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都勻縣城市街圖【引自民國十四年《都勻縣誌稿》】


1 何謂“因勢賦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在結合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善於發現蘊藏於大地形勢中的獨特秩序,藉以確立自身的形態佈局邏輯,進而塑造人工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空間格局。“因勢賦形”便是中國古代城市空間格局塑造的一種重要方式。“因勢”即依循形勢、順應趨勢,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因其勢而利導之”等記載;“賦形”則為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態,如《文心雕龍·麗辭》中“造化賦形”等記述。從現存的歷史文獻可知,“因勢賦形”一詞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多有應用,重在表達因循自然地勢構建城市形態之義。與其詞義相近,還有如“因宜”、“因地賦形”、“因地善為”等諸多語彙記載。

“因勢賦形”作為一種結合自然的傳統規劃設計方式,其中“因勢”是基礎,於城址內部及周邊環境中尋得有利於人居發展的自然巧勢是關鍵,“賦形”則是根植於這些自然巧勢所展開的人工創造與建設。從歷史實踐來看,“因勢賦形”普遍關注自然大地的原始地理特性,強調對地形中頂點、鞍點、稜線、谷線等特殊形態以及高下、顯晦、奧曠等特殊地勢的發現和評判,提煉出自然地貌中極具地方性的獨特結構,並作為城市整體空間立意的基礎。以此為基礎,一些重要的城市功能和關鍵建築被安排在自然地勢的獨特結構之上,成為控制城市形態的座標與骨架,由此建立城市建築與自然地勢有機融織的獨特格局。“因勢賦形”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自覺融合,可謂一種以最大限度活用自然地勢潛力為基本原則的積極創造。


2 “因勢賦形”的傳統規劃實踐

結合歷史城市文獻、城市圖以及實地調研可以看出,“因勢賦形”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中應用廣泛,並積累了諸多寶貴經驗。例如:貴州都勻城市營建中順應“山崇水環”之勢而成“東負東山,環以劍河”之格局,湖北蘄州城市營建中巧循鳳凰、麒麟二山及長江之勢而“因地賦形,因形成勢”,江西彭澤城市營建中契合山水環境而成“抱地勢”、“環山為城”的格局,浙江麗水“據山為城,因溪為池”的整體佈局,以及海南澄邁“審擇山川形勢,以為之城”的規劃思路等,皆可謂“因勢賦形”的典範。下文從諸多案例中,遴選安徽宣城市、陝西武功鎮、福建銅陵鎮三處典型案例,對“因勢賦形”的傳統規劃實踐予以進一步闡釋。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彭澤縣城圖【引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彭澤縣誌》】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其地臨山面水,“洵巖邑也”。宣城古代城市營建充分結合自然形勢,“南枕鰲峰,東北帶宛句,西北塹陂用瀦積水,西南包原跨阜”,構建了“據山為固”、“包麗原隰以設險”的城市格局。與此同時,宣城古人亦巧循城內陵陽山“北自敬亭陂陀而南,隱起三峰”的特殊形勢,佈局府治、元妙觀、儒學、景德寺等關鍵人文建築,正如清光緒《宣城縣誌》中所載:“東一峰建設府治,其二峰在府西南,北有麻姑井,前為鰲峰,元妙觀在其西,東南為陽坡,府儒學在其南,第三峰為府北屏護,景德寺在焉”,由此憑依三峰形勢創造了獨特的城市景觀。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宣城縣城圖【引自清光緒十四年《宣城縣誌》】

武功鎮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舊為武功縣治所在地。據清道光《續武功縣誌》載:其地“平原控其東,鳳岡翼其西,長川帶其北,終南、太白揖其南,蓋古形勝之區”。在明代城市重建時,武功古人依託此間山、水、塬的自然地貌,據鳳岡、臨漆水、朝太白而築城,構建了“固防禦”、“便取水”且擁有大尺度山川景緻的人居格局。在此整體格局下,武功古人亦藉助塬的上下地形高差塑造城市的“主從”、“尊卑”秩序:其於西塬高地上營建“上閣寺”,集中修築了姜嫄祠、后稷祠、天皇堂、唐太宗讀書處等10餘座關鍵建築,並於東塬高地上巧循用地與城西南約60km外的太白山的天然朝望關係,佈局東嶽廟與龍王廟,而將行政、居住、倉儲等設施佈局在塬下,由此形成了因塬奠立城市人文位勢格局的典範。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陝西武功鎮歷史格局示意圖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陝西武功鎮地形斷面示意圖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陝西武功鎮區現狀實景

銅陵古稱銅山,亦為“因勢賦形”的一處經典範例。其城位於福建東山島的東北端,舊為東山縣治所在地,始築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江夏侯周德興奉詔備海防倭所建。據清乾隆《銅山志》及歷版城市圖可知,銅陵城的歷史格局營建與當地自然形勢的結合可謂精而合宜:其一,該城“因天險之勝”,據岵嶁山而建,依循山之稜線、崖線走勢修築城牆,並借三面臨海之勢形成天然護城河,同時又在唯一與陸路接壤的西南開闊面挖四池而“危地勢”,構建了穩固的城防體系,古人贊其據“萬世不拔之利矣”。其二,結合當地天然的排水走勢,將“四分水流”匯合並蜿蜒流經頂街、泗洲佛、石鼓街,最後匯入城西南面的四個大池,保障了沿線農業用地得以有效灌溉。其三,巧循岵嶁山的東部臨海高地及其與東南側2km外文筆峰之對望關係,佈局關帝廟,形成境內的人文勝地。其四,擇取城內岵嶁山的制高點及其與境內鎮山“蘇峰山”之對望關係,佈局南溟書院建築群,形成城內的人文標誌。其五,結合城西九仙山挺拔特立之勢,于山巔佈局仙宮石室,而成邑人登臨抒懷之處;明萬曆年間名將程朝京在《九仙石室》中對其景緻描述道“銅山高直欲浮天,四際汪洋望眼穿”。時至今日,銅陵“因勢賦形”所構建的特色形態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成為銅陵“歷史文化名鎮”復興的重要依託。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福建銅陵鎮歷史格局示意圖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福建銅陵古鎮關帝廟與東門嶼文峰塔格局實景

【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一種因循大地形勢構建城市形態的方式

福建銅陵古鎮現狀實景

總之,“因勢賦形”作為一種以自然形勢為人居創作出發點的規劃方式,體現出人們為實現城市與獨特的自然空間結構有機契合的積極探索,蘊含著中國古人善於在整體環境中體察、遴選與利用關鍵自然資源的人居智慧。誠如清代河南人氏趙德所云:“地有河嶽、人有眉目、衣有領袖,故一覽而可得其氣運、形勢、精神、綱紀,使有識者因地制宜,隨時立政”。秉承“因勢賦形”的本土人居智慧,發掘和總結一座城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織補形成的經典“原形”,並結合時代發展,積極創造與地域自然形勢和諧共融的城市“新形”,是當今城市規劃建設應當接續的歷史使命。

主持:王樹聲

圖文:王樹聲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小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博士研究生;蔣苑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