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浴血沙场?

宙愦4LTn349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秦军拼命是有丰厚的回报的。

商鞅认为秦国人勇于私斗,但怯于公战。

这不是说秦国人懦弱,自私,主要是秦国打仗的奖惩制度有问题。

以往,秦国男丁去为国家打仗,即便胜利也没有什么奖赏,死伤了更是自认倒霉。

这种情况下,谁去为国家拼命(其实是为贵族),岂不是脑子有病。

久而久之,秦国男人宁可去以村子为单位 群殴厮杀,以维护本村利益,也不愿以为国家打仗。

然而商鞅变法以后,就完全不同。

秦国军功爵法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

也就是说,普通小兵斩杀一个敌人,就有丰厚的回报,成为五十石的官。

这是立竿见影的回报,只要你愿意拼命,这是能够办到的。

当然,这也不是让你搞个人英雄主义,不管团队协作。

秦国军法,每伍若有一人阵亡,其他四人有罪。但如果你们每人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

所以,在秦军作战中,掩护战友是第一位的,比割人头还重要。

当然,如果是惨烈的战役,战功标准会降低。

比如攻城拔寨的先锋部队,伤亡率非常高,会有特殊的优待。比如敢死队之内,一队18个人,只要全队斩杀5个敌人,就都会进爵一级。

期间就有人战死,爵位则由他的家属继承。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绩效考核,大大提高了秦军的积极性。

大家注意,秦军有很多不穿衣甲的所谓轻兵。

在我们看来,当年大军对阵首先就要放箭,不穿衣甲岂不是死路一条。

其实,这些部队就是所谓的敢死队。他们举着盾牌,当先冲入敌人阵内厮杀。为了便于近距离肉搏的灵活性和冲击的快速,这些人不穿衣甲。

自然,他们的死伤率极高。

根据秦军考核他们只要能够杀死足够的敌人,即便死了也可以有家人享受进爵的待遇。

所以,这些人豁出性命也值得,都是为了家人。

这种考核制度,是秦军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萨沙


古楼藏书,残卷论史!大家好!

个人感觉。工资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完善的军功制度!

这就好比两个公司,同样是做销售,一个有底薪,但是提成却很低,考核机制也不健全;另一个公司没有底薪,但是提成很高,考核机制很健全,做得好可以入股分红!而大秦就相当于第二个企业!



商鞅变法以军功受爵制,普通老百姓参军立功皆可受爵,打破了以往贵族对爵位的垄断,使得秦人闻战则喜!

普通士兵斩首一个晋爵一级,或者做官!这是非常大的诱惑!

但是有人可能会认为,秦军上战场只割人头,或者只抢人头,那还不乱套了?放心,商鞅制定的制度非常完美且人性化!

不只有个人考核,还有团队考核,一伍如果有队友阵亡,则其他人有罪,如果其他人都杀敌了,则免罪!因此保护战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为了抢人头什么都不顾了!



比如一个大战役,指挥官就不以杀敌人数记功,而是以战场指挥为主了,统帅都去抢人头那还有小兵什么事?管理层跟基层的考核是不一样的!

比如百夫长以上将官则以整个战役的胜负记军功,自身伤亡,团队斩首数量都是综合考核的指标!

不得不为商鞅的深谋远虑叹服,身为将军,如果只以个人之好恶去指挥,没有全局意识,只求战法奇绝,则必然轻率!



因此,秦军历代统帅养成了良好的传统:体恤士卒,战场胜负才是根本!打仗求稳,求胜。

因此,秦军之所以成为虎狼之师,并不单单是我们所熟知的以人头记功那么简单,最根本的是它完善的制度,公平的晋升机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放在现在,这样一个公司,你愿意在这个公司上班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大秦这样的公司吧?因此秦军激励士卒不单单是所谓的工资,而是秦军完善的考核晋升机制!这才是最有诱惑力的!


古楼残卷


当兵有没有工资主要得看兵种!即便是现代,义务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到志愿军阶段才算是职业兵,开始有给工资。

古代的兵役制度也一样,秦军当中有分三档一个是15岁~17岁,这是秦军义务兵服役时间,当时称为徭役。所有秦国男人到了年龄都得参加服役,当然这些人正常是不会被送到战场上去打仗的,主要是去修修城堡道路什么,即便上了战场也只是挑运粮草,劈柴烧饭当火头军等后勤工作,也算是一种锻炼吧。比如白起在最早时候就是火头军出身,他在秦军征巴蜀的时候曾随军入蜀,在军中负责烧饭,他做的烧饼跟羊肉汤是一绝。

第二档是18岁到30岁,这是秦军正规军的服役时间,这不是普通人可以当的,一般是三丁抽一或者四丁抽一(根据国家情况调整),然后还要经过选拔才能通过,这也就不难理解秦军战斗力强了,筛选更严格。秦军常备军长期保持在10万人左右(秦昭王时期则增加到20万人)。

第三档是30到45岁(包含第二档被刷下来的秦国男人),这些被编入秦军的预备役兵。他们每年需要服役1~2个月时间(分春季兵1个月跟冬季兵2个月),他们主要是被补充到驻防部队上去,比如各边关守军。

在这三类人群中,除了第二档是有发军饷之外,其他两档是没有工资的,都是保家卫国,为国做贡献。


优己


秦军号称“虎狼之师”,秦军士兵也是当时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通过史书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秦军的强大与秦兵的凶猛与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军功爵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功爵制的历史优越性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它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大家觉得再提这个说法不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是军功爵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军事体制,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整。而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军功爵制的历史优越性。

  • 军功爵制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挑战:战国之前,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主要的官职和权力都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他们世袭高官厚禄,同时掌握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而还有许多庶人家庭则同样负责劳作服役,缺乏上升通道和空间。而军功爵制的推行就为这些庶人家庭提供了最好的上升渠道,就类似后世科举制对士族政治的挑战一样。秦国的庶人家庭通过在战场上取的军功,不断获得封赏,彻底改变家族命运。而作为世卿世禄的旧贵族则失去了凭借制度直接获得高官厚禄的机会,甚至会被那些凭借军功快速晋升的庶人家庭反超。

  • 军功爵制是对井田制的挑战: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行周公姬旦总结完善出来的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或者说贵族私有制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说清,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就是普通的庶民对土地是没有所有权的,他们只有对土地使用权,并在奴隶主贵族的驱使下与奴隶一起在土地上劳作,只能比奴隶略好一点勉强维持温饱(或者说温饱也难,但是比奴隶略强可以肯定)。而军功爵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凭借军功可以获得“授田”,即可以让普通的庶人获得自己支配的土地,而且军功越多获得的土地越多,这比任何“工资”都更能吸引那些庶人。

综上,秦国的这种军功爵制在开拓庶人政治空间和让庶人获得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上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也是顺应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背景,也就极大的刺激了秦国士兵的作战意志。而且这种军功爵制的做法并非秦国独有,其实战国七雄几乎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类似的制度,有的还比秦国实行的更早,但是为何秦国效果最好呢?

军功爵制武装起来的秦军为何不同?

为什么没战国七雄中大都采用了类似军功爵制的制度却没有取得秦军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就有人进行了思考和解答。如今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分析的很有道理。这个人就是儒家宗师荀子。他在《荀子·议兵》中对战国时期三支著名的强军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三者的不同。

  • 齐国技击: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王牌部队,荀子评论这支军队时,提到了它的制度就是进行货币赏赐。也就是在齐国技击军中获取战功的人,可以获得赏金但是没有土地赏赐。因此荀子认为这种赏赐没有做到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荀子认为齐国技击的士兵对付小蟊贼或者比较弱的敌人时表现会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强敌劲敌就很会很快溃散,毕竟士兵们大部分不是葛朗台,不会为了一点点赏金反而丢了性命。

  • 魏国魏武卒:这支部队在熟悉历史的人中是比较有名的,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一直强悍的重装步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的重要法宝。但是荀子同样认为这支部队的军制仍有问题,因为这支部队的士兵一进入魏武卒的部队就会脱离奴籍,同时获得与庶民一样的土地使用权,即仍采用井田制一般的份田的做法给以土地的使用权,同时还可以或的免除赋税的待遇。但是这种方式使得魏武卒更新较慢,同时成本极高,国家难以长时期支撑。

  • 秦国锐士:这时当时荀子对秦国精锐的称呼。同时他也分析了为什么秦军的士兵如此强悍。即秦国的军功爵制在前文中提到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使士卒有了晋升社会地位的渠道,这一点其他各国虽然也有,但是他们的改变还不够彻底,士卒至多从奴籍变为庶民,极少数人才能成为贵族。但是秦国的军功爵最为彻底,如果没有军功,哪怕是秦国宗室也一样不得封官授爵。而秦军士兵如果持续获得军功,就可以获得官职和爵位,这就有效刺激了庶人家庭对官职、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并有效将之转化为秦军士兵旺盛的战斗意志;二是军功爵制虽然有允许战功爵位世袭的制度,但是总体上来说没有新的军功,这些家庭就会衰落下去,于是他们只能不断的加入秦军,去战场上不断的获取军功,才能不断提高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由此可见,秦国的军功爵制从两方面有效的刺激了秦国百姓,让为了不多获得封赏而变得嗜血顽强,从而使秦国军队正成为了虎狼之师。

法家思维有效助推了秦国军功爵制度的推行

还是出自荀子的《议兵》一篇中,他对强兵之法的分析中提到了“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意思是在强兵之法中推崇礼法、考核战功是上等的办法;看重利禄、推崇气节,是次一等的办法;崇尚战功、卑视气节,是下等的办法。这也就是秦国军功爵制推行的重要保障——秦法。

  • 秦法的推行使得秦国从上至下形成了一整套法家法治的思维。在秦国一切事物基本都按法律执行,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是如此。这就使得秦国在兑现封赏上有了较高的保障,秦军士兵浴血疆场,换来的军功能够有效兑现,这就反过来继续刺激秦人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的欲望。

  • 秦法的严苛又让秦军士兵不敢于怯懦或懈怠。试想一个两千多年前就有一套类似现代的标准化军工生产流程的国家是多么让人敬畏。他们的法治想象我们现代人估计都要自叹不如,所以秦军士兵不敢于在战场上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进可能获取更大的军功改变命运,退则必然面临严酷的惩罚,所以秦军士兵在前有利诱,后有钢刀的环境里必然迸发出超越常人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


围炉品茗人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秦国自东周初期立国之后,直到统一天下,在500多年的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战斗,无数秦人血染沙场,谱写了他们无比熊烈的尚武精神!
那么,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血染沙场呢?

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第一,秦人尚武

秦人在西周时期本来是一个养马的部族,因为马养的好被周天子赞赏,于是逐渐成为为西周护卫西部边陲的武装力量,其首领也被封为西垂大夫。

在此期间,秦人是西周政权在西部边境的代言人,也是抵御西部蛮族的第一道防线,发生了无数次和西戎部落的战争。可以说,秦人的骨子里就浸透着尚武的传统。

战争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所以,现代人对他们可以轻易赴死感到惊奇,但对秦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不能普通的事件罢了。

第二,秦人领袖以身作则

两军相逢勇者胜,秦人作战勇猛,离不开首领的以身作则。

打起仗来,秦人首领经常冲在最前方,也因此造成了很多首领的伤亡。例如,在周宣王时期,秦人首领秦仲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西戎,秦仲战死沙场。

为了给秦仲复仇,秦仲的长孙世父主动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弟弟,自己率领军队和西戎决战,并发誓不杀戎王决不入城。

在领袖的表率下,秦人当然愿意随领袖血染沙场。

第三,保家卫国

秦人立国前后正是四方蛮族向中原入侵的高峰期,无数华夏诸侯国在这场劫难中被灭绝,就连西周的首都镐京都被西戎所攻破。

而战败者迎来的往往是身死国灭,即便侥幸生存下来的人也只能作为侵略者的奴隶。例如,在周厉王时期,西戎反叛,灭掉了居住在犬丘的大洛家族,也为犬戎攻破镐京埋下了伏笔。

大洛氏和秦人实力相当,这个家族的灭亡给了秦人强烈的警示,如果不奋起抗争,他们也将重蹈覆辙。所以,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拿起武器和敌人搏斗。所以,虽然首领不会给秦人发工资,但秦人为了自己的妻儿也一定会拿起武器奋战。

其实,在过去很多农村也会有这种现象,村与村之间为了争夺水源经常大打出手,那时候村长可没给村民发工资。

第四,丰厚的物资奖励。

女真人能打,是因为女真人在战争中可以得到无数战利品,金钱、美女、土地、珠宝无一不刺激着他们的战争神经。所以,女真人的战斗力远超辽国人和宋人。

同理,阿拉伯帝国扩张之初,因为奖励丰厚,其战斗力也远超拜占庭人和波斯人。

秦人本是一个部族,只有一座城池。但是通过战争,他们可以不断扩张,获取土地。周天子东迁洛阳之后,承诺将西岐之地赠与秦人,但这时当地已经被蛮族占领,想要获得这块广袤的土地,就必须拿起武器和蛮族战斗。

于是,秦人开始了和蛮族数十年的奋战,先后灭掉了几个国家,将国土一直扩张到华山脚下。

这个过程中,普通的秦人也会获得无数奖励,自然能激起秦人的战斗兴趣了。


以上!


历史风暴


秦国之所以强大,关键是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维持这么一支军事力量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的,但由于秦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这就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义务兵役,也就是没有工资,那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哪?

这得益于秦国实行了一套严格的兵员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军功制。

01

兵役管理制度

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征兵制。

男子到了十七岁就要登记到“傅籍”上,以后根据战争的需要,随时应征入伍,到六十岁才能免除兵役。

平时,郡县负责军事训练,而且有严格的军训制度。

秦朝法律规定,如果射手发弩不中,御手驾车不熟练,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等者,都要受到处罚,负责督训的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都要受到处罚。

秦朝军队高度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指挥、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完善。

这种几乎是全民皆兵,藏兵于民的兵役制度,既保证了充足的兵员,又减少了财政的支出,一举两得。

秦朝还根据不同的军事任务,将兵员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并且具体分为: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轻车(车兵)等兵种。

京师兵主要来自内郡,实行一年一轮换的制度;

地方兵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战时听从中央调遣;

边兵负责戍边,平时实行屯田。

各种兵种及使命,编制严格,目的明确。

02

军功制

仅仅有一套完善的义务兵役管理体制,还不能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

秦朝采取了军功制,来刺激士兵建功立业的欲望,保证了军队高度的战斗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设置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
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
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秦朝废除了世袭的官爵分封、继承制度,采用军功赏赐的办法,鼓励普通士卒建功立业。

不论出身,只要有本领,能杀敌立功,不仅生活有保障,而且可以不断晋级为军官,甚至可以封侯。

明确的军功制度,保障了秦朝军队旺盛的战斗力,也吸引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进入秦国。

这就是秦朝军队,即便没有工资,也会浴血奋战的根本原因。

设想一下,哪一个出身贫寒的热血男儿,不渴望通过这个方式改变命运,光宗耀祖呢?

而且通过军功得到的爵位,是可以由后代继承的。这就是所有大将冒死杀敌,勇于上阵的原动力。

这个制度也大大刺激了普通民众平时练兵习武的强烈欲望,一旦战争需要,就立马奔赴疆场杀敌。

这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豹眼看历史


1975年出土的《黑夫家书》显示,秦军士兵衣服是家里给做的,日常的开销也是家里寄的。待遇如此之差,士兵还要浴血奋战,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战场杀敌,可得爵位

商鞅变法后,利出一口,就是百姓只有为战争服务才可能获得爵位。《商君书》中明确记载: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利益、官职、爵位的获得,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根据你在战争中的表现来划分,没有其他途径。

具体功劳大小,划定的也很详细,就是斩杀一个“甲士”(披甲的一般都是军官),爵位升一级,还可以获得田地、房子、仆人等待遇;如果能杀两个“甲士”,父母兄弟犯罪了,就可以得到豁免;杀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如果有人说,我杀了很多,可是官方怎么知道呢?很简单,你杀了人后,把人头砍下来,挂在腰上,继续砍人,战后统计。实际战争与我们电视上看到的是大不一样的。

二、秦法执行得很彻底,应得爵位、赏赐立即兑现

秦法很严苛,各级官员恪尽职守,涉及到军功方面的更是不能耽搁。

黑夫家书里就问了,我以前得到的爵位、赏赐政府兑现了没有,如果没有的话,来信告诉我。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最后一句就是,秦王说了,这种事要马上兑现,耽误不得的。

马上兑现就能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如果拖延个三五年,估计就没人愿意拼命了。正是因为执行到位,才会有:

(秦)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

由此可以看出,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政策执行下去,才是决定因素。

三、临阵逃脱,会受到惩罚

凡事有奖就有罚,战场勇敢杀人能得到很多的赏赐,那么临阵脱逃呢?当然是重罚了。如果发现那个士兵畏惧不前,就会有人当场刺面割鼻子!队伍还有连坐法,一人犯法,其余四人都会受牵连;想要不受罚,也很简单,用人头来换!

假若大部队都临阵畏缩,还会受到惩罚吗?当然,更严重的惩罚。秦法规定,如果有千人以上临阵脱逃,就公开车裂!

如此严厉的惩罚,除了奋勇杀敌外,没有其他途径。

总结:秦法奖罚分明,英勇杀敌者能很快够得到爵位、房产田地,畏惧不前者马上就会受到重罚,如果你是一名秦兵,会怎么做?

我是Good小杨老师,《资治通鉴》的资深爱好者,专注深耕战国史,如果我的文章、问答您觉得不错的话,不要忘了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哦。

小杨品史


实际上在唐朝府兵制度崩溃以前,军队去打仗,基本上都是自带兵器、干粮的,也就是说,都没有工资。

唐朝是第一个实行募兵制的朝代。所以秦军没有工资,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制定了严格的征兵制度,也就是全面兵役制度。

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竹简材料来看,凡在秦国统治地区,身高达到6尺5寸以上的男子(17岁左右)都必须向官府进行兵役登记,称“傅籍”。

而且在长平之战僵持阶段,秦惠文王嬴稷在秦国境内作了第二次全面征兵,把年纪范围扩大到了,凡秦国男丁,下自14,上到60,全部上战场,又征发了20万军队,开赴前线。可以说基本上也算是把秦国的家底给压上了。

通常我们说强扭的瓜不甜,但是在司马迁得笔下,秦军上了战场那状态,光着膀子就冲上去了,而且腰上挂着人头,胳膊下夹着俘虏,这气势,其他诸侯国军队看到就已经败了一半了。

实际上商鞅变法之前,秦军也不能打。五万魏武卒就可以轻松打败50万秦军了。


实际上商鞅只用了两个措施,留让秦军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

第一个措施,实行连坐制,轻罪重典。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什伍连坐制》

这样一来,秦王准备打仗,在做战前动员的时候,就非常清楚自己手里能立刻组织起多少军队来,打多大规模的仗,心里就非常有底。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实际上就被牢牢地束缚在了秦国土地上,违法成本就特别大,而且时刻接受这严密的监督,这些监督正好是来自于身边的人。


而一旦犯了罪,秦国的刑法则非常严峻,在传统五刑的墨、劓、刖、宫、大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花样,最后商君本人就是死于自己指定的刑法“车裂”。

第二个措施,奖励耕战,实行20级军功制度。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就拿最低等的公士来说,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为军中精锐前锋)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关键是这些即便自己后来死了,也还是可以被家人继承的。

商鞅变法之前,打仗靠觉悟,打好打坏都是替公族打的,所以没啥战斗力,但是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斗凶斗狠,不遗余力。但是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军一听说要上战场了,那眼前的就不是敌人,而是滚得满地的金子,爵位,房子,土地。所以能不奋勇么?

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军,在战场上退一步是满门抄斩;进一步就是爵位厚禄。名义上是给秦王打仗,但实际上也是给自己赚得现实利益。


所以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竹简里,发现的秦兵黑夫与兄弟惊的家书,主要内容就两点,让家里给自己寄点吃的穿的,另外自己的军功爵位落实了没有?





炒米视角


七国纷争,连年战乱,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出现,这种战乱或许还会再延续数十年。秦始皇率领人称虎狼之师的秦军接连攻破六国,统一天下,停止战乱,并让人们暂时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跟他自身的能力和睿智分不开。可除了他本身的才智之外,秦军们的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也是他得以统一天下的必要条件。那么问题来了,秦军们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秦始皇卖命,是为了国之大义,还是为了高额的工资。

众所周知,现在的军人都有非常不错的待遇,虽是太平年间,但军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依然非常重要,有军人的守护,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有强大的军队,方可震慑一方,让外敌不敢随便入侵。既然现代军人拥有非常不错的待遇,那么被大家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是否也拥有高额工资呢?其实当时的秦军并没有工资可言,而后人之所以知晓这一实情,完全是因为考古学家在湖北所发现的一封来自于2200年前的家书。

从家书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名叫做黑夫的士兵写给远在家乡的母亲的书信。在书信当中,黑夫兄弟向母亲索要钱财以供生活。这让不少人为之惊讶,没想到人称虎狼之师的秦军竟没有工资。如果秦军没有高额工资,那么他们为何会如此卖命地为秦始皇打仗呢?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秦朝的严酷制度。没错,秦朝的制度是以严苛而闻名的,可是士兵们真的会因为这严酷的制度而连工资都不要就拼命上阵杀敌吗?其实并非如此。

商鞅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给士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奖赏制度。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便可被封爵位,并进入贵族阶层。当时明文规定,秦军若是能够杀掉五个甲士,那么就可以拥有五个仆人。士兵若是能够斩下敌军军官一个首级,便能够得到一个爵位。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多。而关于这一点,在黑夫兄弟的书信当中也有提及。书信中黑夫兄弟问及大哥他在战场上为家里争得的爵位是否分发到了。

由此可见,秦始皇能够率领秦军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靠的并不是高额工资,而是给士兵们的一个承诺。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生活方式无非被分为两种,第一种便是在家劳作,第二种就是参军。对于出生寒门,从小处于贫民状态的他们而言,上阵杀敌是唯一进入贵族领域的方法。为了能够让自己以及家人摆脱之前的境遇,并让自己的后人过上贵族生活,他们自然会奋不顾身地杀敌立功。由此可见,以利益为诱惑并不是最佳的统治方案,最佳的统治方案在于投其所好。只要方法对了,不用你催促,他们也会拼命完成。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不是在为别人卖命,而是在为自己跟家人卖命。




小和天下影视库


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浴血沙场?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确保了秦军士兵能够保持强烈的战斗欲望,并斩断士兵的后退可能及后顾之忧。

这一整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战场正激励,建立并彻底执行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士兵战欲显著提升。


大家都知道,秦孝公在位期间,在他的无条件信任和强有力支持下,商鞅变法得以深彻推行。其中变法最显著一点在于颁布并坚决实行一系列秦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莫过于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虽然这个斩首记功制度被后世兵家和史家所诟病,但在当时,该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权贵制度,鼓励平民通过战功获爵,非常受底层士民的推崇和欢迎,秦国上下一心确保了该制度得以坚决推行,极大保证了秦军的核心战力,不论贵族、平民甚至是奴隶,都能够通过浴血沙场建立战功来提升社会等级地位以及土地等相关好处,爵位甚至可以承袭。



第二,战场负激励,推行严酷的怯战处罚制度,士兵无退路,战欲进一步提升。

“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对于畏战、投降、临阵脱逃、冒顶军功或自己自相残杀顶军功者处以极刑,累及家人,这让秦军士兵心中就有一种死也死在战场上的理念,要么人带着荣誉土地回去,要么尸体带着荣誉土地回去。

第三、后勤保障强而有力,士兵无后顾之忧。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略至理,行军打战最忌讳的便是粮草不济。而秦军运作成熟的后勤保障制度也是士兵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在现场浴血的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能为秦国浴血沙场的主要原因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确保了秦军士兵能够保持强烈的战斗欲望,并斩断士兵的后退可能及后顾之忧。

文中所插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