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一个孩子跟妈妈来到面包店,孩子看着面包是从里屋厨房端出来,于是她径直越过收银台,去了厨房,去翻看她想看的橱柜、物品,当店员请她出来时,她妈妈不愿意了,她说:“我的孩子正在探索呢,请不要阻止她探索,如果弄坏东西,我给你钱就是了!”

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这是一个学了家庭教育的家长,她认为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所以,不允许任何人阻止她孩子“探索的自由”!这几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学习,很多人都在问:对于每一种错误的儿童观,都会有种“怎么样才是个好的度”的疑问,应该如何拿捏这个度的问题?

家长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把孩子当成空罐子呢,做到什么程度是对孩子正常的引导?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先确定基本的认知:

一、什么是发展探索的自由?自由和界限有什么关系?

二、“错误的”如何会转变成“好的”?这是“度”的问题吗?

三、你了解儿童的基本发展规律吗?

四、给孩子提供帮助之前,你知道孩子当下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吗?

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是的,这是基本认知的问题,我们只有先了解了基础概念,才能去讨论度的问题。当人们把放纵、把我想干啥就去干啥,当成自由的时候,你就歪曲了自由的内涵。就容易矫枉过正,从压抑的极端,直接到达了放纵的极端。明明这个儿童观是错误的,那不管你如何做,也不会变成好的,犹如孩子渴了,你身边只有一瓶敌敌畏,你不会问:“喝几口可以解渴?喝第几口才会中毒?”

毒药有毒,我们都知道,所以,不管孩子有多渴,我们一滴都不会让他沾,对不对?那错误的儿童观,对孩子的伤害,不亚于敌敌畏啊,精神的伤害,伤的可是孩子的慧命啊!可为什么我们还会想:给孩子塞多少知识,就是好的引导,塞到什么程度?才是把孩子当成空罐子呢?

其实,是你没有意识到:把孩子当成空罐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儿童观,如敌敌畏“有毒”,无关“度”的问题。

所以呢,讨论“度”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基本概念弄清楚,对儿童的发展有了基本认知之后,方可谈度的问题。孩子有探索的自由和权利,同样的,别人的厨房也有不被打扰的自由和权利,把握了这个界限,方可行使自由;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明确了我们对儿童的认知,尊重了孩子内在的发展需求,就不会把他当作空罐子或者白纸了。

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方向对了,再讨论“度”的问题,方向错了,什么“度”都是错误的!有了最基础的认知之后,判断力就有了,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和发展情境,来做出判断,此刻方可讨论“度”的问题了。

2016年暑假,我们带孩子们去云南,在洱海畔,孩子们玩的时间比较久了,看到他们有开始游离的状态了,我就对这群八、九岁的孩子说:“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说跟水,跟海相关的成语吧,来描述一下我们所看见的,嗯,我抢先一个:水天一色!”

那几个孩子立马有了兴趣,围了过来,七嘴八舌道:

波光粼粼、海阔天空、

海市蜃楼、碧海青天、

山光水色、如鱼得水.....

一个接一个的成语,从孩子们嘴里往外冒,孩子们玩的开心,家长们在一边看着舒心。下午,家长们就来找我了,她们说:“英子老师,为什么我们带孩子去到下一个地方的时候,让孩子们来说成语,他们一个也不说呢?”

我问:“你们是一到那个地方就让孩子们说的吧?”

她们点头:是!

我问:“你们是否说:孩子们,你们来用成语形容一下这里的风景吧?”

她们眼睛亮了:“英子老师,你神了,你怎么知道的?”

我大笑:“现学现卖,结果死搬硬套,肯定孩子们不买账啊!”

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这里的度主要在于发展情境:

一、孩子们新到一个地方,兴趣点在探索当下的环境,家长需要尊重了孩子的发展需求;

当孩子们探索的需求满足的差不多了,对当下环境“习惯化”了,这种状态,我们会观察的到,比如:他们开始东张西望,开始无所事事的打打闹闹了,这时,说明孩子需要“去习惯化”了,需要深入的引领工作了。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引领孩子提升,比如八、九岁的孩子,可以用成语来引领他们来感受当下的美景,哪怕是玩成语,也一定要跟当下的环境相关哟,心脑都在当下,当下在海边,在水边,在山下,就一起来说跟这些景象相关的成语。

用心来感受洱海---用五感来体验洱海(玩水、跳石头等)---眼脑结合,把看到的和脑海中的成语对应起来---表达: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感、所想、所见、所思---内化、成长。

如果是六岁以内的孩子,就要以引领感官体验为主的深入探究,比如,带领观察海边的某一种植物,或者动物,又或者找到当下的工作材料,动手来做些什么,以不破坏环境和不伤害动植物为界限。

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引导孩子很重要!

二、我们一定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我说的是:我们一起来玩,而家长说的是:你们去玩,当我们跟孩子做同样的事情时,孩子自然乐意互动,而我们把成长的做为要求,给到孩子时,度就不起作用了。

再比如,很多人看过大李老师引领大壮归位剪刀的视频,个体工作结束,到了户外活动时间,大壮不想出去活动,拿着剪刀继续工作,大李老师请他归位剪刀,他不同意,而大李老师始终平和而坚持:请大壮把剪刀归位。

过了好久,大壮才从不同意到同意,整个过程,孩子哭的很坚决,老师坚持的也很坚决,很多家长会认为这太狠心了吧?为了归位剪刀,让孩子哭这么久?

这里就是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了,我们相信孩子可以遵守所有的活动规则,我们也尊重孩子当下的发展。

活动结束后,剪刀需要归位,这是工作的规则,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建构规则,因为信任孩子最终可以做到,因为尊重孩子当下还做不到,所以,大李老师没有去抢夺,没有用成人的力量去逼孩子归位,而是给孩子做出决定的时间,同时坚定归位的要求。这个度考虑的不仅仅是发展情境的问题,还有个人差异的问题。

这个“度”如何把握,看来,自己才是那杆称,需要自己去学习儿童的基本发展规律,需要去看见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成长诉求。

这个“度”如何来把握,也许,只要我们用心去看见:都藏在孩子的行为中!

当孩子近期经常的会问你:妈妈,这是什么字?也许,这个行为在告诉你,孩子到了科学文化的认字敏感期,这个度就是孩子问啥,就告诉啥,别卖关子不告诉,也千万别延展就好了,(内心戏是:天呐,教育的机会来了,我的孩子要学习认字了,赶紧抓住,能多教点就多教点,那你就过量了。)

拿掉我们内心的担心、恐惧,和自以为事,随孩子的发展、需求而为,“度”自然会适量!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