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四、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我们不能永远呆在神话讲江津城脉。

我们可用神话方式演绎江津土地的道性,但最终还要脱下神话的外衣,从活生生的现实来谈论江津。

但我们的话语方式,却不能按照当下文脉断裂后的反传统思维进行叙事。

认识江津的城市文化,需要进入中国历史语境,因为古人建城以风水理论为引导,神话故事虽然对江津风水进行了一定解说,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事实本身。

以当代语境来看,风水是封建迷信,不能碰触,但追溯城市脉络,却又不得不进入风水这一话语场域,因为我们无法割裂历史。

换一个角度,要进行文化传承,当代人应该有文化知情权,无论这种文化在今天看来多么愚蠢。

所以我们进入历史语境,是用古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人的思想。

这些思想是正确或错误,这个时代虽然已经给出了或否定或肯定的答案,但不等于终极认知,因为科学相对于神学和哲学或者整个宇宙规律来说,仅仅只是揭开了真相的一角。

用庄子的思维去理解庄子、用孔子的思维去理解孔子,用佛祖的思维去理解佛祖,用心学的思维去理解心学……有入乎其内的理解,才有创造出乎其外的高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希望用一种中性的思维,去还原江津的人居环境学或人居地理学、人居城市学等内涵,把古人的智慧呈现给时代和未来,交给后人基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去作新的判断。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城脉的续接。

这让我们想起明朝编纂《永乐大典》的智慧:面对元朝80年的科举中断和蒙人主政下的文化破坏,明王朝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即“整旧如旧”,保存原典,“不曾擅减片语”,以留后人辨别。

这其实就是对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中国历经近代200年来的中西冲突、战争洗礼、文化自残、文革运动等劫难,文化生态非常不容乐观。

幸得当代国力渐盛,文化复兴成为国家力量下的全民追求,还原古人智慧成为一种可能。


(一)长江: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既然是“长江上的要津”,就不得不先说一说长江。

先看图,了解长江的发源走向。

关键点: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也属长江,但狭义的长江,是从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处的宜宾开始。宜宾以下,始称长江。

这是许多人存在的盲区。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长江各段示意图。


再读一首北宋词人李之仪写给比他小50岁的第二任妻子、绝色官妓杨姝的爱情诗《卜算子》: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长江的头和尾,从宜宾岷江口开始计算,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

从古代交通工具来看,只能停留在思念状态了。

当然作品是艺术的表达,并非一定是宜宾到上海。

真要这样理解,就成笑话了。

宜宾以下,经过泸州,就到达江津。

也就是说,江津是长江上第三座城市。

其实,泸州有点象缩小版的重庆,它是沱江与长江的汇合处。

重庆是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

“天生重庆,铁打泸州”也许就是对它们相似性的另一种诠释。

比较下面两个图,也许更清楚它们地形上的相似点。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重庆与泸州两江交汇处对比图


(二)几字与巴字:长江的楷体与篆体

江津《县志》说:“岷江(今长江)西绕县治一湾而成‘几’形”,写出了“几江半岛”得名的原因。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江津县志》关于几江的介绍。


但多数江津人不知道的却是《县志》下面这句话:“东下三折再成‘巴’字,山水襟纽。”

此处所说的三折成“巴”字处,在顺江口,即长江与綦江交汇处。

两江交汇,多成巴字奇观。

南滨路上的“字水宵灯”,也许是另一种诠释。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东下三折而成“巴”字,顺江口正是篆体的“巴”字。


这两个字,“几”字写得非常正规,完全是楷体字,或至少是行楷。

而“巴”字则完全是典雅的篆体,看看綦河与长江汇合处的曲折蜿蜒,就知道那些笔画写得圆润光滑、庄严朴拙。

值得赞叹的是:顺江口居然还有两个江州小岛。

从风水来说,这是“案山”,与远处的五马山、马鞍山、杨龙山、金剑山等依次舒展的“朝山”,形成远、中、近搭配,留住财富和气脉。

长江两岸的城市基本都是两江交汇:宜宾是岷江与长江汇合,泸州是沱江与长江汇合,重庆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合,涪陵是乌江与长江汇合,丰都龙河与长江汇合,忠县是成家河与长江汇合,万州是苎溪河与长江的汇合,云阳是彭溪与长江的汇合,奉节是朱衣河与长江的汇合,巫山是大宁河与长江的汇合等。

但独独江津选择了一湾玉水处。

其实,最初的江津县治所,也在两江交汇处。

江津是重庆设置治所最早的县(仅次于垫江)。

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江州县自郡城渝中移治僰溪口(顺江口),即綦江与长江交汇处

从交通角度看,经綦河(也叫僰溪),可南通黔播、云南。

綦江,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 “江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因流经夜郎境曾称夜郎溪。

西魏(553-557年)改江州县为江阳县,县治仍在顺江口。

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县治迁至今几江。

也就是说,顺江口作为江津最初的治所,一共有70年时间。

可惜已经找不到当初治所的痕迹了。

这里也是江津生民最早生活的源点,考古发现5000年前江津原住民遗址王爷庙,有打制的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石矛、石鱼网坠以及碗、钵、碟等。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青龙嘴从地图上看非常形象,它前面的王爷庙是5000年前江津原住民考古遗迹点。


当然,这样的佳景地,也不可能被当代放弃,目前除规划的长江大桥及大学院校外,更有地铁连通城心,未来值得期待。

该处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地名:青龙嘴。

也许未来会形成“下有江北嘴,上有青龙嘴”的城市新格局。

重现1500多年前的辉煌,是否也是一种定数?

其实,早在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设7个县时,江津就设置了乐城县,在历史上仅存54年,县治仍然两江交汇:高东河与长江处——油溪。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江津最早的乐城县,治所在高东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油溪。


重庆主城最响亮的口号,是打造两江四岸。

如果放到有127公里长江资源的江津来看,前景光明到突破重庆人想象:

往长江上游走,至少有10处可建“两江四岸”。

綦河、笋溪河、驴子溪、朱扬溪、桥溪河、高东河、金刚河、三叉河、塘河、稿子溪等10多条溪河与长江汇合。

往江津腹地走,綦江与笋溪河的交汇处,是江津腹地的“两江四岸”,而这样类似的腹地汇流,仍然至少可以找出10处。

江津境内共有25条主要江河穿越全境,全区纳入河长制管理的中小河流共209条,总长2118.95公里。

江津的水资源,极其丰富。

闭上眼睛想一想:江津的长江沿线和腹地至少各有10处“两江四岸”,均是“山水襟纽”,这该是怎样的洞天福地?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江津的长江段和内腹地,可以分别有10外“两江四岸”,这样的水资源,重庆唯一。


(三)远望江津:三面环抱山水情


为什么独独把“长江上的要津”之名,赋予江津,而不是泸州或别的地方呢?

古代筑城,涉及的知识非常广。

如方位学、水运学、地理学、规划学、风向学、政治学、等,但“依山傍水”“道法自然”是重要原则。

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构筑护城河,则是城市军事学的运用。

比如襄阳,将三面环水,改为四面皆水,成为北人南下最难攻克的城市。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历史文献中的重庆风水阵图和李严凿断线。


三国时期,守将李严筑城江州(今重庆主城区)时,也曾打算把浮图关凿断,让嘉陵江和长江的水在这里汇流,把重庆城变成四面环水的江中之州,但此项提议被诸葛亮否定。

这个提议的历史文献出处,是《大清一统志•重庆府二》:


“都护李严更(改建)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那时长江上游叫汶江,嘉陵江叫巴江),使城在孤洲上,诸葛亮召严,故穿山不逮。”

当然,李严主要是从守城的角度思考。

江津称为“长江上的要津”,核心是针对地形、地貌、位置、交通、防备、风水等综合因素而言。

比如交通,江津西通四川,南控贵州,锁住重庆西南两个方向的进出。

我们先从远处审视江津周边的地理环境。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江津六龙云集,重庆地界,唯一。


从上图可以看出,重庆北来三条山脉,分别是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华蓥山脉分出“五指圣手”,重庆处于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方家形象地称这种形态为:圣手拈花。

有四条进入江津行政境内: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

方家认为可惜的是:“五指圣手”有四条山脉被嘉陵江穿山而过,脉势减弱。

这几条龙脉,按照《葬经》“气乘风则散,遇界水则止”的说法,只有龙王洞山未遇大江界止,脉势最盛,保持完整。

方家认为,这成为北区的核心龙脉和靠山(玄武位),也因此带来重庆一路向北的奇迹。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华蓥山脉三条分支被嘉陵江穿过,铜锣山脉、明月山脉被长江穿过。唯龙王洞山脉未被江水穿过。


其实,整个华蓥山脉在达州就被“州河”截断,所以“遇界水则止”,要看界水的大小及山脉走势是否因“界水”而有所损害。

从长江看,缙云山、云雾山和巴岳山保持了完整气脉。

特别是缙云山和云雾山,恰到好处地抵达长江北岸,如龙饮水,分毫不差。

阴阳交融,山水有情,上天入地,气贯长虹,实得风水之上乘。

江津民间传说,*帅的祖坟,即连在缙云龙脉上。

南部云贵高原有两条龙脉直奔江津城,一条是东南部的华盖山-骆崃山,一条是西南的四面山山脉。

最终形成“六龙朝圣”格局:西北的云雾、缙云两龙,东面中梁、铜锣两龙,南面四面山、骆崃两龙。

这几条山脉在江津境内也各有名称,从图上看,江津被六条龙从东、南、北三面环抱。


(城市文脉05)重塑精神地标:远望江津——六龙朝圣的风水格局

图注:江津行政区域内六条山脉环抱。另外,这个图可以看出,重庆的行政地界,象一只展翅冲天的凤凰,筋骨喷


其中北部临峰山一带,从城区北望如华盖,为江津“八大景观”之一的“华盖晴风”,所以古代也称华盖山。

江渊有诗云:“华峰春晓雨晴时,岚气凝云起欲迟。冉冉暂随林雾聚,飘飘还借谷风吹。”

南面山脉,《乾隆江津县志》(P97)记载为:“界连黔播,山脉皆从播来,崇冈复岭,由南趋北。”

黔是贵州的简称,播是播州,即遵义。


连载继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