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與人鬥,智者應天道

世人總有這樣一種困惑:“自己明明很善良,但是苦難為何不曾放過自己?為什麼小人處處與自己作對,卻活得風生水起。

佛家說善惡有報,難道天道不應該偏向於善良的人嗎?為什麼善良的人活得痛苦而又悲哀,而那些奸惡小人,卻活得瀟灑而又通透呢?”

當我們以為善惡有報的時候,卻看到另一種狀態,那就是壞人至死,都活得非常瀟灑。

當種種違背自我認知的現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免痛心,又不免困惑,不明白為何結局如此?

面對這樣一種困惑表象,我們為大家一一解答,但是在開始這一篇文章之前,我們先轉換一個角度: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世界,以及人生的好壞善惡等問題,要從“天道”的角度,去看人的行為問題。

在種種迷惑現象的背後,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問題,其中有兩點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一:善與惡的回報,並不在於我們所看見的層面,而是一個人的內心。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對於善良來說,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因為善良的人內心平和,他的世界充滿美好和陽光,而反之,陰暗之人因為嗔心過重,所以內心煎熬。

正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當他總在算計別人的時候,內心的戾氣足以讓他深陷於煎熬和痛苦之中,這就是對惡人最大的懲罰,這也是最深的報應。

其二:當我們總在疑惑為什麼小人的人生沒有出現災禍的時候,卻不明白這一種現象的背後,則是因為災禍伴隨的是不守天道之人,而我們所認為的善惡,則是通過主觀情感區別的。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道的法則不講究親疏遠近,但是它會伴隨著有德行的人。

一個人是否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壓制和挫折,根源就是在於他的行為是否符合天道。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站在主觀的角度,他認為自己很善良,但是從天道而言,他的行為卻又不合乎天道的法則,對於物質或者某一層面的妄心過重,導致自己的行為偏頗,而因此惹來諸多災禍。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人心地非常善良,但是生活總會出問題,過得非常痛苦。

天道懲罰一個人的時候,並不是站在人的主觀情感意識去判斷的,而是站在天道客觀的角度。

很多人有一個疑惑,難道天道不偏向於善的人嗎?

在這裡有一個極大的誤區,人與人之間的善惡好壞,是通過人的主觀立場建立的,但是天道則是在客觀層面,拋開主觀情感而存在的一種狀態,所以我們所認為的善只是小愛,天道的善是處世圓潤,沒有妄念。

而且存在這樣一種問題:我們所認為小人的善惡,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去評判的,摻雜的是自己的主觀情感,因為我們和對方有矛盾,所以將對方判定為小人,這是摻雜了情感意識。

即便是你和對方出現了一些矛盾,但是對方在謀劃人生的時候,他反而懂得順天道而行之。

比如說情緒平和,沒有對於物質的過度妄心等等,反而因此避免了人生的很多問題和災禍。

而天道懲罰一個人的時候,則是通過客觀的角度來判斷這個人的言行有沒有合乎適度。

所以真正的智慧的人,並不在意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糾葛,而是順應天道,讓自己的言行合乎道的準則,人生的福氣必然會越來越多。

所以“愚人與人鬥”,意指愚昧之人整天計較瑣事,與小人鬥智鬥勇。

而“智者則會順應天道”:智者能夠將自己的境界凌駕於小人的糾紛之上,不在意人生糾葛與矛盾,而把人生重心放在堅守道的本源規律上,順應天道而行之,自然能夠避禍就福,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