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寫在前面

民國時代的上海素有“東方巴黎”之稱,它始終代表著民國時期最有魅力的一面。但是民國時代劇竭力渲染的是達官顯貴的上海生活,忽視廣大平民。本文以第一視角,上海部分方言描述述平民生活,原創不易,謝絕轉載;學問淺薄,煩請包涵,多多指教。

生活

清晨,還未及七點鐘,弄堂外阿婆們已經開始了“噶散戶”(聊天),弄堂那又陡又窄的樓梯,人不太好走,但是聲音卻好走得很。

自我介紹一下,我叫趙啟民,前朝宣統二年出生,還未及正式取得名,民國就建立起來了,為此鄉下的家父給我取名“啟民”,意為開啟民國。現在是民國十五年,我和大我兩歲的堂兄趙雙喜一起租住在只能擺得下一張竹床和幾隻放衣服的小木箱的小屋子。這種一層樓可以隔出來好幾間的小屋子,上上下下全都只用木隔板,簡直等於沒有防護,所以一直都是這樣吵鬧。即便是這樣的房子,堂兄租住起來也很吃力,而像堂兄他們店裡的一些小夥計,只能準備一個鋪蓋卷,待店裡打烊了,直接鋪在店裡的空地睡。

唉,正說著,樓上的幾個孩子又在蹦跳了,樓上的灰透過木板縫隙落了一地,雙喜謾罵道:“這些小赤佬,真是西過豆!”(這些小鬼,真是賤骨頭)上海弄堂的早晨就這樣開始了。既然這樣吵鬧,我也就只能先起床了,反正一會兒我也該去上學了。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聖約翰中學校徽


既然要去上學,就不能再穿平時的長衫了,必得穿上和堂兄一樣的整套西裝,再把頭髮梳得一絲不苟,再戴上金絲眼鏡。在我上學的聖約翰中學,這樣的打扮是從老師到學生的標配。於是我從枕頭下面取出西褲,我們這種人家,很少有熨燙的機會,所以必得每晚把西褲壓在枕頭下,一來防止褶皺,二來壓出褲縫線。

我這套西服還是在大商店上班的堂兄雙喜在二手店西服替我淘的。他講:"在上海,如果你不穿一身西服,人人都把儂當鄉無擰(鄉下人),穿上了西裝,人人又把你當成老克勒(carat,引申小資人士)"。至於皮鞋,這是父親一年前來上海看我,從為數不多的路費中省出來的給我買下的,足足花了兩元五角銀元。

我出門的時候,堂兄對我喊著"民弟,今朝夜到阿拉一道去看電影。(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去看電影)"啊呀!太好了,今天是堂兄的發薪日呀!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吃飯的攤子


早餐,我在市面上陳阿大的攤子上吃了兩枚雞子(雞蛋),一塊油餅,花了我足足四枚銅元。想著小時候我們用的那種一面刻著“某某通寶”和一面刻著滿文標識產地的外圓內方的小制錢頗為不便,相較之下,現在的一枚刻著“當十”的銅元可要方便多了。

我去聖約翰大學附中的路還是非常遠的,必須得每趟花費五塊銅元乘坐電車前往,所以正常的上學日我都住在學校宿舍裡,放假才去弄堂尋堂兄一起玩耍。我剛上電車,檢票員見我一襲西服,便指揮著我坐在某個座位上,那些“短衫”只能等著“西服”與"長衫"坐滿才能尋位坐下,當然大抵穿短衫的只能站著。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繁華的街道


坐在電車上,窗外滿是上海的繁華之景。街道旁高大的洋房商店裡擠滿了男男女女,道路上也滿是黃包車,小汽車,自行車,電車只能慢慢挪動在軌道上。遠方黃埔江上的輪船汽笛聲也依稀能夠聽見,大概是貨輪客輪又該靠碼頭或離碼頭了。行至公共租界,我看到了十幾名扛著步槍的白人士兵正在指揮著一群華人工人建設防禦工事,自南方戰事起,洋人就非常害怕,已然有風聲說北伐軍要收回租界,英吉利和美利堅都要派兵固守。坐在我旁邊穿著長衫配西褲,中學教員模樣的老伯也看著洋人,喃喃道“上海不會打起來的,打不起來的。”

我剛到學校,坐在後位的顧崇德便拍拍我的肩問我:“阿民,儂畢業打算考哪所University(大學)呀?”

作為民國四年入初級小學的那一批學生,我高小畢業剛上中學那一年,政府推行了改革,我們是改革後的第一批學生,所以非常重視大學的選擇。

我答道:“我們是聖約翰大學附中的學生,考約大似乎更為easy,但是我覺得我還是考光華大學妥當,約大總歸是洋人的學校,咱得支持學長們。”顧崇德一聽,立刻站起,與我鄭重握手錶示贊同。

下午課畢,由於禮拜一主要為師生放假休整,故課業較少,於是我又花了三個銅元坐電車前往堂兄所在的商行提前迎他下班。

堂兄讀罷高小後,便進入商科實業學校讀書,結業後入商行當會計,他學歷頗高,又懂一些洋文,所以頗受老闆重視,畢業兩年已然在商行做到高級職員了。我去時,堂兄和老闆正在點驗今天所得銀元。

老闆認出我是雙喜的的堂弟,又知道我在聖約翰大學附中讀書,伸出手和我握手,然後從櫃檯裡拿出一個鐵罐,從裡面抽出了一根香菸敬給我。我認出這是大名鼎鼎的"捲菸王",英制"茄力克"香菸,鐵罐包裝,一罐50根,需要一元大洋才能買下。聽表哥說,吸茄力克,喝六塊一瓶的三星白蘭地是上海灘大老闆的頂級享受,這樣的殊榮,我自然不敢推遲,連忙接過。老闆和我搭話:"聽你表哥講,儂要考光華大學?""是的,先生。"老闆笑著說:"光華好,長中國人自己的志氣,好好幹呀!"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茄力克香菸


堂兄握著一大把銀元,挨個敲擊一枚銀元,聽聲辯別是否是真的銀元。然後賬房先生將檢查過後銀元放入銀元板中——一塊實木木板,刨出十個半圓柱狀的凹槽,每個凹槽可放下50枚銀元,這可謂是最為奢侈的場面。像堂兄這樣的高級職員一月可得40元,已然不錯了,而他們店裡普通職員月入不過20元上下,年輕的學徒只有兩元用來剃頭,洗澡而已。

點驗完畢,雙喜拿了40塊大洋,歡歡喜喜的便領著我先前往很不錯的飯館吃飯。在飯館叫了一盤蔥燒大排,幾樣素菜,兩碗米飯。對於我們,這是很好的吃食了,光這一點就花費了八角小洋。這是我們每一個月的大餐。

吃罷飯,為了消食,同時也為了省下坐人力車的錢,我們決定步行前往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的大劇院看電影。卓別林頗受我和堂兄這樣的年輕人的歡迎。於是堂兄花一元二角購買了民國十四年攝製的喜劇《淘金記》電影票兩張,帶我進入大劇院開開心心的看了一場。待電影看完,出了門我們看見滿街的警察,問得路人,才曉得正在我們看電影的時候,200名英國士兵帶著大炮經過燈紅酒綠的街道,炫耀般的前往租界去防衛了。


故事背景

關於故事背景:

設置在民國15年與16年之交,即1927年前後,此時北伐戰爭正在進行中,但是還遠離上海,因此上海處於軍閥與洋人的雙重控制下

北伐戰爭開始後,西方國家擔心新政府與北伐軍收回租界,分別由各自東南亞殖民地派遣數萬軍隊拱衛租界。一時租界西方軍隊密佈,戰雲密佈。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租界裡的美國軍人

住宿:

據鄭振鐸先生統計,

上世紀30年代前後,上海大約有30%的店夥計或堂倌一類從業者居無定所。晚上關門後,再取出鋪蓋鋪在地上或櫃檯上睡覺。還有約40%的人雖有固定床位,卻不是正經的屋子。一樓一底的房子竟然可以住六家人。梁實秋先生:"門環敲得啪啪地響的時候,聲浪在周圍一二十丈以內的範圍,都可以很清晰地播送得到。一家敲門,至少有三家應聲‘啥人?’至少有兩家拔閂啟鎖,至少有五家有人從樓窗中探出頭來。"

由此敘述可見在民國時代的上海,普通的平民居住條件並不好,大部分人很難擁有一間不錯的房間。在住的問題上,民國的“滬漂”和現代沒什麼兩樣,工薪階層的居住條件甚至比現在還要更慘。

衣服穿著:

民國上海人重衣著,換句話說就是重外表,家徒四壁也得出入體面。甚至有一類人早晨到洗澡堂,把西服、襯衫、領帶、西褲、內衣內褲、襪子、皮鞋等全身行頭交給澡堂代為打理,自己洗澡,然後穿好出門。俗話稱“不怕天火燒”,因為他所有的家當都穿在身上了。西裝在滬上極為流行,銀行職員,大的百貨公司店員,再窮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裝。魯迅先生描述過不富裕的上海人每晚必把西褲壓在枕頭下。

頭戴禮帽,手拿手杖,眼戴金絲眼鏡,西裝革履……已經成為“摩登先生”的標準裝束。就服裝追求而言,西服在上海已然代表一種時尚或者身份的象徵。長衫配西褲這種中西結合的搭配也成為很多中國老知識分子或傳統商人的搭配。西服的流行與中式長衫的衰弱對比下顯現了在民國的上海,中外勢力角逐,西方的勢力影響遠遠高於中國本土的勢力。

關於貨幣:

大小銀元,銅元是最主要的貨幣,外圓內方的制錢早已經不用。陳存仁先生在書中寫到:“銀元的排列安放,有一定的規格,有一塊木板叫做“銀元板”,是一塊板上雕出十行半圓形的凹穴,每一行可以放五十元,二十行就是一千元,這是銀行、錢莊和大商行中必備工具。點數大量銀元有一種方法,是憑兩隻手,右手只拿一塊銀元,左手拿成疊銀元。左手指陸陸續續把銀元推出,右手就循次一塊一塊地敲響銀元的邊,一面敲一面聽,聽到聲音不好的,即刻把那一塊錢剔出,一百塊錢,不到一分鐘,就把鑑別的工作做好了。”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銀元,最堅挺的貨幣

關於工資

1930年到1936年的上海,普通工人收入不到20元,技術工人可拿到近30元。教師行業,差異巨大,小學教員等同工薪,因為民國初小為義務教育階段,中學教員可得40到80元上下,大學老師可得數百元不等。而當時的演員,不講片酬,講工資,胡蝶之類一月可得千元。

關於出行

民國時代的轎車價格不便宜,基本都在千元上下。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得三年才能買到,即便是高薪的大學老師和著名演員胡蝶,買下一輛車,然後養車也是一個大花銷。在北平,汽車就不多,以人力車為主,可以把人力車伕當作出租車司機,或者一個富人的私家車司機。但是在上海,轎車還是頗多,不過人力車,電車是公共交通中的主要選擇。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老汽車

關於學校

聖約翰大學誕生於1879年,做為一所教會學校,它是上海乃至全國最早,最出名的大學,號稱"東方哈佛"。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校,當然這些教會學校採用的是英文教學,故學生講話流行中英文混合。1925年,約大學生參加學生運動被校方阻攔,中國教員與數百學生離校建立了光華大學。本文中趙啟民要支持學長,長中國人威風就是這個意思。


民國時代上海學生一天的生活

光華大學


關於教育改革

1921年,北洋政府學制改革。原有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間民國政府制定公佈的學校系統。這兩年舊曆分別稱壬子年、癸丑年,故稱。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級;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高小3年。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6年~7年。

改革後,"六三三制"成為教育的新學制。被沿用到現在。

關於吃喝玩樂

電影是大眾娛樂的主要花銷途徑,除了國產電影,香港片和西洋電影也廣泛進入中國。更有錢的人則去"大世界"玩樂。茄力克香菸和三星白蘭地是當時上海富人的頂級享受。

引用

《銀元時代的生活》

《去趟民國》

《中國近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