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帶娃兩不誤,每月還能堅持寫文10篇,這一招學會了你也能做到

01

自從身邊的朋友得知我開始寫作並且實現了寫作變現後,就經常問我一個問題,

“你是大學老師,平時要上課,還要做研究,下班回到家還要對付一個兩週歲的娃。平時還經常看你發朋友圈和家人一起到外面玩,你到底哪裡來的時間寫作的?”

是的,作為一個家庭事業都想要的職場寶媽,我任何一個都不想犧牲,非常忙是肯定的。但是寫作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投稿賺稿費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記錄和個人成長的自我要求。

有段時間我也曾疲於家庭事業寫作三者之間,感覺有些被壓得喘不過來氣,甚至覺得要去進行選擇並放棄其中的一個,但是卻又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就在無比糾結和迷茫的時候,我無意間在微信公眾號推文中看到了秋葉大叔的《寫作7堂課》,讀完之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不僅是在寫作上給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對於如何提高自身的職場能力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特別是當時比較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如何抽出整塊時間進行安靜寫作,秋葉大叔更是直接給出了答案,不可能。因為在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時間已經變得支離破碎,想要整塊時間其實已經不太現實。當意識到了這一大趨勢之後,我們會接受變化,然後尋找解決的途徑。

那就是寫作一定需要整塊的時間嗎?答案可想而知,當然不是。碎片化寫作作為第三堂課讓我不再糾結抽不出整塊時間的問題,而是去提高自己碎片化寫作的能力。

真正將書中的提高碎片化寫作的方法實踐之後,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我的寫作和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止一倍。不僅更好工作帶娃,寫作的產出更是之前的兩倍不止。

工作帶娃兩不誤,每月還能堅持寫文10篇,這一招學會了你也能做到

02

秋葉大叔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通過PPT迅速成為了火遍全國的武漢知識網紅,秋葉PPT和秋葉商學院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和網易雲課堂十佳講師。

《寫作7堂課》一書中,秋葉大叔在提出了高效寫作者的7個習慣:框架式、複利式、碎片化、聯機式、結構化、清單式和覆盤式寫作,7種寫作習慣分別對應著7種工作習慣

工作帶娃兩不誤,每月還能堅持寫文10篇,這一招學會了你也能做到

框架式寫作主要是讓我們學會用全局視角來思考問題,看到某一事物方方面面的可能性。“要先看見可能,才能創造可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會發現方寸之外其實別有洞天。

複利式寫作主要是培養我們“一鴨三吃的意識”,能夠讓一次的寫作,帶來多元化的回報。其中以時間和空間作為基本維度,主要從質量、分發、變現、人脈和人設五個方面給出了實踐性非常強的行動指導步驟。

碎片化寫作主要是解決我們沒有時間寫怎麼辦的問題,其中特別強調與其抱怨找不到整塊時間,不如碎片化生活握手言和,提高自己利用碎片化高效寫作的能力。

聯機式寫作主要是解決寫作時沒有素材怎麼辦的問題,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和途徑幫助我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素材,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實現隨取隨用。

結構化寫作主要是主要解決的是

不想寫怎麼辦的問題,裡面提到的10種體裁的寫作框架,能夠很好幫助我們在沒有心情寫文章時還能寫出一篇不錯質量的文章。

清單式寫作主要是解決寫完了不知道自己寫的質量好不好怎麼辦的問題,其實跟我們工作中的SOP比較類似,當我們把經驗變成方法論之後,就會避免出現低級錯誤。

覆盤式寫作主要是讓我們得到持續提高從而提升框架思維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們學習大家和自我提升最有效的方法,對個人職業發展同樣重要。

每一堂課的側重點不同,分別對應解決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不同問題,最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個突破寫作的比較薄弱的方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實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工作帶娃兩不誤,每月還能堅持寫文10篇,這一招學會了你也能做到

03

就像我因為工作帶娃比較忙,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根本就抽不出整塊的時間進行寫作,這時碎片化寫作就是我首先會去關注和學習的一堂課。

以前我以為只要有兩三個安靜的整塊時間,我就能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但現實很殘酷,有時就算有一整天的時間,如果沒有思路框架和素材,也根本寫不出來文章。

“一份完整的文章=一分鐘靈感+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素材+……+3分鐘素材+半小時高效寫作+5分鐘排版+5分鐘配圖+1分鐘推送+1分鐘回覆評論……”

如果要在預留的時間內實現高效寫作,其實最關鍵的是利用一切碎片化時間寫下靈感構思列提綱和蒐集素材。否則就算預留出了整塊時間,也還是需要去做本來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去提前做好的事情,這樣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整塊時間。

那麼我們如何養成碎片化寫作的好習慣呢?結合書中提出的碎片化寫作法3個關鍵習慣和個人實踐經驗進行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第一,一有靈感馬上記錄,否則很容易忘記。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靈感是一個不喜歡拜訪懶漢的客人”。在生活當中,其實我們是不缺靈感的,而是隨時發現和記錄靈感。

以前我不太會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靈感,也就是看到一件事情觸發的想法。有時覺得一個想法特別好,會想著到辦公室或下班回到家再去記錄。結果往往卻是,想要記錄的時候卻發現已經忘了之前自己的好想法。

現在我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隨身攜帶隨時記錄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人事物。這樣一天下來,基本上會有好幾個稍加思考就變成了很好的選題。

長期寫作的人寫得多了,往往會才思枯竭,不知道該寫什麼。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準備個小本子,出去走走看看,和別人聊一聊,隨時記錄,好的選題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第二,要馬上抽出時間把靈感變成提綱。

當我們有了一個靈感點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必須馬上把它變成文章的結構,也就是我們當學生寫作文時常說的大綱。

有一個效應叫做視網膜效應,意思是當我們開始關注某個東西時,會比平常人更容易觀察到相關的信息。但如果我們本身不怎麼關心這些信息,就算擦肩而過,也會視而不見。

“把靈感變成提綱,等於給大腦強化了一遍寫作思路,這樣大腦就會在潛意識裡關注可以用於寫作的一切信息”。要寫某個話題時,關於這個話題的相關事物就會主動出現在你身邊。

就像我前幾天要寫一個孩子要不要玩手機的文章,去逛街時發現很多孩子連走路都在玩手機,開車聽廣播竟然也聽到了電臺節目講孩子玩手機,但是以前我卻沒怎麼注意過。

靈感只是一個選題,提綱卻是對選題的不斷構思和挖掘。特別是當各種觀點都明確之後,將合適的素材故事等填充進去的時候,會發現離一篇文章的距離已經不遠了。

第三,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套路的,這裡的套路並不是說套路別人,而是要提前學習各種方式方法。就像秋葉大叔所說,“那些網絡上的寫手,沒幾個是文學家,寫作水平也不一定高,但是人家花時間學習和了解更多的寫作框架,所以他們產出的效率比普通人高很多”。

以前我寫文章基本上是我手寫我心,覺得自己應該是沒有套路。當有一個經常投稿的編輯非常中肯地跟我說,可以嘗試去寫一些不同風格和體裁的文章。我才發現自己寫的文章結構很雷同,基本上都是“故事+故事(正面反面)+觀點分析+提出建議”或者直接“故事+觀點+建議”,其實也變成了寫作的套路。

所以每一個長期寫作的人其實都應該主動去學習一些寫作的套路,比如《寫作7堂課》裡的結構化寫作中10種體裁的寫作框架,這樣才能給靈感找到更多樣化的落地方法。

秋葉大叔在《寫作7堂課》中寫道,“讓寫作成為你的職業能力,而不是隻關注它能否成為所謂的賺錢手段,你會發現所謂的寫作不能堅持、寫作缺乏素材,都不是關鍵問題”。

新媒體時代,很多人都想通過寫作賺錢。但是當我們能夠儘快把好的寫作習慣養成,不斷提升寫作技能,最終能夠內化成自身的職業能力。你會發現,寫作是一件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事情,而通過寫作變現賺錢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工作帶娃兩不誤,每月還能堅持寫文10篇,這一招學會了你也能做到

作者簡介:米樂媽媽趣陪伴,85後職場寶媽,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分享育兒過程和個人成長中的各種樂趣和各種知識,致力於和孩子共同成長!

主要參考書籍:《寫作7堂課》,秋葉著,2019年11月,人民郵電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