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農村女人教自己的孩子從小講普通話,不講本地方言,你覺得這種現象好不好?為什麼呢?

用戶264353423442


現在好多孩子不講方言,只講普通話。這樣的教育很不好。普通話必須說好,方言也不能忘。古詩中的鄉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八千里外始鄉關,乍聽鄉音慰客顏。

鄉音,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它很難改變。不管人生的旅途怎麼走,飛黃騰達還是窮困潦倒,也任憑你漂流到異域他鄉什麼地方,縱然昔日的慘綠少年變成了白頭翁媼,可總有一樣東西依然不改,那就是由聲調、方言、語詞習慣等成分構成的鄉音。離散多年的兒時舊侶偶然遇合,一口獨具地方特色的鄉音,會在頃刻間打開你的記憶之門,引領你到靈魂的根部,返回早經飛逝的歲月。即使彼此並不相識,只要一縷濃重的鄉音飄過耳際,也會迅速拉近心靈的距離,帶來一陣驚喜,一種溫馨,一絲感動。不是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嗎?

在鄉鎮每個村有每個村的鄉音。在縣裡每個鎮有每個鎮的鄉音,在省裡每個縣有每個縣的鄉音,在國裡每個省有每個省的鄉音,在世界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鄉音。這個就是文化!

鄉音,也是文化的傳承,更是血脈相連!


謙9182182


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和老公結婚後都在外地,現在的外地也是外地人居多,五湖四海的哪裡都有。這是背景。然後有了女兒以後,從她一週歲多剛開始說話的時候我們跟她說的是普通話。我承認我們的普通話也不是很標準,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她只需要一個開始就好了,就是剛張嘴說話的時候接觸的是普通話,那她自然而然就說普通話。雖然我們說得不是一點口音沒有,但是她小的時候也不需要講很多話,可能就是簡單的詞語,或是簡短的句子,這些起碼我們還是能說標準的。然後她從小養成習慣了,之後我們平時對話也沒有刻意就是普通話,但是她的普通話就是改不過來了,很多詞語有時候我用普通話都把握不好的,她就很自然的說得很標準。然後現在女兒八歲了,剛上一年級。前幾天學校裡舉辦朗誦比賽,她們班裡就選了她還有另外一個女生。之前說了我們這大多數都是外地人,女兒一個班裡36個孩子,只有兩個本地人。老師說選中我女兒就因為我女兒的普通話標準,別的孩子大多數都帶地方口音。其實別的孩子也都說普通話,但是他們的大多明顯就能聽出方言,這種就是上學之後才說的普通話。

當然如果在老家,周圍人都說方言,只有自己說普通話會覺得很另類。但是我覺得有些人也不要太玻璃心,覺得不說方言就是忘本啊就是裝啊,還說什麼方言需要傳承。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和過去真不一樣了,過去大多數人都離不開家鄉,自然說方言就行了。但是現在的孩子長大了哪個不去外地上學,甚至在外地工作。如果只為了所謂的家鄉榮譽感不讓孩子學普通話,那麼以後孩子在學校裡在公司裡都會被動。可能很多人說了,不就個普通話嘛,長大了需要的時候說不就行了?但是我們認真看看周圍,不管是學校裡,還是單位裡,還是大街上,的確,人人都在說普通話,但是有幾個說的很標準,不帶一點方言的?至少我周圍的人,讓我能快速分辨出河南人安徽人湖南人福建人內蒙人等等區域,儘管他們說的都是普通話。


我的暢小姐


農村女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低,自己普通話都說不好,怎麼教孩子?

我老婆韶關翁源農村女人,28歲,小學沒畢業,只會說客家話,孩子去幼兒園要說普通話一點都不會,老師很不高興,說孩子不好溝通。

我們都沒文化,後悔晚矣


839146365


現在的孩子3歲就上幼兒園,在家又是手機、電腦的,自然而然就喜歡說普通話,根本都不用家長教,我兒子7歲了,一樣喜歡說普通話,不過我經常也會和他說家鄉話,他會聽,但是有些家鄉話還是說不好,順其自然,我也不會逼著他說家鄉話,長大一點他自然會說家鄉話的。


屏風巖湧泉蜜橘


我記得我讀書時,有個是從城市轉學回來的女生,她和別人聊天時會在方言裡夾普通話,這個有點像普通話夾英文單詞一樣,讓人聽了不舒服。當時我們不少男生都說她“作”,沒少背後嘲笑,說她壞話。不過現在我們那邊有不少新生代的人,都不會講我們當地的莆田話。就以我哥來講,他有四個小孩,我嫂子也是我們村的,他們以前一直在寧波,我四個侄兒都不會講我們本地話,全是講普通話。

對於這個現象好不好,我個人覺得要看你用什麼心態去看待。

像是我哥他一直在家族中,給我們都是傳遞著,要讓下一代的走出農村,不要再像老一輩的人一樣一直窩在農村裡。他一直很反感鄰里之間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爭吵個不停,看不慣老一代的人寸土必爭和村裡那些長舌婦,總之在他眼中農村有很多惡習。至於親情方面,其實我哥也挺看重的,不過按他的說法就是我們這一代親,下一代就不一定了,以後下一代的人際關係,自然有他們自己去操心。

他也一直把我兩個堂哥在廣州定居的例子來給我們舉例,每次誰家因為鄰里有什麼矛盾的時候,他就會講你看人家,在大城市多好,關起門來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哪有這麼多的破事。因此雖然他四個小孩一直是跟著他們夫妻身邊,但都不會講我們當地話。而像我哥這樣做的,在我們村裡也不少,不管他們出於什麼目的,反正就是沒有特意去教孩子講本地話。

對於他們這種做法,我個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下一代的生活,以後是在老家還是留在城市,是他們的事。不過我想他們更願意呆在城市,而不是隻有逢年過節才回的農村“賓館”。像是我小孩,我每次問他們過年是在哪過,要不要回老家?他們都說想在城市過,沒有回老家過年的概念。想想也是這些人,從小就跟著大人在外,雖然農村老家有爺爺奶奶,但很多都不什麼親,就是關係親,也沒有在農村長時間生活的經歷。對他們來講家鄉的所在,應該是在城市,而不是偶爾回一次的農村。

下一代不講本地話的後果,我覺得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和爺爺奶奶交流不起來,像是我媽那一輩,以前沒讀過書文盲很多,都不會講普通話,兒孫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卻交流不上老人家肯定心裡是會有些失落感。還有一個就是有人擔心越來越多的下一代不會說當地的方言,害怕將來這方言會消失?

我個人覺得這個不是我們普通農村人該考慮的事,我們養育小孩,更希望他們將來有好的發展,而不是讓他們去繼承什麼方言的大任。畢竟會講當地的方言不會就讓你不愁吃喝,該工作的還得工作,也不會因為你會方言,你去大公司應聘會更容易些。

再者農村也有一批人,他們的生計也是在家鄉,在當地長大的孩子也都會講方言。當地的城市雖然隨著外來人工增多,街道上聽到普通話的頻率變多,但在當地人之間在生活、交流上還是以方言為主打。

綜上所述,農村人不教下一代的方言,這種現象是人家為了自己將來孩子著想,雖然說農村有廣闊的天地,但機會真的很少,也更講究人際關係。

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選擇,會不會方言不值得拿出來說事。其實農村人什麼時候不用背井離鄉,就能有足夠的收入應付家庭開支,那時候方言普及的人也自然就增多了。


果鄉農人


九十年代初,我們村裡一家回來泰國華僑親人,個個吃得肥頭大耳,村裡人都叫她們是番婆、番仔,那時我還很小,但聽到她們說的話和我一個樣,(我是客家人)感到十分奇怪,就問大人們她們國家也說客家話?大人們解釋不是,因為她們父母是客家人,回到家裡必須學說客家話,不能忘了初心忘了祖和根,有一天會回到中國,那時才能和祖國的親人們親切溝通交流。真是為她們點贊!



旺旺景色


我兒子在廣州長大,不會說湖南方言,我很煩惱,有時逼著他學方言!我覺得方言是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方言能很快讓我們區別自己來自哪裡!有哪些風俗文化的相同點!我們來自同一個祖宗我們有著共同的愛好人文習慣能夠快速找到共同點!方言就是地道特色的一種表現,民族傳播文化的代表!不可遺棄!我非常非常支持廣東人的最後倔強:堅持白話!我過年回湖南看同學,忽然發現他們的孩子都在講普通話,不管農村還是城裡的,包括日常用語!真的驚到我了!


抖音號1999467754


沒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適。我普通話二甲,我個人覺得要先教會兒子方言,等他上學了再開始普通話教育。語言的本質是溝通,孩子能家鄉話,普通話自由切換,自由的溝通就可以了。還有一點就是,一個人在外地,聽到一句家鄉話的感覺真的很好。


恩澤互聯


現在很多農村女人總喜歡教自己的孩子從小講普通話,不講本地方言,這種現象肯定是不好的。

本地方言是本地人的標誌,也是一種本地文化。如果本地人都不會講本地方言,會讓他在本地人交流中有障礙,聽不懂別人說什麼,還會被別人嘲笑。

農村女人普通話大多不標準。必須強調,我也是農村的孩子,這句話絕沒有貶低的意思。我的父母普通話帶閩南口音,不夠標準。我的小學老師普通話也不標準。我現在的普通話也不標準,常常被人笑話。既然農村女人普通話大多不標準,那還是別教了,一旦孩子說習慣了,到時候想改都改不過來。

建議農村女人教孩子本地方言,如果方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都會,那還增加了語種和語言學習能力,何樂而不為。


小神算阿門


我非常贊同孩子從小就要教他(她)說普通話,而且可以作為日常用語。我是湖南人,也生活在湖南,我女兒從兩歲我就教她說普通話,後來一直到現在我和女兒之間也是用普通話交流(儘管我的家族是講本地方言),我覺得挺好,沒有什麼彆扭的。而且女兒從上幼兒園到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是用普通話交流,這樣非常好!對孩子將來走向社會也是有益的。我覺得這是我在孩子教育方面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