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 真的是地球撞擊嗎


關於恐龍滅絕之謎

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許多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它們不斷地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現代的龜類,有的變成了現代的鱷類,有的變成了現代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一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歷史上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 真的是地球撞擊嗎

恐龍是所有陸生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溼,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1億多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現在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殘留下來的大批恐龍屍骨的化石。

有關恐龍滅絕的傳說故事

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鬥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齧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食肉動物將有毒的肉吃下後也被毒死了。

歷史上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 真的是地球撞擊嗎

酸雨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隕石撞擊說

這是在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中,目前最普遍也是最被認可的假說。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什麼關係?答案就隱藏在這層白白的岩石裡。

這層岩石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下層岩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恐龍消失了。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或影響,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恐龍有可能因此滅絕。

歷史上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 真的是地球撞擊嗎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

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左右,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麼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

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髮,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還很難下定論。

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植物大量滅絕,從而使以植物為食的食草龍漸漸

滅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地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疑點:既然是植物滅絕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為什麼吃昆蟲等的雜食性恐龍亦一同滅絕了,而其他的一些動物卻安然無恙呢?)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2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的探討。)

氣溫雌雄說

根據鱷魚現今情況,鱷魚的雌雄決定於處於卵期的氣溫,當氣溫高時,鱷魚(卵內)是雄性,當氣溫低時,鱷魚(卵內)是雌性,因為鱷魚保持了恐龍的原始形態,所以卵的雌雄問題很可能與恐龍類似.因為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驟升,導致幾乎所有的恐龍卵都成雄性,所以雄性恐龍在無雌性恐龍繼承下去的情況下,滅絕了。

歷史上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 真的是地球撞擊嗎

物種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1.6億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龍,體長25米,體重達30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繁盛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單獨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