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这是让我们常常“温习”吗?那不是很枯燥吗?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我们要学习。可当我们回顾过往记忆的时候,会发现以前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建立自别人认知的基础之上,自身并不清楚为何而学,为何要学,导致的结果便是有很多人的“天赋”被压抑住了,无法施展开来。

少数全能型天才,对周边事物都很敏感,因此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态度,在学习某些事情上有过人的天赋,如此一来,这样人物便成为了众人拥簇的对象。古时候有个人叫做“伤仲永”,他便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可是他父亲为了拿他做炫耀结果导致这份“天赋”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往其他更加深刻的地方去探索,追求,最终“伤仲永”一事无成,和大众一样淹没于人海。

学而时习之,这是让我们常常“温习”吗?那不是很枯燥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过去的学习里,把这个翻译成,学习过后还能时常温习,这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吗?我自小学习反正没觉得经常复习是一件多让人开心的事情,只是觉得这是别人让我做的事情,我自身不愿意去从事这样的行为,被逼无奈下才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也怨不得任何人,毕竟父辈那时候的教育本就不太全面,人能活着并且有那么一份工作得以维持家计本就非常不错了,哪里还有其他闲情去思考其他事情呢?

学而时习之,这是让我们常常“温习”吗?那不是很枯燥吗?

这何尝不像是伤仲永的父亲那样,把孩子的“天赋”扼杀在摇篮里,过去人们对“习”理解错误,导致学生们接受了不正确的思想,从而厌倦于学习。所以说,自古以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很多教师“德行”有待商榷,这个方面确实得提升提升。

正确合理的理解这句话,理解孔子的一番苦心。学习圣贤之道,又能够时时实践、落实,这样布施能令人喜悦吗?例如,我们玩一款游戏,被这个吸引住了,里面的游戏规则自己不明白,于是去查找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好好理解掌握,在到游戏中实践出来,结果赢了游戏,这确实让人很振奋,让人很开心。这样去理解“孔子”的话,不是更清楚明白一些吗?

学而时习之,这是让我们常常“温习”吗?那不是很枯燥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玩乐,别人虚心的来请教,我同样虚心的向别人解答,彼此互相间理解人生中的经历,如此一来当然会很快乐了。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会在各个阶段里遇到各式各样的朋友,自己得学会分辨,哪些人和自己是一条道上的,自己应该往这个方向上走,和有话题的朋友多聊聊天,增进彼此的见识,这样才能互相的提高彼此,这是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方式。

学而时习之,这是让我们常常“温习”吗?那不是很枯燥吗?

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别的人不知道,自己暂时也无法发挥出作用,用得着“怨恨”吗?如果一个人学习这么多知识后,还表现的很暴躁,那便说明他还没有学习好,还没有把道德掌握好。一个真正明白其中关键的人,哪里还会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呢?我想那时候便掌握了“习”的奥义,在实践中体验其中规律,自身与天地融为一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个时候明白了自己的“天命”,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如此一来,孔子想让我们明白的东西便算是真正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