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在華北,二週陷大同,一月攻佔山西;在東南,十天占上海,三週陷南京,一月而逼近武漢;在華南,一舉攻佔廣州。”

以上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侵華日軍的戰略目標。

的確,“七七事變”剛一爆發,日軍滿打滿算只出動了3萬餘人,混戰了不到四天,就攻陷了中國華北的兩大重鎮:天津、北平。

這麼說來,他們似乎也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斷。

面對日軍的作戰方針以及他們的軍事行動,當時有見識的中國將領紛紛認為應該主動避免和日軍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展開決戰。

原因很簡單:日軍的裝備遠比中方先進,能動用飛機、坦克、大炮等先進武器做立體化進攻;加之日軍訓練有素,士兵自幼受武士道薰陶,其士氣和戰鬥力也是中方遠遠不如的。

因此,副參謀長白崇禧、陸軍整理處處長陳誠、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副主任姚琮(蔣緯國養母姚怡緯之兄,長期任蔣介石副官長)等均主張在水網密佈的華中地區開闢新的對日戰場。

於是在1937年8月13日,中日之間規模最大的淞滬會戰便爆發了。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這一次蔣介石下了血本,不但抽調了自己的黃埔系精銳近二十個師,還調來了粵軍、豫軍、浙軍、閩軍、鄂軍、桂軍、湘軍、黔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北洋軍等武裝,湊成了一支共計85個師又10個旅的龐大進攻部隊。

當然,以上部隊是在三個月的會戰期內漸次投遞的。

因為蔣介石還不確定日軍會不會上鉤。

但到了10月5日,日本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即將從華北調用兵力,把主要作戰轉移到上海方面。

進攻兵力既多,日軍的攻勢也越發猛烈。

據李宗仁將軍回憶,“敵海、陸、空三軍的火力可以儘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融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令到我炮兵白天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實際上國軍作戰至此,已經達到了既定目標,因為這場會戰本就是吸引為主,應該適可而止。

所以,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乃多次建議蔣介石撤兵。

也許蔣介石還幻想著九國公約會議能制裁日本,竟硬讓軍隊在淞滬繼續扛了下去。

須知,彼時的日軍已經成功登陸金山衛,淞滬一帶的國軍正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處境。

屋漏偏逢連夜雨!

已經丟了濟南的山東軍閥韓復榘見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基本投入淞滬戰場,其後方極度空虛,遂起了歪心思。

他打算聯絡劉湘、宋哲元一起合力控制陝甘、四川,阻止中央軍退入西南、西北。

聽聞這一重要情報,蔣介石坐不住了。

於是在11月初,蔣介石遂同意了撤兵。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華中戰場

本來,在1934年至1936年間,蔣介石當局預感對日一戰將不可避免,曾耗費巨資在淞滬一帶構築了兩道國防工事線。

(第一道為美福線,以太湖為依託,北起福山、經常熟、蘇州、吳江、嘉興到杭州灣的乍浦;第二道為錫澄線,北起江陰要塞,南到無錫)

不消說,這次撤兵正好用得上。

但由於日軍的推進過於迅速,國軍的撤退也毫無章法,這兩道國防線竟沒有起到絲毫的阻敵作用。

到了11月19日,日軍已經攻陷嘉興、蘇州、常熟等軍事要點,並分兵三路向南京推進。

於是,首都南京的防守問題遂被提前提上了日程。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日軍分兵三路挺進南京

當時,與會者多是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徐永昌、唐生智等高級將領,他們多不同意死守南京。

一者因為南京地形不利防守;二者因為國軍經淞滬會戰損失過大,加之又經過長途的混亂退卻,非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補充整訓不可恢復戰鬥力;況且抗戰之初早已定下了持久戰的方針,故而也更應該設法保存有生力量。

沒想到唐生智一反常態,竟主動支持起了蔣介石。

歸納他的原話:他不僅倡議固守南京,還主動請纓留下死守。

蔣介石對唐生智的慷慨激揚深以為然,遂委任他擔任南京城防司令,並調集了10餘萬兵力供其調度。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唐生智

前文已述,南京的守城部隊多是淞滬敗退的疲敝之軍。

加之國軍主力經淞滬一戰遭受重創,也無力從外圍援救南京。

所以,南京保衛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以失敗收場,唯一不可期的只是破城時間。

但即使如此,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士兵們仍然打得極其頑強。

據《紐約時報》記者報道:在一個山頭上,300名中國軍人被日軍圍困。經過一整天激戰,傷亡殆盡,幾乎只剩下一人。

可惜中國軍隊新兵太多,加之後勤供應不足,最後多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收縮防線。

12月10日,大批日軍集結完畢後向雨花臺、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二峰一線同時猛攻。

在光華門一帶,日軍召集了敢死隊做過兩次突擊。

第一次被國軍士兵以白刃戰打退,第二次雖然也被中方擊退,可是卻“放進”了少數殘兵。

這些日軍藏身在城門的洞圈中,一時令國軍奈何不得。

最後還是幾十名國軍戰士自告奮勇攜帶手榴彈和汽油從城上下縋到洞圈。

戰不多時,這夥日本殘兵均被消滅,而這數十名勇士也無一生還。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戰死的士兵

紫金山這邊,是桂永清指揮的教導總隊。

他們裝備好、實力強、編制足額,共計3萬餘人。

實際上作為中央軍的精銳部隊,教導總隊平常很少用於戰場,但現在卻毫不吝嗇地擺在了第一線。

因為他們平常的訓練就在這一帶,所以對地形很熟,工事也修的十分堅固。

日軍得知蔣介石的“心尖子”教導總隊防守於此,遂加大了飛機和大炮的轟擊。

見轟擊不奏效,日軍又動用了毒氣彈。

教導總隊傷亡慘重,只能放棄紫金山第二峰主陣地。

日軍相冊裡的南京城:硝煙還未散盡,陣亡士兵仍保持著戰鬥姿勢

紫金山戰況不佳,雨花臺和中華門方向也很不妙。

當時,守備雨花臺的是第88師。

他們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使日軍付出了傷亡千餘人的代價,致使鮮血匯成了涓涓細流。

可由於第88師內無糧彈、外無援兵,奮戰多日終歸因傷亡殆盡而被迫退入中華門。

據統計,第88師在此戰中連排以下官兵陣亡者竟達到了六千人以上。

加上受傷者,戰場減員達到了全額的十分之八。

12日下午,中華門西面城牆被日軍轟塌,敵軍遂蜂擁入城,南京城內秩序大亂。

那些殘剩的國軍戰士見身邊盡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只能向著日軍蜂擁而入的地方“”自發地迎上去,用自己的身軀阻遏敵人的長驅直入”。

但一切犧牲均已無濟於事,南京城破已經成了既定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