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四、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我們不能永遠呆在神話講江津城脈。

我們可用神話方式演繹江津土地的道性,但最終還要脫下神話的外衣,從活生生的現實來談論江津。

但我們的話語方式,卻不能按照當下文脈斷裂後的反傳統思維進行敘事。

認識江津的城市文化,需要進入中國歷史語境,因為古人建城以風水理論為引導,神話故事雖然對江津風水進行了一定解說,但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事實本身。

以當代語境來看,風水是封建迷信,不能碰觸,但追溯城市脈絡,卻又不得不進入風水這一話語場域,因為我們無法割裂歷史。

換一個角度,要進行文化傳承,當代人應該有文化知情權,無論這種文化在今天看來多麼愚蠢。

所以我們進入歷史語境,是用古人的思維去理解古人的思想。

這些思想是正確或錯誤,這個時代雖然已經給出了或否定或肯定的答案,但不等於終極認知,因為科學相對於神學和哲學或者整個宇宙規律來說,僅僅只是揭開了真相的一角。

用莊子的思維去理解莊子、用孔子的思維去理解孔子,用佛祖的思維去理解佛祖,用心學的思維去理解心學……有入乎其內的理解,才有創造出乎其外的高致。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希望用一種中性的思維,去還原江津的人居環境學或人居地理學、人居城市學等內涵,把古人的智慧呈現給時代和未來,交給後人基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去作新的判斷。

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城脈的續接。

這讓我們想起明朝編纂《永樂大典》的智慧:面對元朝80年的科舉中斷和蒙人主政下的文化破壞,明王朝採用兼收並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內容,即“整舊如舊”,保存原典,“不曾擅減片語”,以留後人辨別。

這其實就是對文化的搶救與傳承。

中國曆經近代200年來的中西衝突、戰爭洗禮、文化自殘、文革運動等劫難,文化生態非常不容樂觀。

幸得當代國力漸盛,文化復興成為國家力量下的全民追求,還原古人智慧成為一種可能。


(一)長江: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既然是“長江上的要津”,就不得不先說一說長江。

先看圖,瞭解長江的發源走向。

關鍵點: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也屬長江,但狹義的長江,是從金沙江與岷江匯合處的宜賓開始。宜賓以下,始稱長江。

這是許多人存在的盲區。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長江各段示意圖。


再讀一首北宋詞人李之儀寫給比他小50歲的第二任妻子、絕色官妓楊姝的愛情詩《卜算子》: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長江的頭和尾,從宜賓岷江口開始計算,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

從古代交通工具來看,只能停留在思念狀態了。

當然作品是藝術的表達,並非一定是宜賓到上海。

真要這樣理解,就成笑話了。

宜賓以下,經過瀘州,就到達江津。

也就是說,江津是長江上第三座城市。

其實,瀘州有點象縮小版的重慶,它是沱江與長江的匯合處。

重慶是嘉陵江與長江的匯合處。

“天生重慶,鐵打瀘州”也許就是對它們相似性的另一種詮釋。

比較下面兩個圖,也許更清楚它們地形上的相似點。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重慶與瀘州兩江交匯處對比圖


(二)幾字與巴字:長江的楷體與篆體

江津《縣誌》說:“岷江(今長江)西繞縣治一灣而成‘幾’形”,寫出了“幾江半島”得名的原因。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江津縣誌》關於幾江的介紹。


但多數江津人不知道的卻是《縣誌》下面這句話:“東下三折再成‘巴’字,山水襟紐。”

此處所說的三折成“巴”字處,在順江口,即長江與綦江交匯處。

兩江交匯,多成巴字奇觀。

南濱路上的“字水宵燈”,也許是另一種詮釋。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東下三折而成“巴”字,順江口正是篆體的“巴”字。


這兩個字,“幾”字寫得非常正規,完全是楷體字,或至少是行楷。

而“巴”字則完全是典雅的篆體,看看綦河與長江匯合處的曲折蜿蜒,就知道那些筆畫寫得圓潤光滑、莊嚴樸拙。

值得讚歎的是:順江口居然還有兩個江州小島。

從風水來說,這是“案山”,與遠處的五馬山、馬鞍山、楊龍山、金劍山等依次舒展的“朝山”,形成遠、中、近搭配,留住財富和氣脈。

長江兩岸的城市基本都是兩江交匯:宜賓是岷江與長江匯合,瀘州是沱江與長江匯合,重慶是嘉陵江與長江匯合,涪陵是烏江與長江匯合,豐都龍河與長江匯合,忠縣是成家河與長江匯合,萬州是苧溪河與長江的匯合,雲陽是彭溪與長江的匯合,奉節是朱衣河與長江的匯合,巫山是大寧河與長江的匯合等。

但獨獨江津選擇了一灣玉水處。

其實,最初的江津縣治所,也在兩江交匯處。

江津是重慶設置治所最早的縣(僅次於墊江)。

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江州縣自郡城渝中移治僰溪口(順江口),即綦江與長江交匯處

從交通角度看,經綦河(也叫僰溪),可南通黔播、雲南。

綦江,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載: “江發源夜郎,作蒼帛色,故名綦。”因流經夜郎境曾稱夜郎溪。

西魏(553-557年)改江州縣為江陽縣,縣治仍在順江口。

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縣治遷至今幾江。

也就是說,順江口作為江津最初的治所,一共有70年時間。

可惜已經找不到當初治所的痕跡了。

這裡也是江津生民最早生活的源點,考古發現5000年前江津原住民遺址王爺廟,有打製的石鋤、石鏟、石斧、石刀、石矛、石魚網墜以及碗、缽、碟等。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青龍嘴從地圖上看非常形象,它前面的王爺廟是5000年前江津原住民考古遺蹟點。


當然,這樣的佳景地,也不可能被當代放棄,目前除規劃的長江大橋及大學院校外,更有地鐵連通城心,未來值得期待。

該處還有一個很響亮的地名:青龍嘴。

也許未來會形成“下有江北嘴,上有青龍嘴”的城市新格局。

重現1500多年前的輝煌,是否也是一種定數?

其實,早在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設7個縣時,江津就設置了樂城縣,在歷史上僅存54年,縣治仍然兩江交匯:高東河與長江處——油溪。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江津最早的樂城縣,治所在高東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油溪。


重慶主城最響亮的口號,是打造兩江四岸。

如果放到有127公里長江資源的江津來看,前景光明到突破重慶人想象:

往長江上游走,至少有10處可建“兩江四岸”。

綦河、筍溪河、驢子溪、朱揚溪、橋溪河、高東河、金剛河、三叉河、塘河、稿子溪等10多條溪河與長江匯合。

往江津腹地走,綦江與筍溪河的交匯處,是江津腹地的“兩江四岸”,而這樣類似的腹地匯流,仍然至少可以找出10處。

江津境內共有25條主要江河穿越全境,全區納入河長制管理的中小河流共209條,總長2118.95公里。

江津的水資源,極其豐富。

閉上眼睛想一想:江津的長江沿線和腹地至少各有10處“兩江四岸”,均是“山水襟紐”,這該是怎樣的洞天福地?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江津的長江段和內腹地,可以分別有10外“兩江四岸”,這樣的水資源,重慶唯一。


(三)遠望江津:三面環抱山水情


為什麼獨獨把“長江上的要津”之名,賦予江津,而不是瀘州或別的地方呢?

古代築城,涉及的知識非常廣。

如方位學、水運學、地理學、規劃學、風向學、政治學、等,但“依山傍水”“道法自然”是重要原則。

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構築護城河,則是城市軍事學的運用。

比如襄陽,將三面環水,改為四面皆水,成為北人南下最難攻克的城市。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歷史文獻中的重慶風水陣圖和李嚴鑿斷線。


三國時期,守將李嚴築城江州(今重慶主城區)時,也曾打算把浮圖關鑿斷,讓嘉陵江和長江的水在這裡匯流,把重慶城變成四面環水的江中之州,但此項提議被諸葛亮否定。

這個提議的歷史文獻出處,是《大清一統志•重慶府二》:


“都護李嚴更(改建)城,大城週迴十六里,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那時長江上游叫汶江,嘉陵江叫巴江),使城在孤洲上,諸葛亮召嚴,故穿山不逮。”

當然,李嚴主要是從守城的角度思考。

江津稱為“長江上的要津”,核心是針對地形、地貌、位置、交通、防備、風水等綜合因素而言。

比如交通,江津西通四川,南控貴州,鎖住重慶西南兩個方向的進出。

我們先從遠處審視江津周邊的地理環境。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江津六龍雲集,重慶地界,唯一。


從上圖可以看出,重慶北來三條山脈,分別是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

華鎣山脈分出“五指聖手”,重慶處於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方家形象地稱這種形態為:聖手拈花。

有四條進入江津行政境內: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

方家認為可惜的是:“五指聖手”有四條山脈被嘉陵江穿山而過,脈勢減弱。

這幾條龍脈,按照《葬經》“氣乘風則散,遇界水則止”的說法,只有龍王洞山未遇大江界止,脈勢最盛,保持完整。

方家認為,這成為北區的核心龍脈和靠山(玄武位),也因此帶來重慶一路向北的奇蹟。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華鎣山脈三條分支被嘉陵江穿過,銅鑼山脈、明月山脈被長江穿過。唯龍王洞山脈未被江水穿過。


其實,整個華鎣山脈在達州就被“州河”截斷,所以“遇界水則止”,要看界水的大小及山脈走勢是否因“界水”而有所損害。

從長江看,縉雲山、雲霧山和巴嶽山保持了完整氣脈。

特別是縉雲山和雲霧山,恰到好處地抵達長江北岸,如龍飲水,分毫不差。

陰陽交融,山水有情,上天入地,氣貫長虹,實得風水之上乘。

江津民間傳說,*帥的祖墳,即連在縉雲龍脈上。

南部雲貴高原有兩條龍脈直奔江津城,一條是東南部的華蓋山-駱崍山,一條是西南的四面山山脈。

最終形成“六龍朝聖”格局:西北的雲霧、縉雲兩龍,東面中梁、銅鑼兩龍,南面四面山、駱崍兩龍。

這幾條山脈在江津境內也各有名稱,從圖上看,江津被六條龍從東、南、北三面環抱。


(城市文脈05)重塑精神地標: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圖注:江津行政區域內六條山脈環抱。另外,這個圖可以看出,重慶的行政地界,象一隻展翅沖天的鳳凰,筋骨噴


其中北部臨峰山一帶,從城區北望如華蓋,為江津“八大景觀”之一的“華蓋晴風”,所以古代也稱華蓋山。

江淵有詩云:“華峰春曉雨晴時,嵐氣凝雲起欲遲。冉冉暫隨林霧聚,飄飄還借穀風吹。”

南面山脈,《乾隆江津縣誌》(P97)記載為:“界連黔播,山脈皆從播來,崇岡復嶺,由南趨北。”

黔是貴州的簡稱,播是播州,即遵義。


連載繼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