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保長做什麼的?有工資嗎?

劉華銀mark


“保長”這個稱號是起源於中國封建王朝的保甲制度。
而說到這個稱呼,其實大家都會想到前些年的《王保長傳奇》,而裡面貪生怕死,欺上瞞下、貪贓枉法的王保長記憶猶新,算起來從西漢時期施行的保甲制度到民國時期仍然還在沿用,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行政制度了。
我們中國古代,在人口調查中,一般都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這也從我們看到很多史料上說的一個地方有幾戶幾戶其實就能夠很好的理解了,而往往兵役、賦稅制度其實都是官府和每戶之間的義務,而不是每個人的義務,這和我們現在尤其是從西方而來的制度有著根本的不同。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多,一個地方的戶數也越來越多,官府不好管理,於是在每家每戶的基礎上再設立一個單位,漢代的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裡”;唐的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裡”,這些都極大的方便了政府的管理,同時也為國家昌盛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條件。
而“保”這個叫法是起源於北宋時期王安石改革,雖然在史書上王安石的名聲並不是很好,但是這種保甲制度卻並不在內,而隨著元代施行十戶為一保,二十戶為一甲,所以後來這種戶籍管理制度,又被稱為是保甲制度。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民主制度的興起,曾經一度廢除了保甲制度,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不過當時的中國由於軍閥割據,混亂不堪,沒有一個具體的行政制度,所以在各地仍然有些軍閥執行舊時期的保甲制度。
雖然各地的保甲制度都有不同的稱謂,但是至少都是以十戶為一個基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十戶為一保,每白戶為一鄉鎮。保甲制度的確立在於當時社會混亂制度下,尤其是國民黨對江西蘇區的剿滅,他們採用的連坐發,一家有參加共產黨的,這一保每戶都要受到牽連。
而每一保設立一個保長,對內進行管理工作,統計每戶人數,負責每戶的稅收兵役等各種事務,應該說作為最小的基層中一個不大不小的官,還是有一定的權利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王保長能夠欺男霸女的原因,而相應的作為最基層的單位,對保長的管理在民國時期也有不同,有得納入管轄範圍,甚至每月也有工資,但一些窮鄉僻壤就沒有這樣好的待遇了,所以王保長才對從天而降的幾億金圓券那麼在意。

漫步史書


我的曾祖父,是村裡望族,家中七兄弟,祖父三兄弟,老大做生意,老三教書,祖父是兄弟中的老二,在家管理田地山場,當時民國政府規定,家有三兄弟的抽一個當兵,曾祖父就說讓我祖父去參軍了,38年去當兵,46年春回家,剛好打了八年日本鬼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有一點文化,當了一個書記官,參加了長沙保衛戰,祖父說:“保衛戰勝利開慶祝大會,上司對祖父說,明天有長官來訓話,你去轉發一下通知,當時祖父很累,明天早一點再去傳達算了,再一想,開慶祝會是大事,就過不得勞累,連夜通知了下去,祖父說還好連夜傳達下去,不然死定了,誰知第二天,來訓話的長官競是蔣委員長”。抗戰勝利後,上司也想留我祖父參加內戰,祖父說既然鬼子投降了,中國人打中國人沒意義,再說曾祖父寫信叫他回家,三兄弟要分家,回家了,

回家後,鄉里,村裡舉存祖父當保長,當抓壯丁之時,首先,早上叫人去通知其人,叫他躲避他鄉,再晚上帶人搞大聲勢的去抓人,結果可想而知,跑了,再加上青黃不接之時,救劑村民,很多是有借無回,解放後,還做了一年新中國的保長,把自家的糧食無償捐給解放軍和村裡民眾,無民憤,就是陪鬥了幾次,結局尚可。


華歌186285821


我姥爺就是當初的保長。聽我姥姥說就是現在的大隊書記,誰家有事就去幫忙辦事,雞毛蒜皮的事都管。上面下通知就是先告訴我姥爺,然後我姥爺一家一戶通知,手裡也沒有手下什麼的,我姥爺不是壞人,最起碼沒有人舉報過,沒挨批鬥。當保長的時候我姥爺也有槍,後來支援前線都捐出去了。也帶過幾十號同鄉推獨輪車給劉鄧大軍送過糧草,姥姥也很模糊,不知道是哪個戰役,但是確定是給劉鄧部隊。如果姥爺還在世的話應該一百歲了。


細陽戰士


觧放前,我們家那裡有保長。老百姓都很恨他。都把他當壞人。

那時國民政府在地方上設縣,縣裡設區,區裡設鄉,鄉里設保,保下設甲。

一縣設三區,區設三甲,一甲多數為二十戶人家。多數甲 是以自然村為單位,小的村莊由幾個鄰近的村子為一甲。鄉和保還有鄉丁和保丁協助郷長和保長辦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長帶人荷槍抓壯丁,半亱三更入村,鬧得鳮犬不寧。被抓走的家人大哭大叫。

平時保長經常帶保丁下村收各種名目苛捐雜稅。只要他們到村裡,很多村民都躱起來,放狗咬他。保長身邊除帶保丁,手裡還拿文明棍打狗。

在老百姓眼裡保長是大惡人,他還常常調戲良家婦女。

保長一般都有當地地主做後臺。文化不高。主要收入靠榨取百姓血汗錢。如賣壯丁,收各種明目雜稅。甲長是從百姓那裡每月收點錢。

保長並不為百姓作事,村民的事是由族人和村裡有點名望的人處理,村裡還有鄊規民約作為處理民事的依據。

老百姓最恨保長。


雲宵仙翁


我曾祖父就是保長,而且是當地很有名望的大夫,在附近口碑特別好。在給國軍當保長的同時也暗地裡幫助共產黨,時不時地就有一段時間人就不見了,別人問起來就說是去外地採購藥品了,實際上是去山裡給八路軍看病療傷去了,聽村裡人說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我家在一個親戚無兒無女,國共雙方的人都欺負他,最後在我曾祖父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求我曾祖父幫幫他,不然活不下去了,然後有次曾祖父帶了一隊國軍官兵到親戚家村裡,找到親戚說了幾句話,村裡人一看原來有國軍背景的親戚,國民黨的人就沒在欺負他,又過了段時間曾祖父又帶了隊解放軍官兵到親戚村裡,村裡人一看原來他家國共雙方都有背景,從此就再也沒捱過欺負,只是曾祖父去世的早,即將解放的時候去世了,解放後定成分的時候本來我家可以定上中農,因為曾祖父和共產黨的關係還有我爺爺的二哥參加解放軍成了烈士,給我們家定的下中農


用戶4567912235


我外公在抗日時期做過保長,好像管的地不止100戶,主要任務是抓壯丁和排解糾紛。管的地域跟合併後的村差不多。好像沒什麼工資,我外公有十幾畝田,還租了地主的田來種,家境尚可。外公幫人調解,可以吃一歺飯。我外公有個規矩,雙方不接受調解,從不吃飯。外公頭痛的是抓壯丁,有的家裡很窮,抓了壯丁,一家人就活不下去。我外公總叫大舅去通風報信,讓壯丁藏起來,拖一下再帶兵去抓,抓個空。我外公沒有一點李保田演的保長威風,隨便抓人打人,敲詐錢財,像是黑社會老大,外公就是一個和事佬。


朵朵佬爺


今天看到這個 關於 保長的 話題。 我就講一講 我們家的 老事。 我們家是 東北的 清初 移民。在撫順居住十一代了。就是現在大夥房水庫一帶,(現在三慧侍) 清朝結束以後我們家一直 是這一帶的大戶,(趙) 我爺 就是 保長,當時 共產黨領導的 抗日聯軍 也在這一帶活動,日本投降以後 ,就是 張樹 (建國以後當過撫順市委書記)領導的 游擊隊(基幹三團)。解放前的一天 國民黨207師的 偵查 小隊 來到 村裡,保長就得安排 吃飯。我爺 就在村東頭我姑奶家殺雞備酒。國民黨偵查員 就問 我爺,附近有 共產黨嗎? 我爺就說 沒有。我們這地方非常太平。其實 村西頭 基幹三團偵查員 已經 喝半天了。我爺就是兩頭跑。最後 是 平平安安把這件事對付過去了。


星星1522955261154


上面樓主好象還有些準確,我父是解放前一任最後的偉甲長,轄地足我們現在的村還有鄰村 一個生產組所以說並不是十個戶,保長相當一個 鄉鎮,在土改時保長屬專政對象大部份被判刑入獄因他們有些背了血債,而甲長沒權的負責給當局催糧收稅等雜務,民亊的糾紛由族權調解,所以甲長只加了偽叫偽甲長,六四年我高小畢業一直被老師們認為的拔尖生就被這個偽甲長斷送升初中的機會,因偽字惹的禍我的同學因苗子紅現退休的三,四千元 一月,我一年一仟元呀丨


山斗石翁


保長就等同於現在的村主任,保長下面是甲長,等於生產隊隊長,我的爺爺那時候是甲長,但保長在那時負責催租的地方責任人,所以有身邊會帶一兩名家丁(幫兇),這樣名氣就很臭了,那時的保長沒有工資的,但長級鄉長會給保長一點辛苦費的。


卓清德1


民國時期的保長、甲長,是鄉長之下的最低的地方官,有職無薪,一般是家境較好的人做,管一管民事,做做調解工作,安定工作,維持秩序。三個自然村設一個鄉,鄉政府有辦公地點,有工資領。而保長甲長,沒有辦公場所,人家有事,直接到他家裡去。一個自然村一個保長,一兩個甲長。保甲長,要有一定民望。特別是廣東,村民都很老實,只有個別難搞的人。他鬧事,大家罵他幾句,他也不敢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