,小牛犊,这些形象多亲切,多可爱。猎马带禽归。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来了,你看,多么英俊,多么潇洒。没有人理解,又怎么样,我可以大声唱歌阿,长歌,多么有气势,不和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一样吗?

看来,《野望》表现的感情不仅仅是悲凉,还有作者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自我排遣,随缘自适。他已经达到了道德经中,守于辱,守于暗眛,守于朴的境界。你如何看呢?


江湖夜雨92


王绩好酒,是嵇康.阮籍.陶潜的忠实信徒。

其诗《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全诗描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适的情调中却带着几分的彷徨和苦闷。这正是王绩风格的代表作。

首联:“东皋"是诗人家乡的一个地方,是他归隐之地,因此他自号“东皋子"。“徒倚"徘徊意,“欲何依"化用曹操何枝可依意,表现的是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中间两联写景。四望一片秋色,夕阳愈显萧瑟,宛然一幅家山秋晚图。“牧人"“猎马"式的田园气氛,光与色.动与静.远近景搭配。尾联转折:我怎么能像陶渊明一样得到田园乐呢?只能孤独地和伯夷.叔齐交朋友了。

值得一题的是: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而律诗这种体裁自南齐沈约开创,到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定型。诗人此作早于沈.宋60多年,却能写出如此符合律诗章法的标律,在风格上一改南朝华靡之风,由此足见诗人的创新精神。

《野望》以朴素著称,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