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知道数码相机的像素无论怎么发展,都赶不上胶片的质量时。你还会回去拍胶片吗?

陈国平摄影


看了你的题目,首先恭喜你,你这个题目成功的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些老摄影爱好者的眼球,不管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数码相机的像素无论怎么发展都赶不上胶片相机。这个结论不知道是谁说的,是什么年代说的。

可以肯定的说,数码相机发展的今天,其拍摄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胶片相机的拍摄质量。一说起拍摄质量,大家基本上都想到了像素,那我们先从大家最感兴趣的像素说起。

胶片相机,本没有“像素”这一说法,胶卷表面是无数的银盐颗粒,无序排列的,因此没有像素的概念。但是要是换算起来,我们普通民用胶片也能达到一千万到两千万像素。

再来说数码相机的像素,在上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只有几十万像素,今天看来,几十万像素实在不值一提,但是在1996年,一年间居然卖出了50多万台,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数码相机才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时尚。而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几千万像素。索尼的a7rm2 已经达到的4200万像素了,而美国航天局为科研而特别研制的相机居然使用了40亿象素的感光元件,这都是胶片相机远远达不到的。

另外,数码相机还有很多优点,比如:

1,拍照后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拍摄的画面,不必为了等冲洗而着急。

2,通过相机技术调节,可以达到更好的色彩还原。

3,可以进行选择的进行冲洗,不必为所有按下快门的画面买单。

4,感光度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自主调节。

5,照片的保存更加容易,电脑里几乎保存可以无限量的照片。

6,可以通过后期,使照片达到自己最需要的画面。

等等这些优点,都是胶片相机无法比拟的。


冷泉26


这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数码相机的图片质量早已超过胶片,那些胶片时代的遗老遗少们早该醒醒了!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玩摄影,从黑白胶卷、胶片开始玩的。那时候自己拍完还得自己动手冲印、自己动手放大。

大约1986年我开始接触彩色胶卷,135、120都玩过,不过要拿出去冲印了。我用的相机都是纯手动的,但为了省钱,我硬是练出在被窝里盲装的功夫,一个135彩卷可以拍到40张,张张曝光正确。

2008年,我买了第一台数码单反D80,之后两三年数码、胶卷同时玩,但胶卷越玩越少,基本只用120反转片;再往后,每年象征性拍个一两卷;再后来,慢慢就不想碰胶卷了。大约在2012年左右,我终于把玛米亚RB67和尼康F80都卖了,从此再也没玩过胶卷、胶片了。

说句实在话,我觉得数码相机发展到现在,无论是画质,还是前期后期的方便性和二次创作的可能性,都远超胶卷、胶片。那些还在玩胶卷胶片的人,要么出于怀旧,要么出于好奇,要么就是装逼。


企宣达人


胶片其实是远不如数码相机的了,并不是有些人吹嘘的那样。关于你的问题,我具体解析一下:


彩色胶片,是极其不靠谱的了,并且褪色也很快的了


一、从分辨率或者说像素数量来说,胶片真的不是无限像素


有些人误以为胶片是有无数的像素,最起码几十个亿个像素。

是的,胶片的颗粒可能确实是无数的,但是真正把实际的清晰度划算为像素,其实并不高。


35mm胶片,大概最多也就是1000万像素。但是现在35mm胶片等效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像素普遍2400万起步,高的可以到5000万像素。


120底片,其实也就是最多大概5000万像素的水平。但是现在中画幅数码相机,像素已经普遍达到了1亿像素。


4x5或者8x10,虽然底片的像素高,但是配套的镜头不行,因此实际的解析度,也就是1-2亿像素吧。更何况大画幅拍摄,效率特别低。

如果用数码相机来拍摄,一分钟不到就可以扫描拍摄很多张,最终合成可以几十亿像素,甚至几百亿几千亿像素,真的是轻而易举的了。


二、从动态范围或者宽容度来说,胶片也是很有限的了


彩色反转片,虽然放映的时候,相当于数码的10bit(现在有10bit的显示器了,也有更高的的HDR显示器),但是,拍摄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宽容度可言的了。


彩色负片,虽然底片上是有十几挡的动态范围,但是洗印为照片,却也只有7挡的动态范围,底片上的很多层次,是无法再照片上呈现出来的。当然,通过扫描仪和ps处理,彩色底片上的层次,都是可以呈现的。只是,通过传统的照片洗印工艺,其实是达不到的了。


黑白底片,如果是大画幅底片,完全按照亚当斯的玩法,是可以在照片上获得10挡光圈的动态范围的了,也就是相当于彩色反转片放映时的10挡动态范围的。


但是,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单张的RAW格式的动态范围,已经很高呢。如果包围曝光或者开启HDR模式,远远超过胶片。


最关键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有了10bit的显示器或者更牛的HDR显示器,我们可以呈现出超过10挡动态范围的影像,在胶片时代,无论你洗印照片还是幻灯机投影,都是做不到的了。


三、从色彩的精准还原来说,胶片就非常不靠谱了


彩色负片就不谈了,这个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靠谱。

那么,彩色反转片呢?也依然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影响色彩的因素和环节太多了。

专业彩色反转片,严格按照保存要求和使用要求,并且送到最专业的冲洗机构,其色彩也并不是特别靠谱的了。


每一批彩色胶片,色彩都有轻微的不同。

药水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


四、高感的表现来说,胶片就是渣渣了

说实话,ISO400的胶片,颗粒感就非常明显了,即便是号称最细腻的柯达TMAX啥的,也不过如此。


ISO1600的胶片,真心颗粒感太严重了,和数码的ISO1600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了。


而且,ISO1600的胶片也很难买到,保存也不容易。

ISO3200的胶卷,基本上是买不到的了。


ISO6400以上的胶卷,基本上是没有的了,比ISO25600再高的胶卷,恐怕是实验室都没有的了。(通过特殊的冲洗工艺,感光材料,也可以接近ISO十万的程度)


但是,现在华为p30的ISO感光度,你知道是多少吗?


五、胶片最大的优势,就是保存时间比数码文件更久


1,黑白胶片,严格按照档案条件的冲洗工艺流程,保存100年没有问题。

2,彩色胶片,严格按照档案条件的冲洗工艺流程,基本上不发生明显的褪色,大概30年。


3,数码照片,无论是光盘、磁带、硬盘、U盘、存储卡、SSD固态硬盘,都不太靠谱,大概都是最多10年。每隔3-5年,必须检查是否损坏,必须要不断的转存到新的存储介质上。


即便是所谓的千年光盘,也是没有那么靠谱的了。

即便是号称最适合备份的数据磁带,也一样会遇到各种问题。


必须要同时在3个以上的存储载体上备份,并且要经常检查和转存到新的存储载体上。


综上所述,对于摄影来说,胶片除了保存有优势之外,其他方面都没有优势的了。

对于电影摄影来说,随着电影视频RAW格式的普及,电影胶片所存在的一些轻微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光线摄影学院


我是玩胶片过来人,也是最先接受数码相机的人,现在还保留有几十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其实,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数码取代胶片是不争事实,质量也远超胶片。但是,我认为作为证据照片的可信度,胶片因为有底片应该比数码可信度高,数码片作为证据有时还需要专家的分析。从暗房技术控制看,数码应该强于胶片,大大提升了作品成功机会。目前玩胶片的人一般有着历史情怀,追求胶片的朦胧感和绒质感,但是现代传播媒体都是数字化了,胶片照片还得要转成数码进行宣传,这必然有损原片的质量。因此,应顺从历史的发展,胶片终将因高成本作为一种奢侈艺术形式而小众化。

由于AI的极快发展,传统相机模式也会消失,未来的相机有可能光圈和焦点的确定都是拍摄后再完成,你只管按快门,照片的好坏就看作者的思想了。(个人预测)



中国房车旅拍


一般人肯定不会回到胶片时代。听说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各国洗胶片的水泛滥成灾,说明胶片是摄影记者的高端要求。但我用过两个机械单反,印象中只有几张照片有清晰的胡须。这与我的技术有关,也与相机有关,我用的是国产海鸥和凤凰,技术再好也就是那个样子了。并不是用胶片就好,相机也要好,冲印照片的技术也要好。一张胶片出来,只有一半的功劳在自己手上。总之,业余的不要去搞胶片了,专业的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江南雨塞北风


首先,无情地驳斥题主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胶片并不是无限像素的。胶卷上的感光材料分子确实很多,好似无限,但是当我们知道像素多少取决于采样所用的数字化设备,与你的照片记录在胶片还是鞋底都没有关系。评判清晰度好坏的指标是分辨率,分辨率是一个光学概念,无关于数字信号还是模拟信号,从胶片摄影到数码摄影一直存在。照片清楚不清楚是由像素和分辨率共同决定的。比如一张照片上500米外的广告牌你看不清楚是因为分辨率不够,放大出现马赛克则是像素不够。所以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清晰度的问题,

影像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刚刚说到的分辨率的问题。现在手机的像素已经赶上部分入门级单反的像素了,但是成像质量还是不如单反,为什么呢?这是由感光元件的尺寸决定的,手机的感光元件尺寸还没指甲盖大,单反感光元件差不多有手机的几十倍,同样划分为1000万个小格子,谁的一个小格子记录的信息更多就不用多说了吧。这个与本题无关,不多赘述。

数码是怎么打败胶片的

  1. 相机的精密程度和镜头。相机和镜头属于光学仪器,而对光线穿过镜头到达感光元件或者胶片会产生多次折射(每穿过一片镜片就有两次折射),在折射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在感光件上出现鬼影、炫光等杂光。其实数码替代胶片最主要的原因也在这里,胶片时代的相机和镜头都没有数码时代的相机镜头精密,一些光学技术的升级换代,换来了更好的成像质量。

  2. 存储和传递的方式。一张胶片,用主流的扫描仪也就是能扫出来一千万像素的图像。而135全画幅主流像素2000万以上了吧,中画幅更是到了5000万像素。当然有更高端的扫描技术,但是那成本太高了,胶片存储起来也很麻烦,不如数字图像方便。而且数字图像在传输、发布等方面会更加方便。
  3. 聊聊入门门槛了。数码技术的出现让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胶片时代受设备和成本的限制,必须一次性成功,每一次按快门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进入数码时代后,测光表和液晶屏的应用使容错率大大提升了,而且每一次快门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手机摄像头的普及让摄影变得更简单了。
受技术、成本和便利性的影响,胶片摄影的淘汰是必然的。至今坚持胶片摄影的人可能只是为了情怀吧。

关注我,一起聊聊摄影的事儿。


柠檬红肠


这是伪命题

数码和胶片的差异由来才是关键,不能简单对比胶片和CMOS或ccd的取样,因为机理上就是仿真,数字取样有bit,通常称之为色深,实际涵盖着取样点的实际直反射能量和,虽然取值角度仿真胶片的自然感光度的化学反应,但实质是不同的,胶片不需要源的三色分离,但数字需要存储计算和编解码形成文件,如RAW到JPG转换,三色还存在转换和存储状态的时序误差造成合成劣化,例如JPG,尤其阴天的暗光线下的还原更是如此,这也是raw和JPG的差异,数码在于方便,换句话说:胶片是艺术的选择,数码是选择的艺术。


EP2PE


胶片时代享受的是曝光、对焦、景深、冲洗、洗片、放大、晾干、裁剪的整个过程,这台国产的58-1型135相机当时向照相馆借每天24小时租金是0.5元,景头可以卸下,白天用来拍照,晚上卸下镜头装在自制的放大机上用来印放相片,第二天看着冲印的相片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相机从目测曝光、对焦到电眼曝光、对焦,从黑白到彩色,最后来到了数码时代,在深深感叹科技力量之余,从此也少了当年拍照时许多乐趣和成就感。过去的只能回味,不可能在回去。



张忠元178


今天的数码照相机成像已经远远超过胶片,我是从70年代就开始玩摄影,80年代黑白、彩色暗房都玩过,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如果胶片比数码强,柯达也不至于把自己的胶片工厂关闭,还是与时俱进吧。图一是80年代用哈苏500CM拍摄,镜头150mm,胶卷柯达160灯光反转,图二是佳能EOS R,24-105mm拍摄




旅者杂记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抱残守缺”。

“数码相机的像素无论怎么发展,都赶不上胶片的质量”——WTF?

这个提问的认知有很多硬伤,简单罗列如下:

1、数码相机的像素高低并不代表画质水平,像素的高低只能反映该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分辨率)而胶片产品,是没有像素概念的,因为胶片的记录是模拟信号的记录,不存在像素这样的基本单元。银盐颗粒也是大小不一、随机分布的,无法与数码相机的像素划等号。

2、数码相机的解析力(像素水平)早在15年前就已经超越了同画幅的胶片产品。早在15年前佳能还在生产1Ds、1Ds II的时代,135数码相机就已经超越同画幅的胶片解析力了。(下图资料来源——佳能技术网站)

三、随着索尼半导体最新一代的中画幅传感器问世,其像素高达1亿~1.5亿,并可以通过CMOS抖动算法获取4亿~6亿的高像素图像。传统的中大画幅胶片产品将面临更大的冲击。

当然,我个人玩数码,也玩拍立得相机(胶片)

我觉得胶片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色彩与“仪式感”,它作为“玩具”的话,可以给玩家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我就非常喜欢拍立得拍片之后慢慢显影的过程以及小朋友看到实物照片的那种惊喜表情。但不得不说,在专业领域,胶片产品早已经是“过去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