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名將劉長佑曾提出一項滅亡日本計劃,為何不被採納?

黃潔儀


甲午一戰怎麼樣?結果顯而易見。提前10年就一定可以打敗日本?清朝海軍怎麼樣?網上各種自嗨。有意思麼?歷史舊紙堆裡翻來翻去。我輩當自強!


人生何處不得意


劉長佑是陸軍將領出身,有一定戰略眼光和敏銳性,能預感到日本對大清的潛在威脅,提出先發制人,待其羽翼未豐之時,先攻滅之。總體來看,滅日計劃不可行,劉長佑的計劃是清廷經略東北三省,以朝鮮為前出戰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陸日本,爾後陸上作戰滅亡日本,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難以實現。

清朝要想滅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萬軍隊,這個數量也並不佔優勢,而且要跨海攻堅,運兵運糧十分困難,很難速戰速決,很可能打成況日持久的戰爭,要比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艱難得多。會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沒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來看(當一次事後諸葛),如果修改一下劉長佑的計劃,改滅日為弱日,改陸攻為海攻,以殲滅日本海軍為作戰目標,先發制人,達成目的後,以海困島,鎖住日本對外發展的空間,漸漸削弱日本實力,是值得冒險,而且較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師剛剛完成五年整軍計劃,有9000噸級巡洋艦兩艘,7000噸巡洋艦一艘,3000噸級巡洋艦兩艘,2000噸級巡防艦兩艘,1000噸魚雷艦和巡防艦八艘,實力足以戰勝日本海軍(當只有2000噸級以下戰艦,數質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確有膽略,可將作戰時間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進行作戰準備,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艦,配套部分保障艦船,先發制人,直撲日本,圍堵消滅日本海軍,並實施有限局部登陸作戰,以奪佔日軍海港炮臺為目標,配合海軍攻擊行動,只要達成消滅日本海軍的目的,即可實現制海困日的局面,挫敗日本海外擴張的能力和本錢。至少五十年內日本難以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這要比滅亡日本的計劃更加有效。


靜水深行


劉長佑那個滅亡日本的計劃純屬腦洞大開的產物,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採納,被否決了很正常。

劉長佑是湘軍名將,參加過鎮壓太平軍、張錫珠、宋景詩等義軍的戰事,後來曾經歷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1881年,劉長佑在西南任職期間,恰逢法國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為了震懾法國,劉長佑突發奇想,認為趁著日本吞併琉球的機會,主動對日宣戰,以炫耀武力,讓其他國家不敢挑釁中國。

然而劉長佑的這個計劃可謂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計劃,清軍將兵分三路:一路從東北出發,出松花江攻佔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攻擊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寧波、舟山出發,以水師攻打日本長崎。

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這個計劃一看就知道,劉長佑完全就把日本當成了太平軍之類的流寇,大筆一揮就起草了這個方案,根本沒用心研究當時的國際形式和日本的實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國就簽署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約定庫頁島歸沙俄所有。按照劉長佑的計劃從東北出兵庫頁島,等於是向沙俄宣戰,而不是攻擊日本。

而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已經建立的近代化的陸軍和海軍。陸軍方面,日本參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參謀部,組建了7個裝備西式武器的常備師團,還建立了動員機制,戰時可以動員幾十萬軍隊。而海軍日本已經有了3艘鐵甲艦和其他西式軍艦,實力遠遠超過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號鐵甲艦

以西南戰事為例,日本出動了8個旅共計6萬多的軍隊,海軍也派出了各類軍艦19艘。在決定性的田原坂戰役中,11000人的政府軍傷亡達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發起進攻,這個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根本不是清軍所能比擬的。

相比之下,此時的清軍雖然裝備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編制還是傳統的勇營體系,缺乏統一指揮,裝備也混雜不堪,不僅冷熱兵器混用,裝備的步槍不同部隊之間也不一樣,後勤供應複雜。至於戰鬥力就更差了,連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常有敗績,劉長佑在直隸總督任上就因為被農民義軍擊敗而被免職過。

而海軍此時超勇、揚威兩艦尚未回國,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真正能用的不過幾艘蚊子船,實力和日本相差甚遠。而且此時清朝的海上運輸力量薄弱,根本無力運送大規模的軍隊前往日本。

在這種實力對比下,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不被採納也是很正常的結果。


不沉的經遠


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1881年,劉長佑上書朝廷,預測日本要發起侵略戰爭。劉長佑分析,日本會先吞併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中國。建議主動討伐日本,他認為勝算很大,原因如下:

一、琉球屬大清藩屬國,日本侵略在前,大清興兵討伐,出師有名,世界各國也無話可說。



二、倭寇侵略成性,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滅之後快。


他還客觀分析了大清軍事力量:朝廷興洋務,建水師,修炮臺,購鐵船,造槍炮,已頗有成效,大清軍力在日本之上,滅掉尚未完全崛起的日本是有把握的。

為此,他還擬定了具體討伐方案。兵分三路:北路集東三省之兵力,經松花江至日本北部的庫頁島,封住日本北部門戶; 西路經朝鮮過朝鮮海峽向日本發起進攻;南路則由寧波、定海在日本南部登陸,進攻長崎。三路合圍,則日本必亡。


然後清廷沒有采納劉長佑的建議,一是未覺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再則認為日本就一彈丸小國,不足為慮。直到日本入侵,清政府才如夢方醒,再度翻出劉長佑的奏摺,後悔不迭。

清政府沒有采納劉長佑遠見卓識的建議,失去了一次中興自保的機會。在各列強的欺辱下,不斷割地賠款,逐漸走向末路。

我是小熙,歡迎批評指正!請下方留言。


小熙為人人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之時,滿洲的八旗兵和綠營軍早已經腐敗不堪,根本無法對付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清廷只能將希望寄予地方隊伍,便下令讓曾國藩(時任禮部右侍郎)與張亮基(時任湖南巡撫)進行團練。曾國藩見團練不足以抵抗太平軍,便決定組織一支湖南本地的隊伍,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軍事勢力——湘軍。

我們要說的劉長佑,便是湘軍中的一位重要將領。劉長佑是湖南新寧人,他與湘軍名將江忠源交情頗深,兩人還是老鄉。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劉長佑和江忠源為了鎮壓天平軍便一起去了廣西,初次出師便獲得大捷。隨後幾年,劉長佑一直跟隨的江忠源四處鎮壓起義軍。然而在瀘州作戰時,江忠源不幸戰亡。江忠源死後,劉長佑便接手了原屬於江忠源的手下。他帶著這些部下,多次作戰中給予太平軍重擊,最後聯合其他將領合力殲滅了太平軍,他也因屢建戰功而連連升遷。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劉長佑歷任廣東、廣西巡撫、雲貴總督等封疆大吏。

當時,東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聲勢浩大的明治維新運動,對外擴張的趨勢愈加明顯。劉長佑敏銳地發現,一旦日本完成了“維新”事業,早晚必會對中國開戰,其侵略性將不會弱於西方列強。

1879年日本吞併中國的屬國琉球王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囚禁了琉球國王,但作為宗主國的清廷對此事保持了沉默。時任雲貴總督的劉長佑聽聞此事之後,於1881年向朝廷遞上了一份名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的奏摺,主張對日本開戰。

劉長佑在奏摺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如今置國際法於不顧,公然侵佔我琉球群島,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將來還會失去朝鮮。所以為今之計,不如乘日本“維新”未成、羽翼未豐的良機,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傾中國之全力一舉將其擊滅。況且,自實行洋務以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劉長佑還在奏摺中提出大致的作戰計劃,包括:首先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違反國際法、非法吞併琉球的罪狀,呼籲西方列強斷絕與日本的經貿往來;派名將從東三省出兵,順松花江出海,兵臨庫頁島,從北面襲擊日本;駐軍朝鮮南部,從西面遏制、威脅日本;派水師由寧波、定海出發,從南面進攻日本的長崎等地,以此來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從當時的形勢看,清朝的洋務運動已經卓見成效,在平定太平軍事業中鍛鍊成才的名將大部分還在,經驗豐富、善打硬仗的精銳之師也不在少數,若能趁此良機跟日本開戰,日本基本上沒有勝算。如果這一計劃真得實施了的話,那麼不僅中國,甚至整個東亞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然而清廷或許是不想生事,或許是覺得劉長佑誇大了日本的威脅,始終未有采納這項計劃,從而白白的錯失良機。

次年,壯志難酬的劉長佑因病開缺回籍,但在家中依舊牽掛邊疆的防務,1885年聽聞中法之戰中,清廷在取得諒山大捷之後仍然簽訂了賣國條約,他痛心疾首,氣得咯血數升。1887年,劉長佑在老家病逝,終年69歲。他死後僅僅七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慘敗於日本,應驗了劉長佑生前的預言。等到清廷反應過來,為時已晚。​





狼居高閣


劉長佑在1881年時,曾經提出過一項計劃,希望能夠避免日本的侵略戰爭,此計劃若能夠實現,相信也不可能會有後來的日本侵華,不管是一戰又或者是二戰,根本就不會有日本人的事,但是為什麼當時的清朝政府沒有選擇接納這個主張呢,背後又是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為什麼提出這個計策

為什麼劉長佑為什麼當時會提出這一個主張,主要就在於日本確實比較不懂事,毫無理由的選擇強佔琉球群島,這本身來講琉球群島的歸屬問題自然是沒有任何爭議,一直都屬於中國。1372年開始就一直向中國進貢,但是日本在1872年時就直接宣佈琉球屬於日本,認為這是他們的國土,很顯然這是極不可理喻的行為,1875年時直接就廢除清朝年號,更是選擇通過武力威脅,強制性的大清年號改為日本年號。

由於琉球的國力遠不及日本,所以只能夠依賴清朝,也派出很多人去出使清朝,希望能夠為他們討回公道,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清朝在面對日軍的如此緊逼,只是口頭選擇抗議,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實際性做法,導致當時的局面無法有效改變,所以最後劉長佑才提出一個計劃,希望能夠強硬的回擊,從而徹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劉長佑的計劃是怎麼樣的

在這一次的計劃上,他打算由北及南準備三支不一樣的軍隊,北方的軍隊就會從松花江出發開始朝著日本進攻,中部的軍隊會選擇攻擊日本的西部,南部的軍隊就會從寧波方向出發,直接就攻打日本的長崎。如果這三個軍隊真的能夠同時夾擊,會形成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根據當時兩國軍事力量的分析,很有可能就會戰勝日本。

其實在這一次的計劃中,也分析滅亡日本的可行性,認為日本當時根本還沒有雄厚的資源,所以很有可能會被擊敗,儘管他多次選擇上奏,可是清政府卻不知如何,一直都沒有膽量和日本一戰,最終這一計劃並沒有通過,無奈之下還是選擇談判的方式。

當時的情況如何

清政府在1897年時,曾經也建議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大島可以直接歸屬於日本,本島還有周邊的小島嶼,就應該屬於中國,南邊的群島就屬於清朝的國土,可是日本人怎麼會這樣想呢,日本可是想要佔領更多的領土,所以當時非常明確的一個態度根本就不同意清政府的方案,而清政府也不願意選擇在對方的方案上簽字,這件事情直接就選擇擱置下來,也就是說最終琉球群島直接就歸屬日本人。

後來在甲午戰爭中清朝失敗,日本獲勝,因此就算想要再實行這一個計劃,早就已經沒有能耐,其實不管劉長佑的計劃到底能不能夠成功,但是主動攻擊的結果應該會好於被動挨打。


舊時樓臺月


劉長佑雖然是湖南新寧人,但他率領的鄉勇多是楚軍。劉長佑幫助曾國藩訓練湘軍,他的親軍吃湖南的軍餉,但在派系上仍然屬於楚軍,並不服從曾國藩的調遣。劉長佑曾建議清朝主動進攻日本,但他的建議並不成熟。

1,曾國藩評價劉長佑

曾國藩的湘軍是在劉長佑的楚軍訓練和幫助下成長起來的。

《湘軍記》:

“劉長佑攻泰和,羅澤南攻安福,悉破平之。於是,湘勇漸習戰陣,與楚勇埒矣。”

曾國藩評價劉長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窺測。

2,劉長佑針對日本的奏摺

1881年光緒七年九月十七日,劉長佑正擔任雲貴總督,老幹部非常關切法國和日本對中國藩屬國的侵略,於是上呈了一份奏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

劉長佑痛斥日本比法國還可惡,“同治之末,弄兵臺灣”,“光緒二年,遂滅琉球,夷其宗社”。“國家既不問滅琉球之罪,則必不問滅越南之罪”,法國人有日本這個壞榜樣就更囂張了。

劉長佑建議趁法國大軍還沒有出動時(中法戰爭爆發於1883年12月),先討伐日本,恢復琉球。

劉長佑認為當時的日本貿易主要依靠中國,不如先中斷中日貿易,在經濟上打擊日本。

劉長佑還提出具體的三路進攻日本的設想:

1),“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這是北路軍。

2),“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這時西路軍。

3),水師“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是南路軍。

劉長佑認為,日本人“必當自潰”。

3,劉長佑的方案其實有很多漏洞

看上去方案很美好。

日本雖然開始了明治維新,但還沒走上正規,政局複雜而混亂。

日本雖然廢除了世襲武士,在農民中徵兵,但還沒來得及實現軍隊的近代化。

日本近代化第一師團又名東京師團,是1888年5月14日由東京鎮臺編組而成。

劉長佑上呈日本奏摺時,日本軍隊還是半近代化的,與清軍的湘軍、淮軍、楚軍相比,戰鬥力並不佔優勢。日本的倒幕運動的戰鬥力度和持續時間都無法和清軍與太平天國、阿古柏軍戰鬥相比。

清軍的湘軍、淮軍、楚軍雖然也沒有近代化,但購置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武器,經歷了太平天國、捻軍、阿古柏軍的鍛鍊,戰鬥力還有一些。

清朝從同治以來,實施洋務運動,購置和仿造槍炮,買了鐵甲艦,經濟實力遠超日本,軍事裝備比日本要強。

劉長佑對陸軍的認識基本正確,當時的清軍在陸地上可以打敗日軍。

但劉長佑對海軍認識不足,當時的清朝海軍雖然買了幾艘鐵甲艦,但沒有力量把大量陸軍運到日本。

截止1881年,北洋海軍購買了10艘軍艦,大都是300多噸的蚊船級。當時清朝最先進的揚威號,排水量1350噸,由鄧世昌接艦回國,於1881年11月22日到達天津大沽。

另外東北也無法取道松花江、黑龍江,運輸陸軍到庫頁島,因為1860年,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以東和庫頁島已割讓給沙俄了。

劉長佑的這些信息非常閉塞,連一些基本國情的改變都不知道,或疏忽了。作為一個封疆大吏,這一點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由於越南問題,清朝和法國在1883年爆發了戰爭。

清朝根本沒有力量同時對日本和法國開戰,按劉長佑的計劃,必須對日本速決速決,至少要在1882年底擊敗日本。

因為清朝的海軍力量不足,只能騷擾日本的海岸,無法運輸陸軍登陸日本。而日本可以在港口修建炮臺固守,勢必成為持久戰。

對日本和法國兩面開戰,是極其危險的。

清朝的軍機處也知道不可兩面作戰,海軍還是幼稚園水平,貿然出擊日本,很有可能變成忽必烈第二,所以沒有采納劉長佑的建議。

但清朝的軍機處並沒有意識到軍隊全面現代化的問題,還沉浸在中體西用的美夢中,認為只要採購洋槍洋炮就行了。

這一點,日本人卻認識到了,十幾年後就徹底擊敗了清朝。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劉長佑湖南新鄉人,湘軍主要將領。與湘軍名將江忠源交情深厚,兩個人還是老鄉(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兩人奉命去鎮壓太平天國,初次出征就取得大捷。在隨後的幾年間劉長佑一直跟隨江忠源四處剿滅起義軍。然而在攻打瀘州城的時候,江忠源不幸陣亡了。江忠源死後,劉長佑接手了他有的部下,他屢屢重創太平軍,最後聯和湘軍其他將領剿滅了太平天國。他也因屢建戰功而連連升遷。

太平天國滅亡後,他要鎮壓了不少農民起義。劉長佑這個人可以說是靠鎮壓農民起義發跡的。但他並不是不懂民間疾苦,當他任封疆大史時,在自己的轄區內,整頓史治,加強生產,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轉。他的功績不僅當地百姓稱好,朝堂上也對他讚賞有加。由此可以看出劉長佑不僅軍事上有過人的本領,政治上也是不錯的。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他卻有著不同常人的眼光,(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劉長佑向光緒皇帝提出一個在當時來說非常大膽的建議。先發制人攻打日本。


他對光緒皇帝說道:日本已將琉球王國用武力吞併,已經開始對我朝的藩屬國動手了,他日必犯我中華。趁他現在羽翼未滿先發兵消滅他,當時清朝的北洋水師在亞洲範圍內實力還是相當強的。如果舉全國之力攻打日本,必定能消滅日本。也不會有後來的甲午戰敗,可惜劉長佑的這個建議沒有被光緒皇帝採納。由此可見劉長佑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已經料定日本以後是我中華之大敵。


飛飛讀史


1881年九月,直隸總督劉長佑對慈禧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滅亡日本的計劃。這無疑是一份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建議,那它是否有可行性,又為何被慈禧拒絕呢?

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日兩國都發生了巨大變革。日本發起了明治維新,而大清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就改革初期的成果而言,大清更為顯著,因為日本蕞爾小國,人力、財力、資源都很有限。日本人明白自己的短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張。

1872年,日本入侵中國附屬國琉球,琉球向大清求救,但由於慈禧的短視,拒絕救援。琉球使者悲憤欲絕,在北平自殺以示抗議。

1874年,日本以琉球為跳板入侵臺灣島,這是中國領土,所以慈禧派兵了,並大敗日本。但結果是:在美、英的干涉下,戰勝國大清賠了日本50萬兩白銀。

從這裡可以看出滿清的軟弱,同時也反映了歐美國家是偏向日本侵略的。

1876年,日本又侵略中國的另一個藩屬國朝鮮,並逐步開始消除大清的影響力。

而劉長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對日本先發制人的主張。劉長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有一定依據的。

首先,他在擔任直隸總督前,擔任了八年的雲貴總督,長期和法國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強的實力和狼子野心。

劉長佑知道日本吞併朝鮮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大清。而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大膽子,完全是列強在後面撐腰。

但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豐而主動出力,勢必會助長列強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勢大,那將會給大清帶來更大的災難。


劉長佑不僅描述的有理有據,而且還設計了具體的作戰方案和進攻線路。

劉長佑建議先用北洋水師的海上優勢封鎖日本,然後從東三省發兵庫頁島,再另派一路從朝鮮出兵。接著從浙江派一路水師進攻長崎。

劉長佑的計劃有沒有可行性呢?我認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北洋水師從建立到1890年,對日本都保持了絕對優勢,後面衰落是由於清廷的原因。

其次,那個時候大清陸軍對日本並不處於劣勢。1884年袁世凱在朝鮮就打敗了日軍。

至於財力和後勤方面,至少大清當時比日本要強,而且日本後面的侵略也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逐漸尋找跳板,尋找後勤基地實現的。


但這份計劃又有不可行的地方。首先,遠東的老毛子一直對我國虎視眈眈,如果抽調了東北兵力,老毛子會不會趁虛而入這很難說。

其次,歐洲列強一直偏向日本,大清對日本主動進攻,他們會不會參戰也是個未知數。

拋開這兩點因素,慈禧最擔心的可能是湘軍、淮軍、北洋水師等漢人武裝的繼續坐大,即使滅了日本,他們會不會趁機滅了大清呢?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慈禧是不可能採納劉長佑的建議,因為對她來說,國家利益遠不如大清多苟延殘喘幾年重要。

如果是漢人統治,民族凝聚力會強一些,再有個強有力的皇帝,或許能下決心幹掉日本,那中國的歷史將會改寫,而東方也少了一個大禍害。



花木童說史


痴人說夢,如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可惜身不逢時,見意很霸氣,以爛清之慘弱👎,更本無實現的機會,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個王朝決意滅了倭國,大元忽必烈大帝時發動三十萬大軍渡海攻倭,不想一場神風挽救了🇯🇵日本倭種,無功而滅。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帝也對倭國興誓擔旦,有意發天軍攻閥,被大臣勸阻,曉以厲害國力民生,戰船不濟而放棄。有過了幾百年,大清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向康熙帝諫言,意平定倭奴小日本🇯🇵,以決後患,康熙帝因準格爾之亂和沙俄擴張又權衡利弊,終不成行。太可惜了,以康熙之英明神武也尚顧慮重重,時有天兵上百萬,囯力雄厚,兵多將廣,仍三思而後行,可見國隨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到北洋水師建成初年,大清艦隊八艘戰艦,巡訪日本,因海軍艦員去吃喝玩樂,調戲了藝妓不付錢,產生打鬥,有十餘人受傷,歸艦後,北洋艦隊顧問英國人大怒,令調轉炮口威攝下關,令日本朝野大驚恐慌萬分,險些開戰,但李鴻章及朝庭,以大局為重,不準開戰,日方賠付了大量的錢才息事寧人,這是一次天賜的良機,當時日本更本無現代化艦隊,和如此眾多的大噸位巡洋戰艦。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個年代提這種荒唐的見議,有點自不量力,好高務遠,泥普薩過河自身難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