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軍士兵連工資都沒有卻還要為秦國浴血沙場?

宙憒4LTn349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秦軍拼命是有豐厚的回報的。

商鞅認為秦國人勇於私鬥,但怯於公戰。

這不是說秦國人懦弱,自私,主要是秦國打仗的獎懲制度有問題。

以往,秦國男丁去為國家打仗,即便勝利也沒有什麼獎賞,死傷了更是自認倒黴。

這種情況下,誰去為國家拼命(其實是為貴族),豈不是腦子有病。

久而久之,秦國男人寧可去以村子為單位 群毆廝殺,以維護本村利益,也不願以為國家打仗。

然而商鞅變法以後,就完全不同。

秦國軍功爵法規定,無爵的士伍斬首一級就晉爵一級,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當於伍長),斬首二級就晉爵二級,有資格做百石之官(相當於什長)。

也就是說,普通小兵斬殺一個敵人,就有豐厚的回報,成為五十石的官。

這是立竿見影的回報,只要你願意拼命,這是能夠辦到的。

當然,這也不是讓你搞個人英雄主義,不管團隊協作。

秦國軍法,每伍若有一人陣亡,其他四人有罪。但如果你們每人殺死一個敵兵,就能免罪。

所以,在秦軍作戰中,掩護戰友是第一位的,比割人頭還重要。

當然,如果是慘烈的戰役,戰功標準會降低。

比如攻城拔寨的先鋒部隊,傷亡率非常高,會有特殊的優待。比如敢死隊之內,一隊18個人,只要全隊斬殺5個敵人,就都會進爵一級。

期間就有人戰死,爵位則由他的家屬繼承。

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績效考核,大大提高了秦軍的積極性。

大家注意,秦軍有很多不穿衣甲的所謂輕兵。

在我們看來,當年大軍對陣首先就要放箭,不穿衣甲豈不是死路一條。

其實,這些部隊就是所謂的敢死隊。他們舉著盾牌,當先衝入敵人陣內廝殺。為了便於近距離肉搏的靈活性和衝擊的快速,這些人不穿衣甲。

自然,他們的死傷率極高。

根據秦軍考核他們只要能夠殺死足夠的敵人,即便死了也可以有家人享受進爵的待遇。

所以,這些人豁出性命也值得,都是為了家人。

這種考核制度,是秦軍統一六國的重要原因。


薩沙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大家好!

個人感覺。工資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完善的軍功制度!

這就好比兩個公司,同樣是做銷售,一個有底薪,但是提成卻很低,考核機制也不健全;另一個公司沒有底薪,但是提成很高,考核機制很健全,做得好可以入股分紅!而大秦就相當於第二個企業!



商鞅變法以軍功受爵制,普通老百姓參軍立功皆可受爵,打破了以往貴族對爵位的壟斷,使得秦人聞戰則喜!

普通士兵斬首一個晉爵一級,或者做官!這是非常大的誘惑!

但是有人可能會認為,秦軍上戰場只割人頭,或者只搶人頭,那還不亂套了?放心,商鞅制定的制度非常完美且人性化!

不只有個人考核,還有團隊考核,一伍如果有隊友陣亡,則其他人有罪,如果其他人都殺敵了,則免罪!因此保護戰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為了搶人頭什麼都不顧了!



比如一個大戰役,指揮官就不以殺敵人數記功,而是以戰場指揮為主了,統帥都去搶人頭那還有小兵什麼事?管理層跟基層的考核是不一樣的!

比如百夫長以上將官則以整個戰役的勝負記軍功,自身傷亡,團隊斬首數量都是綜合考核的指標!

不得不為商鞅的深謀遠慮歎服,身為將軍,如果只以個人之好惡去指揮,沒有全局意識,只求戰法奇絕,則必然輕率!



因此,秦軍歷代統帥養成了良好的傳統:體恤士卒,戰場勝負才是根本!打仗求穩,求勝。

因此,秦軍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師,並不單單是我們所熟知的以人頭記功那麼簡單,最根本的是它完善的制度,公平的晉升機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放在現在,這樣一個公司,你願意在這個公司上班嗎?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大秦這樣的公司吧?因此秦軍激勵士卒不單單是所謂的工資,而是秦軍完善的考核晉升機制!這才是最有誘惑力的!


古樓殘卷


當兵有沒有工資主要得看兵種!即便是現代,義務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沒有工資的,只有到志願軍階段才算是職業兵,開始有給工資。

古代的兵役制度也一樣,秦軍當中有分三檔一個是15歲~17歲,這是秦軍義務兵服役時間,當時稱為徭役。所有秦國男人到了年齡都得參加服役,當然這些人正常是不會被送到戰場上去打仗的,主要是去修修城堡道路什麼,即便上了戰場也只是挑運糧草,劈柴燒飯當火頭軍等後勤工作,也算是一種鍛鍊吧。比如白起在最早時候就是火頭軍出身,他在秦軍徵巴蜀的時候曾隨軍入蜀,在軍中負責燒飯,他做的燒餅跟羊肉湯是一絕。

第二檔是18歲到30歲,這是秦軍正規軍的服役時間,這不是普通人可以當的,一般是三丁抽一或者四丁抽一(根據國家情況調整),然後還要經過選拔才能通過,這也就不難理解秦軍戰鬥力強了,篩選更嚴格。秦軍常備軍長期保持在10萬人左右(秦昭王時期則增加到20萬人)。

第三檔是30到45歲(包含第二檔被刷下來的秦國男人),這些被編入秦軍的預備役兵。他們每年需要服役1~2個月時間(分春季兵1個月跟冬季兵2個月),他們主要是被補充到駐防部隊上去,比如各邊關守軍。

在這三類人群中,除了第二檔是有發軍餉之外,其他兩檔是沒有工資的,都是保家衛國,為國做貢獻。


優己


秦軍號稱“虎狼之師”,秦軍士兵也是當時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通過史書的記載和現代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秦軍的強大與秦兵的兇猛與商鞅變法中推行的“軍功爵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軍功爵制的歷史優越性

瞭解歷史的人知道,商鞅變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秦國推行“軍功爵制”。它的內容在中學歷史課本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大家覺得再提這個說法不免有老生常談之嫌,但是軍功爵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軍事體制,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調整。而正是這一點體現出了軍功爵制的歷史優越性。

  • 軍功爵制是對世卿世祿制度的挑戰:戰國之前,各國普遍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即主要的官職和權力都掌握在奴隸主貴族手中,他們世襲高官厚祿,同時掌握大量的土地和奴隸。而還有許多庶人家庭則同樣負責勞作服役,缺乏上升通道和空間。而軍功爵制的推行就為這些庶人家庭提供了最好的上升渠道,就類似後世科舉制對士族政治的挑戰一樣。秦國的庶人家庭通過在戰場上取的軍功,不斷獲得封賞,徹底改變家族命運。而作為世卿世祿的舊貴族則失去了憑藉制度直接獲得高官厚祿的機會,甚至會被那些憑藉軍功快速晉升的庶人家庭反超。

  • 軍功爵制是對井田制的挑戰:在西周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在推行周公姬旦總結完善出來的井田制。這是一種奴隸制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或者說貴族私有制吧,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時難以說清,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就是普通的庶民對土地是沒有所有權的,他們只有對土地使用權,並在奴隸主貴族的驅使下與奴隸一起在土地上勞作,只能比奴隸略好一點勉強維持溫飽(或者說溫飽也難,但是比奴隸略強可以肯定)。而軍功爵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憑藉軍功可以獲得“授田”,即可以讓普通的庶人獲得自己支配的土地,而且軍功越多獲得的土地越多,這比任何“工資”都更能吸引那些庶人。

綜上,秦國的這種軍功爵制在開拓庶人政治空間和讓庶人獲得土地這一重要生產資料上有著極大的作用,這也是順應了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背景,也就極大的刺激了秦國士兵的作戰意志。而且這種軍功爵制的做法並非秦國獨有,其實戰國七雄幾乎都或多或少的採用了類似的制度,有的還比秦國實行的更早,但是為何秦國效果最好呢?

軍功爵制武裝起來的秦軍為何不同?

為什麼沒戰國七雄中大都採用了類似軍功爵制的制度卻沒有取得秦軍的效果呢?這個問題在當時就有人進行了思考和解答。如今幾千年過去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分析的很有道理。這個人就是儒家宗師荀子。他在《荀子·議兵》中對戰國時期三支著名的強軍進行了分析,對比了三者的不同。

  • 齊國技擊:這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王牌部隊,荀子評論這支軍隊時,提到了它的制度就是進行貨幣賞賜。也就是在齊國技擊軍中獲取戰功的人,可以獲得賞金但是沒有土地賞賜。因此荀子認為這種賞賜沒有做到解決根本的問題。因此荀子認為齊國技擊的士兵對付小蟊賊或者比較弱的敵人時表現會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強敵勁敵就很會很快潰散,畢竟士兵們大部分不是葛朗臺,不會為了一點點賞金反而丟了性命。

  • 魏國魏武卒:這支部隊在熟悉歷史的人中是比較有名的,是戰國初期魏國的一直強悍的重裝步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的重要法寶。但是荀子同樣認為這支部隊的軍制仍有問題,因為這支部隊的士兵一進入魏武卒的部隊就會脫離奴籍,同時獲得與庶民一樣的土地使用權,即仍採用井田制一般的份田的做法給以土地的使用權,同時還可以或的免除賦稅的待遇。但是這種方式使得魏武卒更新較慢,同時成本極高,國家難以長時期支撐。

  • 秦國銳士:這時當時荀子對秦國精銳的稱呼。同時他也分析了為什麼秦軍的士兵如此強悍。即秦國的軍功爵制在前文中提到的兩大特點,一個是使士卒有了晉升社會地位的渠道,這一點其他各國雖然也有,但是他們的改變還不夠徹底,士卒至多從奴籍變為庶民,極少數人才能成為貴族。但是秦國的軍功爵最為徹底,如果沒有軍功,哪怕是秦國宗室也一樣不得封官授爵。而秦軍士兵如果持續獲得軍功,就可以獲得官職和爵位,這就有效刺激了庶人家庭對官職、權力和地位的慾望,並有效將之轉化為秦軍士兵旺盛的戰鬥意志;二是軍功爵制雖然有允許戰功爵位世襲的制度,但是總體上來說沒有新的軍功,這些家庭就會衰落下去,於是他們只能不斷的加入秦軍,去戰場上不斷的獲取軍功,才能不斷提高家族的地位和權力。

由此可見,秦國的軍功爵制從兩方面有效的刺激了秦國百姓,讓為了不多獲得封賞而變得嗜血頑強,從而使秦國軍隊正成為了虎狼之師。

法家思維有效助推了秦國軍功爵制度的推行

還是出自荀子的《議兵》一篇中,他對強兵之法的分析中提到了“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意思是在強兵之法中推崇禮法、考核戰功是上等的辦法;看重利祿、推崇氣節,是次一等的辦法;崇尚戰功、卑視氣節,是下等的辦法。這也就是秦國軍功爵制推行的重要保障——秦法。

  • 秦法的推行使得秦國從上至下形成了一整套法家法治的思維。在秦國一切事物基本都按法律執行,上至國君、下至黎民都是如此。這就使得秦國在兌現封賞上有了較高的保障,秦軍士兵浴血疆場,換來的軍功能夠有效兌現,這就反過來繼續刺激秦人通過軍功改變命運的慾望。

  • 秦法的嚴苛又讓秦軍士兵不敢於怯懦或懈怠。試想一個兩千多年前就有一套類似現代的標準化軍工生產流程的國家是多麼讓人敬畏。他們的法治想象我們現代人估計都要自嘆不如,所以秦軍士兵不敢於在戰場上退縮,因為他們知道進可能獲取更大的軍功改變命運,退則必然面臨嚴酷的懲罰,所以秦軍士兵在前有利誘,後有鋼刀的環境裡必然迸發出超越常人的作戰意志和戰鬥力。


圍爐品茗人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秦國自東周初期立國之後,直到統一天下,在500多年的時間裡大多數時間都在戰鬥,無數秦人血染沙場,譜寫了他們無比熊烈的尚武精神!
那麼,為何秦軍士兵連工資都沒有卻還要為秦國血染沙場呢?

這裡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以下幾點:

第一,秦人尚武

秦人在西周時期本來是一個養馬的部族,因為馬養的好被周天子讚賞,於是逐漸成為為西周護衛西部邊陲的武裝力量,其首領也被封為西垂大夫。

在此期間,秦人是西周政權在西部邊境的代言人,也是抵禦西部蠻族的第一道防線,發生了無數次和西戎部落的戰爭。可以說,秦人的骨子裡就浸透著尚武的傳統。

戰爭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所以,現代人對他們可以輕易赴死感到驚奇,但對秦人來說這只不過是一次普通的不能普通的事件罷了。

第二,秦人領袖以身作則

兩軍相逢勇者勝,秦人作戰勇猛,離不開首領的以身作則。

打起仗來,秦人首領經常衝在最前方,也因此造成了很多首領的傷亡。例如,在周宣王時期,秦人首領秦仲親自率領大軍討伐西戎,秦仲戰死沙場。

為了給秦仲復仇,秦仲的長孫世父主動將首領的位置傳給弟弟,自己率領軍隊和西戎決戰,併發誓不殺戎王決不入城。

在領袖的表率下,秦人當然願意隨領袖血染沙場。

第三,保家衛國

秦人立國前後正是四方蠻族向中原入侵的高峰期,無數華夏諸侯國在這場劫難中被滅絕,就連西周的首都鎬京都被西戎所攻破。

而戰敗者迎來的往往是身死國滅,即便僥倖生存下來的人也只能作為侵略者的奴隸。例如,在周厲王時期,西戎反叛,滅掉了居住在犬丘的大洛家族,也為犬戎攻破鎬京埋下了伏筆。

大洛氏和秦人實力相當,這個家族的滅亡給了秦人強烈的警示,如果不奮起抗爭,他們也將重蹈覆轍。所以,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不論男女老少都要拿起武器和敵人搏鬥。所以,雖然首領不會給秦人發工資,但秦人為了自己的妻兒也一定會拿起武器奮戰。

其實,在過去很多農村也會有這種現象,村與村之間為了爭奪水源經常大打出手,那時候村長可沒給村民發工資。

第四,豐厚的物資獎勵。

女真人能打,是因為女真人在戰爭中可以得到無數戰利品,金錢、美女、土地、珠寶無一不刺激著他們的戰爭神經。所以,女真人的戰鬥力遠超遼國人和宋人。

同理,阿拉伯帝國擴張之初,因為獎勵豐厚,其戰鬥力也遠超拜占庭人和波斯人。

秦人本是一個部族,只有一座城池。但是通過戰爭,他們可以不斷擴張,獲取土地。周天子東遷洛陽之後,承諾將西岐之地贈與秦人,但這時當地已經被蠻族佔領,想要獲得這塊廣袤的土地,就必須拿起武器和蠻族戰鬥。

於是,秦人開始了和蠻族數十年的奮戰,先後滅掉了幾個國家,將國土一直擴張到華山腳下。

這個過程中,普通的秦人也會獲得無數獎勵,自然能激起秦人的戰鬥興趣了。


以上!


歷史風暴


秦國之所以強大,關鍵是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維持這麼一支軍事力量是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的,但由於秦國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這就減少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義務兵役,也就是沒有工資,那如何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哪?

這得益於秦國實行了一套嚴格的兵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軍功制。

01

兵役管理制度

秦朝沿襲了戰國時期的郡縣徵兵制。

男子到了十七歲就要登記到“傅籍”上,以後根據戰爭的需要,隨時應徵入伍,到六十歲才能免除兵役。

平時,郡縣負責軍事訓練,而且有嚴格的軍訓制度。

秦朝法律規定,如果射手發弩不中,御手駕車不熟練,騎士和馬匹課試最劣等者,都要受到處罰,負責督訓的官吏及負責選募者也都要受到處罰。

秦朝軍隊高度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指揮、管理體制嚴密,兵役制度完善。

這種幾乎是全民皆兵,藏兵於民的兵役制度,既保證了充足的兵員,又減少了財政的支出,一舉兩得。

秦朝還根據不同的軍事任務,將兵員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並且具體分為: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輕車(車兵)等兵種。

京師兵主要來自內郡,實行一年一輪換的制度;

地方兵平時負責地方治安,戰時聽從中央調遣;

邊兵負責戍邊,平時實行屯田。

各種兵種及使命,編制嚴格,目的明確。

02

軍功制

僅僅有一套完善的義務兵役管理體制,還不能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

秦朝採取了軍功制,來刺激士兵建功立業的慾望,保證了軍隊高度的戰鬥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設置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
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
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
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

秦朝廢除了世襲的官爵分封、繼承製度,採用軍功賞賜的辦法,鼓勵普通士卒建功立業。

不論出身,只要有本領,能殺敵立功,不僅生活有保障,而且可以不斷晉級為軍官,甚至可以封侯。

明確的軍功制度,保障了秦朝軍隊旺盛的戰鬥力,也吸引了大量的軍事人才進入秦國。

這就是秦朝軍隊,即便沒有工資,也會浴血奮戰的根本原因。

設想一下,哪一個出身貧寒的熱血男兒,不渴望通過這個方式改變命運,光宗耀祖呢?

而且通過軍功得到的爵位,是可以由後代繼承的。這就是所有大將冒死殺敵,勇於上陣的原動力。

這個制度也大大刺激了普通民眾平時練兵習武的強烈慾望,一旦戰爭需要,就立馬奔赴疆場殺敵。

這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豹眼看歷史


1975年出土的《黑夫家書》顯示,秦軍士兵衣服是家裡給做的,日常的開銷也是家裡寄的。待遇如此之差,士兵還要浴血奮戰,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戰場殺敵,可得爵位

商鞅變法後,利出一口,就是百姓只有為戰爭服務才可能獲得爵位。《商君書》中明確記載:


所謂壹賞者,利祿官爵摶出於兵,無有異施也。

什麼意思?就是說,利益、官職、爵位的獲得,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根據你在戰爭中的表現來劃分,沒有其他途徑。

具體功勞大小,劃定的也很詳細,就是斬殺一個“甲士”(披甲的一般都是軍官),爵位升一級,還可以獲得田地、房子、僕人等待遇;如果能殺兩個“甲士”,父母兄弟犯罪了,就可以得到豁免;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如果有人說,我殺了很多,可是官方怎麼知道呢?很簡單,你殺了人後,把人頭砍下來,掛在腰上,繼續砍人,戰後統計。實際戰爭與我們電視上看到的是大不一樣的。

二、秦法執行得很徹底,應得爵位、賞賜立即兌現

秦法很嚴苛,各級官員恪盡職守,涉及到軍功方面的更是不能耽擱。

黑夫家書裡就問了,我以前得到的爵位、賞賜政府兌現了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來信告訴我。

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

最後一句就是,秦王說了,這種事要馬上兌現,耽誤不得的。

馬上兌現就能調動官兵的積極性,如果拖延個三五年,估計就沒人願意拼命了。正是因為執行到位,才會有:

(秦)民之見戰,如餓狼之見肉。

由此可以看出,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政策執行下去,才是決定因素。

三、臨陣逃脫,會受到懲罰

凡事有獎就有罰,戰場勇敢殺人能得到很多的賞賜,那麼臨陣脫逃呢?當然是重罰了。如果發現那個士兵畏懼不前,就會有人當場刺面割鼻子!隊伍還有連坐法,一人犯法,其餘四人都會受牽連;想要不受罰,也很簡單,用人頭來換!

假若大部隊都臨陣畏縮,還會受到懲罰嗎?當然,更嚴重的懲罰。秦法規定,如果有千人以上臨陣脫逃,就公開車裂!

如此嚴厲的懲罰,除了奮勇殺敵外,沒有其他途徑。

總結:秦法獎罰分明,英勇殺敵者能很快夠得到爵位、房產田地,畏懼不前者馬上就會受到重罰,如果你是一名秦兵,會怎麼做?

我是Good小楊老師,《資治通鑑》的資深愛好者,專注深耕戰國史,如果我的文章、問答您覺得不錯的話,不要忘了關注、點贊、收藏、轉發哦。

小楊品史


實際上在唐朝府兵制度崩潰以前,軍隊去打仗,基本上都是自帶兵器、乾糧的,也就是說,都沒有工資。

唐朝是第一個實行募兵制的朝代。所以秦軍沒有工資,這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


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制定了嚴格的徵兵制度,也就是全面兵役制度。

根據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竹簡材料來看,凡在秦國統治地區,身高達到6尺5寸以上的男子(17歲左右)都必須向官府進行兵役登記,稱“傅籍”。

而且在長平之戰僵持階段,秦惠文王嬴稷在秦國境內作了第二次全面徵兵,把年紀範圍擴大到了,凡秦國男丁,下自14,上到60,全部上戰場,又徵發了20萬軍隊,開赴前線。可以說基本上也算是把秦國的家底給壓上了。

通常我們說強扭的瓜不甜,但是在司馬遷得筆下,秦軍上了戰場那狀態,光著膀子就衝上去了,而且腰上掛著人頭,胳膊下夾著俘虜,這氣勢,其他諸侯國軍隊看到就已經敗了一半了。

實際上商鞅變法之前,秦軍也不能打。五萬魏武卒就可以輕鬆打敗50萬秦軍了。


實際上商鞅只用了兩個措施,留讓秦軍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

第一個措施,實行連坐制,輕罪重典。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什伍連坐制》

這樣一來,秦王準備打仗,在做戰前動員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自己手裡能立刻組織起多少軍隊來,打多大規模的仗,心裡就非常有底。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實際上就被牢牢地束縛在了秦國土地上,違法成本就特別大,而且時刻接受這嚴密的監督,這些監督正好是來自於身邊的人。


而一旦犯了罪,秦國的刑法則非常嚴峻,在傳統五刑的墨、劓、刖、宮、大辟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很多花樣,最後商君本人就是死於自己指定的刑法“車裂”。

第二個措施,獎勵耕戰,實行20級軍功制度。

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就拿最低等的公士來說,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關鍵是這些即便自己後來死了,也還是可以被家人繼承的。

商鞅變法之前,打仗靠覺悟,打好打壞都是替公族打的,所以沒啥戰鬥力,但是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鬥兇鬥狠,不遺餘力。但是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軍一聽說要上戰場了,那眼前的就不是敵人,而是滾得滿地的金子,爵位,房子,土地。所以能不奮勇麼?

商鞅變法以後的秦軍,在戰場上退一步是滿門抄斬;進一步就是爵位厚祿。名義上是給秦王打仗,但實際上也是給自己賺得現實利益。


所以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竹簡裡,發現的秦兵黑夫與兄弟驚的家書,主要內容就兩點,讓家裡給自己寄點吃的穿的,另外自己的軍功爵位落實了沒有?





炒米視角


七國紛爭,連年戰亂,老百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出現,這種戰亂或許還會再延續數十年。秦始皇率領人稱虎狼之師的秦軍接連攻破六國,統一天下,停止戰亂,並讓人們暫時過上了平靜的生活。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跟他自身的能力和睿智分不開。可除了他本身的才智之外,秦軍們的奮不顧身,英勇殺敵也是他得以統一天下的必要條件。那麼問題來了,秦軍們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為秦始皇賣命,是為了國之大義,還是為了高額的工資。

眾所周知,現在的軍人都有非常不錯的待遇,雖是太平年間,但軍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依然非常重要,有軍人的守護,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有強大的軍隊,方可震懾一方,讓外敵不敢隨便入侵。既然現代軍人擁有非常不錯的待遇,那麼被大家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是否也擁有高額工資呢?其實當時的秦軍並沒有工資可言,而後人之所以知曉這一實情,完全是因為考古學家在湖北所發現的一封來自於2200年前的家書。

從家書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名叫做黑夫的士兵寫給遠在家鄉的母親的書信。在書信當中,黑夫兄弟向母親索要錢財以供生活。這讓不少人為之驚訝,沒想到人稱虎狼之師的秦軍竟沒有工資。如果秦軍沒有高額工資,那麼他們為何會如此賣命地為秦始皇打仗呢?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秦朝的嚴酷制度。沒錯,秦朝的制度是以嚴苛而聞名的,可是士兵們真的會因為這嚴酷的制度而連工資都不要就拼命上陣殺敵嗎?其實並非如此。

商鞅從人性的角度考慮,給士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獎賞制度。只要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便可被封爵位,並進入貴族階層。當時明文規定,秦軍若是能夠殺掉五個甲士,那麼就可以擁有五個僕人。士兵若是能夠斬下敵軍軍官一個首級,便能夠得到一個爵位。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多。而關於這一點,在黑夫兄弟的書信當中也有提及。書信中黑夫兄弟問及大哥他在戰場上為家裡爭得的爵位是否分發到了。

由此可見,秦始皇能夠率領秦軍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靠的並不是高額工資,而是給士兵們的一個承諾。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生活方式無非被分為兩種,第一種便是在家勞作,第二種就是參軍。對於出生寒門,從小處於貧民狀態的他們而言,上陣殺敵是唯一進入貴族領域的方法。為了能夠讓自己以及家人擺脫之前的境遇,並讓自己的後人過上貴族生活,他們自然會奮不顧身地殺敵立功。由此可見,以利益為誘惑並不是最佳的統治方案,最佳的統治方案在於投其所好。只要方法對了,不用你催促,他們也會拼命完成。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不是在為別人賣命,而是在為自己跟家人賣命。




小和天下影視庫


為何秦軍士兵連工資都沒有卻還要為秦國浴血沙場?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制度,確保了秦軍士兵能夠保持強烈的戰鬥慾望,並斬斷士兵的後退可能及後顧之憂。

這一整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戰場正激勵,建立並徹底執行的二十等軍功爵制度,士兵戰欲顯著提升。


大家都知道,秦孝公在位期間,在他的無條件信任和強有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得以深徹推行。其中變法最顯著一點在於頒佈並堅決實行一系列秦律,其中影響最大、最具劃時代意義的莫過於二十等軍功爵制度。雖然這個斬首記功制度被後世兵家和史家所詬病,但在當時,該制度廢除了“世卿世祿”權貴制度,鼓勵平民通過戰功獲爵,非常受底層士民的推崇和歡迎,秦國上下一心確保了該制度得以堅決推行,極大保證了秦軍的核心戰力,不論貴族、平民甚至是奴隸,都能夠通過浴血沙場建立戰功來提升社會等級地位以及土地等相關好處,爵位甚至可以承襲。



第二,戰場負激勵,推行嚴酷的怯戰處罰制度,士兵無退路,戰欲進一步提升。

“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對於畏戰、投降、臨陣脫逃、冒頂軍功或自己自相殘殺頂軍功者處以極刑,累及家人,這讓秦軍士兵心中就有一種死也死在戰場上的理念,要麼人帶著榮譽土地回去,要麼屍體帶著榮譽土地回去。

第三、後勤保障強而有力,士兵無後顧之憂。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兵略至理,行軍打戰最忌諱的便是糧草不濟。而秦軍運作成熟的後勤保障制度也是士兵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在現場浴血的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秦軍士兵連工資都沒有卻還能為秦國浴血沙場的主要原因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制度,確保了秦軍士兵能夠保持強烈的戰鬥慾望,並斬斷士兵的後退可能及後顧之憂。

文中所插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