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的教研氛圍哪裡去了?

說明:本文所述現象與問題不針對任何一所具體學校。

近年來,中小學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校園裡沒了教研氛圍,幾天來,和幾個朋友又聊起了這個話題,心裡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們中小學校園裡沒有了教研氛圍了呢?筆者就目前中小學教研組和備課組的活動狀況做了一些調查,現將調查結果略做分析,請大家批評指正。

中小學校的教研氛圍哪裡去了?

現狀一:教研組活動名存實亡。一線教師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學校,還有多少學校的教研組活動是正常開展的,所謂正常開展應當至少是一週或兩週一次,每次活動有主題有內容。

但目前我們中小學教研組活動的現實是這樣的:

其一、沒有計劃,更無落實。這種情況出現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教師相對比較少,所以,不少學科搞不起教研組,大家在一起能把課上起來就不錯了,還談什麼教研?誰懂得什麼叫教研呢?不管教研不教研,課就是那麼上,也就是考那些分數。

其二、有計劃,沒有落實。這種情況出現在一起有規模、較正規的學校裡。學校抓得比較緊,上級檢查比較多,於是“制訂計劃”是相當關鍵的,計劃是必不可少的。但計劃後,就沒有事情了,誰去查落實呢?查落實有什麼效果呢?那麼多的同學科老師,哪個領導好意思說誰比誰差?說出來又如何?有沒有教研沒什麼兩樣的。

其三、有計劃,想落實,但沒有環境。落實一次後,發現自己成了另類,你還好意思落實不?在一些學校裡,也有熱心的教研組長,想把教研組的工作好好的落實到位,可是,別的教研組都沒活動,就你一個人帶一個組在那裡大談課程改革,大談課堂效率……別的組長怎麼看你?用一句小品裡的話說:別的公雞怎麼看你,母雞怎麼看你,圈子裡的人怎麼看你,你在文藝圈裡怎麼混……於是,想落實的只好退縮。

現狀二:集體備課為了形式而形式。

其一、老師和學校領導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中小學都規定了備課組的集中集體備課的時間,比如是某下午的一節課。凡是參加過集體備課的老師,對這樣的集體備課是再熟悉不過了:幾個人坐在一起,手裡拿了本書,家長裡短,討論得很熱鬧,惟獨沒有課本,領導來檢查了,話題迅速回到課本,但不知道說了什麼,檢查人員一走,仍然是各擺各的龍門陣,只等時間結束。

其二、備課組長身微言輕,只好順從群眾意見。目前,學校備課組長這個級別的幹部在學校大概是最小的官了,我們可以想象備課組長組織一次集體備課的難度,絕對不亞於美國總統說服全體國會議員的難度。如果同事們對集體備課不感興趣,備課組長能強制大家聽嗎?很多情況下,大家出於對組長的尊敬,在那裡故做認真的聽,可要叫發言,誰也不想多說。如果活動的時候,5個人有4個願意,一個人說幾句風涼話,備課組長能掛住臉嗎?於是,絕大多數組長都知難而退,大家經常聽到的是對集體備課的口誅筆伐,可是,似乎只有這樣的集體備課,其他沒別的形式了。

產生這樣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這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校教學管理缺乏“學術性”。相當多的學校的管理有兩個目標,一是應付上級檢查,二是考出好成績。為了達到這兩個目標,學校們的策略是:應付第一條就是準備材料,準備材料的方法就是造假。應付第二條就是死抓時間,搞全方位的消耗戰,不怕你學生不出力,孬好你得出點成績,就像渣滓洞的裡的刑訊逼供一樣,所有傢伙都用上,還怕沒有叛徒?

本來上級的各種檢查是促進工作的,但在工作簡單化的背景下,各種檢查已經成為下放給全體教師的沉重負擔,比如:教研組活動如果平時做得很正常,那些所謂的材料簡直是多如牛毛,但平時沒有開展工作啊,到了檢查前就發動全校老師去“補”:你寫記錄,我造講話稿,按照時間先後去編造,要照片?有,今天下午坐到一起拍照片,要討論稿?有,打印一份,每個人在上面寫幾句?要學科競賽嗎?有,連夜制訂試卷,早自習讓幾個班級學生考試,還要求學生不要寫班級……要……要什麼有什麼!老師們精疲力盡,平時,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的抓好這樣的工作呢?

提升學生的成績就把賭注壓在學生的時間上,除了學習,基本上所有的文體活動都取消了,看看我們目前中小學的校園裡,還有多少學校每週都有文體活動?每月都有各類比賽?在不少人看來,那是耽誤學生學習時間的事情,為什麼要做那樣的事情啊?

這樣管理下的學校,哪裡來的教研氛圍呢?這種管理我們可以稱之為“野蠻”管理,就是這樣的管理,在我們現實中的中小學比比皆是。學術氣息的管理應當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管理,應當是注重過程對教師的影響、注重活動對學生薰陶的管理,應當是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重視師生和諧相處的管理。但是,在校園裡已經基本銷聲匿跡。

中小學校的教研氛圍哪裡去了?

第二、教師缺乏專業成長追求。任何事物發展關鍵要靠內因,這是辨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論。市場經濟對中小學教師的影響太大了,生活的清苦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使不少老師失去了對事業的追求,僅僅把教書作為一個謀生的手段,沒有把工作作為事業去追求成功。

多年來,教師的收入一直偏低,特別是近年來,與經濟發展沒有協調進步,不少教師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沒有達到與其他行業的同等回報,所以,自怨自艾的為數不少,表現在工作上就是消極與應付。一種“專業成長無用論”還很有市場,不少人認為:你專業發展了又如何?能提高你的收入嗎?能改變你的價值嗎?能改變你的地位嗎?當這樣的的論調佔了上風的時候,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又從何而來呢?上述主要是中老年教師的思想,而青年教師受到“金錢至上”的影響更大些,眼高手低希望不勞而獲,畏難心理甚至大於上進心,於是在事業上人不老,心卻很頹廢。希望有一天上天會賜給他一份更好的工作,最好是當老闆的工作:住有洋房、出入有車,揮金如土……,實際上都是空想!反映在工作上就是敷衍了事的應付,和學校的粗暴式管理恰好合拍。

第三、學校缺乏學術領頭人的示範效應。看看教研氛圍比較好的學校,大多是有學術領頭人的帶動,但名師很少,所以有著濃厚教研氛圍的學校更是鮮見。身邊沒有專業發展的成功榜樣,教師就沒有前進的目標,沒有目標哪裡來的動力呢?於是,我們中小學的校園裡經常聞不到學術的味道了。

如何讓教研氛圍迴歸校園?筆者提出以下三個解決辦法:

第一、在學校裡培養一批學科領頭人。讓樂於專業發展的老師先發展,也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老師們看到專業發展的好處,榜樣的力量永遠是無窮的!有了這些學科領頭人的引領,能激發老師們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第二、捨得在培養教師身上花錢。老師們不出去見世面,就象雄鷹沒看過天空一樣,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是天空。學校要捨得給老師出去培訓,讓培訓成為老師成長的動力,要捨得獎勵老師的專業發展,這些都是老師們專業發展重要的動力,領頭人和領頭人的示範作用是形成教研氛圍最基礎的基礎。

第三、校長要真正重視教研,抓教研要有一個“懂行”的分管領導。校長首先要重視,如果這個系列裡的幹部沒有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的行家,那就好比一場戰爭沒有軍師一樣,我們不能想象沒有參謀部的戰爭如何能打贏!

第四、上級檢查部門不要只看形式,要把工作檢查的重心落實到內容上去。筆者曾經參加過一些教學檢查,似乎檢查把“看材料”作為檢查的重點,認為:只要材料有了,至少工作做了,做不做是態度問題,做的好不好是能力問題。只要做了,就可以了,大家似乎對“能力”、“效果”都很寬容,也許,這就是我們目前工作的層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