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

影視蜃樓


首先,個人認為,從詩的文學水準和內在意境等嚴格意義上講,《贈孟浩然》叫"千古名篇"不是特別恰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然後將這詩與其它的同類型贈別詩作一比較,我們不難發現箇中原由。

其一,無論從所有無數的贈別詩上講也好,還是李白的一千餘首詩作來看,此詩應該不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

如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別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名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這些都要比《贈孟潔然》出名。

其二,就是李白寫的約160首贈別詩中,我也覺得《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更出名,影響更大。

其三,據現存表明李白所寫詩與孟浩然相關的詩歌有5首:《贈孟浩然》、《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淮南對雪贈孟浩然》、《遊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從這5首來看,我覺得一、三首最出名,這兩首中是不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更牛些。

其次,從詩的外在美和受贈對象等方面分折,《贈孟浩然》有其特獨性,肯定是名詩名作。因為:

(一)這是一首為前輩名家量身定做的讚美詩。古往今來包括李白在內。寫的其它贈詩,大多以景物言情,表達形式比較含蓄,可《贈孟浩然》完全不同,整首詩頭尾充滿著李白對孟浩然的仰望和和崇拜,始終表達了晚輩李白對前輩的讚美和佩服。這就像小學生對老師的一種崇敬,也像粉絲對歌星的追捧,以至這首詩裡收起了詩仙作詩的一般飄逸風格,手法表現是直誇直贊直抒情,心思表述是真誠真切真直白。

(二)這是一首兩位偉大詩人的心靈感應詩。一位是當時唐朝詩壇的山水田園詩霸主,雖然一生沒有入仕,但其山水田園的詩歌影響力大,可謂名滿天下,德高望重。就拿大家耳熟能詳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春曉》就知道孟夫子有多厲害了吧。

一位是當時詩壇的後起之秀,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兩者雖然年紀相差一輪,應該是同屬相。由於共同的內心追求和不得志,惺惺相惜之情溢於言表。可以說這是情到真處去雕飾,愛到深處全真話。

李白應該就是這樣愛憎分明之人,敢於大膽表白心中的所思所想,以致全詩讀來有點肉麻,卻無拍馬屁之嫌。如果換成常人必定遭人攻擊,還好這是"詩仙"在夸人讚美人。這就像另一首《贈汪倫》由於出自李白之手,不過確實寫得好,讓歷史上的小人物也隨詩仙名揚千古。

(三)這是"詩仙"的一首表達胸懷和氣度的工筆式畫像詩。李白一生愛喝酒,喜歡遊歷山水,廣交天下朋友,以其豐富和超於常人的想象力,讓其詩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其意大開大合,可謂神來之筆。作如此不多見的大膽讚美詩,體現了詩仙太白的寬闊胸懷。

一開篇便是直接表達“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說是自己喜愛孟浩然,尤其是他的人品,而且孟浩然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這裡的風流是讚美他的才華學識、為人口碑和行為品格。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頷聯詩人用"紅顏"對"白首"概括孟夫子的人生,用"棄"對"臥"表明他的人生取向和態度。也就是說少年時代你就不願望做官,而且一生閒雲野鶴,老年之時依然逍遙自在,這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頸聯“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這意思是說月光下一個人獨自在飲酒,你就是不願望去侍候君王,一個人自由自在,獨自沉醉在山野中。詩人用"醉月"與"迷花"進一步用近景式手法,讚美孟夫子的飄逸隱士生活,也是對首聯"風流"的具體和深化。用"不事君"寫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風骨。

尾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兩句,是說孟浩然的人品,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這裡詩人又以抒情手法,對首聯提出的愛進步昇華為仰望和敬愛。

結言

《贈孟浩然》是李白的一首名詩,是唐詩中不可多得的"畫像式"讚美人之詩。全詩由"吾愛"開篇起筆,寫出了作者對詩壇前輩為什麼要愛,有哪些地方值得愛,應該如何敬愛等,直抒胸臆,直達人心,真表真情!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賞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好了,回答就到這裡啦,喜歡麻煩點個贊。 ☜



謀略秘籍


大詩人李白寫出千古詩句,仍被後人而傳誦,今天我們就看李白大約寫於寓居湖北安陸時期,這就是《贈孟浩然》,當時李白經常到周圍名處遊歷,與孟浩然相識。經常在一起喝酒吟詩作對,好不痛快。李白生性豪放,孟浩然每天都是變著法子弄來各地出產的美酒,李白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孟浩然和李白結下深厚情誼。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吾愛孟夫子,風流無下聞。"我非常敬重孟先生莊重瀟灑,風流倜儻聞名於天下。″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對孟老先生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質,白首,少年時鄙視功名爵祿,清高高傲,晚年在青山百雲問隱居,清閒。過著與世無爭野鶴雲遊生活。可見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醉月頻中聖,迷衣不事君。"。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經常在白天或在月光下見到孟老先生醉臥在山坡或樹林間,就是不願意到朝廷那謀個一官半職。然後,李白筆峰一轉寫到"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李白與孟浩然交往中,看到他常常沉醉,迷戀景色,白首歸隱,高臥山澗林泉,不為塵物所動精神境界,高貴儒雅形象深深感染了詩人,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令人仰望。你的清高令人佩服。我有向你作捐致禮,愛慕你那散發清香的優秀品質。全詩自然體現了大詩人豪放,工整流暢,意境很深。


布丁姥爺姥爺


首先了解一下李白為什麼寫《贈孟浩然》這首詩?

唐開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首次離開家鄉四川綿州到外面求取功名,正式踏入社會,他四處遊歷,先後從紹興到了揚州,從揚州又往北走到了河南,從河南又到了湖北安陸縣,整整走了一年。在去安陸縣的途中,結識了孟浩然,這時已經是開元14年了。李白此時還沒有名氣,然而孟浩然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了。孟浩然顯然很欣賞李白的才學。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轉眼又是一年,開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的好友張說私邀孟浩然入內署,剛巧唐玄宗也到了內署,嚇得孟浩然躲在床底下。張說不敢隱瞞,唐玄宗也聽大臣們說過孟浩然很有才,想考考他。孟浩然就背誦自己寫的詩,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棄”,唐玄宗聽了很生氣,說:“你又沒來找我求仕途,哪來的放棄,這不是汙衊我,壞我名聲嗎。”這件事讓孟浩然心灰意冷。但是孟浩然被皇帝召見這件事傳遍天下,都很羨慕他。

李白此時正在安陸縣的家中,聽說孟浩然科考不中,還被唐玄宗斥責,今知孟浩然要去揚州,便約孟浩然在武昌相會。兩人在黃鶴樓促膝長談,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依依不捨目送孟浩然遠去。送別時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二人結識已久,雖然飲酒唱和、攜手同遊,但是至為重要的,兩人在心靈深處的溝通碰撞,及情感上的和諧一致,即是同伴又是知音,彼此心意相通。同屬笑傲王侯,仕途坎坷,性情耿直不善於奉承之人,這是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李白被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到了。詩中開頭稱孟浩然為故人,就是老朋友的意思。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李白已不再是那個青年書生了,權貴、宦官、政客,看到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更加思念那個真誠淡然,不事雕飾的高雅文人孟浩然了,已經十年沒有見到他了。

想念、牽掛好友的心情油然而生,好久不見,明月寄相思,遠方的你還好嗎?一首《贈孟浩然》就這樣寫成,想必孟浩然得知後,也會感慨萬分,借用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當然王昌齡也是孟浩然的好友,在王昌齡被貶嶺南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途經湖南嶽陽,王昌齡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不知什麼情況,所有資料沒有記載孟浩然寫給李白的詩,大概沒有流傳下來吧。不過有這樣的朋友真好。

贈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青青子衿


本詩是李白遊於襄陽拜訪好友——孟浩然,之後而作。

首聯點題,“吾愛孟夫子”直接抒發了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愛以及欽慕之情。清楚明瞭,讀者便會想:李白為什麼會愛孟浩然呢?這便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頷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兩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表現出了詩歌的韻律美。讓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

頸聯中的“中聖”運用典故指喝酒喝醉。孟浩然在皎潔明月之下,舉酒而飲,一直到喝醉;他喜歡花草,熱愛自然,隱居於世沒有做官。這兩句表明了孟浩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清廉高潔的人,這也是李白愛他之緣由。直接抒情,運筆自如。

尾聯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格調高古,意味深長。




haitian


先分享一下這首古詩: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雖然桀驁不馴,但是唯獨對一個人欽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對孟夫子的愛意毫不掩飾,在《贈孟浩然》中開頭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說自己喜歡孟浩然道德高尚風流倜儻,一向眼高於頂的李白簡直把孟浩然當做自己膜拜的對象。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青島涵涵爸爸


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是李白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 寫作背景簡介:

寫李白在寓居湖北安陸(727-726)時期,結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雙方結下了深厚友誼。李白以自然飄逸的風格,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李白也抒發了他與孟浩然在思想上產生的共嗚。

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欣賞:

一、從理解李白《贈孟浩然》的律詩寫作特色開始。

全詩不拘束律詩的“格律”的束縛,而是追求古體自然流走之勢;不曲屈,而是直抒胸意,透出詩人李白獨有的飄逸之氣。

也真如《李詩緯》稱譽:“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

二、從李白《贈孟浩然》律詩的章法結構特色去欣賞。

1.首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譯文:我敬愛孟老夫子,他高尚風流倜儻、天下聞名。

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提綱挈領,直抒胸意;表達詩人李白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

①通過“愛”字,作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

②通過“風流”二字,讚賞孟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

2.頷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譯文:孟浩然青少年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老年時歸隱山林的松雲之間(如高潔的山松一樣)摒棄世俗的“塵埃”。

描繪一幅在高山流雲間隱逸的高人圖景;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

①通過“紅顏”對“白首”的詞彙對照運用,即作了人生不同時期和時間跨度的對比,也概括了孟浩然從少壯到晚年的生涯。

②通過“軒冕”和“松雲”的詞彙對照,形象的表現出“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與“高人隱於松雲間”景象對比,表現出孟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對“軒冕”和“松雲”取捨,突出表現出孟浩然高風亮節的情操。

3.頸聯:“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譯文:他常常伴月而醉(喻,高雅亮潔),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喻,胸懷豁達)。

通過以上的形象描寫,蘊含詩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愛之情。

①通過“醉月”描繪出孟浩然對月飲酒的情境。

②通過“中聖”描寫出孟浩然醉酒的情形(中聖,即“中聖人”簡稱,即醉酒。 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

③通過“迷花”,指孟浩然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

④通過“事君”,暗指孟浩然不願侍奉皇帝。

4.尾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高山巍峨聳拔(不可攀)令人敬仰,只有膜拜並讚美你的高潔。

尾聯直接抒情,詩人李白讓自已的感情進一步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談泊的品格,就如同巍峨的高山,讓人仰望敬慕,只能在此對他的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

①通過“高山”,言喻孟浩然的品格高尚,如高山雄偉,令人敬仰。

②通過“徒此揖清芬”,表達詩人李白對孟浩然清高的人品,無限崇敬。

三、從李白《贈孟浩然》律詩的藝術表達方式去欣賞。

1.語言運用上,具有自然古樸的特色。

首聯和尾聯具有大致相同的風格情調,採用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李白自已對孟浩然的敬慕之情;語言運用上自有一種風神飄逸、疏朗古樸之風。

2.不侷限對偶聲律運用,對偶句運用也恰如自然。

律詩頷聯,不僅限對偶聲律,對偶句運用流走自然,不枯澀,不呆板。如“紅顏”和“白首”,象流水淌瀉,毫無阻隔。

3.一件事,採用不同角度的對比深化。

律詩採用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互對比較的方式,耐人尋味。 如“棄冕”和“臥松雲”。

4.巧用典故,恰如其分,讓詩意昇華。

律詩中用典故,融化自然,意義通達、思想深邃,毫無斧鑿痕跡。如“中聖”典故,喻醉酒。

5.律詩整體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結構方式。

律詩開頭提出“吾愛”,自然過渡到孟浩然:①“棄軒冕”②“臥松雲”③“醉月”④“迷花不事君”,這些“可愛”之處。

最後,又從上述的種種“可愛”,過渡到高山仰止,歸結到令人無限“敬愛”的孟浩然身上。

全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結構方式,依照詩人李白的自我感情的自然流露描寫,即如流水自然的流淌,也象行雲般舒捲自如,從而體現詩人李白對孟浩然率真自然的感情。

我們通過對李白《贈孟浩然》的寫作背景、寫作特色、寫作章法結構,以及藝術的方式表達上去學習鑑賞,就能很好的欣賞至全待完美的藝術境界。


沿流溯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8-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李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超級粉絲。在此期間,他還寫過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關的著名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讓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別之情。

除此之外,他還寫過《春日歸山寄孟浩然》、《淮南對雪贈孟浩然》、《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等詩文給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文人相贈的詩,吹捧再說難免,再說了,李白還非常欣賞孟浩然。那麼,孟浩然有沒有這麼大的名聲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準備參加科舉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參加詩詞創作大會,寫下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據說滿座皆驚。連張九齡、王維都極為稱道。那時候剛暫露頭角的王維(701年左右生,應該比孟浩然小12歲左右),對他佩服不已,主動認他當老大哥,要替他揚名,親自給他做畫像,然後拿著他的畫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樣介紹他老哥的大作。一時之間名聲大勝。


我們再看看他的朋友圈,王維、王昌齡、張九齡、張說等等,和當時的很多詩人有來往。那個時候的文學愛好者很多很多,孟夫子因為詩文顯著,又比大部分盛唐詩人大一些,儼然是詩壇老大哥。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不同於孟浩然留給後世人寄情田園,淡薄名利,類似隱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還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孟浩然自稱孟子後代,“家世重儒風”,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國平天下。

本來他結實王維、張九齡等人之後,是有很好的機會得到提攜,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達天聽的機會,可惜被他搞砸了。

開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長安應試不第。這天王維正在值班(詔金鑾),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駕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動靜有點大,王維也不敢隱瞞。唐玄宗也聽過老孟詩名,就讓他念首詩來聽聽,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開口就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聖人,一聽這話,老大不高興了:”你自己不曾來求官,怎麼就說我拋棄你呢?你這不誣陷我嗎?”

這就是”轉喉觸諱“的故事了。(這裡歷史也有幾種不同說法,有說和王維一起,也有說是 張說、張九齡等一起的時候。要不說人朋友圈強大呢)

從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門算是關上了。

有人看到這裡,常常會嘆息不已。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這哥們情商低啊。這樣的人恐怕也確實不適合當官的吧。

但所謂人生不幸詩家幸。沒有挫折,就沒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詩篇吧?

一帆風順的人生,像賀知章那樣,我們記得最多的也就是回鄉偶書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樣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會有更多不同人生體驗的詩句讓我們銘記呢?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無望的孟浩然離京後,基本就在家鄉襄陽渡過,有時也外出遊歷。寄情山水田園,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

“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活脫脫一幅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賞。

三國志: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總體來說在,這詩拍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確乎讓人看見李白對孟夫子的敬愛之情。

這兩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這個關係在裡面。孟浩然年長李白十二歲,作為老大哥,他還為李白的婚事操心,據說李白的第一位妻子當朝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就是孟浩然介紹的。


殘陽暮裡酹江月


是不是想說怎樣賞析?

賞析唐詩沒有絕對固定的方法,但有兩個最基本定式:

一是詩句字面意思和深層暗示——這首詩表面上寫對孟夫子的崇敬,實際上在寫什麼?李白真正想要表達什麼呢?

二是詩人當時的境遇和社會時事——李白當時寫這首詩時,他的人生是個什麼情況,比如被貶?比如落榜?社會上當時的大環境是什麼?有什麼大事發生?

當然,我們不必像學習外語一樣,用逐個翻譯式的方法去理解漢語古詩詞。另外,我們每個人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詩的時候互相會產生偏差。

 

總得來說,你現在的人生是什麼狀態,你所讀到詩就會給你相應的感受。有趣的是,我們在20歲時讀一首詩是這樣的感受,可能到了60歲再讀,一定會有另一種理解。

 

所以,現在的你要如何去賞析《贈孟浩然》呢?





袁帥老師


詩仙李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下面我們來看看,全詩如下: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註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雲:隱居。

4、中聖: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譯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本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賞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