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市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市人民医院ICU任卫红护理团队合影 记者 郑家雄 摄

在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东莞市人民医院作为省、市定点收治医院,承担着救治市内重症患者的任务。市内最危重、最复杂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被送入了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市人民医院ICU病房,这个我市至关重要的“主战场”,就有这么一群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护士,为我们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留守“大本营”,全力护理患者

参与一线救护的医务人员,下班后都要到规定地点集中居住,回不了家。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万江病区护士长任卫红喜欢去驻地后边的河畔走走,有时约好了,她的爱人会带着8岁的小儿子一起散步,“三个人远远地碰一下面”。

任卫红是一位拥有近30年护理经验的护士长,从事ICU重症护理已有24年。在抗击疫情之初,她的爱人生了重病刚刚出院,正需要人照顾,可是她却取消了休假,冲到抗疫的最前线,“他是一名医护人员,很理解我的工作”。

她写下了去武汉支援的申请书,由于科室护理人员部分去了市九院等定点医院支援,“大本营”需要有人留守,“一夜之间,ICU搬空,全力救助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有熟悉情况的护士长,调动团队的凝聚力”。

从1月28日市人民医院收治第一例重症患者开始,任卫红带领ICU护理团队冲锋在前,全力护理危重患者,在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了近50天,将一个个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18床心跳,呼吸骤停,马上急救,沈主任第一个就冲进隔离病区……”这是任卫红在日记里记录的科室抢救患者的其中一个片段。那天中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救,这名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复了,医护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任卫红把重症医学科比喻成“特种部队”,这里的患者大多情况危重、病情复杂,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远高于一般科室。同时,需要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每位病人至少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接到抢救任务时,护士更是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立马投入战斗状态……”任卫红说。

患者逐渐康复,一切努力都值得

在疫情面前,ICU的护士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立下显赫战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万江病区主管护师郑春梅,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从事ICU工作16年。

当接到科室发出的支援武汉的召集令时,郑春梅第一个报名响应。“我是在武汉学的护理专业,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工作在最前线。”后来,虽然没能成为支援医疗队的一员,但她请缨护理重症患者,走到战疫的最前沿。

“我是经验丰富的护士,义不容辞。”郑春梅把9岁和2岁的孩子交由家婆、家公照顾,自己一直坚守在医院,不顾身体不适,加班加点地协助制定班种职责、防护服穿脱、环境消杀等各种流程。

1月28日,市人民医院接收了转诊过来的第一例重症患者,郑春梅当时是当班组长,“从晚上6点多,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2月24日晚上7点才下班的郑春梅回到宿舍,1小时后接到了科室主任的电话,一名重症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极其困难,需她马上回来多增加一条静脉通路。她立即赶回科室,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再次进入隔离区给患者进行PICC置管操作……

有一次在处理废液时,消毒片挥发的味道导致她头晕、头疼、呕吐,为了不污染防护服,她强忍着,甚至回咽,坚持工作了2小时才稍休息片刻,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看着原本只能躺在床上的患者一个个可以下床,逐渐康复,感觉一切努力都值得。我很荣幸能参与这次战役中。”郑春梅说。

细节决定成败,紧“盯”病情

从2005年毕业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万江病区护师杜丽华就一直在ICU工作。重症医学科对护士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对于护士来说,能进入重症医学科是自己能力得到认可,是值得骄傲的事。”看上去很柔弱的她到了重症医学科之后早就练成了“女汉子”,动作敏捷、雷厉风行。

市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面临的风险的确很大,但是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退却的。什么吸痰、口腔护理、留置胃管、留置尿管,操作危险性大,但谁都没有迟疑。”杜丽华说。

从2月4日开始,杜丽华就坚守在ICU病房里,护理危重症患者。“我们是1人管1床,在病床前需要时刻盯住呼吸机,看血压,观察患者情况,每小时要记录出入量。”杜丽华说,关注每个患者生命体征、症状、变化,操作医疗设备,这是她们每天要认真、重复做的事情。

“看起来那些数字很枯燥,但是正是那些数字,才能够真正反映病人的情况,我们需要实时关注病人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杜丽华说,ICU里细节决定成败,患者病情变化要靠“盯”来发现。

“这一次能够参与疫情防控战斗,我觉得可能是我最骄傲的事情。我愈发觉得我们这份职业很有意义,鼓励自己今后要在ICU的岗位上继续奋斗。”杜丽华说。(记者 钟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