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統治中國200多年,為何沒有全國推廣滿語?

善於偽裝城府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先進文明作為支撐的語言,就必須有頑固宗教支持。如果兩者都沒有,那麼消亡也就是必然。

滿語消亡也就預示著滿族文化的消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沒有也就不存在文化一說。

滿清入關以後,直到乾隆時期都是使用行政命令全國推廣滿語,但效果不佳。

到了乾隆時期,滿語逐步消失。到了鴉片戰爭前後,關內滿人幾乎放棄學習滿語,只有少數老人、官吏還會說滿語,大部分滿人已經只說漢語了。

滿語的消失,大體是以下原因:


第一,漢語的主導地位。

漢語和漢字,是經歷5000年文明史的強大文化,是東亞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載體。

歷史上,漢語幾次被異族統治者打擊,但始終屹立不倒,相反胡語最終消亡。

這麼多年傳承下來的漢語,算得上千錘百鍊的文字,絕非剛剛誕生的滿語可以相比的。



第二,大族群同化小族群。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什麼稀奇。

薩沙有個表姐,他父母都是大陸人,80年代就去了加拿大定居。

表姐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只會說中文,但不會寫也不認識字。

表姐現在也結婚了,丈夫是一個白人,現在他們的孩子連中文都不太會講了,更別說認識字。

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只是生活在加拿大的小城市,但這裡華人是稀有動物,百分之九十五是白人說英語。久而久之,作為小族群,他們就被同化了,最多三代。

滿人也是如此。

作為小群體,進入漢人數量絕對優勢的關內,100年時間足夠同化了。

道理是一樣的。



第三,語言選擇的結果。

如果滿語實用性更強,學習更容易,那麼所有人一定會去學習滿語,放棄漢語。

現在事實正好相反。

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這是語言自然選擇的結果,漢語壓倒了滿語。


薩沙


滿族人當時也做了,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滿族是東北那邊的少數民族,而滿族語言也是一種很稀少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因為挨著蒙古,所以和蒙古語也有些相似。不過滿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並沒有自己文字,知道努爾哈赤統一了滿族部落後才開始思考。覺得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丟人,於是努爾哈赤就在滿族部落找了兩個知識淵博的人,讓他們發明一種滿族的文字。

這兩人憋著腦袋想了很久,終於發明出來了屬於滿族人的文字。其實就是把蒙古族的文字給改了改,畢竟滿族語言和蒙古語言還挺像的。為了顯得自己確實動了腦筋了,這兩人在改編蒙古文字的基礎上又新增了12個字母。努爾哈赤看到以後十分高興,就下令在整個滿族部落推行這種文字。

滿清入關之後,清政府一直都在想著把滿族文化灌輸給這些漢人們。可惜遇到的阻礙太多了。首先滿族的文字創造出來的時間太短了,沒什麼文化底蘊,拿滿族文字來翻譯漢族的文化典籍根本就做不到。其次滿語十分晦澀難懂,不少滿族人都說不利索,更別說讓人口基數龐大的漢族人去學習了。再者就是當初的剃髮令都遭到了那麼強烈的反彈,如果在強制他們說滿語,用滿族文字,逼急了造反怎麼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滿族的皇帝個個都精通漢文,也精通滿文。在他們心中也認為漢語要比滿文好用多了,而且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化底蘊遠遠不是滿文能夠比較的。他們自己都是更喜歡用漢字,哪裡還想著全國推廣滿文呢。




莽老殼


不是沒有,而是做不到。其實,在清朝建立的初期,滿清統治者還是對推廣滿語做了大量工作的,只不過都沒收到什麼成效,不僅沒有推廣滿語,反而迅速被漢族同化了。

滿清入關之初,滿文被欽定為“國書”,滿語則為“國語”。這時候,由於和漢人接觸不多,滿人主要說的都是滿語,八旗子弟都還保持了滿族傳統的騎射習慣。當時皇太極就擔心滿族會被漢族融合同化,所以告誡臣工說:

“昔金熙宗循漢俗, 服漢衣冠, 盡忘本國言語, 太祖太宗之業逐衰……諸王貝勒務轉相告誡, 使後世無變祖宗之制。”

金熙宗是金國的第三個皇帝,在他當皇帝期間,在金國內推行了大規模的漢化,穿漢服帶漢冠,講漢語。不過,皇太極認為,金國的亡國,就是因為推行漢化,所以他告誡王公大臣,貝勒們要遵守滿族的制度,當然包括說滿語。

清政府在皇帝的親自督促下, 在官員升遷、 教育、 政府公文、 教材及翻譯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滿語文的地位, 積極擴大滿語文的使用範圍和影響力。

官方文件一律使用滿文

努爾哈赤時期已確立使用滿文書寫公文的制度, 皇太極時期規定所有文書只能使用滿文。 例如奏摺、 報告均使用滿文書寫。 順治四年 (1647), 文件中才允許出現滿漢兩種文字,這是因為這時候大量漢人進入公務系統,很多事物也涉及到漢人,必須要用漢文,不過滿文還是佔絕對主導地位。

搞笑的是,滿清規定訴訟也使用滿文,不準使用漢文,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

康熙間, 尚書王公以供詞非漢語, 漢官無由知曲直, 隨聲畫諾, 便成虛設, 於是始命錄供兼清漢稿。 至乾隆間, 裁滿字稿。

康熙年間的時候,由於訴訟等文件使用滿文,而當時基層的官吏大多是漢人,這些官吏並不懂滿文,在斷案時自然看不懂訴訟,只能支支吾吾,亂叛一通,敷衍了事。於是康熙下令,同時使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稿,到了乾隆年間,則徹底取消了滿文稿。

除了官方文件, 官修史書也使用滿文。

滿文創制者之一額爾德尼第一個使用滿文記錄了努爾哈赤及諸貝勒的重要活動和言論,即 《滿文老檔》。 皇太極時期設立的文館及後來改設的內三院, 是滿清推廣滿文主要的機構, 既翻譯漢籍, 又記注本朝政事, 滿文的政治作用凸顯。

除了史書編纂與官方行文, 滿文還用來刻制官印、 碑碣, 翻譯漢文典籍, 書寫家譜等

。當時,朝廷請了很多會滿文的先生,專門在民間教滿文,這些教滿文的先生不僅教書,還經常使用滿語說書,以便更好的來傳播、推廣滿文。說書的內容有 《三國演義》、 《封神演義》、 《西遊記》 等。 此外, 春節寫對聯也用滿文。

滿語教育

滿族入關後非常重視滿語教育, 先後在各地設立官學、 義學教習滿語文, 同時兼學其他科目。順治元年 (1644) 在北京設立八旗官學, 教學內容以 “清文、 騎射” 為主

,據清代學者趙翼記述:

“乾隆時皇子們 “既入書房, 作詩文, 每日皆有課程, 未課畢, 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 習國語及騎射等事”。

所以,清朝的皇子們還是很苦逼的,就像現在的父母逼著子女去上學習班一樣,皇子從小開始,就每天要進書房學四書五經,做詩文,不過從乾隆作詩的水平來看,皇子們估計也都是不認真學的主。上完課後,又有滿族的老師將滿文,說國語,還要學騎馬射箭。這些皇子們估計每天都是頂著熊貓眼去上課的吧。

不僅滿清的皇子們要學,蒙古,漢族的小朋友也不例外。康熙三十年(1691), 八旗官學因入學人數受限而不能滿足需要, 又成立了八旗義學。 另外還在民間開設各種私塾教授滿語文, 並編寫各種滿文讀本。

“滿洲旗分幼童, 教習滿書、 滿語。 蒙古旗分幼童, 教習滿洲、 蒙古書, 滿洲、 蒙古語。 漢軍幼童, 教習滿書、 滿語, 並教習馬步箭。 ”

總之,無論是滿族,蒙古,還是漢人小孩,都要從小學滿文。

科舉取士及官職升遷

清政府為了進一步鞏固滿語文的地位, 還把滿文作為科舉科目之一, 並用作考察官員升遷標準,對滿語文不合格者進行懲罰。

順治帝就曾對翰林院中的漢人士子說:

“學習滿書, 可備將來大用”, 擇 “通滿洲文義者” 晉升官級, “不能成文” 者降級調用。

可見,在那個時候,學好滿文就是升官發財的致富之道,現在的學生被英語折磨的頭疼的時候,可能沒想到,幾百年前,那些學習四書五經的儒家學子也被滿文折磨的頭疼吧。

這話可不是說說而已,還真有人因為滿文水平不達標被降職甚至丟官的。雍正四年(1727), 大學士徐元夢因翻譯滿文時出錯被革職。 雍正七年 (1730), 皇帝傳諭要求

“(八旗漢軍) 如不能以清語奏對履歷, 凡遇恩升轉俱扣名不用”。

看看吧,就算你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如果不能用滿語做自我介紹,也照樣不用,不得不說這招可真狠啊。

清朝滿語推廣政策的結果

從以上這些措施來看, 清朝政府一再強調 “國語騎射”乃是“滿洲之根本”,不可偏廢, 對滿語的推廣採取了積極的政策, 涉及範圍很廣, 力度也很大, 但是, 滿語在入關之初經歷了鼎盛時期之後, 還是逐漸轉衰。

入關後,北京旗人中滿漢兼通的人越來越多, 至康熙末年, 清政府不僅沒能在漢人中普及滿文滿語,反而北京的八旗滿洲子弟基本都能說漢語。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 從此清人後生小兒多不能清語”,

對這個結果,皇帝估計也是哭笑不得吧,畢竟漢文化的力量太強大了。到乾隆年間,滿人已經把漢語作為母語學習, 滿語淪為第二語言。嘉慶的時候,很多旗人已經不會寫滿文,不會說滿語了。

從官方到民間, 漢語文漸漸在方方面面取代了滿語文。 從地域看, 舍滿用漢的過程呈現由南向北的趨勢; 就時間而言, 雍正、 乾隆年間是滿漢語言文字並用的過渡時期,

嘉慶以後, 漢語文逐漸佔絕對優勢, 到鴉片戰爭前夕, 滿人已經基本放棄了滿語文。

總結

所以,並不是清朝統治者不推廣滿文滿語,實在是再怎麼努力,也擋不住被漢族同化的趨勢,到後面索性放棄了,畢竟,漢文化的力量太強大了!


歷史風暴


瀉藥!在下趙書塵,一點個人看法,如有不妥,還望指正。

從1664年滿清入關開始,到1912年溥儀退位結束,共計248年。在這兩百多年裡,清廷沒有推廣滿語,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統治階級對於推廣滿語不積極不徹底不堅持。

這點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是從康熙開始,滿清皇帝就都開始學漢語,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畢竟這可是一生寫了兩萬首詩的皇帝。儘管在立國初期,統治者們很重視滿語推廣,公文寫作都是滿語。但是在溥儀的時候,滿清皇室就幾乎沒人說滿語了。

第二,沒有長期設立專門的滿語推廣機構並堅持下去

統治階級學滿語是為了當官巴結領導或是政治任務。但是,普通人呢?他們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可是大清並沒有堅持長期在全國各地設立滿語學校。如此一來,滿語就越發小眾,根本推廣不起來。

第三,國家地方大交通不便無法形成語言交流

語言,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而古代因為交通環境不便利,城市間的交流都非常困難,況且會說滿語的人都在北京,東北。民間交流會是四川話,浙江話,粵語,但很難是滿語。況且那時候全國各地還不停的反清復明呢。就跟抗戰期間,你一中國人沒事說日語,那是會被當做漢奸的!當一個語言無法成為交流的工具的時候,那麼他存在的意義就會喪失掉。

第四,最重要的是,漢語的優勢太強大

畢竟是經歷了數千年錘鍊的語言體系,他的便利性,表達能力,普及程度,深刻內涵都是滿語無法比擬的。當皇帝的只要一學漢語,就停不下來。上行下效,誰還會去說滿語。據說現在會說滿語的就剩下東北的幾個滿語老大爺了。

以上,請各位指正!


趙書塵


清朝的皇帝在沒有進入紫禁城時,就大量重用漢人了。比如範文成,洪承疇,吳三桂等都是當時最傑出的人才。漢族人崇尚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包容一切。大部分滿人主要還在盛京,只有少數貴族入關,即使滿族人都進入了中原大地,那也是漢人的幾十分之一。在這樣的人口狀態下一定會被迅速‘’漢化‘’,如果強置推行滿語,一定會激起反抗。那時滿人的江山就不知道穩不穩定了。老百姓並不關心被誰統治,只要有好日子過,誰當皇帝無所謂。清朝後期閉關鎖國是帶來了很多屈辱,不過相比明朝那些每天不上朝,不問政事的皇帝,清朝一個也沒有。我認為清朝的每個皇帝先不管他當的好不好,但每個都很勤奮。說滿語,說漢語這是民族相互融合。說什麼話不重要,過好日子才最重要。老百姓日子過好了,統治者的江山才會安穩。況且漢人的文明比滿人更發達,皇帝都在學習漢文化幹嘛還推行滿語。五胡亂華、大元帝國、大清帝國都不是漢人當皇帝,都被儒家文化所包容感化。


左女右子好


關於這個問題總的來說,不是滿清貴族不想推廣,而是滿語沒有這個能力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滿語在努爾哈赤成立後金之前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 歷史的痕跡只能靠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而沒有文字記載的一門語言。後代所能 得到的信息更像是一種傳說的故事,而不是系統的知識。反觀漢語,近2000 年的文化底蘊,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對中原文明的不斷更新,使得我們 的漢家文化博大而精神,意義至深而道遠。大家可以翻看歷史就會發現幾乎 所有的少數民族政權無不以學習孔孟之道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是想,一個想要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如果它沒有改變漢家文化 的能及那就只能被我們所同化吸收。這也就是為什麼清代歷代君主都是詩書 達人的原因,畢竟,忠孝仁義,禮義廉恥,並不違背它的統治基礎,善加利誘 反而會有利於它的統治。


林哥生活


滿人因人少怕被同化,在通婚,風俗,語言,居住地區等方面都有意和漢人保持距離。看清代小說裡沒有一個漢人能流利的說滿語的。雖然是小說但也能反映社會生活


周方851


權衡利弊啦一下,唯有儒家學說最便於統治羊群。所以皇帝還是推薦大眾以儒家為宗!


說多了0


落後的草原文明怎能和先進的文明比!


天山老貓1


這邊用儒家思想統治人民,確立道統,那邊普及滿語,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