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坐堂醫”,主攻方向就是瘟疫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戰亂頻發。旱災、蝗災、地震接踵而來。瘟疫導致


人口銳減。僅在公元196年—220年(漢獻帝建安年間),有史可查的大規模瘟疫就發生了5次:196年(建安元年),北方大面積暴發瘟疫;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徵荊州遇瘟疫,“吏士多死”;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徵合肥遇瘟疫,“吳疾疫”;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江淮流域大疫;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江東地區大疫。

當時,南陽郡涅陽縣(今屬河南省鄧州市)有一個張姓家族,全族總人口有200多,從建安初年開始,不到10年,2/3的人身亡,其中死於傳染病傷寒的佔70%。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坐堂醫”,主攻方向就是瘟疫

將這件事記錄下來的是這個家族裡一名叫張機的人。張機,字仲景。《傷寒雜病論》作者。

瘟疫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總稱,人們稱這種病為“溫病”“熱病”“傷寒”。

張仲景原本已被舉為孝廉,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目睹身邊的人連遭不幸,張仲景立志從醫,拜本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沒日沒夜地刻苦鑽研醫術。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然而一個人本事再大,在大規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車薪,懂得瘟疫防控與治療的醫生越多,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為此,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共收方劑269個,有些至今還在被人們所使用。

不僅如此,《傷寒雜病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制定了診斷標準和治療規範,這種先“辨證”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後世中醫所推崇。

更值得後人欽佩的是,在擔任長沙郡太守期間,張仲景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仍堅持給百姓看病。平時還好,瘟疫流行時,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醫無門,張仲景想了個辦法——每個月留出固定時間,官府衙門不處理其它公務,讓百姓進來看病,診斷、治療的地方就設在官府大堂上。

由此,張仲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坐堂醫”。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坐堂醫”,主攻方向就是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