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寫在前面:

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兩漢(西漢、東漢)以後,“儒家學說”逐漸式微,而 “道家莊、老學說”漸漸興起,此時還有印度佛學傳入,且日漸興盛。

南北朝、隋、唐期間,是佛學的全盛時期。隋唐時期,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的佛學跟我們華夏本土的儒、道學說互相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此三宗佛學則幾乎全部歸入了禪宗,形成了禪宗獨大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佛學盛極轉衰,宋學崛起,為“新儒學”的復興,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宋朝初期的諸位大儒,他們的議論識見、精神意氣有跨躍漢唐而上、直追先秦時期“漢學”的氣概。從周濂溪(就是我們熟知的《愛蓮說》作者:周敦頤)開始,儒學便轉趨精微,所以我們一般都認為,他就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愛蓮亭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周濂溪墓園


下面我給大家簡略的介紹一下“宋明理學”六百餘年間的發展脈絡,希望有助於大家日後系統的學習與瞭解。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點歷史人物及其所處的時期,這樣可能會方便之後的理解。

我們把宋明六百餘年的理學大略的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北宋初期、中期、南渡宋學(南宋)、金元時期、初期明學、中期明學、晚期明學。

相信對於這段時期的歷史,大家都略有所知吧:北宋之後是南宋,然後宋滅,接著是隻有幾十年的元朝,元朝這段歷史一直是我中華文化不願太多提及的,之後便是明朝。

這樣分解之後,我們再把“陽明心學”拿出來,它是處於明學中期的。這樣,也許大家就能對於學術的發展有了個初步的定位。

宋明六百年的“理學”,大體來說,宋代是創始,明代則是結束,陽明心學則是理學的巔峰。從陽明先生逝世之後,理學便漸漸衰落。

宋代學者所熱烈討論的問題,基本可以歸納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屬於“本體論”,一部分是屬於“修養論”。

雖說這兩部分的學者意見有分歧,不相統一,但是他們也有一致的地方。如果有同學喜歡“宋明理學”,可以買點這方面的書讀一讀,特別是這個時期的大學者,他們的修養真的值得我們努力去學習效仿。

他們對於本體論共同的見解是“萬物一體”,對於修養論共同的見解則是“變化氣質”

最先提出“萬物一體”主張的大約是寫《愛蓮說》的周敦頤,其次便是張載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宋、明六百餘年都有哪些名人大儒?有多少是我們所熟知的呢?

先看看

北宋之初的:胡瑗、孫復、石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大家看看,這個時期的大咖是不是很多啊?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我們再來看看北宋中期的學者又有哪些: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程顥、程頤)、謝良佐、楊時、呂氏兄弟(呂大鈞、呂大臨)。也都是大咖吧,至於其中的人物關係,我們今天先不細講,這裡的故事挺多呢!

接著看北宋被趕到南邊臨安(現在的杭州)後,稱為南渡之宋學有哪些人:胡家三人(胡安國、胡寅、胡宏)、朱熹、陸家三兄弟(陸九韶、九齡、九淵)、呂祖謙、陳亮、黃幹、楊簡

從這個人群中,我們可以略微的看出“家學”的樣子。這個時期,有了陸九淵,心學的創始者

出現了。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朱陸之辯”

宋、明時期六百餘年有哪些名人大儒?我們熟知多少呢?

鵝湖朱陸之辨


在南宋之後,有了幾十年的元朝,這個時期的學問斷了嗎?沒有。

元,因為是屬於異族入侵,所以不為大部分的歷史學者所發揮。元時期的幾個人,我大概列舉一下:李純甫、趙復、姚樞、許衡、劉因、吳澄。

接下來,該是明朝時期了。

明初的:吳與弼、胡居仁、婁諒、陳獻章、薛瑄。大家注意一下這裡的婁諒,以後可能會碰到。

接下來是重點,明朝中期王守仁(即王陽明)、湛若水、羅欽順、(以下為王門諸流)錢德洪、王幾、王艮、羅洪先、聶豹、鄒守益、王時淮、羅汝芳、趙貞吉。讀過“陽明心學”書的同學,應該對這些人略有所知吧?

我們再來看晚明時期

的幾位: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孫慎行、劉宗周。

最後再給大家介紹幾位熟悉的明末遺老:孫其逢、張爾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等。

好了,人物和歷史時期大略的給大家介紹了一下,相信大家的腦海裡重新有了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脈絡。幫大家梳理人物歷史脈絡的意義就是想讓大家初步知道這些人物的前後關係。這樣之後,再讀各人不同言論的時候,就能有個大概的定位,不會再在一鍋粥裡亂攪和。

國學學習提醒:

學國學,一定要有個全局觀,不能盲目,否則會被淹沒在知識的海洋裡出不來頭的。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