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的责任?

鹏友程


‘蜀中无将,廖化先锋’,听到这句话可能会理解是用人问题,

其实这是政治问题或者说军事计谋并非是人力问题这句话主要是说廖化的出身不好,看不起廖化曾经是山贼出身。而后次要才是攻击诸葛亮的用人制度。潜台词的意思是说,一个山贼都可以当上蜀国的先锋,这么重要的职位竟然用山贼来任命,那些清流名士们应该作何感想。这就是活脱脱的侮辱!其实这就是在三国时期,士族制度的弊病。

廖化是谁?关羽当时在荆州的主薄,关羽当时在荆州是上将军,单独统领荆州大军帮助蜀国抗衡魏国的前线战场,在隆中对计划中,是类似于韩信那样的位置。主薄是什么样的官职,为主官手下的文官集团之首啊,掌管企业整个荆州首府的文书啊还有印信之类。 相当于廖化曾是一个小国的总理,或例如一个单独的行区的区长的职位。尽管他没有真本事,在那种状态下那个位置下干上了几年的经验和见解,也会远远比大多数人强。实际上,不是说他没有一点真本事的问题,而是从一个山贼出身混到这种影响力的高位,这本事就是绝对不可能是一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士族门阀在当时太根深蒂固了,毫不夸张的说廖化比当时蜀中大多数清流名士们强个几十倍都不成问题啊。

其实,蜀汉的人才体系一直是三国最好的,用人非常大胆。想想东吴松散的家族化私幕军,看看魏晋九品的制度,坚持军功制的蜀汉远远强于各方。 不幸的是,历史是关于成功或失败而来作为最终的评价的,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另外,要注意这个言论的背景主要议题是姜维北伐。姜维是什么人,诸葛亮的继承者。廖化是什么人,铁杆的蜀汉时期蜀国首脑的鼎力支持者。关羽始终偏师独自镇守荆州,人权、财权完整,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在蜀汉的计划中,肩负着长时间抗衡曹魏而且乘机进攻宛城、洛阳配合主力北上的重任,类似于韩信一般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如果计划顺利,未来关羽的实力很可能比蜀汉本身都大,这种情况下,仅靠所谓的结义兄弟靠谱吗? ? 所以你知道,关羽的关键职位肯定会放一个蜀汉的忠诚铁粉的,而廖化绝对是关键职位的核心,关羽军事情报、战略情报、物资支持由他本人全全经手和控制。而不是蜀汉的忠诚铁粉,这样的职位敢任命关羽手下的私人将领吗?实际上刘备征吴时对已经假装投降吴国的廖化的态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这句话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蜀汉和姜维的关系挑拨一下。 廖化归蜀后沉静一段时候,姜维被重用之后,就始终追随姜维,这是便是领导人在权臣身边安插的最大眼线啊。姜维北伐,前锋上将一个是蜀汉布置的最大眼线,一个是始终看姜维不顺眼的张翼,这是什么意思?多么好的离间君臣关系的题材啊,曹魏那边如果不传点风言风语,我觉的曹魏的谍报人员系统,其实就可以裁掉了。

永远不要把历史问题想当然去看


有李行天下


之一我认为是因为关羽北伐和两年后的刘备伐吴,这两场,襄樊战役和夷陵之战,失去了一部分蜀国当时最优秀的文才武将:关羽关平等自不必说,其他优秀人才如:冯习(战死)、张南(战死)、傅肜(战死)、程畿(战死)、马良(战死)、沙摩柯(战死)、黄权(降魏)、庞林(降魏)、 杜路(投降)、刘宁(投降)等,后期虽有优秀武将的后代为国所用,毕竟热血有余,才智略乏,如傅佥,黄崇,诸葛瞻等。

之二我认为是地理原因,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吧,蜀地本身文化底蕴浅薄落后,人口数量少,在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只有94万,如此少的基数,必然导致了人才供不应求,造成缺乏局面。

之三就是一直以来的蜀中士人的不合作态度,他们对于外来的统治者没有认同感,而刘备诸葛亮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荆州人是刘备入蜀时的核心力量,而且入蜀后荆州集团一直统治着蜀地,同时荆州集团也对蜀本地士人缺乏认同感,强龙压了地头蛇,所以从蒋费一直到董厥樊建,蜀士人对统治者显得很隔膜,有距离感和防备心当然不会尽其才,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彭恙谋反等此类事件。人才库没有源头活水,当然只能日益枯竭了。

之四就是诸葛亮治蜀后,对人才的对事务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事无巨细排挤政敌,川中士族对诸葛亮严苛治国不满,但又只能忍气吞声,人人自保更不能人尽其才了吧。



亦之丶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刘备虽称汉室宗亲,早先就是个织席卖草鞋的,与曹操、孙权的家族背景根本没法比。阿斗刘禅继位后,任用奸佞,国力衰落,识时务者为俊杰,站好队很重要,这样的统治现状,尤其刘禅吋期,吸引不住人才。

2、前期的大将们接连殒落,襄樊之战,失去关羽,接着张飞被割头,赵云、马超病死。魏延最后一个离世,他死后数十年,才有了廖化随姜维征伐。老将已去,新人青黄不接。

3、三国实力中,蜀力量最弱,偏安一隅,与魏、吴的综合实力有差距,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投靠有实力的一方,更有发展前途。

要说这算谁的责任,怪诸葛亮事必躬亲,没搞好人才梯队建设?也不全是,也许这就是公正的命运吧,谁让蜀非魏吴,谁让刘禅不是曹丕,历史无法选择,现实就是这样。





昨天即历史


首先得说说廖化这个人

廖化到底强不强,是否能胜任先锋这个位置?

毫无疑问,如果廖化只作先锋,他应当是顶级的。。

无论随关羽,随刘备,随诸葛,随姜维都几无败绩,出军失败,廖化从来不是背锅那个人。并且屡立战功。

廖化在北伐中击败游奕,射杀王赟。那我可不可以说曹魏无大将,连个收拾廖化的人都没有?

在刘备时期,廖化是小将,是先锋;在诸葛亮时期,廖化是得力战将,中流砥柱;姜维时期,廖化已成为一名老练的名将,与张翼并为左右车骑将军,军中地位之高已仅次于姜维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根本就不符合正史,也并非出自演义。而是出自民间评书人之口,不足为信。

至于蜀中是否有大将,三国志中记载有评:前有王句,后有廖张。

王平,句扶,廖化,张翼,这四个人算是大将,做先锋反而是屈才。

魏国又有评:时蜀官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意思是蜀汉的官员都是天下俊才,但没有超过姜维的。

可见曹魏对蜀汉的整体人才评价并不低。

三国后期,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

不如说后期的人才才是拼能力拼才华的。

三国之前的群雄割据,那时候可以说是乱中取胜,能力并不出色的趁乱都能捞一把。战争规模10万人以上的也只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

后期魏蜀吴都具备相当的实力,且根基稳固,战争都是实打实的拼资源,拼国力。

战争规模10万人以上的就有兴势之战,东兴之战,石亭之战、西陵之战、毌丘俭之叛、诸葛诞之叛变、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

细读正史才能发现三国后期绝无人才凋零现象。




高高在下哟


第一原蜀地不属中原文明,多未开化,本土人才稀少;第二占蜀的后代人才无法补充上一代英雄的缺损;这两点至关重要,至于说孔明不培养人才站不住脚,孔明拉士元降伯约可见其对人才的渴求。


博古喻金


‘蜀中无将,廖化先锋’,听到这句话可能会理解是用人问题,其实这是政治问题或者说军事计谋并非是人力问题,这句话主要是说廖化的出身不好,看不起廖化曾经是山贼出身。而后次要才是攻击诸葛亮的用人制度。潜台词的意思是说,一个山贼都可以当上蜀国的先锋,这么重要的职位竟然用山贼来任命,那些清流名士们应该作何感想。这就是活脱脱的侮辱!其实这就是在三国时期,士族制度的弊病。

廖化是谁?关羽当时在荆州的主薄,关羽当时在荆州是上将军,单独统领荆州大军帮助蜀国抗衡魏国的前线战场,在隆中对计划中,是类似于韩信那样的位置。主薄是什么样的官职,为主官手下的文官集团之首啊,掌管企业整个荆州首府的文书啊还有印信之类。 相当于廖化曾是一个小国的总理,或例如一个单独的行区的区长的职位。尽管他没有真本事,在那种状态下那个位置下干上了几年的经验和见解,也会远远比大多数人强。实际上,不是说他没有一点真本事的问题,而是从一个山贼出身混到这种影响力的高位,这本事就是绝对不可能是一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士族门阀在当时太根深蒂固了,毫不夸张的说廖化比当时蜀中大多数清流名士们强个几十倍都不成问题啊。

其实,蜀汉的人才体系一直是三国最好的,用人非常大胆。想想东吴松散的家族化私幕军,看看魏晋九品的制度,坚持军功制的蜀汉远远强于各方。 不幸的是,历史是关于成功或失败而来作为最终的评价的,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另外,要注意这个言论的背景主要议题是姜维北伐。姜维是什么人,诸葛亮的继承者。廖化是什么人,铁杆的蜀汉时期蜀国首脑的鼎力支持者。关羽始终偏师独自镇守荆州,人权、财权完整,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在蜀汉的计划中,肩负着长时间抗衡曹魏而且乘机进攻宛城、洛阳配合主力北上的重任,类似于韩信一般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如果计划顺利,未来关羽的实力很可能比蜀汉本身都大,这种情况下,仅靠所谓的结义兄弟靠谱吗? ? 所以你知道,关羽的关键职位肯定会放一个蜀汉的忠诚铁粉的,而廖化绝对是关键职位的核心,关羽军事情报、战略情报、物资支持由他本人全全经手和控制。而不是蜀汉的忠诚铁粉,这样的职位敢任命关羽手下的私人将领吗?实际上刘备征吴时对已经假装投降吴国的廖化的态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这句话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蜀汉和姜维的关系挑拨一下。 廖化归蜀后沉静一段时候,姜维被重用之后,就始终追随姜维,这是便是领导人在权臣身边安插的最大眼线啊。姜维北伐,前锋上将一个是蜀汉布置的最大眼线,一个是始终看姜维不顺眼的张翼,这是什么意思?多么好的离间君臣关系的题材啊,曹魏那边如果不传点风言风语,我觉的曹魏的谍报人员系统,其实就可以裁掉了。

永远不要把历史问题想当然去看


求学者z


人才凋零肯定是当权者的毛病。我要说诸葛亮嫉贤妒能肯定不对,可是认人唯亲认人唯圈绝对不冤枉他。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比刘备曹操孙权差之天地。说是实力不济,也比刘备当初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最后却就剩了个廖化,不怨诸葛亮怨谁呢。


老崔65347117


首先得说说廖化这个人

廖化到底强不强,是否能胜任先锋这个位置?

毫无疑问,如果廖化只作先锋,他应当是顶级的。。

无论随关羽,随刘备,随诸葛,随姜维都几无败绩,出军失败,廖化从来不是背锅那个人。并且屡立战功。

廖化在北伐中击败游奕,射杀王赟。那我可不可以说曹魏无大将,连个收拾廖化的人都没有?

在刘备时期,廖化是小将,是先锋;在诸葛亮时期,廖化是得力战将,中流砥柱;姜维时期,廖化已成为一名老练的名将,与张翼并为左右车骑将军,军中地位之高已仅次于姜维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根本就不符合正史,也并非出自演义。而是出自民间评书人之口,不足为信。

至于蜀中是否有大将,三国志中记载有评:前有王句,后有廖张。

王平,句扶,廖化,张翼,这四个人算是大将,做先锋反而是屈才。

魏国又有评:时蜀官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意思是蜀汉的官员都是天下俊才,但没有超过姜维的。

可见曹魏对蜀汉的整体人才评价并不低。

三国后期,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

不如说后期的人才才是拼能力拼才华的。

三国之前的群雄割据,那时候可以说是乱中取胜,能力并不出色的趁乱都能捞一把。战争规模10万人以上的也只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

后期魏蜀吴都具备相当的实力,且根基稳固,战争都是实打实的拼资源,拼国力。

战争规模10万人以上的就有兴势之战,东兴之战,石亭之战、西陵之战、毌丘俭之叛、诸葛诞之叛变、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

细读正史才能发现三国后期绝无人才凋零现象。


数码小沈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造成蜀国无人可用的局面,应该说丞相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亮的确忠心,把恢复汉朝刘氏统治作为毕生奋斗目标,南抚北伐。但是在为蜀国储备人才方面却没有长远考虑,蜀国在短时间内的灭亡,可以说是后备人才的缺失是主要因素之一。


黔西醒悟


诸葛亮负责任。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打压两川当地士族,李严,廖立等优秀人才被打压。归根结底还是内部不团结导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