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那麼,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第十講 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商鞅為了推行新法,進行了有效的準備。新法頒佈前,為了取信於民,商鞅實行了一個“徙木立信”的策略,這個策略其實也是跟吳起學的。他令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立於都市的南門,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獎賞十金。老百姓聚在一起議論,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沒有人敢搬木頭。於是商鞅又下令: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獎勵五十金!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說:“我來試試。”就把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結果立即得到賞金五十。這個消息傳開引起了轟動,大家都相信商鞅言出必行。之後,才頒佈了新法。

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那麼,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徙木立信

商鞅變法先後兩次,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改革戶籍,實行連坐。推行郡縣制度,編訂登記戶口,按戶按人口承擔勞役軍役。讓老百姓以五家和十家為單位,有人犯法告發的有賞,不告發的連坐受罰。為了防止流竄犯藏到旅社裡,商鞅發明了一樣東西叫做“照身帖”,很像現在的身份證,更確切的說是良民證,沒有這個證明不可以住旅館,如果收留,店家要同罪連坐。

第二,廢除世祿,獎勵軍功。按照世襲的方式領工資的特權取消,一律按照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田宅。

第三,嚴禁私鬥,細化刑法。凡進行私鬥的,不論對錯,都要受到處罰。增加了許多嚴苛的法律。比如,偷採別人桑葉哪怕一錢都要罰徭役三十天。

第四,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奴隸主的井田制,鼓勵開墾荒地;凡努力從事耕織事業,生產帛粟多者,免除徭役;凡從事商業圖謀末利,或者因怠惰而貧窮的,要連同妻子兒女一同沒入官府作奴婢;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嚴格限制經商的範圍,對商人加重徵稅。

新法令推行幾年之後,秦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什麼變化呢?第一個,“家給人足”,國家富庶,這是經濟基礎哈。第二個,兵源充足。為什麼呢?因為刑罪繁多,老百姓稍不留神就會犯罪。發現有人犯罪趕緊舉報,以免自己受到牽連。犯了罪怎麼辦呢?自己選,要麼關進監牢,酷刑伺候;要麼,參軍,可以論功行賞,封官授爵。要是你怎麼選?當然是參軍了,對吧?第三個,戰鬥力強。因為當兵論功行賞,看誰砍的人頭多,所以兩軍陣前敵軍殺來,秦國士兵看到的不是一個個敵人,而是一個個飄來的人頭,因為人頭可以換取銀子、軍功,甚至爵位,所以秦國的士兵打起仗來沒有膽怯,只有渴望;沒有憐憫,只有瘋狂。商鞅變法把秦國的士兵變成了一個個的戰鬥瘋子,虎狼之師,戰鬥力能不強嗎?

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那麼,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虎狼之師

那麼,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短期看,顯然很成功:經濟發展,兵源充足,戰鬥力強,百姓受控,這是任何封建統治者都希望得到的結果。

然而,從長期看呢?也埋下了不少地雷。

第一,忽視民意,互相告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大家都懂,歷史上忽視民意的舉動,結果都不會好。互相告密,看似加強了相互的監督與管控,但民眾間的信任受到重創,互相防範的集體危機重重。

第二,細化刑法,輕罪重罰。過於控制民眾的行為,百姓就會積壓一定的情緒。而對情緒的處理,宜疏不宜堵。靠武力控制的結果每每事與願違。

第三,步伐過大,積怨眾多。貴族世襲是古代的一種獎勵方式,因為可以造福子孫,許多人才會盡心竭力。變法突然間讓大批既得利益者權益歸零,必然引起大面積的敵視與反對。

第四,急功近利,寡然無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商鞅變法之後,生活在秦國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說,要麼整日體力勞動,要麼拼命砍殺敵人,否則就會永處底層,甚至因為懶惰而治罪。文化何在?情義何在?趣味何在?於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秦國的才子名人許許多多來自東方,而土著居民相當罕見。這是不是說明秦國的制度不易培養人才?

由此可見,商鞅變法的確迅速讓秦國強大起來,但從一開始就為大秦王國的崩盤埋下了地雷,其實也是為商鞅自己埋下了禍根。

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那麼,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潛藏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