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渤海国,为何就突然消失了?

尹灵忠


《新唐书》中对渤海国介绍:“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地方五千里”。

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鲜,历经200多年的“海东盛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被契丹灭国,随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导致渤海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渤海国是受到唐朝影响建立的,跨越了大唐从开端-繁荣-战乱-衰落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深受影响,就连它的兴盛和灭亡也离不开天朝盛国的身影。

一:渤海国与唐朝不同时期的关系

  • 唐高宗时期,唐朝和新罗联合消灭高句丽,将依附于高句丽的部分靺鞨人迁往辽东。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部族也在其中。

  • 武周时期,唐朝军力下降,对外战争难以获胜。经历过营州之乱后,无法控制辽东局势。突厥和契丹与武周反目之后,东北和内陆的通道被切断,大祚荣在辽东建立政权

  • 唐玄宗经历开元盛世之治,国力大盛。大祚荣称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成为唐朝辖下的藩属政权,还派臣子多次朝拜唐玄宗。

  •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无能力控制东北区域,便下诏升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

  • 唐宪宗时期,唐朝经历元和中兴,渤海国大仁秀继位,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后来经历三代稳定局面,形成“海东盛国”。

二:渤海国的历史发展

  • 营州之乱东迁,天门岭之战后政权独立

渤海国开国者大祚荣的父亲是部落首领,随契丹反叛武周,被击败后族人往东迁徙,武周派 兵围剿,在天门岭被大祚荣的联军击败,从此这部分力量开始独立存在。

  • 成为唐朝藩属,渤海立国

唐朝进入盛世后,向唐朝称臣。加深交流学习,并借助它的力量发展自己。安史之乱后,被册 封立国,自主权得到维护。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 高峰阶段,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仁秀中兴,海东盛国

经历了一段政治动乱后,大仁秀继位,励精图治,北伐靺鞨,南攻新罗,地域面积扩大。加 深与唐朝的关系,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达到极盛时期,称为“海东盛国”。

  • 内乱丛生,契丹灭国

渤海度过了几十年的稳定之后,内部统治阶级贵族矛盾丛生。经常出现投靠其他国家的情形。 契丹攻打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灭亡


三:灭亡的原因

  • 唐朝的支持的变化,

在不同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开始双方对战,平衡状态。后来渤海称臣,情况就改变了,唐朝对于外部的占有欲望是较低的,但是必须要朝拜,要归顺。无论是西域,南诏,契丹,新罗,都是击败之后臣服为主。唐朝的军队人数也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开疆拓土。自从营州之战后,唐朝对于东北的控制并不明显,需要一个听话的藩属国帮它稳定局势。唐朝在各个领域对渤海国进行支持,使其发展成东北最强大的政权。安史之乱后,唐朝自顾不暇,仅能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使得渤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开疆扩土,达到全胜。唐朝后期,对局势控制无能为力,无法给与渤海帮助。

  • 民族矛盾的累积

渤海国诞生之时,组成的力量有很多,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等。民族内部派系较多,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政治力量相互左右,最终导致盛世后期,内部矛盾丛生,难以维持良好的统治体系。

  • 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

当时的辽东地区还不是繁荣之地,农产品,动植物丰富。对于唐朝的锦衣玉食,他们是没有的,国力达到盛世之后,也想学着唐朝过好日子,大兴土木,修建城池,多次朝拜大唐换取奢侈器件,那种浮华的生活,大唐自己都被折腾毁了,更别说偏居一隅的渤海国。
  • 契丹国的兴盛

百年才出一个的耶律阿保机,在唐朝衰弱之后,趁势壮大契丹的力量。统一契丹各部,向西攻打突厥,党项,沙陀等势力,大幅扩大控制面积,在西方实力稳定之后,向东攻取渤海国。这时的渤海国,内部矛盾丛生,无力抵抗契丹,一年之后灭国。


渤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的国度,200多年的历史,达到过全盛,兴建众多城市,在东北应该留下很多的文化和历史典籍,但最终流传的却并不多。以至于很多人对这个隐藏在大唐身影下海东盛国不够了解。


若水阳明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为大祚荣。渤海国的疆域包括为现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


大祚荣时期以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为核心,力图团结伯咄、安车骨等各部靺鞨。大武艺时期,渤海施行北进政策,尤其对黑水靺鞨的进攻,尽管一度受到挫折,但渤海的政权得到了巩固,疆域扩大。大钦茂时期,渤海终于实现了对拂涅靺鞨、铁利靺鞨、越喜靺鞨、虞娄靺鞨的内部兼并。


公元755年左右(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仿效唐的五京与都城制度,将渤海国都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迁徙到了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三十余年后,又将国都陆续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其间曾以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西古城)作为国都。

渤海第五代成王大华玙,在公元794年至795年,将渤海国都从东京龙原府迁回上京龙泉府,直至渤海灭国。公元926年靺鞨国被辽朝(契丹)所灭后,其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辽朝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吞并。


渤海的灭亡是由于大契丹国的兴起,对渤海发动进攻。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后,先是建立起了东丹国,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东丹国人皇王,不过以贵族为首的渤海人民大张旗鼓亡命高丽,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空。

天显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东丹国灭亡以后,渤海人多次尝试复兴渤海国,但全部失败,大部分渤海人被强制迁移到辽国境内其他州。


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人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国运动,并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公元934年,渤海国末代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逃亡高丽。936年东丹国被辽兼并,同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鸭绿府。938年,烈万华建立定安国。


鄜延路节度使李


唐朝时非常强大,产生了“万国来朝”的盛世,许多国家都依附于唐朝。而在唐朝的诸多属国当中,有一个属国十分特殊,它的建立者曾经的国家被大唐灭亡,这些遗民却重新建立起一个国家,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这个国家就是渤海国。

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就成为中原王朝巨大的威胁,它与契丹人联合,时常侵扰辽东地区。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直到唐高宗东征,两朝三位皇帝付出巨大的代价,终于将高句丽灭亡。

高句丽是朝鲜半岛北部最为强大的国家,有许多民族与政权都曾依附于它,比如粟末靺鞨部。高句丽灭亡以后,唐朝为加强对朝鲜半岛北部以及辽东地区的管理,将高句丽遗民以及粟末靺鞨部等依附于高句丽的民族大量迁往辽西营州。而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营州是唐朝在东北的中枢重镇,高句丽、靺鞨人、契丹人、突厥人等众多民族都在这里生活,而这也导致营州的局势非常复杂,民族问题十分严重。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死营州都督,掀起“营州之乱”,而大祚荣的父亲亦带领靺鞨人支持李尽忠反周。

武则天听闻营州发生叛乱以后立刻派出大军前往平乱,李尽忠战死。李尽忠失败以后,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领靺鞨人东逃,与他们一起东迁的还有大量的高句丽人和一部分汉人、契丹人等。在东奔的路上,乞乞仲象去世,大祚荣率领部众继续东奔。突厥可汗与武周反目以后,大祚荣趁机在东牟山一带建立政权,而这正是渤海国的前身。

唐中宗继位以后,派人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自此他的政权成为唐朝的属国。唐玄宗继位以后,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而这也正是其国号的由来。

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非常复杂。大祚荣在位时期,两国和平相处,渤海国多次向唐朝朝贡,而唐朝也为渤海国输送了大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大祚荣的长子大武艺继位以后,他多次对唐朝用兵,引发两国战火。直到大武艺的儿子大钦茂继位以后,渤海国重新向唐朝朝贡,两国关系和好如初。大钦茂派出使臣与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他还模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后渤海国不断加深与唐朝和日本的联系,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使得渤海国进入全盛时期,世人赞誉它为“海东盛国”。然而好景不长,野蛮的契丹人盯上了富庶的渤海国,并不断侵扰它。从895年大玄锡去世,到926年渤海国灭亡,这其中关于它的历史记载寥寥无几,语焉不详。渤海国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仿佛神秘消失了一样。不过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以及渤海国出土的史料研究可以得知,渤海国在末期陷入内乱,最终被契丹人灭亡。


历史战争


渤海国是唐朝前期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实力最强大的时候,统治区域囊括今吉林和黑龙江大部、辽宁一部,以及半岛东北部和远东太平洋滨海地区,疆域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人口超过300万,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建立与武则天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有直接关系。公元696年,契丹人李尽忠在营州发动反唐叛乱,迁居于此的靺鞨人也卷入其中。武则天派兵讨伐,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众在天门岭击败唐军,回到靺鞨故地。698 年,大祚荣在位于牡丹江上游地区(今吉林省敦化县一带)筑城而居,自号为王建立“震国”。

公元713年,刚登基不久的唐玄宗派使臣崔忻前往靺鞨故地招抚大祚荣,册封后者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接受了唐帝国封赏的大祚荣表示臣服,遂除去靺鞨号,改称渤海,渤海国由此正式得名。从大祚荣自立为王到公元 926 年为契丹所灭,渤海国共存在了228年。

需要说明的是,渤海国严格来讲属于唐朝中央政权统辖下的半独立诸侯国——自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并确立君臣隶属关系开始,之后的渤海国历代郡王每经更替,都要向唐朝求封。

同时,渤海国不断派使臣前往京城朝贡,贡品包括虎皮、熊皮、海东青(猎鹰)、马、人参、牛黄、 麝香、紫瓷盆、玳瑁杯、玛瑙器,还派留学生赴内地汲取文化知识、学习典章制度,选拔宗亲贵族前往唐廷充当宿卫(这在当时可是一项很高的荣誉),就连其从上至下的统治架构与封建制度,也都基本上照搬自唐帝国(比如同样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以及各下属台寺院监局)。

通过与唐帝国的全方位交流,渤海国引进了先进的历法、铁制农具、优良农作物种子、彩釉制陶和造船技术,其畜牧业、渔业、农耕经济、矿藏开采及冶炼业、陶瓷制造业、造船航海、海陆贸易、文学艺术都有了长足进步。当时的渤海国通行汉字,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潮流,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素质很高的饱学之士,其中不乏到唐朝参加考试并高中进士的佼佼者。

然而,渤海国在度过自己的鼎盛期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统治集团分裂腐朽、民怨沸腾、内忧外患交织的衰败困境。特别是随着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渤海国失去了自己惟一的靠山,而当时契丹人的势力却在东北地区逐渐壮大起来。

虽然渤海国在耶律阿保机称帝(916年)建辽后,将之视为大敌,并在边境地区屯驻重兵抗拒辽国,但终究没能挡住这股新兴霸权力量的碾压和吞并势头。公元924年,渤海国杀死辽国刺史张秀实,给了耶律阿保机出兵的借口。第二年,辽军大举东征渤海国,先经3昼夜激战攻下西部重镇扶余府,而后耶律阿保机兵分2路直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县境内)。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下,渤海末代郡王被迫带领300名文武大臣献城出降。但当耶律阿保机派人进城收缴兵器时,城内军民不甘失败杀死入城的辽兵,结果招来屠城之灾。在辽军猛攻下,忽汗城内烟雾弥漫、火光冲天,这座巍峨壮丽的都城,包括城内富丽堂皇的宫殿、雄伟壮观的官署建筑群全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至此,历经15世、绵延228年、盛极一时的渤海国宣告灭亡。

但是,渤海国灭亡,并不等于渤海人这个民族也立即消失。虽然辽国采取拆分迁徙(近50万渤海人被迁往外地)、委任官职、安抚同化等方式,试图削弱渤海人的民族意识,但由于辽国本身就是短命王朝,而且文明发展程度远不及渤海国,结果直到辽灭亡时也没能完成同化渤海人的任务。

相反的,在辽末金初的朝代更替阶段,新兴的女真人(开国首领是完颜阿骨打)十分重视招徕渤海豪强望族为己所用。出于对辽灭国的仇恨,以及与女真人同源同种之故(均系靺鞨后裔),渤海人很快站到金政权一边反抗辽的统治。

史载,金宗室对渤海贵族十分信任,不仅委任其高官要职,还不断开展高层联姻。史载,金初所辖军队中,3万渤海军被视作精锐突击力量,号称“三人渤海当一虎”(3个渤海兵能顶1头猛虎)。

而金代9位君主中,至少有4人都是渤海女子所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还收养了一个出身渤海皇族的义子,后者在金国为官数十年,步步高升,一直到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期还当上了掌握行政大权的领三省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归附的渤海人帮助生产力和文化都很落后的女真人完善了政体和国家管理制度,并促进了金国经济的发展和女真人的汉化。日本学者外山军治在所著《金朝史研究》中就认为,金国的渤海知识分子“无论从伦理道德、文化修养,还是生活情趣、服饰饮食等方面,都高人一筹,即使与中原宋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其周边的契丹、女真等民族也先后汉化,到元朝建立时,由于丧失了原有民族特性,渤海人这个古老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网言军事


导读:怎么叫突然消失了?从公元698年靺鞨人大祚荣建立政权开始,渤海国到公元926年被崛起的契丹所灭延续国祚228年。在李唐被朱温建立的后梁篡权后,中原开始了乱纷纷的频繁的五代政权更迭。当妄图恢复大唐版图的沙陀人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的那一年,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在灭掉渤海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数十年后东丹国被撤销历史大辽的东京道,享国228年的渤海国再没有一丝痕迹彻底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大祚荣立国后审时度势很快崛起,成为与突厥、契丹、新罗并立的东北小霸

在营州之乱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被卷入与武周的战争,后来被武则天赦免封为震国公。公元698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切断了中原和东北的通道,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利用这个机会建立震国(依照父亲震国公的爵位,这就是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迅速在东北复杂的局面下站稳了脚跟。整体策略基本和后金对付大明的方式类似,就是震国与后突厥和新罗结盟减轻来自南方武周的军事压力。

大祚荣是一位合纵连横的高手,利用突厥、契丹以及武周、新罗复杂的关系迅速成长为一股东北重要的政治力量。公元713年在确定震国和大唐的藩属关系后,唐玄宗李隆基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开始以渤海为号,有了官方身份就抛弃了草台班子的架构开始认真经营这个新生的国家。

渤海国与大唐达成和解对于双方有利:对于唐朝来说在东北不但增加了一个小弟,而且可以减少军事力量部署;对于渤海来说增加了一个名义上的老大,但是也没有了亡国危机还可以名正言顺的积极吸收中原文化。渤海国迅速释放自己的活力,发展成为一个北接室韦、黑水靺鞨;南接新罗的国度。渤海国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新罗、高句丽、汉人、契丹、室韦等多民族的国度。



绚烂多彩的海东盛国-渤海

渤海国再大祚荣去世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终于发展成为文化、战力并重的海东盛国。这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渤海武王大武艺与大唐的磨合阶段;渤海文王大钦茂行政制度设立、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渤海宣王大仁秀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日趋鼎盛阶段。

大祚荣去世后渤海武王大武艺继位后开始疯狂对北部部族用兵,连归顺唐朝的黑水靺鞨都没有放过。这让老大唐朝非常不满于是战争爆发了,大武艺这才发现自己的对手变成了大唐新罗、黑水靺鞨、室韦联军。大武艺被迫求和,渤海与大唐恢复了正常的宗藩关系。但是无论如何渤海在武王大武艺时期版图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多个部族并入渤海为形成独特的渤海文化奠定了基础。

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长时间的执政为政策的延续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谥号就能看出来,文王大钦茂侧重的是文治。几乎每年渤海都有使者前往唐朝学习各种典籍,搜易在充分吸收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大钦茂模仿唐朝设置渤海国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府、州、县的建制。

渤海国的位置非常好,在传统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内加上富庶的东北黑土所以农耕也比较发达。同时由于渤海处于东北亚枢纽的位置,所以起到东北丝绸之路通道的作用。渤海国势临海的国度,无论是文化还是货物都可以通过渤海分发到东北或者隔海相望的日本。所以渤海商业也很发达,主要贸易对象以唐朝和日本为主。贸易路线如下图所示:所以渤海是一个以农耕、商业并重的国度。


渤海宣王大仁秀在位期间也是渤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大仁秀破新罗、降黑水(靺鞨)让渤海版图从北部的乌苏里江的三江平原一直抵达南部新罗的大同江北岸。经过渤海文王和渤海宣王文武并重的阶段后,渤海迎来巅峰时刻被世人称作海东盛国。

绵延两百多年的渤海国亡于契丹

俗话说没有千年的帝国,任何国度都无法避免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自然规律。渤海国的存在跨越了唐朝,在五代更迭时渤海也迎来的自己的掘墓人-日益崛起的契丹。公元925年末耶律阿保机率领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攻入上京龙泉府渤海灭亡。


小结:

综上所述,渤海国历经200余年的国祚最终亡于契丹。渤海的消失不是默默无闻,而是此时中原战乱、五代更迭更热闹一些。我们关注的也是崛起后对于中原威胁更大的契丹,所以就忽视了在东北曾经的海东盛国渤海的存亡。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到10世纪中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大片土地上,存在着一个强大繁盛的国家——渤海王国,这个被誊为“海东盛国”的国家,在史学界以“谜中王朝”而著称。

渤海国存在200多年,却很少有书籍提及,有提到的也只寥寥几笔。之所以有点冷,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太辉煌,和其他民族的战争不断,而渤海国名义上只不过是唐朝的一个附属国,而且地处又偏远,没人爱搭理。但就是这些原因才让渤海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200多年。

渤海国几乎和唐朝同龄。渤海国地处东北,几乎覆盖了吉林、辽宁、库页岛的大部分。其祖先是唐朝初期的粟末靺鞨部落。武则天时期,由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用人不当,导致契丹叛乱,粟末靺鞨人也趁机起兵反唐。武则天派军讨伐,粟末靺鞨逃离营州,一路向东北逃亡,唐朝大将李楷固率军在今天的辽宁哈达岭追上粟末靺鞨双方发生激战,首领大祚荣骁勇善战,激发部族决一死战,大败唐军。

而突厥这时又无形中帮了粟末靺鞨人一把。唐朝圣历元年,强的突厥攻入河北,契丹被迫投靠突厥,这就切断了中原和关外东北的联系。大祚荣趁机建立了靺鞨国,定都现在的吉林省敦化县。靺鞨国的建立还真要了点运气。

武后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的大祚荣趁着契丹等在今东北、华北地区造成的混乱,于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了震国。震国的命名来自于武则天对大祚荣父亲“镇国公”的册封。中宗李显登基后,对外持怀柔态度,派侍御史张行岌前往震国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审时度势,决定派子大门艺入侍长安,向唐称臣。 唐玄宗时期,中央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渤海国在行政上隶属于唐代安东都护府的直辖。 渤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积极唐化,同时保持着与唐的紧密联系:“考渤海十五王中,朝于唐者凡一百二十二次”。在大祚荣的继承者大武艺与大仁秀时期,渤海国在唐的默许下一步步吞并了周边部族,成为地方范围内无可撼动的核心力量。

到大仁秀时期,渤海国已经占据了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部分地区的广大疆域。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与瓦解,东北亚政治格局面临崩溃与重建。契丹在领袖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作为新生力量强势崛起,先后平灭或收服了室韦、奚等族,刀锋所向,直至中原。

延续了两百二十九年的渤海国位居契丹人建国的大辽之肘腋,自然是契丹人必须消灭的眼中钉。

直到契丹的崛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兵强马壮的契丹军队兵临城下,居安两百年的渤海国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投降了,从此渤海国消失,退出历史舞台。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辽天赞四年(925)十二月,辽国开国天王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仅仅花费一月的时间,就将已传了15代国王的渤海国灭亡






视窗天下


在回答问题前,先申明下,渤海国不是突然消失的,它与历史中灭亡的其他国家一样,都是毁灭于战火之中。

渤海国的成立

渤海国的前身是粟末靺鞨部,其依附于高句丽生存,在5世纪的后期,粟末与高句丽发生了冲突,并在冲突中逐步处于劣势的地位。为了不被高句丽消灭,整个粟末靺鞨部在他们的首领突地稽的带领下发生了大规模的逃亡。他们逃到了隋朝的辽西地区,隋朝很宽容的接待了他们,并为其设置了辽西郡。

唐高宗时期,唐朝与新罗联手将高句丽消灭掉了,为了防止遗留的高句丽政权发生叛乱,唐就把粟末靺鞨部以及高句丽的人强行安置在辽西营州。

之后,营州便时不时的发生叛乱。到了武周时期,营州的叛乱越来越激烈,很多部落联合起来反周,粟末靺鞨部也在其中。当时安置在营州的多部落多,叛乱的规模很大,也很混乱,在突厥与武周发生战乱时,大祚荣审时度势,乘乱带领部落在东牟山建立了政权,渤海国就此成立了。

渤海国国名的由来

唐中宗复位之后,唐朝派人向大祚荣发出了招抚,其接受了招抚,并向唐称臣。到了玄宗时期,便将大祚荣赐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渤海”便至此成为了其国号。

渤海国的消失

公元897年至925年期间,渤海国内部很不太平,内部斗争严重,先后发生了争长事件、争抢宾贡名次事件、派日本人员不归事件、渤海的部分贵族投入高丽事件,到925年,渤海国内部的矛盾已经十分的尖锐了,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窥伺渤海国已久的契丹乘机发起了攻击,契丹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率领了大部队亲征渤海国,此时的渤海人心散乱,根本无力还手,第二年渤海便宣布了投降,至此渤海国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渤海国的消失正好印证了那句古话“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内部不和,消失是迟早的事。


温酒煮水


渤海国在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建国,到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所灭,并入大辽,传国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臣属关系。最盛时,疆域数千里,不但包括现今东北,而且连库页岛、朝鲜半岛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

二百多年里,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不但农牧业发达,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兴盛,而且在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比辽、金低。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轻轻带过,就是只字不提,仿佛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很淡漠,甚至是空白。

让这段重要历史消失的,不是别人,是我们中国的历史学家。说起来,这是一段让人的故事。要说,还得从头说起。

中国东北,历史上曾有一个国家,叫高句丽。有时候,为了简化,也有叫高丽的。这个高句丽公元前三十七年就立国,时间是在建昭二年。历经二十八代王,存国七百零五年。与中原的两汉,魏晋,直到隋唐各朝相伴,直到公元六百六十八年被联合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所灭。就是这个高句丽,灭亡后,在其故地,兴起了渤海国。

这渤海国按照唐朝的模样构建自己的行政体系,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五京中主要是上京,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现在是东京城林业局所在地。发现,这上京了不得,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临牡丹江,如果按风水说,真有王者之气。根据考古发现,上京完全是以唐朝首都长安为模子建造的,由外城、皇城、宫城构成,面积有16平方公里。外城有九门,还有一条中轴大街,长安有三百八十一坊,上京有八十二坊,可以说是一个小长安。

渤海国存续二百二十九年,农业、畜牧、渔猎业繁荣,包括纺织业、冶炼业、金银铜铁加工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内的手工业发达,航海技术精湛,汉字是渤海国的通行文字,渤海国学术气氛浓厚,文学、艺术、绘画、雕塑都有建树,成为中原人眼中的海东盛国。

渤海国亡于契丹,耶律阿保机乘渤海国内乱,起兵攻渤海,不几天就把渤海国王大諲撰给抓了起来。渤海国亡了,耶律阿保机就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国王,改渤海为东丹,五十七年后,废东丹国号,东丹疆域归了,与中原融为一体。渤海人除少量逃往高丽,大多被契丹统治者强迁他地。到女真兴起,这些渤海遗民,大多又回归到他们靺鞨兄弟的怀抱,,灭了辽,建起了靺鞨民族的第二个王朝,金朝。


跪射俑


因为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太乱,没空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