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蕭條”是一場經濟危機嗎?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豬隻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中午的吃撐了,肚圓,睡不著,爬起來蹲椅子上刷題,轉手就刷到了題主的問題。道光蕭條?就衝著這四個字,俺老梁也得上手掰扯掰扯。

說正題之前嘮叨兩句

話說滿清入住中原,咱大華夏民間還是有點底子的,就這點底子,讓那十全老人樂樂呵呵的走完了一輩子,臨了說當個啥也不管事的太上皇,也就嘴上說說的事,到死那權利都沒有放下一分。

其實打乾隆這十全老人的後期滿清就開始走了下坡路了,嘉慶好歹有個和珅這新手大禮包撐了幾年,轉手倒騰到了道光的手裡的時候,那就不是啥下坡路,整個就是一斷崖的存在。

您瞅那道光的畫像,乾巴巴的瘦。

道光前邊以及他的後邊,那個皇帝不是圓潤,獨獨就他瘦的不可思議。其實也從這側面能感覺到這道光朝,經濟真不咋的!您要說他是經濟危機,他還真是,那麼從那個方面咱能感覺得到呢?

從各個方面感覺道光的蕭條

在道光的手裡,那滿清的財政已經到了收不抵支的狀態,要不道光這輩子咋就扣扣索索的呢,歷史上唯一一個補丁皇帝。

這是國家層面上,那麼民間呢?這民間最表象的就是,銀子貴的離譜,那制錢賤的都不可思議。

那麼有多離譜呢?銀子和制錢的兌換比例官方認可是1:1000,可在民間已經達到了1:2200這翻了一倍都不止。

啥意思呢?咱打個比方大傢伙聽聽。

您比如說一兩銀子咱開頭的時候,能買一個饅頭,到了銀子變貴的時候,一兩銀子就能買倆個半的饅頭。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不明白:“這不是好事嗎?錢還是那錢,買的東西變多了!”

拉倒吧您那!您要明白一點,滿清地頭上,那愛新覺羅家的人家向民間收取的稅收是用銀子結算的,而民間小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用制錢結算的。

好吧,這直接導致開頭您交一個饅頭這今年的稅錢就齊活了,到了道光這頭,您得交兩個半的饅頭才能過關。而看滿清政府這頭,實際收入還沒有長,您說奇怪不!

這直接導致以前還能填飽肚子的家庭,現在就直接的餓死。

再有那個時候撐起咱大華夏經濟的是手工業,而那手工業購買原料要使用銀子,而出售東西的時候收到的卻是制錢。

開頭同樣一批商品開頭能收入兩個半的饅頭的制錢,換成銀子這就是二兩半的銀子,用這些個銀子在購買原料你就可以擴大再生產。可道光的時候,同樣一批商品收入兩個半的饅頭的制錢,齊活,只能換一兩銀子,得,您這購買的原料可就縮水了一半都不止,您還擴大再生產?拉倒吧,您還是趕快關門歇業吧,再幹下去這的賠死!

有人說:“你不懂漲價啊?”

漲價?俺就呵呵呵了,你漲了價準備賣給誰?這有人買嗎?傻了吧!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賣原材料為嘛要用銀子,咱用制錢不就得了,這不就不存在這事了嗎?”

您這是想多了吧,購買原材料這屬於大宗商品,您購買大宗商品他的量就大,您這是準備抗幾筐或者幾十筐制錢去購買?所以當時在大華夏的地界,都默認大宗商品的購買都是銀子。

回頭您出售,這都是手工作坊,批發?對的都是散戶,這幫人有的人一輩子都不見得能摸一兩銀子,您讓他掏銀子購買,想多了吧!

這結果直接導致,農民交不起稅,讓地主給吞併了,成了啥也沒有的無產者。您回頭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種糧食,得,地主為了不讓自己受損失,玩命得給你抬租,這要是碰到有風有雨的年份,就是人會瘦點,但不至於餓死。可遇到了天災,全得餓死。

這農民沒有了,手工業生產者急劇減少,你滿清到哪裡收稅去?這就進入了惡性循環,他道光不窮都沒有道理。

銀子哪去了

說道這裡,就會有人問:“那銀子哪裡去了,咱大華夏打開始使用銀子作為貨幣,都是世界各地的銀子往咱大華夏流,這都多少年了,這麼多銀子,咋就銀子貴了,不是說物以稀才為貴嗎?銀子多了還貴?”

銀子多?誰告訴你的?咱說明末之前是您說的這個理,全地球的銀子都往咱大華夏地頭上流,咱大華夏地頭上有的是錢。

您要非和俺說明末沒有錢?俺就告訴你一聲,大明老朱家沒有錢,但民間那錢嘩啦嘩啦的有,都讓士大夫藏自家地窖裡,不在市面上流通,造成了一個缺錢的假象,您要是把這些個士大夫老爺們抄了家,大明老朱家立馬就活了,這也是為嘛朱元璋這麼恨當官的原因。

到了改朝換代了,那些個士大夫們把自己個地窖打開開始花錢,得,市面上又有了錢流通,這就看起來滿清開頭的時候,打了那麼多仗似乎不缺錢的樣子,道理就在這裡。

那麼到了道光手裡邊的時候,這銀子難道又被這些個士大夫給整到地窖裡去了?

那到沒有,是被那幫大鼻子給賺走了,導致白銀外流,在咱大華夏的地頭上銀子少了,所以物以稀為貴,這銀子的價格就上去了。

那麼白銀為什麼會外流呢?

過去啊,咱用土捏的那陶瓷,蟲子吐的那絲整的那布換老外的銀子,這基本上就是無本的買賣,畢竟原料是可以無限循環的不是。

可到了道光時候,人家大鼻子已經完成可工業革命,人家廉價的布條廉價的罐子多的是,跑你地頭上販賣。

這一倒騰,得,銀子又回到了人家的手上。這也就是大鼻子洋鬼子為嘛一整那條約,就要滿清開放口岸,這就是為了讓自家的商品能順順利利的進入到你地頭,用這些個商品換你的銀子。

在這個過程中,大鼻子洋鬼子還是覺得這來錢來的太慢了,這不用鴉片開始換錢。

開頭的時候,這鴉片只是在滿人的堆裡流行,畢竟這幫人吃飽了啥事不用幹不是。這整上一口,那叫個飄啊!這飄的飄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給這鴉片整了好聽的名字——福壽膏,還有空琢磨一整套吸食鴉片的用具,這也沒誰了,這一時之間這行為就成了上層那圈裡的標誌。

得,這就慢慢的擴大到了中產者,接著是整個大華夏,連乞丐都沒有放過。您就說吧,這銀子不往外流都說不過去。整到最後當兵的都拿那鴉片當軍餉,這也沒誰了!

這也是為什麼道光老是吼吼著禁菸禁菸,原因就在這裡。

這越是往後,這種現象就越嚴重,加上後來的各種賠款,這是從民間把最後一點銀子往外扣,扣出來送給大鼻子洋鬼子的行為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拉倒吧,人家還有同治中興呢?你咋忘了?”

沒忘,你信,俺可不信,那也就是迴光返照而已,這要是說下去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兩千字他也打不住,有機會咱在聊!

好了,現在大傢伙就應該明白這道光何值是蕭條啊!

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道光帝統治時期的“道光蕭條”絕對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危機!

為什麼?我們可以看一看,那個時期生活的詩人龔自珍的一些記錄:

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四民之首,奔走下賤!

一、物價上漲!

從1820年開始,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一兩白銀的兌換價格從1000文漲到了2200文,銅錢貶值,這是經濟蕭條的第一點標誌。

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物價飛漲,百姓們本就不容易的生活變得更加雪上加霜!

二、商鋪紛紛倒閉,生意難以維持!

自古以來,江南就是富庶之地,可是到了“道光蕭條”的二三十年間,很多商人都活不下去了,百姓手裡沒有錢,買不起東西,商鋪只能關門。像一個惡性循環一般,以往繁華的街道也人跡罕至了。

造成這場“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閉關鎖國”導致生產力低下!

從明朝至清朝,整整四五百年,封建中國都處於一個“閉關鎖國”的狀態,導致錯失了許多機會。

而封建社會無法孕育新的生產關係,自然生產力就無法得到解放。落後的生產關係產生不了足夠的生產力,人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經濟危機就爆發了。

二、人口激增,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得不到解決!

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到了道光年間,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億人。而因為土地有限,而落後的生產力無法提供更多的產能,導致產出不夠,許多人都只能餓肚子,本來百姓生活得很困苦,現在連飯都吃不上,誰還會有心思搞生產呢?

長此以往,惡性循環開始,經濟危機就到來了!

三、英國的鴉片貿易,大量白銀外流!

為什麼會發生鴉片戰爭?因為清政府意識到了鴉片的危害,一個是對民眾的危害,另外一個就是對經濟的損害,想要拒絕,可是英國在其中的利益巨大,嚐到了許多的甜頭,不捨得放手,就此發生了“鴉片戰爭”!

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的二十年,鴉片一直橫行,導致大量白銀外流,難以維持清政府經濟的運行,經濟危機爆發!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鴉片經濟是致使中國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鴉片走私導致中國對外貿易赤字,經濟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開始禁菸,但是始終流於形式,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從乾隆晚年開始,鴉片開始在民間肆意蔓延。剛開始的時候還只是富人抽;到嘉慶年間的時候,中產階級也開始沾染上這種惡習了;而發展至道光時期,一般的農民甚至乞丐也開始吸食大煙了。大量的鴉片如潮水般湧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國本來對歐洲各國的貿易盈餘逐漸縮小,至道光十年時開始變為逆差。這樣一來白銀就會大量流往海外。


而鴉片又是一種依賴性強,極易吸食上癮的毒品,一個人一旦碰了鴉片,基本就成了廢人一個,面色枯黃、形銷骨立,行為舉止好似大病初癒,這樣的人哪裡還能做事?中國古代又是個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農民不幹農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消費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最常見的“蕭條”現象,就是當時幾乎飆升的白銀價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慶年間時,一兩白銀可以兌換制錢1000文,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1834年,一兩白銀竟可以兌換白銀2200文。飛漲的銀價,帶來了經濟上的連鎖反應,要用白銀交稅的百姓,負擔當然年年激增,民間商貿也遭到衝擊,即使是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也是“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家家“清倉處理”,一半以上的店鋪關門。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損失慘重。從賬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銀”等收入似乎減損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級官員“虛報”的。比起嘉慶年間每年六百萬兩白銀的地丁銀收入來,道光年間的清王朝,地丁銀卻連每年五百萬都收不到。各級官府大面積虧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嘆說“動撥則無實儲”。看似賬面上有錢,用錢的時候才發現沒錢。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使得中國的白銀流入量幾乎枯竭。最終法國的大革命爆發,歐洲對中國茶葉、絲綢等奢侈品需求幾盡消失。世界動盪導致各國都嚴禁白銀外流,不產白銀的中國自然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然而對於這場危機道光帝並未去尋找根本原因,反而是一味催促地方官員加稅納銀。致使國家糧食平準制度失靈,無法及時救濟受災的難民;為日後捻軍以及太平軍的起義埋下禍根。


大老二爺


道光蕭條是一個新名詞,是20世紀末被提出來的,我們知道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鴉片貿易,中國以林則徐為首的有識之士主張禁止鴉片貿易,但是英國商人為了從中國攫取鉅額利潤堅決要進行鴉片貿易。林則徐堅決禁菸,英帝國主義悍然進攻清朝軍隊,鴉片戰爭就此開戰。

其實,鴉片貿易由來已久,並不是到了1840年才有的。道光皇帝登基之時就已經有鴉片貿易了,參與貿易的不但有英國人還有中國的官僚和商人。他們內外勾結共同獲利,但是卻毀掉了中國人的健康,耗盡了中國的白銀。

由於鴉片貿易造成大量的勞動力淪為菸民,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農村的經濟遭到嚴重打擊。但是,農民還要上繳皇糧國稅。農民上稅是繳納白銀,道光登基前清朝政府規定,1兩白銀兌換1000個銅錢。

由於白銀大量的流失,造成銅錢的比值下降。銅錢貶值嚴重,到了1834年1兩白銀可以兌換2200多個銅錢。一方面是由於抽大煙造成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喪失勞動能力,進而造成農村經濟的大幅度倒退,另一方面銅錢大幅度貶值,但是農民還要繳糧納稅,就進一步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的財政收入下降,為了自己的烏紗,各地官員想盡一切辦法盤剝百姓,所得仍然很少。但是老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了,於是各地民變蜂起,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主要有川楚白蓮教起義等,這些起義打出的旗號多是“抗稅”。

這說明老百姓的負擔十分沉重,這些起義雖然都被清政府鎮壓下去了,但是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也消耗了清政府相當大的國力,使本不強盛的國力更加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後來的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埋下鋪墊。

說道光蕭條是一場經濟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政治危機,這其實主要還是道光皇帝對鴉片貿易的禁止不力造成的,如果當初他登基即位以後就能雷厲風行的進行禁菸運動,對鴉片貿易實施毀滅性打擊,不一定會引發鴉片戰爭,可能會通過禁止鴉片貿易來堵塞白銀外流的渠道。

如果能保證白銀不外流,那麼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前途的。如果能堵住鴉片進入中國的渠道,那麼就不會造成大量的農民因為吸食鴉片而喪失勞動力,中國的農村經濟就不會大步倒退,農民的負擔不會過於沉重。

事實上在林則徐之前也進行過一些禁菸,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朝廷認識不足,措施手段不夠強硬,走過場,做樣子,所以鴉片貿易不但沒有禁止反而越演越烈。從道光初期的每年一萬箱鴉片輸入中國,發展到後來的每年兩萬箱甚至更多,這進一步把中國的白銀抽走,造成清朝國庫空虛,沒有可充餉之銀。

而且更嚴重的是,沒有可當兵之民了。後來鴉片戰爭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清朝軍隊不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是一副病容,抽大煙抽的,不但器不如人、技不如人,而且人也不如人。大煙鬼上戰場再好的裝備再好的技戰術都沒用,敵人不用打,等著你犯煙癮的時候一鼓聚殲。

所以,從表面上看道光蕭條是經濟危機,實際上是統治階級昏庸無能,麻木不仁的政治危機,不過首先體現在了經濟生活領域而已。


小小嬴政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所謂的“道光蕭條”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繼位後,滿清統治下的中國面臨著一場為期數十年之久的經濟衰退。嚴格意義上講,從康乾盛世之後,嘉慶皇帝繼位後,滿清統治上的中國已經顯露出繁榮衰退的跡象了。如果說康乾盛世時期,中國還是世界中心的話,那麼從嘉慶朝開始,中國就慢慢的退出了世界的中心位置。而道光時期中國經濟徹底走上了衰敗。整體來看,道光蕭條並不是一場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特點是供大於求。而道光蕭條更像是一場中國內部出現的經濟衰退。而這個內部經濟衰退也是由於外力施壓所導致的。



道光年間算是中國徹底淪為他人粘板上魚肉的開端了。道光皇帝說起來也是一個比較有抱負的青年。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道光皇帝給自己,給大清朝設計的發展規劃是挺好。但是由於道光皇帝能力有限,他想要實現的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等均無所成。雖然在平定張格爾叛亂事情上道光做的很不錯。但國家內部還是一團亂糟糟的。而這個時候又遭遇了鴉片戰爭爆發。

在英國鴉片大肆流入中國後,道光也知道鴉片的危害。所以開始加大力度實行禁鴉片運動。而中國禁止鴉片肯定會引起英國的反彈。就這樣中英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後林則徐雖然嚴防死守,但也無可奈何英軍。反而英軍佔領了定海,並且瘋狂屠殺。後來英軍直抵天津。道光迫於英國人壓力開始屈服於英國人。並且處置了禁菸的林則徐和鄧廷楨。而琦善擅自與義律訂定《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這就導致英國人更急肆意妄為了。

由於道光的軟弱導致英國人更加的變本加厲。之後的《廣州和約》《南京條約》無一不是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明證。因為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導致清朝白銀外流嚴重。清朝明確規定的“每錢一千,值銀一兩”的鐵律無法在執行下去。1000銅錢兌白銀一兩的情況難以維持。其結果就是銀貴錢賤,清朝鑄錢局開始不斷減重,整個國家如同陷入通貨膨脹一般,銅錢的價值不斷縮減,百姓的生活日益艱苦。


再加上道光年間,旱災十分頻繁,而旱災又嚴重的影響了農業種植。農業生產量的降低直接影響了大批人的收入降低。而直接受害者還是最底層的農民。導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但朝廷徵收的賦稅卻沒有絲毫減少。整個清朝的財政都靠剝削底層平民的血汗錢來維持。這能不引起經濟衰退嗎?而道光能力有限,明知道癥結在什麼地方但也無能為力。這也就導致了經濟衰退更進一步加劇。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如果說爆發於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爭,好似一聲晴天霹靂,那麼之前已持續二十年的“道光蕭條”,就好似山雨欲來前的長久陰霾。

其實,“道光蕭條”這個詞,是20世紀末起,由吳承明、李伯重等學者提出來的新名詞,指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儘管對這個“新名詞”,學術界還有頗多爭議,但只要翻看相關史料,撲面而來的,正是種種觸目驚心的“蕭條”景象。

最常見的“蕭條”現象,就是當時幾乎飆升的白銀價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慶年間時,一兩白銀可以兌換制錢1000文,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1834年,一兩白銀竟可以兌換白銀2200文。飛漲的銀價,帶來了經濟上的連鎖反應,要用白銀交稅的百姓,負擔當然年年激增,民間商貿也遭到衝擊,即使是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也是“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家家“清倉處理”,一半以上的店鋪關門。

政府的財政收入,當然也損失慘重。雖然從賬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銀”等收入似乎減損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級官員“虛報”的。比起嘉慶年間每年六百萬兩白銀的地丁銀收入來,道光年間的清王朝,地丁銀卻連每年五百萬都收不到。各級官府大面積虧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嘆說“動撥則無實儲”。看似賬面上有錢,用錢的時候才發現沒錢。

而且就這麼點錢,還是官員們為了政績,向老百姓“任意取盈”的結果。原本銀價上漲,就會造成老百姓負擔加劇。外加官府沒錢,當然也要讓老百姓多買單,所以各種“浮收”變本加厲。以《清實錄》記載,比如湖州府的烏程與歸安兩個縣,“浮收”白銀就多一倍。陝西僅糧道衙門,每年就“浮收”六萬兩白銀。簡直是越“蕭條”越朝著老百姓狠宰。如此一來,民生也可以想。

所以,也就有了鴉片戰爭前夜,好些讓後人嘖嘖稱奇的怪現象:明明是二十年和平時光,晚清的百姓生活,卻是一年賽一年困頓不堪。以1825年江蘇巡撫陶澍的奏摺說,江南的老百姓生計已是“內實形其不足”。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當然更慘。各地都有農民失去土地,大批流民遊蕩四方,以1826年龔自珍的疾呼說:“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四民之首,奔走下賤。”

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鴉片戰爭前的這段“承平”年代,也就成了民變頻發的危機時代:單以《清實錄》的統計,從道光帝登基至鴉片戰爭爆發,大清各地就已爆發民變二十三次,包括了從京城到地方十八省,且有“抗租”“抗暴斂”“抗漕”等各種名目。各省的交界地區,都常盤踞著大量強盜團伙。道光年間的內閣侍讀黃瀛山就感嘆“邪教盜匪,在在皆有”。哪怕沒有鴉片戰爭,都可見亂成一鍋粥。

而且,看過了這些亂象,也就不難理解接下來的太平天國戰爭——持續數十年的“道光蕭條”,早把坑全挖好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這段“和平年代”裡,清王朝會發生如此恐怖的“蕭條”景象?公認的第一條原因,就是清王朝的經濟瓶頸:道光年間時,中國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但固守小農經濟的清王朝,蹣跚前行的商品經濟,乃至依舊封閉的國門,早就令大清的國民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死衚衕。於是越困頓越封閉,越封閉越困頓,成了死結。

但比起這封建經濟發展中的固有毛病,大清“蕭條”到這地步,還有兩條特殊原因,其中一條,就是空前氾濫的鴉片貿易。

道光皇帝登基後,正是英國鴉片貿易最紅火的年代。一箱產自印度的鴉片,成本價237盧比,賣價卻是2400盧比,屬於當時最暴利的行業。大量的鴉片,就這樣瘋狂傾銷進中國市場,道光帝登基的第一個十年,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鴉片一萬箱以上。到了第二個十年,即鴉片戰爭前夜時,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鴉片兩萬箱以上。紅火的煙管,不但摧毀著國人的建康,更“燒”著大清的錢:1830年至1834年,清王朝平均每年外流白銀,多達五百四十萬兩。

看過這恐怖的“燒錢”,就明白為何道光年間,白銀價格始終飆升:陷入步履蹣跚的大清經濟,就這樣被鴉片抽乾了血肉。

而比起鴉片的誘因來,“道光蕭條”也更有一樁發人深思的內因:彼時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敗。

就以“燒錢”的鴉片貿易來說,“道光蕭條”時期,清王朝何嘗不知道鴉片的危害?但一個怪圈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前,大清越是拼命查禁鴉片,輸入中國的鴉片,越是數額暴增——就連廣東福建的沿海水師,都按照鴉片的箱數來抽取好處,所謂的禁菸命令,只是他們提高索賄數額的口實。以至於“每船得洋銀四百圓六百圓不等”,安心發著“白銀外流”的財。

而這樣的腐敗,放在“道光蕭條”年間,也只是常見現象。昔日官場上見不得人的陋規,在道光年間都成了合法化。比如最簡單的地方官覲見,以《道鹹宦海見聞錄》的統計,按察使級別的官員每次進京,送給六部九卿官員的賄賂,就多達一萬五千兩白銀。州縣官員徵收賦稅,年節官員走動往來,樣樣都要巧立名目摟錢,所有的錢,當然都落到老百姓身上。

所以,在這個“道光蕭條”的年月裡,既然年景不景氣,缺錢缺紅眼,那麼各級官員想到的,絕不是如何撫卹民生,卻是怎樣讓小民們“買單”損失。所謂的“道光蕭條”,經濟問題的表象下,卻是如此積重難返的腐敗問題。“蕭條”中的晚清王朝,自然也就在鴉片戰爭的炮聲中,墜入落後捱打的境地。

“經濟問題”的背後,卻是超越經濟範疇的嘆息,與警鐘長鳴的回味。

參考資料:《清史稿》《道鹹宦海見聞錄》、羅暢《道光蕭條芻議》 、李芳《道光蕭條與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 彭程《鴉片戰爭前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


我們愛歷史


道光蕭條是清政府道光年間所經歷的一次類近代化的經濟危機。它發生於1820年,與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上各國的經濟危機不同,這場危機其實沒有人關注。而且當時的清政府也採取放任的態度。等到事件出現不可挽回的境遇的時候才採取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從而導致農民起義和列強入侵。其實近代以來我們所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辱國的戰爭都是因為經濟上的軟弱而造成的,道光便是此時的開始。在嘉慶末年,我們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富戶變成貧,貧戶成為飢餓者,四處奔逃的景象和局面,當時市場蕭條,交易停止,商人與民眾皆困苦不堪。



銀價於銅錢的比值,從1:1000上升到1:2000這相當於貨幣的購買力貶值了一半以上。雖然當時清政府所實施的貨幣政策是以銀為計量單位,但實際上流通在社會民間的大量的錢幣都不是銀子,而是銅錢,只是官府用錢折銀,而兩者比值的變化也直接導致了民眾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同時銀子在當時非常值錢,大額結算全部用銀子,銀子也是民眾當中財富的象徵,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銀子大規模地用於儲存贈與和轉移。市面流通的銅錢則一直處於尷尬的狀態。說尷尬,並不是說不重要,而是由於銀子越來越值錢在交稅的時候,稅收即便收取相同的銀兩。也要用原來兩倍多的銅錢換取。但關鍵的是清朝在當時不生產銀子,全部依賴於進口。而進口的對象主要是西班牙和日本,曾經在最巔峰時全世界80%的白銀都流入中國。原因就在於歐洲對中國的商品有大量的需求,同時中國又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貿易逆差,只能用白銀來結算。



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當時的全球貿易化已經開始。歐洲美洲和非洲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種三角經濟體系,而當時亞洲和中國只是其中的中轉站,所以白銀最終流入的目的地,其實並不是中國,而是歐洲,但問題就出在中國在當時是雙本位的貨幣制度,銀子和銅錢。這就造成了,在國內大量的銀子,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儲存下來。不僅使得中國民眾因為銀的大量儲存,銅錢的貶值,導致國家稅收加重,同時也使歐洲美洲和非洲的貿易循環出現結構性問題。這種結構性問題也被歐洲的無數商人看中,並出現了套取近大利潤的空間,紛紛拿白銀到中國進行交易進而繼續造成這種貿易逆差,歐洲商人的做法也令歐洲社會的其他階層飽受詬病。



日本在當時也是閉關鎖國,但卻對中國和荷蘭持開放態度,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可以通過荷蘭向清朝出口白銀獲取鉅額利潤。所以白銀的大量湧入在當時日本也貢獻了很大一部分。當時的白銀大量流入造成了經濟的虛假繁榮。整個利益鏈條不出問題,繁榮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但問題在於歐洲在此時已經出現了列強爭奪的現象,導致了世界市場發生變化。首先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上臺實施激進的政策,使歐洲一片混亂,市場需求萎縮,歐洲市場對於中國茶葉絲綢和貴重瓷器的需求短期內大幅下降,對中國的商品需求消失,也意味著中國的白銀收入大幅減少。同時拿破崙還佔領了西班牙,這使得以西班牙為主導的國際白銀貿易出現擱置,造成了全世界範圍內的白銀短缺,歐洲爆發惡性通脹紛紛發行貶值的國債,以代替金屬貨幣。



而此時的清政府卻全然無知,沒有任何措施防止貨幣通脹的方法。而當時的日本雖然閉關鎖國,但也察覺到了世界白銀交易出現重大問題,立即禁止白銀出口,白銀貿易的腰斬再腰斬也直接導致了清政府的收入難以為繼。反而當時的清朝成為了白銀的流出國。這種巨大的反差,直接導致了清朝時期社會的動亂和崩潰。而新崛起的英國也深受其害,雖然自身已經有了長足的資本主義發展,但是白銀貿易的困難也使英國多次鋌而走險,鴉片貿易因此興盛起來。因為鴉片是當時除了白銀之外,最有價值量的交易物品。所以西班牙的世界白銀貿易被英國等國的世界鴉片貿易迅速代替。而此時的清政府依然毫無察覺,白銀的大量短缺和流出以及鴉片的大量流入,直接導致整個社會的蕭條通貨緊縮,物價雖然下降,但是市場需求下跌的更猛。而當時的清朝皇帝卻沒有任何辦法,只是一味地催促官員讓他們保證清帝國的穩定。同時又由於自然災害等影響使得南方經濟進一步遭受打擊,所以太平天國應運而生。


世界史圖鑑


首要介紹一下什麼是道光慘淡?

中國在19世紀呈現了嚴峻的經濟闌珊。此闌珊始於道光時期,稱之為道光慘淡。這次蕭

條是在清朝國勢已衰,農業出產不景氣,財政窘迫的情況下發作的,因此非常嚴峻。民

困導致民變,即經濟闌珊引起了社會動盪。

道光慘淡主要是市場慘淡,最突出的表現是銀貴錢賤,物價跌落,買賣阻滯,商民皆困

;自道光三年水災以來,歲無上稔,十一年又經洪流,民力愈見窘迫。

1700年時整個歐洲的GDP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

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甚至快於歐洲。

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併成為國際

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呈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由此而言,1820年代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經濟

發作大轉機的起點。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道光慘淡所體現的經濟闌珊,首要,田價大幅下落。其次,農業產量下降而成本居高不

下,農民出產無利可圖。第三,農民收入銳減,難以維持正常的再出產。第四,鄉村棉

紡織業瀕臨破產。

那麼導致道光慘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道光經濟闌珊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和平天國運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那些導致和平天

國革命發作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導致道光慘淡的主要原因。

在19世紀初期,西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是較為有限的。因此在1820年代,我們尚不

能說這是導致江南經濟自1820年代開端進入闌珊(即“道光慘淡”)的主要原因。

導致“道光慘淡”原因很複雜,我以為其中之一是19世紀初期的氣候劇變。導致經濟在

1823年左右開端闌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災。

那麼,1823年以來不斷遭遇洪流災的根本原因安在呢?其直接原因是1823年開端的全球

氣候劇變所導致的嚴峻水災。

清代中葉(康熙五十九年至嘉慶二十五年,即1720-1820年)是一個比較暖和的時期。

清代後期(道光二十年至光緒六年,即1840-188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6個小冰河期。

道光元年至二十年(1821-1840年)則是兩個時期之間的轉機時期,因此呈現氣候的劇變

是不難理解的。這個轉機時期也恰巧是“道光慘淡”時期,由此開端了19世紀的危機。




肉食切丁設備


“道光蕭條”的確是一場經濟危機,它發生在1820年左右,由於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教授將之命名為“道光蕭條”。

不同於今天我們熟悉的經濟危機,“道光蕭條”由於發生的時候無人關注,事後當政者對其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機深重又過多誤判,治標不治本,最終演化成災難性的後果,中國歷史在半個多世紀裡持續受它影響。

所以,“道光蕭條”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沒有之一。它是導致鴉片戰爭的經濟上的原因,也是日後太平天國運動的淵藪。

最早發現“道光蕭條”的人是龔自珍。他在嘉慶末年時指出,“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吳承明認為,道光蕭條的特徵主要是,市場蕭條,銀貴錢賤,物價下跌,交易停滯,商民皆困。當時的銀錢比價從1:1000升到1:2200,等於是提高了一倍還多。而米價下跌,跌幅達25%。


清朝實行雙本位貨幣制,即銀子和制錢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但這兩種貨幣有著很大區別,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銀子就是貴金屬白銀。中國的明清時喜歡把白銀鑄成元寶形狀,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攜帶,因為它形狀不規則,不能很整齊地收納,再加上它的規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銀子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法使用。

但官府則只使用銀子,不使用制錢。這是因為銀子成分單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額結算。所以,政府在收稅、給官員發放俸祿時,都使用銀子。

民間的大額結算也用銀子。銀子在人民心中是財富的象徵,也是財產貯存、贈與和轉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時,相同比值的銀子與制錢,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錢又叫銅錢,是用銅和鉛的合金鑄造而成。明朝政府鑄造銅錢比較隨意,因此制錢的信譽不高,成色不統一。崇禎時的制錢由於摻雜大量的沙鉛,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錢一般叫做通寶,外圓內方,中間的孔洞可以穿上線繩,方便攜帶。制錢鑄造時一般採用銅六鉛四的比例,比明朝時官府的信譽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於銅錢鑄造技術上沒有什麼門檻,銅的開採和取得也不難,所以明清私鑄錢的風氣屢禁不絕,市面上官鑄錢和私鑄錢實際上同時在流通。

銅錢主要在生鬥小民中使用,因為方便日常生活。許多窮人一輩子沒摸過銀子,連成色好的制錢都少見。當然,達官貴人平日也用制錢,日常生活的瑣碎誰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結算時只認銀子,不使用銅錢。尤其是小民納稅時,要把制錢兌換成銀子再去繳稅。官府雖然規定了銀錢比價是1:1000,但這個比價是不斷變動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於稅收提高了一倍還多。

所以,道光朝的經濟中,控制銀價很重要,銀價低,百姓生活會好一些,反之就會很糟糕。

可中國當時幾乎一兩銀子也不產,全部都要進口。更蹊蹺的是,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進口國。據統計,1700-1820年的120年裡,全世界80%的白銀流入中國。不僅如此,還有歐洲通行的西班牙銀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裡,有1.7億西班牙銀元流入中國。

(道光朝的銀元寶)

當時中國的東南沿海,西班牙銀元可以直接使用,由於它便於攜帶和方便收納,很受商家歡迎。當時的西班牙銀元上鑄有西班牙國王的頭像,中國老百姓不認識,就稱呼西班牙銀元為“佛頭銀”。

為什麼白銀會流入中國?傳統的解釋是歐洲對中國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國則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對歐洲商品沒有需求,為了彌補貿易逆差,所以歐洲人用白銀結算。

(西班牙銀元,佛頭銀)

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白銀流入中國的原因不是貿易逆差。

當時的貿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們經營的商品也不是今天這樣以單一品種和單向度物流為主,而是在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不間斷地循環進行,亞洲和中國只是他們的中轉站之一。因此他們對於貿易逆差的感受與今天完全不同,也不會因為貿易逆差而有什麼困擾。

因此,白銀的大規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國的雙本位貨幣制度。

當時中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除了銀子和制錢,還有銀票、黃金等。與今天的影視劇給人的印象不同,銀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這是因為當時的銀票都是錢莊、票號和大的商家發出的類似於儲蓄憑證的票據,它的信用範圍很有限,只能在該商家的分號之間使用,而19世紀初中國的商家一般都沒有分號。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分號遍及全國,要等到半個多世紀以後的光緒年間才實現。

(同治年間的銀票,這是贗品)

另一方面,依據格雷欣法則,貴重的貨幣肯定會陸續退出流通,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所以不產銀的中國,銀貴錢賤是一種常態,也必然導致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而這種需求使得中國的白銀比價大大高於歐洲,同樣數量的白銀在中國不僅能夠購買到更多的商品,還能換取更多的黃金,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間,吸引了歐洲無數商人帶著白銀來中國交易。

當時白銀流入中國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通過日本的長崎港中轉,另一條是通過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馬尼拉中轉。


(西班牙銀元)

日本在豐臣秀吉時實行的是閉關鎖國,但卻對中國和荷蘭開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夠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利。當時日本也出產白銀,也是主要輸往中國。豐臣秀吉當時指定全日本只開放一個口岸,那就是長崎港。長崎港距離中國很近,當時的浙江商人乘船去長崎港比去北京都方便,他們成為中日貿易和中荷轉口貿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銀輸入,他們功不可沒。

大量的白銀流入造就了中國經濟的繁榮。根據經濟史家的觀察,中國明清之際有兩個繁榮時期,都是由於白銀的大量流入導致的。一是明朝隆慶至萬曆時期,另一個就是清朝的乾隆時期。

(今日的長崎港)

那個時候,全世界90%的白銀都壟斷在西班牙手裡。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維亞波託西山發現了全世界最大的銀礦,從而變成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也成為整個歐洲貨幣的供給者。從十六世紀起,西班牙銀元風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對白銀的壟斷,中國實際上是最大的受益者。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不產白銀,卻把白銀作為法定貨幣近四個世紀的原因。對比一下西班牙從發現波託西山銀礦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歷史,不難發現,與中國明清兩代使用白銀的歷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國對白銀的輸入,到乾隆朝時達到了頂峰。這也使乾隆朝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有的時期。當然,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人均富裕程度遠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體現在絕對值上。

(玻利維亞,今日的波託西山銀礦)

但到道光朝時急轉直下,呈斷崖式下跌。

據著名的經濟史權威安格斯·麥迪森教授統計,1700年時,中國的GDP與整個歐洲相當,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於歐洲,但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裡,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份額大大下降,併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GDP下降的地區。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由於中國的氣候和水災。1823年和1833年,兩江地區連續發生水災,所謂“癸未大水”。而橫掃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繼續在中國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蕭條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蕭條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後,全世界白銀供應量大大減少,中國的白銀流入幾乎枯竭。這與白銀的產量密切相關,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兩個時間段,世界白銀的產量大幅下降。

這兩個重要的時間段裡,發生了什麼?

(拿破崙攻佔西班牙)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不久以後拿破崙趁亂上臺,實行激進的擴張政策,橫掃歐洲,造成整個歐洲的戰亂,市場需求萎縮,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歐洲對中國茶葉、絲綢和貴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沒有了。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少或消失,意味著中國的白銀輸入也大大減少了。

1808年發生了更為嚴重的事,拿破崙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聵侵入西班牙,滅了西班牙這個國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當國王。

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當時是歐洲最大的國家,各省都爆發了人民起義,拿破崙雖然滅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


但西班牙是亂了無疑。西班牙一亂,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勢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先是墨西哥,繼而整個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經營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蕩然無存了。

在動盪中,銀礦業大受影響,全世界範圍內白銀緊缺,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發行國債,或研究使用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而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又嚴重依賴白銀進口的中國卻還茫然不知,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態擴大。

(英國東印度公司)

日本早在此前幾十年就禁止白銀出口,而中國的鄰國越南這時緊急叫停白銀的開採,並且嚴防白銀流出。

對中國來說,當時全世界的白銀緊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從1808年開始,由白銀的淨流入國轉為淨流出國。至1856年,在近半個世紀裡,中國白銀外流相當於3.68億銀元,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在全世界白銀緊缺中,大英帝國首當其衝。因為英國當時要拼命維持大三角貿易,對白銀供應減少格外敏感。當時為了換取東印度公司手裡的銀元,英國國王甚至將產自英倫本土的棉花賣給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應商、遠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

同樣,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貿易也轉向以賺取白銀為目標了。

英國東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紀就在斯里蘭卡種植鴉片成功,但一直沒有大規模生產。當全世界白銀緊缺時,為了能夠從中國賺取白銀,東印度公司從1800年開始嘗試與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但一直很謹慎,沒有肆意擴大規模。恰逢此時英國自由貿易觀念開始萌芽,英國本土的個體商人則趁虛而入,形成了對中國鴉片貿易的主體。



白銀緊缺的後果是中國百姓的困頓,陷入乾隆朝以來從未有過的個人危機。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趨勢加重,市場萎縮,通貨緊縮。雖然物價下降了,但沒有對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種稅費不降反增,許多過去富庶或說的過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貧困,北方各省先出現糧食短缺,流民增加,餓死人現象開始出現,朝廷賦稅、錢糧徵收遇到困難,山東、河南等地區的財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卻搞不清楚什麼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讓他們拿出良心來,認真去徵糧。

1823年和1833年兩江地區的兩次大水災進一步加重了這種情況。

兩江糧食歉收不僅影響了北京的官員和綠營士兵的生活,更使得從清江浦到直隸的常平倉出現空虛,國家糧食平準制度失靈,無法救濟災民,為日後捻軍的崛起埋下了伏筆。同時,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國運動應運而生。

本文參考文獻

李伯重《“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社會科學》2007,第6期

吳承明《中國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三聯,2001

羅威廉(William T.Rowe)《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業:清朝開國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國史館


道光蕭條絕對算得上是一場經濟危機。什麼是道光蕭條呢?

中國在19世紀上葉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先發現這一現象的是龔自珍,沒錯,就是那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他在嘉慶末年(約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因為此衰退始於道光時期,因此吳承明稱之為“道光蕭條”。


道光帝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嘉慶十八年被封為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駕崩,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鑄行“道光通寶”,錢制沿前朝。

但道光年間,因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白銀外流加大,日復一日,銀價上漲,而銅錢制度是清朝幣制的核心內容。

清政府以銀權錢,明確規定了“每錢一千,值銀一兩”,且“永為定例”。由於白銀外流導致的銀價上漲,1000銅錢兌白銀一兩的情況難以維持。

銀貴錢賤,各省鑄錢局開始不斷減重,整個國家如同陷入通貨膨脹一般,銅錢的價值不斷縮減,百姓的生活日益艱苦。


這樣一場巨大的災難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要知道康熙死後清朝國庫只有七百多萬兩白銀,虧空十分的嚴重,康熙的盛世其實是一個衰敗的盛世。

雖說雍正年間將國庫重新填滿,但乾隆皇帝二十年間敗光了六千萬兩,可憐嘉慶辛苦一生也才留下兩千七百萬兩。

所謂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揮霍國庫中的銀兩造成的假象,而可悲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儉去奢,頗知物力艱難,生平最不捨得用錢,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傳說他套褲穿破,在膝蓋上補了兩塊,而不肯縫製新的。一度創造了三千三百萬兩的佳績,頗有恢復元氣的指望。


但是怎奈道光雖有光復之心,上天不愛成人之美啊,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古中國各個王朝覆滅時期,往往都處於氣候變遷期。

古中國以農業為主,而農業對氣候變遷非常敏感。因為氣候變冷,降雨量降低,會導致農業產量下降,農民起義頻繁,而道光年間便不幸的遭遇了氣候變遷,1815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全球變冷,於是清朝的糧食價格迎來一個小高峰,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對農業的影響近乎60年,而恰恰就是這期間這被稱為“道光蕭條”。

加之洋人甚至不惜用鴉片來加快我國白銀外流的進程,當時的中國,物價飛漲,連小一點的地主都吃不飽飯,銅錢與銀兩的兌換比例越來越離譜,而國家納稅卻以銀兩結算,這意味著農戶相當於要繳納遠高於本應上交的稅款,商戶也大多難以支撐,市面上銅錢劇增,而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私鑄銅錢。

銅錢的通貨膨脹就此愈演愈烈,而經濟危機也隨機席捲而來。


總結而言,造就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其一氣候變遷致使於當時中國的農業社會遭受重創;其二外國通商碼頭致使大量白銀外流,使得廣大人民手中的銅錢貶值嚴重。最後,氣候變遷無法避免,但是白銀外流很多原因就得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級了,或是有心無力,或是放任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