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说“穷秀才”,过去的秀才真的很穷吗?

春日之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秀才要看是什么人,有的穷,有的富。

大部分秀才,家中经济条件都是不错的。



首先,古代科举考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

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人是不能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因为承担不起长期的教育费用和脱产背靠费用。

就农民家庭来说,如果送孩子去上私塾,达到能够识字写信的水平,至少要学习四五年,甚至更多。

这四五年时间,孩子基本就是脱产的。

普通农民家庭,孩子也是劳动力,平时可以放牛、放羊、打柴、挑水之类。

况且上学还需要学费,这对于紧巴巴的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容易承受的。


所以,大部分能够考上秀才的人,都是家境还不错的人家,一般是富农、小地主,至少也是中农家庭。

如果贫农家庭能够出秀才,就说明这家很重视教育。

大家看过《阿Q正传》吧。鲁镇上的两个文化人、秀才,都是小地主家庭的少爷。

而阿Q之流普通乡民,都是不认字的。



其次,秀才能赚到钱?

遗憾的是,不能。

秀才是所谓科举考试的入门级别,只是院试(县市级别考试)的胜利者。

秀才虽有特权但并不多: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

但秀才和举人是有很大不同的。举人是乡试(省级考试)的胜利者,距离做官是一步之遥。

举人只要参加会试(国家级考试),通过了就可以成为进士,直接做官了。自然,成为进士的录取率不高,但终究只差一步了。


相反,秀才距离做官还很远,很多人一辈子就是一个秀才。

而国家对秀才的生活津贴并不高,最多也就勉强糊口而已。

所以,如果秀才自身家里很穷,考中了也不足以赚到钱。

当然,秀才想要混口饭吃还是不难的。

最常见的就是秀才去教书,当私塾老师。当时知识分子少,一定会有人请的。

如果想要赚大钱,教书就不行了,可以去当大官的幕僚(师爷)、当律师(讼师)、做商人、做医生等等,甚至还可以帮人看风水。

但如果以上都不行,想要赚钱就难了。



其实,靠秀才并不容易。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而在2010年左右时中国大学生(包括大专)的比例为8.73%。

古代考秀才比,我们考大学难多了。

吴佩孚那么牛的人,也是22岁才考上秀才。洪秀全那么牛的人,一辈子也没考上秀才。


萨沙


是真的穷。家慈小时候常跟我说一句话,穷学生饿老师。就是说老师们大多数吃不饱,学生们大多数没有钱。古人还有一句话,穷文富武,就是说穷人才学文,有钱人都学了武。

为啥读书人都穷?因为读书是一条谋生之路,艰难困苦而且无趣无味,小编深受其害。小编从小家穷,吃不上饱饭,但是学习成绩又很差,喜欢跟一帮坏学生玩耍,但是坏学生都是家里比较富裕的,也不带我玩。那时候看录像一块钱,打台球一块钱,小编都玩不起,只好选择看书,三天才花一块钱。去租书店租一本,专门挑厚的,不管好看不好看,反正能打发一天时光。



上了大学,别人都泡妞,带着美女潇洒自如,小编没钱,也没有人欣赏小编的才华,小编只好继续看书,一边心里羡慕嫉妒恨,一边躺在被窝里打发时间。如果小编有钱,看个毛线的书,看书和泡妞选择哪一个,难道很难吗。



蒲松龄一生困苦,到死还是个秀才,所以只好写书意淫,今天有个狐狸精,美貌如花,半夜跳进他的被窝,才子,睡我。明天有个青蛇精,半夜跳进他的被窝,才子,睡我。睡完还不用担负任何经济责任。



简言之,因为读书是穷人唯一的上升通道,除此没有任何机会,所以在读书人之中的比例大一些,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穷秀才。其实有钱的秀才也有,只是比例没有穷秀才高而已。


唐风宋月


秀才的称谓始于西汉,意为优秀的人才。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到明朝时科举制度更加规范,经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千万别小瞧这秀才的身份,若拿到现代来说相当于本科学历。

秀才真的都很酸很穷吗

在古代,穷人家的孩子念个县学私塾什么的就不错了,和现在的很多贫困地区一样,上不起高等学府的。

若真的能考上个秀才,在一般的小地方也是凤毛麟角。不管那个朝代都离不开读书人,更离不开读书人之中的优秀人才,秀才作为“高学历”人才还是普遍被官府重视的。


秀才的待遇

秀才作为地方优秀人才,也能享受一定的待遇,最起码会让你饿不死。若地方上饿死读书人,地方官的政绩考核一定通过不了,所以在对秀才待遇执行上也很认真。

那么秀才具体的待遇有哪些?

拿明朝为列,首先免去徭役,成绩靠前的还可以减免三名亲属的徭役,还免除交皇粮国税。在身份上可以穿专门的制服,在地位上可以见官不跪,甚至还有政府补贴。具体补贴看地方财力,一般月补贴一升米,钱为1至2两白银。


按一两白银来算,那时的一俩银子为现代500元左右的购买力,可见节约着用也算是个最低保障了,况且还有一升米的补贴。若去国子监读书,还可以吃喝住全免费。

显然,秀才的生活比穷苦老百姓要强多了。

秀才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毕竟识文断字,在古代识字的人本就不多,有这样的学历自然找工作就容易。

比如做个私塾先生,账房先生什么的,赚点钱补贴家用也不是难事。


可见,古代的秀才不一定都穷,任何年代只要你有知识都会被社会认可。


老梦Meng


就着雨水,啃着硬如石头的冷馒头,住着破庙,幻想着美艳温柔的女鬼。或者那些口中总是念着之乎者也,逢人便问是否知道茴字的几种写法。这就是我们眼中秀才的形象,只能有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穷酸迂腐”!

但历史上真实的秀才真的是这样吗?

请诸位听我道来!

秀才一词,出现的历史其实比我们相信的要久远的多。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管仲所著的《管子·小匡》中记载:

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当时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为了对抗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要求乡长按照“慈孝”、“聪慧”、“拳勇”的标准推荐人才为吏,他们可以称的上是最早的“秀才”。

“荣而实者谓之秀”,秀才最早指的是能力特别突出,有才华的人。那时候的秀才,相当于后世的进士,一旦选中便意味着步入官场,待遇非常的好。

不过一直到西汉早期“秀才”都是一种特殊选拔机制,不是常例。一般是当某人以才华闻名,就会和“举孝廉”一样,被州刺史特别选拔,如《史记·贾谊传》中写道: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到了西汉末期,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和“孝廉”一样的岁举制度。后来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秀才被改为了茂才,所以在汉朝的历史剧中如果看到了举茂才,其实就是秀才的选拔。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官吏选拔由门阀把控,秀才一度变的不重要了。但是随着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的出现,秀才的历史地位达到了顶峰。

在隋朝,秀才科在科举诸科之中含金量最高,终隋一朝,也只有秀才十几人。唐依隋制,秀才依然是科举之首。

甚至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也曾经一度开过秀才科,如《明史》中有

以秀才李原名、詹徽等为都御史范敏,阌乡人。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国初典史授都御史,贡士授布政,秀才授尚书,嘉靖时犹三途并用,今惟一途。

等等记载。

所以现在电视剧中不论朝代,总是会嘲讽一下穷酸秀才,但如果是回到隋唐时期说秀才“穷酸落魄”,估计是要被人鄙视死的。

那么秀才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降低的呢?穷酸秀才的形象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答案是宋朝。随着秀才科的取消,到了宋朝,秀才仅是读书人的一种代名词,那个时候,只要参加过各地的府试,不管中了没中,都可以称为秀才,对于那些没中的,当时还有不第秀才的称呼。

更糟心的是,在宋代,考中了举人,也只是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参加进士考试的准考证而已。如果没有考中,就什么都不是,下次还要经历一次考举人的过程。稍微可以安慰一点的就是,在下次考试前的那段时间(一般三年时间),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的小小优惠政策。

而如果能考上太学内舍和上舍的学生,就会得到国家赞助的食宿,可如果只是外舍生则需要自己缴纳费用,家庭贫困的可以减半。至于太学的名额、上舍100人,内舍200人,外舍2000人,这个数字,放到全国来说,普通人想要进入还是很难的(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入学,但是从外舍到内舍,内舍到上舍还是要考试)。

所以在宋代,如果是比较年轻的秀才,因为还有希望,会得到一定尊重。但如果屡试不第,年龄又比较大的,和普通百姓相比除了多读点书,实在是没有太多的优势。再碰到那些思想迂腐,不事生产,只想着考中进士一步登天的穷秀才,就更会被人看不起。

宋朝开始,秀才成为对读书人的蔑称,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类人,在那时对于这类穷秀才还有“措大”、“醋大”这些专用的侮辱性称呼。不过,宋代的秀才如果能够放下架子,私塾老师、掌柜、文房等工作还是容易找到的,待遇也是不错。

至于现代秀才的穷酸形象主要形成在明清时期。在那时科举制度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秀才不再只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呼,而是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身份。

通过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被称为秀才,再通过省里举行的乡试则称为举人,获得参加礼部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举人是终生制,但秀才需要定期参加考试。

同时举人和秀才又是一道分水岭。考中举人,不仅免除各类赋税、还可以领取不菲的工资,更重要的是从举人开始就有了当官的资格,一般是担任如教谕一类的低级官吏,终其一生大概也不会超过六品。

但其中也有个例,如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当然也有一些举人会选择担任一些高官的幕僚,就是俗称的师爷,虽然没有正式编制的官职,但是根据雇主的不同,具有很大的权利,和极高的收入。

说回到秀才,他们和举人相比就差远了。在早期,秀才还是比较值钱,他们有不用交税、见官不拜的特权,又有少量的补助。但是随着每个朝代后期各种恩科的频繁,秀才也就变得泛滥,富人稍微花点钱也能得到秀才的身份。

在清朝秀才被分为三等,第一等被称为廪生,每年可以得到政府4两银子的补贴,相当于普通百姓两个月左右的收入。第二等是增生,第三等是附生,这两者只有特权,没有补贴的。秀才定期要参加考试,通过成绩可以改变等级,考得不好也会被取消秀才的资格。

这样的制度其实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秀才再怎么说,也是属于“士农工商”中士的一阶,扮演着沟通地方和官府的桥梁作用。那么地主乡绅可以通过花钱买到秀才的身份,一则可以免税,二则垄断和官府沟通的渠道,在地方上形成统治地位。

而普通秀才,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他们即无法融入乡绅圈,又不满足于成为普通人。为了保持秀才的身份,争取举人乃至进士的地位,就要花更大的精力去读书,没有余力再事生产,从而只能依靠着微博的补贴度日。最后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去去兼职谋生,减少了读书的时间,对于天分有限,长期不中举的秀才来说,就又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类秀才除了少数特例,其实有不少是真正的才疏学浅。为了中举,整天钻入书堆中,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即希望保持自己的阶级优越,但又总是怨天尤人,满嘴酸味,也就是我们常说读书读傻了,使得秀才的形象进一步堕落。

如果和现代做个不是完全恰当的对比,进士就像是国考公务员,举人是省考公务员,那秀才就是大学生了。大学生中其实也有不少这类眼高手低的存在,使大学生现在逐渐变成一个略含贬义的词汇,和穷酸秀才形象的形成过程如出一辙。

总的来说,古代的秀才是否穷酸和个人的际遇有关,即有过得无比穷酸的,也有过得无比惬意的,不能一概而论。


潘不安讲究史


秀才,明清之际称生员,有廪缮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俗皆称为秀才,廪生国家有一定的经济补助,每年孔圣人生日,还要分一大块“胙肉”

不过仍然要受县学教谕的约束。

秀才见官自称“学生”,一个尊纪守法的秀才,也算有头有脸地人了。

不像人们说的,可以包揽讼辞,谋取外快之类的。当然可以教书以“束脩”补充家用。

常言道穷文富武,一个平常人家,辛辛苦苦供养孩子进了秀才,家底也所剩无多了,所以才有穷秀才的叫法,不过相比于普通的民众,也终究要好一些。

也有个别秀才,上进不了,又种田,经商都不懂,教书,社交两无为,也难免成为穷酸秀才了。

但是,可以说,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钱君史话


古代的秀才穷不穷,可以看看儒林外史。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穷秀才。家里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岳父都看不起他。

秀才为什么穷呢?主要是考得功名级别太低,特权有限,又读书读成了呆子,如果家境一般,又不会经营,就很容易让生活陷入窘境。

但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就不行了,他们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一般每隔几年每省才能产生几十个,十分稀缺。举人除了考进士之外,还可以直接当官。当然是当八九品的小官。比方我们熟悉的海瑞先生,他就是中了举人,但没有考上进士,先是在县里当了一个教谕之类的小官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吧。


小重山人


古代学子先在本县考,考上的叫童生;童生参加府、省两级考试,考上的叫秀才;秀才在省里考(乡试),考上的叫举人;举人进京参加会试,考上的叫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考上的叫进士。从进士中产生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由此可见当年的秀才也不简单,秀才及以上的都是有功名的人,比现在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还要稀罕。


朱瑞看天下


末发迹之时是穷秀财。以发之后是大财主。总之一般人家又怎能念的起书。养的起先生呢。只是对未发秀才的一种遵称吧。


李承岱


基本上都是差不多,除非官宦人家的,古代以农耕为生,想要体面就得没日没夜种田,料理田地,要是想做秀才进士就得没日没夜的读书学习,买书买笔什么的,自然就没时间种田,这样一来没有了经济来源,所以一直都是落魄样子,有时候甚至食不果腹。


听小宝说历史


不一定,所谓的穷秀才,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经营和收入吧。穷秀才应该是和富人家的人相比较得出来的吧,因为一般都是贫苦人家的人念书才会有秀才一说,有钱人家的孩子直接就做官了吧,所以所谓的穷秀才,就是穷苦人家出来的读书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