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這是讓我們常常“溫習”嗎?那不是很枯燥嗎?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我們要學習。可當我們回顧過往記憶的時候,會發現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建立自別人認知的基礎之上,自身並不清楚為何而學,為何要學,導致的結果便是有很多人的“天賦”被壓抑住了,無法施展開來。

少數全能型天才,對周邊事物都很敏感,因此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態度,在學習某些事情上有過人的天賦,如此一來,這樣人物便成為了眾人擁簇的對象。古時候有個人叫做“傷仲永”,他便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人,可是他父親為了拿他做炫耀結果導致這份“天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沒有往其他更加深刻的地方去探索,追求,最終“傷仲永”一事無成,和大眾一樣淹沒於人海。

學而時習之,這是讓我們常常“溫習”嗎?那不是很枯燥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過去的學習裡,把這個翻譯成,學習過後還能時常溫習,這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嗎?我自小學習反正沒覺得經常複習是一件多讓人開心的事情,只是覺得這是別人讓我做的事情,我自身不願意去從事這樣的行為,被逼無奈下才做出這樣的事情。這也怨不得任何人,畢竟父輩那時候的教育本就不太全面,人能活著並且有那麼一份工作得以維持家計本就非常不錯了,哪裡還有其他閒情去思考其他事情呢?

學而時習之,這是讓我們常常“溫習”嗎?那不是很枯燥嗎?

這何嘗不像是傷仲永的父親那樣,把孩子的“天賦”扼殺在搖籃裡,過去人們對“習”理解錯誤,導致學生們接受了不正確的思想,從而厭倦於學習。所以說,自古以來,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現在很多教師“德行”有待商榷,這個方面確實得提升提升。

正確合理的理解這句話,理解孔子的一番苦心。學習聖賢之道,又能夠時時實踐、落實,這樣佈施能令人喜悅嗎?例如,我們玩一款遊戲,被這個吸引住了,裡面的遊戲規則自己不明白,於是去查找了各種各樣的資料,把這些資料好好理解掌握,在到遊戲中實踐出來,結果贏了遊戲,這確實讓人很振奮,讓人很開心。這樣去理解“孔子”的話,不是更清楚明白一些嗎?

學而時習之,這是讓我們常常“溫習”嗎?那不是很枯燥嗎?

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玩樂,別人虛心的來請教,我同樣虛心的向別人解答,彼此互相間理解人生中的經歷,如此一來當然會很快樂了。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會在各個階段裡遇到各式各樣的朋友,自己得學會分辨,哪些人和自己是一條道上的,自己應該往這個方向上走,和有話題的朋友多聊聊天,增進彼此的見識,這樣才能互相的提高彼此,這是一個大方向,也是一個能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學而時習之,這是讓我們常常“溫習”嗎?那不是很枯燥嗎?

當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別的人不知道,自己暫時也無法發揮出作用,用得著“怨恨”嗎?如果一個人學習這麼多知識後,還表現的很暴躁,那便說明他還沒有學習好,還沒有把道德掌握好。一個真正明白其中關鍵的人,哪裡還會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呢?我想那時候便掌握了“習”的奧義,在實踐中體驗其中規律,自身與天地融為一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個時候明白了自己的“天命”,知曉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如此一來,孔子想讓我們明白的東西便算是真正瞭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