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道光一朝,有君無臣?

歷史好奇怪


道光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道光帝這位皇帝,在後世評價中也頗有爭議,因為,在道光帝在位期間,當時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作為當時清朝統治者的道光帝,對這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應負主要歷史責任。但話又說回來,作為皇帝的道光帝,如果是國家大事的話,總該與自己的朝臣商議,而道光帝的朝堂,是否如問題所問,“道光一朝,有君無臣”呢?




關於這個,首先要說說道光帝這個人,道光皇帝相比於他之前的皇帝來說,並無什麼太大的建樹,並且他比較中規中矩,因循守舊。

而對於朝臣來說,不管是想要輔助皇帝處理國政還是去諂媚,大多都要去順著皇帝的心意去做。而道光帝性格如此,朝臣們自然也會順著來,如當時的朝堂重臣曹振鏞就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做法;而在道光朝深受寵信的大臣郭佳·穆彰阿,更是被評價說“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


甚至於在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道光帝朝堂如此之情景,也難怪晚清時期重臣曾國藩批評道光帝時代說:“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如此之朝堂,與“無臣”何異?

但是,道光帝時期,是真的沒有值得稱道的大臣嗎?不是,還是有的,這位大臣,我想很多人都熟悉,他就是“林則徐”。林則徐,
道光帝時期的大臣,使得後人熟知他的事件便是“虎門銷煙”。但“虎門銷煙”事件被英國作為藉口入侵中國,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也因為這件事,滿腔熱血、一心為國的林則徐被道光帝革職、流放。

道光帝之朝堂,有大臣在,但是,又與“無臣”何異呢。


說與山鬼聽


道光帝,名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他是嘉慶皇帝的嫡子。39歲繼位的道光帝,在他執政30年時間裡,見證了一個萬里帝國由盛轉衰的悲劇。他本人,雖非聖主,卻也不是個昏君。如果不是碰上鴉片戰爭這一大變局,他或許還可以做個安樂守成的皇帝。

清朝的腐敗到了道光時期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當時有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地方官是三年一個任期,一個知府一個任期就能搜刮十萬兩白銀之多,可見腐敗之嚴重。

道光皇帝上任之初,清查陋規,整頓吏治,勵精圖治,續寫盛世,然而,那幫既得利益集團怎麼捨得讓他們搜刮到的財富變成非法的呢?最後,官吏們的貪婪讓道光無可奈何,整頓吏治的新政就這樣流產了,道光面對腐敗,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他徒有皇帝的風光,實際上他只是周圍一大批人的傀儡,那些貪官汙吏頂著他的名字大撈自己的好處。

所以說,道光一朝,有君無臣,貪官多,奉承官多,能臣少,忠臣少。林則徐,戶部尚書王鼎算是能臣、忠臣。而以琦善、穆彰阿為代表的是一大批糊弄皇帝的貪官。

再說道光皇帝自身也有弱點——優柔寡斷。鴉片危害軍隊戰鬥力,影響政府稅收,禁菸是經過道光授意的。然而隨著禁菸的持續,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鴉片戰爭開始的時候,林則徐認為,只要道光帝勵精圖治,君臣一心,文武協力,這朗朗乾坤未必不能扭轉,然而時局的發展大大出乎了林則徐的意料,道光帝竟然聽信軍機大臣穆阿彰的讒言,為了息事寧人,把林則徐、鄧廷楨革職充軍。

所以說,道光帝不是一位名君,更不是一位聖君。


品讀春秋001


道光帝時期的政策從表面上看並沒有和清代其他皇帝時期的政策有很大區別,他努力的守住其祖宗的基業,不求有偉業只求安穩,他平定張格爾叛亂(大和卓之孫),努力維護國土完整,保持著“天朝上國”的風度,但當時的世界形勢是不允許他這種閉關自守成者安穩存在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作為“天朝上國”的大皇帝,他從來沒有想過會輸,他討厭戰敗,所以他的臣子琦善等人就只能上蒙下騙,假造勝利,一方面又私下裡和英國人議和,當時的清朝臣子們沒有一個人敢讓皇帝知道前線戰敗的真相,他們之所以不敢,就是因為失敗之後,皇帝可能會讓他們一無所有。就在這樣打打和和下,清王朝最終失敗了,也沒能達到道光守護國土完整的目標——割香港島給英國。

而最壞的結果是,道光帝到死都沒弄明白為什麼前期接連"勝利",最後卻只能割地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