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誰的責任?

鵬友程


‘蜀中無將,廖化先鋒’,聽到這句話可能會理解是用人問題,

其實這是政治問題或者說軍事計謀並非是人力問題這句話主要是說廖化的出身不好,看不起廖化曾經是山賊出身。而後次要才是攻擊諸葛亮的用人制度。潛臺詞的意思是說,一個山賊都可以當上蜀國的先鋒,這麼重要的職位竟然用山賊來任命,那些清流名士們應該作何感想。這就是活脫脫的侮辱!其實這就是在三國時期,士族制度的弊病。

廖化是誰?關羽當時在荊州的主薄,關羽當時在荊州是上將軍,單獨統領荊州大軍幫助蜀國抗衡魏國的前線戰場,在隆中對計劃中,是類似於韓信那樣的位置。主薄是什麼樣的官職,為主官手下的文官集團之首啊,掌管企業整個荊州首府的文書啊還有印信之類。 相當於廖化曾是一個小國的總理,或例如一個單獨的行區的區長的職位。儘管他沒有真本事,在那種狀態下那個位置下幹上了幾年的經驗和見解,也會遠遠比大多數人強。實際上,不是說他沒有一點真本事的問題,而是從一個山賊出身混到這種影響力的高位,這本事就是絕對不可能是一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士族門閥在當時太根深蒂固了,毫不誇張的說廖化比當時蜀中大多數清流名士們強個幾十倍都不成問題啊。

其實,蜀漢的人才體系一直是三國最好的,用人非常大膽。想想東吳鬆散的家族化私幕軍,看看魏晉九品的制度,堅持軍功制的蜀漢遠遠強於各方。 不幸的是,歷史是關於成功或失敗而來作為最終的評價的,成王敗寇自古如此。另外,要注意這個言論的背景主要議題是姜維北伐。姜維是什麼人,諸葛亮的繼承者。廖化是什麼人,鐵桿的蜀漢時期蜀國首腦的鼎力支持者。關羽始終偏師獨自鎮守荊州,人權、財權完整,可以自給自足,並且在蜀漢的計劃中,肩負著長時間抗衡曹魏而且乘機進攻宛城、洛陽配合主力北上的重任,類似於韓信一般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情況下,如果計劃順利,未來關羽的實力很可能比蜀漢本身都大,這種情況下,僅靠所謂的結義兄弟靠譜嗎? ? 所以你知道,關羽的關鍵職位肯定會放一個蜀漢的忠誠鐵粉的,而廖化絕對是關鍵職位的核心,關羽軍事情報、戰略情報、物資支持由他本人全全經手和控制。而不是蜀漢的忠誠鐵粉,這樣的職位敢任命關羽手下的私人將領嗎?實際上劉備徵吳時對已經假裝投降吳國的廖化的態度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所以,這句話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蜀漢和姜維的關係挑撥一下。 廖化歸蜀後沉靜一段時候,姜維被重用之後,就始終追隨姜維,這是便是領導人在權臣身邊安插的最大眼線啊。姜維北伐,前鋒上將一個是蜀漢佈置的最大眼線,一個是始終看姜維不順眼的張翼,這是什麼意思?多麼好的離間君臣關係的題材啊,曹魏那邊如果不傳點風言風語,我覺的曹魏的諜報人員系統,其實就可以裁掉了。

永遠不要把歷史問題想當然去看


有李行天下


之一我認為是因為關羽北伐和兩年後的劉備伐吳,這兩場,襄樊戰役和夷陵之戰,失去了一部分蜀國當時最優秀的文才武將:關羽關平等自不必說,其他優秀人才如:馮習(戰死)、張南(戰死)、傅肜(戰死)、程畿(戰死)、馬良(戰死)、沙摩柯(戰死)、黃權(降魏)、龐林(降魏)、 杜路(投降)、劉寧(投降)等,後期雖有優秀武將的後代為國所用,畢竟熱血有餘,才智略乏,如傅僉,黃崇,諸葛瞻等。

之二我認為是地理原因,這個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吧,蜀地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落後,人口數量少,在263年蜀國滅亡時,人口只有94萬,如此少的基數,必然導致了人才供不應求,造成缺乏局面。

之三就是一直以來的蜀中士人的不合作態度,他們對於外來的統治者沒有認同感,而劉備諸葛亮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荊州人是劉備入蜀時的核心力量,而且入蜀後荊州集團一直統治著蜀地,同時荊州集團也對蜀本地士人缺乏認同感,強龍壓了地頭蛇,所以從蔣費一直到董厥樊建,蜀士人對統治者顯得很隔膜,有距離感和防備心當然不會盡其才,甚至後來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人才庫沒有源頭活水,當然只能日益枯竭了。

之四就是諸葛亮治蜀後,對人才的對事務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事無鉅細排擠政敵,川中士族對諸葛亮嚴苛治國不滿,但又只能忍氣吞聲,人人自保更不能人盡其才了吧。



亦之丶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劉備雖稱漢室宗親,早先就是個織蓆賣草鞋的,與曹操、孫權的家族背景根本沒法比。阿斗劉禪繼位後,任用奸佞,國力衰落,識時務者為俊傑,站好隊很重要,這樣的統治現狀,尤其劉禪吋期,吸引不住人才。

2、前期的大將們接連殞落,襄樊之戰,失去關羽,接著張飛被割頭,趙雲、馬超病死。魏延最後一個離世,他死後數十年,才有了廖化隨姜維征伐。老將已去,新人青黃不接。

3、三國實力中,蜀力量最弱,偏安一隅,與魏、吳的綜合實力有差距,水向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投靠有實力的一方,更有發展前途。

要說這算誰的責任,怪諸葛亮事必躬親,沒搞好人才梯隊建設?也不全是,也許這就是公正的命運吧,誰讓蜀非魏吳,誰讓劉禪不是曹丕,歷史無法選擇,現實就是這樣。





昨天即歷史


首先得說說廖化這個人

廖化到底強不強,是否能勝任先鋒這個位置?

毫無疑問,如果廖化只作先鋒,他應當是頂級的。。

無論隨關羽,隨劉備,隨諸葛,隨姜維都幾無敗績,出軍失敗,廖化從來不是背鍋那個人。並且屢立戰功。

廖化在北伐中擊敗遊奕,射殺王贇。那我可不可以說曹魏無大將,連個收拾廖化的人都沒有?

在劉備時期,廖化是小將,是先鋒;在諸葛亮時期,廖化是得力戰將,中流砥柱;姜維時期,廖化已成為一名老練的名將,與張翼併為左右車騎將軍,軍中地位之高已僅次於姜維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根本就不符合正史,也並非出自演義。而是出自民間評書人之口,不足為信。

至於蜀中是否有大將,三國志中記載有評:前有王句,後有廖張。

王平,句扶,廖化,張翼,這四個人算是大將,做先鋒反而是屈才。

魏國又有評: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意思是蜀漢的官員都是天下俊才,但沒有超過姜維的。

可見曹魏對蜀漢的整體人才評價並不低。

三國後期,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人才凋零的現象。

不如說後期的人才才是拼能力拼才華的。

三國之前的群雄割據,那時候可以說是亂中取勝,能力並不出色的趁亂都能撈一把。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也只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合肥之戰。

後期魏蜀吳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且根基穩固,戰爭都是實打實的拼資源,拼國力。

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就有興勢之戰,東興之戰,石亭之戰、西陵之戰、毌丘儉之叛、諸葛誕之叛變、魏滅蜀之戰,晉滅吳之戰。

細讀正史才能發現三國後期絕無人才凋零現象。




高高在下喲


第一原蜀地不屬中原文明,多未開化,本土人才稀少;第二佔蜀的後代人才無法補充上一代英雄的缺損;這兩點至關重要,至於說孔明不培養人才站不住腳,孔明拉士元降伯約可見其對人才的渴求。


博古喻金


‘蜀中無將,廖化先鋒’,聽到這句話可能會理解是用人問題,其實這是政治問題或者說軍事計謀並非是人力問題,這句話主要是說廖化的出身不好,看不起廖化曾經是山賊出身。而後次要才是攻擊諸葛亮的用人制度。潛臺詞的意思是說,一個山賊都可以當上蜀國的先鋒,這麼重要的職位竟然用山賊來任命,那些清流名士們應該作何感想。這就是活脫脫的侮辱!其實這就是在三國時期,士族制度的弊病。

廖化是誰?關羽當時在荊州的主薄,關羽當時在荊州是上將軍,單獨統領荊州大軍幫助蜀國抗衡魏國的前線戰場,在隆中對計劃中,是類似於韓信那樣的位置。主薄是什麼樣的官職,為主官手下的文官集團之首啊,掌管企業整個荊州首府的文書啊還有印信之類。 相當於廖化曾是一個小國的總理,或例如一個單獨的行區的區長的職位。儘管他沒有真本事,在那種狀態下那個位置下幹上了幾年的經驗和見解,也會遠遠比大多數人強。實際上,不是說他沒有一點真本事的問題,而是從一個山賊出身混到這種影響力的高位,這本事就是絕對不可能是一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士族門閥在當時太根深蒂固了,毫不誇張的說廖化比當時蜀中大多數清流名士們強個幾十倍都不成問題啊。

其實,蜀漢的人才體系一直是三國最好的,用人非常大膽。想想東吳鬆散的家族化私幕軍,看看魏晉九品的制度,堅持軍功制的蜀漢遠遠強於各方。 不幸的是,歷史是關於成功或失敗而來作為最終的評價的,成王敗寇自古如此。

另外,要注意這個言論的背景主要議題是姜維北伐。姜維是什麼人,諸葛亮的繼承者。廖化是什麼人,鐵桿的蜀漢時期蜀國首腦的鼎力支持者。關羽始終偏師獨自鎮守荊州,人權、財權完整,可以自給自足,並且在蜀漢的計劃中,肩負著長時間抗衡曹魏而且乘機進攻宛城、洛陽配合主力北上的重任,類似於韓信一般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情況下,如果計劃順利,未來關羽的實力很可能比蜀漢本身都大,這種情況下,僅靠所謂的結義兄弟靠譜嗎? ? 所以你知道,關羽的關鍵職位肯定會放一個蜀漢的忠誠鐵粉的,而廖化絕對是關鍵職位的核心,關羽軍事情報、戰略情報、物資支持由他本人全全經手和控制。而不是蜀漢的忠誠鐵粉,這樣的職位敢任命關羽手下的私人將領嗎?實際上劉備徵吳時對已經假裝投降吳國的廖化的態度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所以,這句話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蜀漢和姜維的關係挑撥一下。 廖化歸蜀後沉靜一段時候,姜維被重用之後,就始終追隨姜維,這是便是領導人在權臣身邊安插的最大眼線啊。姜維北伐,前鋒上將一個是蜀漢佈置的最大眼線,一個是始終看姜維不順眼的張翼,這是什麼意思?多麼好的離間君臣關係的題材啊,曹魏那邊如果不傳點風言風語,我覺的曹魏的諜報人員系統,其實就可以裁掉了。

永遠不要把歷史問題想當然去看


求學者z


人才凋零肯定是當權者的毛病。我要說諸葛亮嫉賢妒能肯定不對,可是認人唯親認人唯圈絕對不冤枉他。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比劉備曹操孫權差之天地。說是實力不濟,也比劉備當初強了不知道多少倍,最後卻就剩了個廖化,不怨諸葛亮怨誰呢。


老崔65347117


首先得說說廖化這個人

廖化到底強不強,是否能勝任先鋒這個位置?

毫無疑問,如果廖化只作先鋒,他應當是頂級的。。

無論隨關羽,隨劉備,隨諸葛,隨姜維都幾無敗績,出軍失敗,廖化從來不是背鍋那個人。並且屢立戰功。

廖化在北伐中擊敗遊奕,射殺王贇。那我可不可以說曹魏無大將,連個收拾廖化的人都沒有?

在劉備時期,廖化是小將,是先鋒;在諸葛亮時期,廖化是得力戰將,中流砥柱;姜維時期,廖化已成為一名老練的名將,與張翼併為左右車騎將軍,軍中地位之高已僅次於姜維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根本就不符合正史,也並非出自演義。而是出自民間評書人之口,不足為信。

至於蜀中是否有大將,三國志中記載有評:前有王句,後有廖張。

王平,句扶,廖化,張翼,這四個人算是大將,做先鋒反而是屈才。

魏國又有評: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意思是蜀漢的官員都是天下俊才,但沒有超過姜維的。

可見曹魏對蜀漢的整體人才評價並不低。

三國後期,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人才凋零的現象。

不如說後期的人才才是拼能力拼才華的。

三國之前的群雄割據,那時候可以說是亂中取勝,能力並不出色的趁亂都能撈一把。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也只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合肥之戰。

後期魏蜀吳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且根基穩固,戰爭都是實打實的拼資源,拼國力。

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就有興勢之戰,東興之戰,石亭之戰、西陵之戰、毌丘儉之叛、諸葛誕之叛變、魏滅蜀之戰,晉滅吳之戰。

細讀正史才能發現三國後期絕無人才凋零現象。


數碼小沈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造成蜀國無人可用的局面,應該說丞相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亮的確忠心,把恢復漢朝劉氏統治作為畢生奮鬥目標,南撫北伐。但是在為蜀國儲備人才方面卻沒有長遠考慮,蜀國在短時間內的滅亡,可以說是後備人才的缺失是主要因素之一。


黔西醒悟


諸葛亮負責任。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打壓兩川當地士族,李嚴,廖立等優秀人才被打壓。歸根結底還是內部不團結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