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前線“總協調”韓建峰:讓精細化管理貫穿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程


戰疫前線“總協調”韓建峰:讓精細化管理貫穿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程

3月17日以來,各省多支醫療隊陸續凱旋,而在武漢前線,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武漢國家醫療隊仍然在繼續戰鬥。“我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越是此時,越要紮緊籬笆,越要慎始如終。”醫療隊副隊長韓建峰時刻緊繃著一根弦,不敢有絲毫放鬆。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助理兼黨院辦主任韓建峰始終奮戰在兩地三線的戰役最前沿,作為醫院中樞部門的負責人,上上下下的信息和組織架構、人員調度、物資協調、督辦落實等各項工作都要通過他來彙報、傳遞、協調、安排。他就像是一個“大總管”,在疫情防控期間協調著各方的工作,使各個工作小組能夠相互配合,忙而有序,各司其職,不留死角。韓建峰透露,最多的時候一天接聽了不下100個電話,微信上的消息完全顧不過來。“越是千頭萬緒,越要通過嚴密的組織體系、嚴格的管理制度來最大程度地激發起協同抗疫的合力,這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韓建峰說。

戰疫前線“總協調”韓建峰:讓精細化管理貫穿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程

1月22日,施秉銀院長就疫情防控做出九條部署,明確診療規範、確定牽頭科室到細化防護要求、提出應急準備,要求全院取消休假、全員應急待命。

而在此之前,韓建峰就率領黨院辦的同事做了大量的事先籌備工作。“當時我們就預判到此次疫情非比尋常”,韓建峰深知疫情應對需要系統佈局,打破常規工作流程,建立起人員精簡而行之有效的核心管理團隊,同時梳理工作流程。他帶領黨院辦同事在第一時間就制定了《關於成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綜合防控專項工作小組的通知》,明確了各組分工及職責。全院上下聞令而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場地規劃設置、人員物資調配、制度流程再造、應急維修保障和戰鬥精神鼓舞。特別是一天內改造物流樓、騰空感染樓、啟用健苑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一附院速度。

工作架構和病房改造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摸清家底,清點現有物資。當時的情況令韓建峰焦急萬分,醫院接收的病人和需要排查的病人越來越多,但全院口罩的庫存量在節省使用的情況下只夠三天,韓建峰提出既要“開源”尋找出路,又要“節流”嚴格管控物資的使用,他多方聯絡、四處奔走,想盡辦法籌措物資,以保障醫療工作能夠安全進行。醫院向社會發出了募捐公告,同時,韓建峰多次奔赴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籌措醫用物資。事實證明,各界社會力量的慷慨解囊讓醫院度過最困難的物資緊缺階段。韓建峰迴憶到,當時白天忙於在醫院協調各類事務性工作,組織召開工作會議、形成決議並跟進落實,幾乎每天都要到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彙報工作,爭取物資,夜晚回到家幾乎是沾床就睡,但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每天都會被捐贈物資的電話吵醒,深夜接到歐洲的電話,天還不亮又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

戰疫前線“總協調”韓建峰:讓精細化管理貫穿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程

幾度請纓:終赴戰疫最前線

從疫情大規模爆發之時起,韓建峰便主動請纓申請支援前線,但那時醫院疫情防控工作同樣頭緒繁多,面臨著諸多挑戰,很多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作為醫院中樞部門負責人,醫院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樣離不開這個“總協調”。

隨著武漢疫情防控形勢越來越吃緊,2月4日,施秉銀院長領命出征,帶領重症醫學科石秦東教授和兩名ICU護士長先行前往武漢。抵達武漢後施院長迅速瞭解受援醫院的實際情況,傳回西安的信息很不樂觀。主帥出征,徵則必勝,次日,韓建峰再次在醫院領導班子會上要求帶領大部隊馳援武漢。考慮到醫院疫情防控工作已經挺過了最開始的艱難時期,逐漸進入到平穩期,醫院同意了韓建峰的申請,2月7日,韓建峰帶領133人的部隊跟先期到達的施院長一行組成國家醫療隊。

韓建峰堅信一定能夠發揮好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因為平常工作中與施院長接觸非常多,配合工作相當默契,另一方面他本人也是醫療專業出身,對於醫療管理和隊伍管理非常在行。此外,2003年SARS爆發時,韓建峰是醫院第一批支援發熱門診的醫生,經受過傳染病疫情戰役的歷練,也積攢了寶貴的經驗。

戰疫前線“總協調”韓建峰:讓精細化管理貫穿疫情防控阻擊戰全程

選兵點將:讓隊伍迸發出強大戰鬥合力

在確定出征武漢後,擺在韓建峰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在一天內組建隊伍。因為醫院是第一批響應國家部署的委屬委管醫院,並無先例可循。

當時,國家衛健委下發的文件規定了人員數量和專業構成,但事發緊急,每個醫院實際情況都不同,況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是危重症患者定點醫院,如何合理配備人員?韓建峰查閱了大量的文件和書籍,“當時能確定的是管理危重症患者是醫療隊的核心任務,降低高居不下的病亡率,人員總數為133人,所以人員選擇必須有很強的針對性”,一方面按照重症患者救治的需求,以重症醫學科和呼吸科為主,同時考慮到很多患者併發症較多,也必須涵蓋神經、心血管、消化、腎臟等專業的精銳力量。

確定了醫護人員的配比和主要人選,行政管理人員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韓建峰深知,在武漢的工作一定會是工作量最繁重、工作方式最不便、工作節奏爭分奪秒、最無法預期的一段時期,所以如何管理保障142人的龐大隊伍尤為重要。

當時,醫院很多行政部門的職工都主動請纓。同時,作為醫院應急辦主任的韓建峰,多次組織參與了醫療應急事件的的救治工作,參考了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的人員配比,綜合考慮了報名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最後決定壓縮行政人員比例,選擇了黨院辦的段合真和宣傳部的劉炳圻兩名同志。“這兩名同志我都非常瞭解,都是我帶過的兵,工作經驗豐富,綜合素質突出。段合真之前在招採辦工作,有豐富的物資管理經驗,在分院管理崗位也經受了鍛鍊。劉炳圻在黨院辦歷練過,在綜合協調、文字材料方面沒有問題,本身也是新聞傳播專業出身,能夠很好地傳遞醫療隊在前線的聲音。”

同人力資源部商定人員名單後,當時猶豫了很久,我們的很多經驗不足的年輕醫護人員能不能經受住考驗?護理團隊面臨高強度的隔離病房重症護理工作能否輪轉的開?這麼龐大的隊伍兩名管理人員夠不夠?韓建峰坦言當時心裡還是非常忐忑。但實踐證明,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鐵軍,在武漢40多天以來,隊伍經受了重重考驗,韓建峰看到了所有隊員為戰勝疫情做出的貢獻,也深感經過疫情阻擊戰洗禮年輕同事們的迅速成長。

科學管理:力度與溫度並存,打造抗疫戰場上的急行軍

142人的醫療隊出征武漢,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韓建峰認為必須通過硬核的制度來約束隊員的行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同時,醫療隊在他鄉長時間封閉管理,工作強度極大,這些因素都極易造成隊員心理波動,在日常管理中,更要加倍注重人文關懷。

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就是要堅持疫情防控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堅決做到應收盡收能治盡治。醫療隊接管的是兩個重症病區,既要全力救治患者,挽救患者生命,又要務必保證醫務人員安全。在抵達武漢的第一天,韓建峰便宣佈了醫療隊工作生活的六項鐵律,並將所有隊員進行分組,通過隊管組、組管人的方式實現網格化管理,確保上下一盤棋。醫療隊進駐病區前,韓建峰牽頭制定了《集中生活駐地衛生防護管理辦法》,要求所有隊員嚴格遵照執行。

有了剛性的紀律約束,更要通過機制保障和思想引領。韓建峰牽頭組織團隊核心成員每日召開工作例會,對病區的危重症患者挨個討論分析,把駐地會議室變成了多學科聯合會診、不斷改進治療方案的前線作戰室。醫療隊建立了武漢前沿陣地臨時黨總支,10名幹部、63名黨員率先落實黨總支提出的“帶頭聽黨指揮、帶頭扛起責任、帶頭協同作戰、帶頭嚴守紀律、帶頭服務患者、帶頭科學防控”的“六個帶頭”要求。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先後有82名隊員主動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從戰略上說,這是一場疫情防控的總體戰。疫情防控不只是醫療護理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總體戰。韓建峰高度關注隊員的生活及心理問題,剛到武漢時,看到患者病情超乎想象,同時,身著三層隔離服帶來了極大的工作強度,個別護士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失眠、焦慮,這種情緒如果不及時得以釋放,會嚴重影響工作,並造成恐慌情緒蔓延。還有幾位隊員在武漢期間親人過世,卻依然堅守崗位。韓建峰得知後第一時間前去慰問了隊員,囑咐護士長調整排班,安排心理醫生及時疏導隊員情緒。每逢隊員過生日,韓建峰都叮囑隨隊工作人員準備生日蛋糕和長壽麵,不少隊員表示這是長這麼大度過的最難忘的生日。

如何保障142人組成的龐大隊伍的工作和生活物資與出行需求也是一大難題。韓建峰安排專人管理物資,設立登記制度、上班工作消耗醫療用品及休息時防護用品發放制度,各項事宜有效運轉。醫療隊同當地管委會密切配合,每天安排了13個班次的班車,還申請機動小型汽車應對突發情況,大大縮短了隊員們在路上花費的時間,提高了隊員們的幸福感。醫療隊到達初期,接收了不少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捐贈的酒精、消毒液等物資,特殊時期,酒店沒有工人上班,韓建峰跟隊員當起了搬運工,50公斤的消毒液一搬就是十幾桶,深夜一點多物資到達後也是親自連夜搬運,為的就是及時將必需品發放到隊員手中。

從戰術上講,這是一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每個階段都有側重工作。“剛來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統一思想,嚴明紀律,讓每一個人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抗擊疫情。”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小插曲,但是所有隊員以最快的速度適應了前方作戰的高強度、快節奏。“到了平穩期,最大的任務就是集中最強兵力降低病亡率,我們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隨時調整醫護力量,保證最強陣容救治最重患者。”當前,疫情阻擊戰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作為管理危重症患者的國家醫療隊,必須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們時刻提醒隊員,不能有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持之以恆把病人安全置於首位,同時也要求每名隊員把在前線的寶貴工作經歷及時總結。” 

戰疫思考:未來如何建設科學的疫情防控體系?

這次新冠肺炎阻擊戰讓韓建峰對於如何應對重大傳染性疾病、如何進行隊伍組建和管理有了深入的思考。疫情阻擊戰雖然還未結束,但相關總結工作要提早進行,充分運用PDCA管理循環對今後可能遇到的疫情事件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和參考方案。

“過去應急醫學救援隊的配置是按照地震、抗洪等自然災害進行配置,跟傳染病配置要求截然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然災害救援最主要強調的是需要有野外生存能力,而傳染性疾病防控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特殊的醫療環境,這就需要有非常科學的人員配比。我們這支隊伍是按照31名醫生,102名護士進行配比的,但後來證明尤其是護士的配比是不足的,特別是危重症患者護理,一刻都離不開人,造成了護理團隊都在超負荷運轉。我們也在進行相關研究,通過實踐,探索究竟什麼樣的醫護比例、學科之間的配比、醫護數量與床位數的配比才是最合適的,這對於傳染性疾病醫療隊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韓建峰認為,方艙醫院和重症收治醫院在人員配置上也要進行合理區分,方艙醫院以輕症患者為主,治療上基本為常規治療,沒有必要派駐頂尖的醫療隊伍,造成資源浪費,醫生配置上應以傳染科、呼吸科為主。優勢兵力應該集中到危重症患者收治醫院,要派駐充足的重症學科醫護人員,比如一些基層醫院的醫護人員,平常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ECMO等尖端治療,管理危重症患者時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行政人員如何配置?選用什麼樣的人?韓建峰認為這也是非常關鍵的。“這次我們只帶了兩名行政人員,據我所知,同等規模的醫療隊有配備6名行政人員的,雖然人少,但是隊伍的管理工作,對內對外的綜合協調、新聞宣傳、物資保障等方面我認為都做的非常好。少而精,一專多能,這是醫療隊行政人員配備的最關鍵原則。”

來武漢已經將近兩個月,韓建峰說不想家是不可能的,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一定“不破疫情誓不回”。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讓病區內的每一位患者平安地迴歸家庭和社會,只有這樣,醫療隊才能向國家、向武漢人民、向醫院交出一份滿分的答卷。

(圖文:交大一附院國家醫療隊 劉炳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