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样解决家畜猪与皇室朱姓这样的尴尬问题的?

有趣灵魂伴侣


其实所谓明朝不能杀猪不吃猪肉这种说法,与唐朝不能吃鲤鱼一样,都只是一种误传而已。自古以来中原文化之中都有“避讳”的传统,但古人对了应对生活上的不便,也有的是办法。

古代奉行“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尤其是帝王,古人说话或者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为了避开君主的名讳,通常都要改称呼。当然,避讳通常都是“讳名不讳姓”,避的都是君主的名字,而不避其姓氏。

明朝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所以如果说“杀猪”、“朱砂”之类的词汇当时是不允许的。因此明朝时期,将朱砂改名丹砂,而“猪”则改名为“彘”或者“豕”,这么一来就避开了在言语上冒犯帝王的可能。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规制是皇家若有丧事,天下禁屠宰,按照《明会典》之中的记载,孝慈高皇后崩时,朝廷颁令京城之中禁止屠宰四十九日,而京城之外禁止三天。也从此开始,皇家有丧事禁屠就逐渐成为了规定。不过民间却出现了误传,逐渐产生了所谓明朝不准杀猪的说法,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避讳,通常都是避名而不用去讳姓氏,实际上明朝从建立之初,就没在乎这方面的问题,民间杀猪吃猪肉依旧,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也没受到多少影响。明朝诸多的皇帝们都没在这方面影响百姓,真正搞事情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曾经正式下令,禁止民间畜养猪,也不准杀猪,曾一时之间明朝人普遍都不养猪。然而当初明武宗禁猪,并非因为其姓猪,而是因为其属猪。《明武宗实录》记载:“但当舟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连并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这是明朝真正有禁止杀猪、养猪与吃猪肉的唯一明文记录。

其实古代的中国并不太吃猪肉,先秦与秦汉时期,不同等级的人群能够吃的食物也都完全不同,大牲的肉类只有天子贵族才能吃,平民最多也就吃些鸡鸭。而后来,牛肉因为用于农耕,历代普遍禁止屠宰,中国人主要吃的肉类是羊肉,而不是猪肉。宋朝宫廷每年吃的猪肉,还不到羊肉的零头。直到明朝时期,猪肉才正式兴盛起来,逐渐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类。

从先秦时代开始,猪与牛羊宫共称为“太牢”,是祭祀必须要用的,由于明武宗的禁令,祭祀之时却找不到猪成为了非常重大的问题。所以武宗朱厚照的禁令颁布没多久,就遭到了普遍的反对,朝廷中反对声不绝于耳,而朱厚照鉴于实际,没多长时间就废除了禁令。所以,其实在明朝,“猪”与“朱”的称呼之间并没有多少事实上的冲突,没什么尴尬的。


澹奕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对于“猪”的叫法其实并不是特别在意。

这从明朝《御制大明会典》里记载就可以看出:“是日、内官于奉先殿陈设牲醴祝帛讫。每庙猪一、羊一、帛二、缸一篚。”会典里对于皇家奉先殿的陈设,也是直接写猪字,并没有什么避讳。这个会典可是御制的,虽然不是皇帝亲自写的,但肯定也是皇帝的官方意见了。

再看庆成宴的菜单:“郊祀庆成:永乐二年、……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 庆成宴是指古代皇帝祭祀﹑封禅礼毕时,庆贺成功的筵宴。在这样的筵宴上,菜单也是直接用“猪”字,毫不避讳。

所以不管是明朝的宫廷资料还是民间卷集,都有“猪”这个字存在,也都有关于猪肉的各种做法的记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于猪、猪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猪自古以来就是家畜,吃猪肉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后,也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个事情,人们该吃猪肉吃猪肉。另一个原因,古时所说的“避讳”,避的是“名讳”,而不是姓氏。明朝的皇帝是姓“朱”,但“猪”和皇帝的名讳并不冲突。朱元璋的名是元璋,如果和名相讳就要避开了,比如当时有个开元县,因为要避讳朱元璋的元,就改名为开原县了。

当然了,不避讳不代表就可以不尊重。毕竟人家是皇帝,他虽然不在意,但人们也不能随意冒犯。“猪”与皇帝姓同音,如果寻常贩夫走卒说一句“杀猪了”,很有可能被认为要造反。于是就有人提出来,用其他字来代替。所以就用了“彘”(zhi)和“豕”(shi)来替“猪”字。

明朝总共有16个皇帝,大部分皇帝对“猪”都沿袭了朱元璋的传统,并不是很在意,但也有一位皇帝比较特殊,那就是第10个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荒唐皇帝,在位16年,荒唐事也是做了不少,“禁猪令”就是其中一件了。

据《明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这里说的就是,正德十四年(1519),朱厚照游巡江南,因为自己姓朱又属猪,吃了猪肉容易生病,就颁布了“禁猪令”,禁止民间养猪杀猪吃猪肉,违反的人,全家充军流放。这是相当严厉的处罚法令,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里看到,被充军流放的人,要么客死他乡,要么终身不得返乡。所以,这个禁令也引得百姓恐慌不已,把家里的猪都吃光、杀光、有些甚至埋掉。

“禁猪令”导致大家都吃不到猪肉,弄得各地怨声载道,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知道了这件事,于1520年2月上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与此同时,礼部也上奏朝廷,称国家举行祭典要用牛、猪、羊“三牲”。如今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是对先祖的不敬,请求更改常例。朱厚照受不了各方的压力,3个月后,取消了“禁猪令”,但是“猪”字还是要用“豕”。不过朱厚照所到之处,还是要避讳一下,但是朱厚照一年以后,就死了。


一米时光


其实明朝初期对“猪”并不避讳,因为朱元璋从小生活清贫,也没那么多的避讳。直到朱照厚登基后,下了禁猪令后,才有这个避讳,禁猪令在实行几个月后就废止了,但猪也改名叫“豕”。



天马大叔


封建社会一直有一个忌讳那就是皇帝的姓氏问题,就是不能和皇家一个姓,不能出现谐音字,不少人因为没有避讳导致丧失性命的。

因为明朝是皇家姓氏是朱,和“猪”字谐音了,猪在中国一直不是什么名声好的动物除了能吃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堂堂一国之君不能和猪一个名字吧,这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猪改名字,一开始把猪改名居然叫“肥肥”,不过后来一位大臣建议改成“豕”,朱元璋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一直沿用到后世。

不过在明朝有的皇帝不想朱元璋一样豁达,比如朱武宗的时候,他甚至一度觉得别人杀猪就是在杀自己,别人吃猪就是吃自己所以他下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全国不能吃猪,不能杀猪。不过这个这个禁令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明朝不吃猪肉太困难了。人们的主要肉食都是来自猪肉,牛肉在农业时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牛是主要生产力,很长时间都有禁止杀牛的命令。那只剩羊肉了,明朝的羊肉产量实在是太低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朱武宗后来仔细想想,禁止杀猪实在是太不合适了,再说自己那么多先祖也没有这么做,后来也就解除了这个禁令,不过皇宫中除了祭祀的时候还是很少见到猪肉的,可见朱氏对猪肉的怨念之深了。



高高在下哟


谢谢题主。

“朱”与“猪”同音,这个姓对普通百姓没什么,但是对一国之君就有些尴尬。明朝如何避讳“猪”的尴尬呢?

其一,朱元璋下旨改字,变“猪”为“豕”“彘”

明朝皇帝的姓与“猪”同音,而猪的形象也实在不很体面,蠢、笨、懒、脏集于一身,而黄帝又不能改姓,这让天子情何以堪?再说,民间要养猪、杀猪、吃猪肉,这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杀朱”“吃朱”,是不是有诛杀黄帝、颠覆朝廷、吞没朱家王朝的意思?于是,朱元璋与大臣商议后,下旨将“猪”字改为“豕”或“彘”。

“豕”,为甲骨文的象形字,象猪形,本义就是猪。而“彘”,亦为象形字,为猪形,下方的“矢”和两边的符号表示箭射入了野猪。故,其本义指野猪、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小尔雅》:“彘,猪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朱元璋虽没多少文化,但在这件事上却显得极为智慧,改“猪”为“豕”“彘”,既保留和继承了猪的原义、本义,叫起来不突兀,老百姓不觉得别扭,又巧妙地避开了“猪”的发音,以后的两百多年历史中,“猪”再也没使用过,而养猪、杀猪、吃猪照样。

其二,明武宗朱厚照下《禁猪令》

明武宗朱厚照,一次微服私访,沿途的官员把好玩好吃的都如数呈上,谁知吃的东西里竟有猪肉,小皇帝不开心了,以顽劣的方式下了《禁猪令》:“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禁令很严苛,但是,上到皇族,下至黎民,以猪为食、以猪谋生,猪又是祭品,这一禁,如何了得?所以,没过多久,朱厚照又废除了荒唐的《禁猪令》。

其三,《大明律》较严苛,但是朱元璋也能网开一面

《大明律》规定:“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臣们上书若用词冒犯了皇室宗庙名讳,要被杖打80下,要不了命,也会被打个半死。不过明朝法律也有规定:“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个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就是说同音字,便不会被惩罚。

有个故事说,过年的一天,朱元璋看到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才知这家是屠户。朱元璋随即为屠夫家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为杀猪的倒是网开一面,值得赞许。


作家剑锋的园子


封建社会一直有一个忌讳那就是皇帝的姓氏问题。

就是不能和皇家一个姓,不能出现谐音字,不少人因为没有避讳导致丧失性命的。

因为明朝是皇家姓氏是朱,和“猪”字谐音了,猪在中国一直不是什么名声好的动物除了能吃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堂堂一国之君不能和猪一个名字吧,这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猪改名字,一开始把猪改名居然叫“肥肥”,不过后来一位大臣建议改成“豕”,朱元璋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一直沿用到后世。

不过在明朝有的皇帝不想朱元璋一样豁达,比如朱武宗的时候,他甚至一度觉得别人杀猪就是在杀自己,别人吃猪就是吃自己所以他下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全国不能吃猪,不能杀猪。不过这个这个禁令并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在明朝不吃猪肉太困难了。人们的主要肉食都是来自猪肉,牛肉在农业时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牛是主要生产力,很长时间都有禁止杀牛的命令。

那只剩羊肉了,明朝的羊肉产量实在是太低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朱武宗后来仔细想想,禁止杀猪实在是太不合适了,再说自己那么多先祖也没有这么做,后来也就解除了这个禁令了。

了解不。



语言观改变你的格局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有利于纠正一些常识化的误区,所以在下不请自来,尝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就是在姓氏避讳这个问题上。题主觉得皇家“朱”姓与家畜“猪”同音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其实在明朝这并不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中国古代确实有姓名避讳的传统,其中就有避免与帝王重名的“避圣讳”,但是这种避讳主要避的是名字而不是姓。明朝的避讳一直很严格,规定也有很多,但是同时也规定“ 二名不偏讳 , 嫌名不讳 ”(《昭代王章》四卷 ,《大明会典》卷七十七。 ) 就是说天子及其父祖的名字为两个字的 , 其中间的一字不必回避 , 如太祖朱元璋的“ 元” 字 , 可 不避讳 ; 声音相近的字亦不避 , 如英宗朱 祁镇的 “ 镇” 字 , 它的近声“ 振”、“阵” 等都不须回避 。显然,姓名不必因为同音而避讳是明朝的国策,“朱”与“猪”同音并不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其次我想解答一下为什么会有明朝因“朱”与“猪”谐音要避讳这个说法流传。因为明朝确实有一个皇帝很讨厌“猪”这个东西,所以采取了针对它的措施。这个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出名的不靠谱皇帝,他平时不理政务,下的命令也是随性而发,他在位的时候就曾下过一道“禁猪令”,原文如下:

“ 兵部左侍郎王 ( 即王 宪 ) , 抄奉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帖 , 照得养采宰猪固寻常通事 , 但当爵本命 , 又姓字异音同 , 况食之随生 疙疾 , 深为不便 , 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 , 即将东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 , 如若故违 , 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万历野获编 》卷 一)

这是朱厚照用网名下的令,而不是以皇帝的名义下圣旨,可见他当时的儿戏心态。朱厚照禁猪的理由就是“猪”与“朱”谐音,要避讳。但是明朝国策对避讳早有规定,这个理由在就是站在封建礼制的角度上也站不住脚。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厚照生于朱厚照生于 1 4 9 1 年,也就是辛亥年,他自己就是属猪的。他觉得民间养猪杀猪是对的“大不敬”。所以以“避讳”为名,下了一个禁猪令,也就有了明朝觉得“猪”和“朱”同音很尴尬的说法流传。

最后就是禁猪令下发以后的事情了,因为只有朱厚照一个人觉得尴尬,所以禁猪令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猪的,养猪卖猪吃猪肉还有祭祀早已将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禁猪令下发不久,

“ 村市居民畏避重罪 , 随将所养之 采尽行杀卖 , 减价贱售 , 甚至 将小采掘地弃。” (《 明武 宗毅 皇帝实 录 》卷之 一百 八十三)

有着近 5 0 0 0 年畜 养史的猪很快在全国消声匿迹 , 百姓无肉可食 , 连朝廷祭典 、 宴享膳羞也无猪可用,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祭祀,太常寺不得不上奏皇帝放禁。内阁首辅杨廷和也上奏说:

“ 古者嫌名不讳 , 盖以文字之 间 , 虽当讳者尚且不讳嫌名 , 今乃因其字之音而并讳其物之同者 , 其可乎? " (《 明武宗毅皇帝实 录 》卷之 一百 八十三)

多方施压之下,小皇帝不得不“内批仍用猪”禁猪令颁行前前后后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综上所述,其实明朝为避讳而折腾猪都只是谣传。国家从来没有强行规定什么,只是民间自发流传着“猪”和“豕”两种说法,官员上奏大多用“豕”,因为大家都很自觉,所以皇帝并不觉得尴尬,也没有采取什么强行的措施。


悠言春秋


明朝只有朱寿同学(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禁止过杀猪。

朱厚照的理由很简单,有三个:

第一,他姓朱,又属猪。

第二,据《杨文忠公三录》记载:“十四年冬上在扬州有上曰禁民间养猪云食猪肉病疮又云音同国姓葢为回夷于永写亦虎仙辈所惑也”。 翻译一下,就是说几个“回夷”(有一人叫虎仙)经常陪着朱厚照玩。他们跟朱厚照说,猪肉有毒,吃猪肉生疮。

《万历野获录》: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

第三,朱厚照经历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他身边“豹房”大管家钱宁也牵扯其中。这让朱厚照感到不安,没有安全感。他看到猪肉,就联想到自己会被杀。

于是,朱厚照下旨不让杀猪养猪了,史称“禁猪令”。

《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蓄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不过,古代牛属于“劳动力”,受朝廷保护。老百姓吃的最多的就是猪肉了。朱厚照这么搞,老百姓肯定受不了。有老百姓趁着朱厚照经过的时候,往街上扔绿色猪头。

《明实录武宗实录》:有物,状如猪头,堕于上前,其色绿。。。

而且,朝廷官员也不干了。率先发难的礼部,你不让养猪杀猪,怎么祭祀啊?祭祀的三牲(猪、牛、羊),必须有猪头啊!朝中大臣杨廷和,在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也上书《请免禁杀猪疏》。

没多久,朱厚照就觉得这么搞不好,就准许宫里祭祀用猪。宫里没地方养猪,就需要宫外人养杀。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养猪杀猪。没过多久(正德十六年),朱厚照就死了,禁猪令也就彻底失效了。

明朝其他皇帝都很正常,吃饭也吃猪肉。例如:蒸猪蹄肚、荔枝猪肉、猪耳脆,等等,都是御厨拿手好菜。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一般认为明朝避讳比较宽疏,如开国皇帝朱元璋,初名兴宗,字国瑞,但据不完全统计,明初李善长、宋濂等人编纂的《元史》中,“元”字出现了6700多次,“璋”字出现了40多次,“瑞”字也出现了260多次,所以《万历野获编》说“唯本朝则此禁稍宽”不是没有道理的。

明朝国姓为朱姓,与“猪”同音,则“朱”与“猪”属嫌名,嫌名就是指名字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但一般避讳原则中有“不讳嫌名”之说,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避讳,如在地方志中可见大量使用“猪”字的情况。

此外,还有“讳名不讳姓”之原则,如《孟子·尽心下》有“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所以明朝历史上不乏朱姓名人,如跟随朱棣靖难起兵的将领成国公朱能。

不过,“猪”在明朝尚有“豕”之称呼,如此也算避讳的一种形式。

当然,也有奇葩的皇帝——正德皇帝,曾下令禁止民间养猪及货售、宰杀,重臣杨廷和不得不赶紧上书请求收回成命,使用的理由就是“不避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