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高風險,壓力山大的養豬業最大痛點在哪?如何對症下藥?

豬糧安天下。我國的豬肉消費佔肉類消費比重常見穩居60%。生豬飼養量與豬肉消費量均佔據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

然而,在畜牧業和居民消費中地位舉足輕重的養豬業,這兩年頗不平順。非洲豬瘟帶來的陰霾還未驅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讓人措手不及。

那麼,雙疫情陰影下的養豬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壓力?養殖戶最急切的問題在哪?又該如何化解當前的危機?這些,讓全行業都陷入了深思。

01

養豬業面臨多重困難

近日,《瞭望》新聞週刊與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聯合,對安徽省16個地市的33個縣的233位養豬戶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養豬戶反映最為強烈的兩個難題為資金匱乏和環保壓力,分別佔61.8%和53.2%。

高成本+高風險,壓力山大的養豬業最大痛點在哪?如何對症下藥?

資金匱乏

如今,養豬早已不再是簡簡單單自給自足的農村副業,而是一個更加複雜、更注重細節的行業,也是一個重資產投入的行業。從建豬場、買設備、引進豬苗、飼料供應、醫療保健到出欄,每個部分環環相扣,各環節都需要投入成本。尤其在當下,各地生豬產業正處在恢復性生產中,重新補欄、圈舍改造,以及更加嚴格周密的生物安全防護體系,都需要加大投入。因此,融資難成了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

環保壓力

調查顯示,對養殖戶來說,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可以降低環保投入,降低成本,但各地區、各部門對於環保要求標準不一,給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帶來很多難題。甚至還有些地區,生硬、僵化地理解國家環保政策,扛著環保的大旗,簡單粗暴“一刀切”,搞起來“無豬市”“無豬縣”荒唐政策。這種做法,不僅掐斷了大量養殖業者的衣食所在,也無疑於讓已經深陷困境的養豬業雪上加霜。

疫情防控

除了資金與環保問題,在問卷調查中,非洲豬瘟防疫技術缺乏、新冠肺炎防疫物資短缺,也是不少養豬戶反映在目前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佔比分別為48.1%和25.3%。正所謂“家財萬貫,帶毛不算”。一直以來,養殖行業成本高風險高,目前非洲豬瘟疫苗尚未問世,疫情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致使很多養殖戶仍持謹慎擴產心態。

02

精準助力,讓穩產保供更有底氣

調查顯示,受訪養豬戶希望得到貸款貼息、防疫物資、保險服務、技術指導等各項支持。其中貸款貼息等金融支持呼聲最高,佔78.5%。

高成本+高風險,壓力山大的養豬業最大痛點在哪?如何對症下藥?

為了應對養戶面對的各種困難,推動生豬生產的快速恢復,進一步調動養殖積極性,國家近期也陸續出臺相應政策。

3月16日,發改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以及相關產業的實施意見》

3月18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中國銀保監會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的通知》。

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加有料的乾貨在另一份文件裡——3月1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畜禽產品保供穩價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實錄。在這場發佈會上,發改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三部委齊坐鎮,對這近期政策進行了更加細緻的解讀。全文實錄11100餘字,筆者綜合總結如下要點,一起來看看最新的政策風向標。

1

貸款貼息支持

針對資金短缺貸款難的問題,調整貸款補貼範圍,降低融資成本。主要變化為中央財政將臨時貸款貼息補助範圍由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擴大到500頭以上。而該項政策為普惠性政策,凡是符合條件的貸款都可以享受貼息支持。

2

獎勵資金

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最早開始於2007年,當前為了調動生產積極性,促進生豬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央財政在年初下達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23億元的基礎上,增加安排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7億元,生豬調出大縣的平均獎勵金額由460萬元提高到600萬元。支持範圍主要包括生豬生產環節的圈舍改造、良種引進、汙糞處理、防疫、保險等,以及流通加工環節的冷鏈物流、倉儲、加工設施設備等。

3

加強信貸支持力度

對於貸款難的問題,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要積極為符合擔保要求的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和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提供信貸擔保服務,並保證貸款儘快到位。

並且支持銀行將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生豬活體納入可接受押品目錄,將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各省(區、市),並積極穩妥開展生豬活體抵押貸款試點。

4

加大保險支持

2019年,中央財政新增生豬保險保費補貼支出約20億元,帶動全年生豬保險承保生豬4.12億頭,保費規模113億元,為約790萬戶次農戶支付保險賠款144億元,簡單賠付率127%。下一步將鼓勵各地在物化成本內提高生豬保險保額,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願保盡保、據實結算。

5

支持擴大生產

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養豬場(戶)和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戶)異地重建等給予適當補助。

6

持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

在此前支持畜牧大縣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從今年開始,把生豬存欄量10萬頭以上的縣區陸續納入支持範圍,降低企業的養殖成本。

綜上,無論是金融保險財政政策的真金白銀,還是擴產環保政策的支持到位,無不體現了支持大中小養戶積極入場的強烈信號,一項項接地氣的政策正在助力找痛點、解難點、通斷點,全面而有力。

03

養殖戶信心如何

面臨雙疫情危機的考驗,規模大、資金雄厚、產業鏈完整的大型企業憑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更能經得住考驗。而相比之下,中小型養戶抵禦風險的能力則小得多。從上述政策變化可見,政府在支持引導大企業提升發展質量的同時,也兼顧了中小型規模養戶,僅擴大臨時貸款貼息補助範圍一項就惠及了16萬養戶。採取綜合措施,可謂多管齊下,降低養殖戶的生產風險,提振養殖信心。

一般情況下,豬糧比價為6∶1時,是生豬養殖的盈虧平衡點。而目前豬糧比價在18∶1,遠遠高於6∶1。因此,生豬養殖的盈利在當前相當豐厚。生物安全水平比較高的大型養殖企業,補欄擴產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而另一方面,對於大多數養殖戶來說,提起非洲豬瘟仍然心有餘悸,對於擴產仍持謹慎態度。

在利潤吸引與疫情擔憂的博弈中,養殖戶對於未來的生產信心如何?據《瞭望》新聞週刊調查顯示,基於目前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60.5%的養豬戶反映未來的生產信心充足,24%的養豬戶反映生產信心“一般”,反映信心不足的佔14.2%。

高成本+高風險,壓力山大的養豬業最大痛點在哪?如何對症下藥?

04

確保政策落地,推動產業復甦

一年多以來,非洲豬瘟造成的疫情壓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一些養殖戶很難獨立消化巨大的壓力,尤其是體量有限的中小型養戶。現階段各項利好政策的出臺,既符合養殖戶的切身利益,更是對恢復生豬生產的有力保障。

但是在《瞭望》的調查中,也有一些養豬戶反映,扶持政策“看得見、夠不著”。國家將養殖場戶貸款貼息補助範圍由年出欄5000頭以上調整為500頭以上。但他們貸不到款,更拿不到貼息補助。這說明一些地方在政策制定和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到位的問題。

因此,在推進恢復生豬生產的關鍵時期,抓好政策落實也是當務之急。及時跟蹤政策落實情況,既要避免層層甩鍋,以文件落實文件,也要避免層層縮水,到養戶手裡不疼不癢。讓好政策得以落地,養殖戶真正能感受到獲得感,把各項優惠政策變成“及時雨”。

在調查結果中還有一項數據耐人尋味,45.5%的養殖戶將保持穩定的生產規模,而37.8%的養殖戶表示將擴大規模。可見,穩產擴產是絕大多數養豬戶的心聲。希望在政策的扶持下,“他救”與“自救”兩股力量齊發,全體養豬人過去的風雨兼程、冷暖交織,都將在春天伊始化作未來奮發的養料。

他們,依然滿懷希望地憧憬著每一個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