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01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人生分為不同的境界,學習也分為不同的格局。

2016年4月,包括哈佛、耶魯在內的美國常春藤盟校的錄取工作已經結束。但是在同年5月,哈佛大學把錄取通知書補發給了就讀於四川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的顧灝洲。2016年,哈佛在中國錄取的學生不超過5人,像顧灝洲這樣被補錄的學生尤其罕見。

顧灝洲說:美國名校最看重的是培養出改變這個世界的人才,所以特別注重考查學生有無學習的規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引導孩子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麼而學習,不同的回答,帶來不同的結果和人生。

有人為找工作而學習,有人為興趣而學習,有人為了某種使命感而學習,無論何種目的,都要擁有“終生學習的能力,才能體會到學習和工作的樂趣,成為一個樂於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者,從而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奧妙。

英國著名《經濟學人》雜誌預測,未來社會最需要的三大核心競爭力是:終生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一個人必須擁有的好奇心。尤其是終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和新變化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而自主學習是掌握這項能力的唯一途徑。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02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找到自主學習的密碼,讓學習達到心流狀態?中心合璧的親子教育專家、暢銷書作者黃靜潔女士在《學習的格局》中讓我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黃靜潔女士是享譽全球的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的夫人,華東師範大學特聘的“實踐導師”,曾經獲得過冰心獎。

打開黃靜潔女士的這本書,我認為肯定是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隨著書頁的翻動,我感到驚歎和驚喜。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讓你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那麼多具有實操性的故事和案例。在這本書中,黃靜潔女士把她20年來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經驗和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結合起來,提煉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讀完此書,我們看到一個母親用工匠精神來教育和引導兩個孩子成長的全過程。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作為父母,我們要用智慧和格局為世界養育孩子。

她認為,要把孩子培養成優等生,只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形成清晰的學習目標、瞭解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劣勢,能夠通過自我驅動來持續學習、成為一個終生熱愛學習的佼佼者。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03

讀完《學習的格局》,可以幫我們重新建構對學習的認知,用一種全新的格局和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學習表現,為孩子打造人生的軟實力。

下面從三點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一、何謂學習的心流狀態?

2018年美國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叫做《高效學習的85%規則》,受語言學習和樂器學習、藝術作品的創作規律和電子遊戲設計者的啟迪,研究人員發現:

當人們開始掌握一種新的知識或技能時,如果其中有85%的內容是他已經學過的,15%是全新或未知的,這時的學習才是有效的。這樣的內容設置恰好是適合孩子能力的區域,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此時此刻,學生學起來才會得心應手,還會在心裡產生一種“爽”的感覺,科學家把這種自我感覺叫做心流(mental flow)。

心流是一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會忘記時間流逝,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

只有當你的技能水平和任務的挑戰難度匹配,也就是達到“挑戰與技巧的黃金比例”時,體驗才是最優的,才能產生心流。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二、找到學生不愛學習的死敵,遠離恐慌區、跨過舒適區,到達學習區

針對學生不愛學習的現象,美國密歇根商學院的諾爾 •迪奇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區理論”。

迪奇教授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分成了一環套一環的三個圓形區域:見下圖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它們分別象徵著學習區、舒適區和恐慌區。

最內層的是舒適區,代表孩子進行的是重複低質的練習,例如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這種學習可能讓孩子滿足已有的知識水平,失去了成功解決問題所帶來的身心刺激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滿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性,轉而投入到更有刺激性的遊戲當中去。

最外層是恐慌區,代表孩子暫時無法學會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內容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例如有的家長盲目把孩子送進補習班學習奧數,認為補習的題目越難,孩子的受益越大,逼著孩子去做難題、怪題。家長這樣做容易把孩子推進恐慌區。由於內容難度大,孩子容易屢試屢敗,逐漸產生挫敗感,從而形成厭學、自暴自棄的後果,得不償失。

我們既不能讓孩子待在舒適區,也不能讓孩子走進恐慌區,我們要引導孩子走到學習區,達到學習的心流狀態。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三、如何引導和訓練孩子在學習中達到心流狀態?

1.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把學習過程變得像升級打怪一樣好玩。

幫助孩子把目標拆分開來,拆就是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分就是分步驟來實現一個個小目標。而且每一天都有具體的行動,如多讀一本書、多用一個高級詞語造句,多做一道數學題,這樣一步步執行起來,就不會覺得目標太大,太難了。

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當15%的學習新內容變成孩子可以駕馭的舊內容時,就宣佈了孩子打通了一道難關,上升到一個新的級別難度。所以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學習的進度設計成像遊戲通關一樣,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外部刺激法。從而讓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結果遷移到過程。

《超級演說家》冠軍的劉媛媛就是這種學習類型的人,她對學習階段有周密的規劃。每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定位一個目標→尋找策略→堅決執行自己的策略→得到反饋→調整自己的行動→循環以上的步驟直至實現目標。這六個步驟並不簡單,如果能把這六個步驟堅持完畢,已經是大贏家了。

使用這種一拆一分的目標與關鍵成果法。還要記得和孩子一起做覆盤和總結。覆盤就是評估每個小目標完成的怎麼樣,大目標是不是過於困難或者過於容易了。

讓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得,總結一下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原因。

這樣我們才能帶領孩子從低效能的被動學習向高效能的主動學習邁進。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2.專注力

有一本書叫《學習之道》,作者是喬希·維茨金,國際象棋最年輕的世界冠軍,同時也是太極拳世界冠軍。

在這本書裡面,作者詳細的記錄了自己從小是如何習得一門技能的。

喬希在6歲的時候就能戰勝成年人,展現出驚人的天賦,然後又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世界冠軍。

書裡有一個細節:喬西在公園和別人下棋的時候,雙目緊緊地注視著棋盤,目光幾乎要將棋盤上的棋子灼燒掉了。他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周圍的一切噪音彷彿都已經靜默了,只剩下自己和棋盤。

專注力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冥想、固點凝視、舒爾特方格和岡察洛夫五個注意力方法進行。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3.思考力

一款自殺遊戲“藍鯨”已經導致130名俄羅斯少年自殺,對青少年的身心安全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可能大多數家長把這個問題歸罪於網癮,但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維和明朝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鼓勵孩子敢於用連貫的思維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大聲地說出來。即使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也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琢磨和發現,給孩子實踐和試錯的機會。

在和孩子聊天時,可以選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事件展開提問、討論和質疑。

越早養成孩子的思辨能力,孩子會受益終生。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4.創造力

創造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創造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和訓練習得。

最近最妙的創意可以說的“釘釘招聘小學生體驗師”了,面對小學生對釘釘的一星點評,釘釘不是消極應對,反而是靠一首《釘釘在線求饒歌》爆紅網絡。這樣做不僅很有誠意,而且這種敢於自黑的“性格”,還收穫了許多網友的好感,讓他們自發地為釘釘好評。

現在又招聘小學生體驗師,這個操作也是創意無敵了。除了方便快捷以外,釘釘要加進更多體驗者的情感元素。

如果我們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可以通過多跟孩子玩,觀察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為他的發展創造條件;相信自己的孩子,保護他的求知慾和創造力;鼓勵孩子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問題,有時跳出問題看問題,反而會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之道。

讓哈佛開“後門”的學生,告訴我們學習的格局有多重要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學、自省和更新知識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具備指導孩子學習與人生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知識儲備豐富的父母,才能引導孩子從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他們的人生就能變得更有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