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雕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印刷術,印刷術作為中國寶貴的“四大發明”,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人們廣為讚歎的智慧結晶。雕版印刷術更是人們在印刷術基礎上的革新與創造。本文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雕版印刷數是如何促進宋代文化的轉型。

一、 雕版印刷術自唐朝開始,對經濟的繁榮、政治文化等都有著確實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和限制,未能被大眾接受,被不斷地邊緣化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代的中後期開始被普遍的使用。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典籍發展可以說為印刷術的發展創造了規範的漢字,而對於雕版印刷術而言印刷技術、物質材料等則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會出現在唐朝呢?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一個開明的社會,不僅表現在經濟的開放、政治的開明,科技的進步,更表現文化的繁榮。

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這麼和諧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要求也逐漸的提高。出現了大量優秀的詩人、他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人們同時也對書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這就為印刷術的出現,以及雕版印刷術的進步提供了先決的條件。

雕版印刷術的活動在早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用於民間的一些傳統活動中。比如是書籍的印刷、一些跟神佛等有關的活動,神像、經咒、曆書等等。我們知道的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金剛經》就是一個典例,現在被保存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

《大藏經》共有上萬部,五千多卷,總共歷時十二年才完成,共雕版了十二萬多塊。到了唐朝的中後期,雕版印刷術已經被大眾逐漸的接受、開始普遍的使用。因此,不僅民間出現了大量的刻書,政府也大規模的進行刻印儒家書籍,這也使雕版印刷術更加發達。

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雕版印刷術的形成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是因為人們對農業的過於重視,歷史文獻中並沒有過多地關於雕版印刷術的詳細記載,並且還被不斷地邊緣化。除此之外,也是因為早在隋唐之前知識的複製與傳播主要是依靠手抄謄寫等進行的。

在隋唐科舉制度的產生,過去的手抄謄寫模式已經不再受用,效率明顯降低。因此雕版印刷術推動了宋代政治的建設和政治階層的更迭。在經濟方面,雕版印刷也對宋代的商品經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他促進紙幣的印行,從而方便了百姓之間的貿易。

宋代雖然發明了印刷術,但是普遍的還是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一直是主流。宋代雕版印刷術的發展也是異常迅速的,甚至出現了彩色套印技術,改變了之前一次只能印一種顏色的低效情形。宋代的這項進步主要是技術的進步而非科學層面,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

二、 他的缺點阻礙了人們的接受,因此印刷術在當時是並不被認可的媒體傳播工具,影響範圍有限

中國古代的印刷術主要是分為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作為四大發明的印刷術,世界已經公認中國是印刷術的發明國。而這裡的印刷術主要指的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將圖畫或者是文字反刻在一塊平整的木頭上,然後進行刷墨印刷。

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正文我們所提及的雕版印刷術也有一定的缺點:保存不方便、錯誤難以修改、一板一頁等。甚至一些研究成果發現,因為中國漢字數量龐大,其實是不適合使用雕版印刷術的;與中國漢字想對比的西方文字數量有限,適合使用。

三、 印刷術對宋代文化知識的大力傳播,從都城到鄉村、從中心到邊緣、從上層到下層民主,影響範圍深遠,普遍提高了人們的文化意識,滿足了精神需求

當我們提到印刷術的影響時,除了幫助記錄史書典籍之外,對於學校教育的推廣和人們大眾文化知識的掌握也是有幫助的。因為大量的書籍被刻印,流入到社會、學校的書籍就多了起來。並且因為大量的刻印,一些有意義的書籍不再被視為“貴族”物品。被刻印的書籍也憑藉著低廉的價格受到廣大的歡迎。平民百姓可以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後,去閱讀一些書籍,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素養提升了,社會就更加平穩安定,也就有利於君主的統治。

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學校的書籍多了,老師們有書可教,學生們可以有書可讀。自宋末到民初起,學生們的識字課本主要是以《三字文》《千字文》等為主,成為最受歡迎的育兒課本。同時這樣幼兒教育思想也有利於培養思想健全的新國民。因此這就促進了文化的普及,文化傳播的速度加快,文化涉及的範圍不僅僅是上層有權勢的達官貴人所掌控。從都城擴散到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

四、 印刷術對北宋“宋學”的形成的促進作用,口頭相授等一些傳統方法的摒棄,使人們能夠真正的去進行思考,而不是拘泥於祖宗之典章

印刷術在當時作為一種新媒體的出現對北宋的“宋學”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宋學”原本是一個比較隨意的詞,但是因為它的內容變得逐漸複雜起來。他具體指的是宋代的一切學問,包括了各家學說在其中。在方式上從由原來記錄學說的方式從口耳相授到後來的冷靜思考記錄所代替;在保存方式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是通過簡單的大腦記憶,儘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是比不過印刷文本。

以上的這樣變化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但是足以反應知識形態在一定方面的變化。手抄本在印刷術出現之前佔據著主導的地位,抄寫文化是最簡單、最低級的反應模式,他強調和要求的僅僅就是人類的聽覺、觸覺模式。

雕版印刷術與宋代文化轉型之間的關係

此前的學術知識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這種強調聽觸覺的模式讓人們下意識的四進行記錄,沒有自己的思考。自然而然就使得北宋的文學研究過於繼承傳統、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創新模式,甚至是不敢對祖宗之典章有一絲的不滿意的地方。

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一情況。印刷術保留了文字最原始的風貌,這留給了文學家們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和研究。印刷術也使諮詢量猛地增長,人們獲得傳統書籍的方式與渠道也大大增加。因此知識分子不必再拘泥於耳授和手抄的痛苦,他們通過整體的分析和整體比對最終推動了宋代學術的整體變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彙集百家的優秀思想,推動了新興的學問——“宋學”的出現。

從現在開看,儘管雕版印刷術是有他自身的一定弊端和不足之處,但是他存在他那個時代,就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是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開放、科技進步的綜合結果。雕版印刷術是未被廣泛承認的一種媒體革命,它開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宋學”崛起,也推動了廣大平民百姓對基本文化知識的瞭解,從而推動了宋代文化的轉型。

參考文獻:

《宋史演義》

《國史大綱》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