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将军生平:王文模(1911年-1995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四川省达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10月5日,在南京病逝,享年84岁。

家境贫困,跟着表兄打倒土豪劣绅

王文模是四川省达县人,1912年出生。父亲经商兼务农,由于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盘剥,家境日渐贫困,到王文模出生时,家里的几亩田地已经卖光,全家靠租地和出卖劳动力为生。王文模只上过一年私塾,便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他当过挑夫、打过短工,16岁又学当木匠。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中央红军


王文模走上革命道路受到了表兄罗万云的影响。那是1932年秋天,罗万云回到家乡办夜校,王文模和不少年轻人都去上学。罗万云除了教学生文化外,还给他们讲“打土豪分田地”、“穷人闹翻身”的革命道理。这使穷苦的青年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这时,王文模才知道表兄原来是个共产党员。不久后,在罗万云的带领下,他们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始以各种形式同土豪劣绅作斗争。

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王文模的家乡。他参加了游击队,任中队长,不久编入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265团任排长。在反击四川军阀刘湘发动的“六路围攻”中,王文模作战勇敢。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在战斗中两次受伤。

长征路上,先遣队三次过草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开始西征。8月下旬,红军265团担任过草地的先遣队,首先踏入茫茫草地。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红军过草地


草地气候异常恶劣,一会儿炎炎赤日,一会儿雨雪交加,脚下是颤悠悠的草皮,到处是能吞没人畜的泥沼。为了保证后续部队的安全通过,尖兵连手持长杆,摸索前进,安插路标,在特别艰苦的地段,还拉起羊毛绳,以便后面的同志缘绳通过。

一天,当太阳西下,到处点燃篝火的时候,前面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欢呼鼓舞的消息:“明天就可以走出草地了!”有的同志兴奋得欢呼起来。

王文模摸了一下腰间的油布干粮袋,里面装着几包“哈德门”香烟。那是他为团部的同志过草地准备的,打算在关键时刻拿出来给大家鼓劲,他想:现在快要走出草地了,应该拿出来犒劳大家了。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长征路上


于是,每个人都分得一支烟,大家高兴坏了。有的舍不得抽,把烟拿在鼻子下面闻了又闻。有的把烟点燃了,猛吸几口,赶路的劲也来了。第二天,部队顺利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但是,由于张国焘反对北上方针,强令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川康边境,因此王文模又第二次过草地。这一次重过草地,四野荒凉。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疲惫不堪,加上缺粮少药,很多战友牺牲了。因为部队大量减员,被迫转入川康地区,行动越来越困难。

1936年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同志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斗争,使他接受了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于是王文模的部队又第三次过草地。终于在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实现了胜利会师。

钱袋救了他的命,在祁连山被俘

1936年10月底,红30军在靖远渡过黄河,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265团为掩护西路军总部向祁连山撤退,奉命在梨园口阻击敌人。梨园口是从戈壁滩进入祁连山的一个山口,形状像个喇叭。“喇叭”里有许多坡度不陡的小山,簇拥着一条细细弯弯的进山小径。

对这些小山,敌人的骑兵可以毫不费力地一冲到顶,地形对我军非常不利。当部队刚刚进入山口,戈壁滩上就卷起一股股黄尘——敌人的追兵到了。

敌人知道红军已快弹尽粮绝,肆无忌惮地冲杀过来。265团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红四方面军

抱定战斗到底的决心,销毁了所有文件和物品。王文模把全团仅剩的一点银元捆在腰里,抽出当年从敌人营长手里缴获的马刀,趁着爆炸的烟雾,扑进敌群。

忽然,背面冲过来一个敌人,一把刺刀扎进了他的腰里,几乎同时,王文模耳边又是一阵枪响。他忍痛回头一看,一个敌人的头被打开了花。原来是团里的李医生在危急关头救了他,李医生踢开敌人的尸体,帮王文模拔出刀,仔细一看,伤口不到两寸深,刺刀上却有一块被刺缺的银元。原来,刺刀扎在了钱袋上,是钱袋救了他一命。

经过激烈的搏斗,我方伤亡惨重,王文模和十几个战友冲出重围,进入祁连山,但不久被敌人骑兵俘获,关押在凉州监狱。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王文模将军

王文模穿着一身单衣、套着一条剪成四个口子的麻袋片子,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只能吃半斤黑面熬成的粥。一些同志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冒险逃跑,但因为与当地群众语言不通,缺乏交通工具,又没有武器,大都被敌人抓回来杀了。

但是,敌人的残酷没有吓到红军。王文模与战友秘密商量,一有机会就搞武器,搞到武器就逃跑。即使敌人追上了,也可以拼掉几个,决不能白白送死。但是,由于敌人的严密监视,逃跑计划没有实现。

直到1937年10月,西路军战俘被押往武汉,王文模等人途经西安时,被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营救回延安。王文模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他在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担任军需科长、处长等职。

1942年,王文模调任冀鲁边军区后勤部政委。这里北近天津,南接济南,西逼津浦铁路,东临渤海湾,是插在日寇心脏的一把尖刀。日寇推行囚笼政策——大挖封锁沟、修公路、设岗楼。

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我军采用分散游击的办法和敌人周旋。敌人几乎每天不断,仅1942年冬天的一个月中,边区军民就和敌人作战200多次,部队长期睡在野外,钻地洞。为了巧妙地打击敌人,边区军民创造了地道战,村村户户挖了地道。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地道战影视照片


在地道战中,王文模领导后勤部的同志,利用荒冢孤坟做掩护,在荒野上造假坟,在假坟里开办小工厂,办物资站,有个流动医院就设在假坟园里,可以容纳100多人,放几十张床铺,治愈了不少伤员。

在此期间,边区军民还经历着另一场严峻的斗争。

由于日寇疯狂扫荡,边区的武装力量纷纷投敌,部队内部也出现了叛徒。他们经不起残酷斗争的考验,密谋发动哗变,妄想把队伍拉走投敌。王文模和边区同志一道粉碎了叛徒的行径,使他们没能带走一人一枪。

1944年3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王文模仍任后勤部政委。他组织领导了军工建设,建立了几个兵工厂和被服厂,成功地生产出大批子弹、炮弹和炸药,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渤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卫生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王文模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9年,王文模将军离开安徽,回到南京军区任顾问。1988年,王文模将军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10月5日,王文模将军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4岁。

生活简朴,从来不搞特殊化

曾在王文模身边工作十年多时间的彭鹏回忆,王文模简朴的生活令他钦佩,“1960年9月,我随王政委到皖南宁国县石口镇农村调研,吃住在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家里,他感到很高兴。后来去阜阳,住在简陋的分区招待所,完全是一般干部的生活水平,不上酒店,不收任何礼品。”彭鹏还谈及,王文模从不以权谋私搞特殊化。

比如小女儿下放在农村时,表现很好,王文模的部下准备告诉县武装部,让她去当兵,但是王文模坚决不同意,以后他的小女儿自己考取了工农兵学院。还有一次,家里保姆从食堂买回来一条猪腿,兴冲冲地提回来,结果王文模看了后很生气,一定要她退回去,和大家买一样的猪肉。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王文模和妻子

“父亲离开我们十七年了,音容笑貌仍在我们脑海里萦绕。他的光辉榜样激励我们在岗位上努力工作。”王文模的子女们说。

王文模原则性极强,使子女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原则,是非分明。他的艰苦朴素更是给子女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们在卫岗上小学,路程较远,但父亲从不允许用汽车接送,每逢假日自己乘公交车回家,从小培养我们克服优越感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在国家困难时期, 他还鼓励子女们自己开荒种菜,衣服鞋帽破了补补再穿,不与人家攀比,教育他们要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我们兄妹要以父母为榜样,保持革命本色,把父母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传承给我们的后代,我想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子女们说。

人物评价

王文模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作战勇敢,工作积极,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开国少将系列(27)——被钱袋子救了一命的王文模将军

王文模将军之墓


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群众捐助和后勤供给部门生产,保障了部队粮秣、弹药供应,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冀鲁边区、渤海地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山东周张、昌潍战役,扎实有效地搞好后勤保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