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三戶”是指哪三戶?

九么


古代的時候三是具有特殊的意義的,三的意思一般指的是多數是概數。所以,這裡的三戶,就是說的秦國不管多麼的強大,都是會亡在楚國人的手裡的。

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呀,就是楚國人把秦國給幹翻的呀!

也許,這一句話是後人杜撰的,當然了我們說的是也許。畢竟《史記》上有很多話,都是帶有預測性質的,而且預測的還挺準。

為何說秦國是亡在楚人的手裡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滅秦的最大的兩個功臣,一個是項羽,另一個就是劉邦。這兩個人恰恰就是楚國人。

還有第一個搞農民起義運動的陳勝,當時的他也是楚國人。

大秦的崩塌正是和他們三個相關的,若是非要說三戶人,我想也就是陳勝、項羽和劉邦,他們三戶把秦國給幹掉的吧。

儘管說陳勝沒有見證大秦的滅亡,但是,他是第一個起義吃螃蟹的人呀,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他喊了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後天下人都開始起義,都開始反叛秦國了。

在這些人當中,就有兩個是後起之秀,一個是劉邦,一個是項羽。

滅秦過程中,項羽起的作用是最為關鍵的。因為秦國的精銳之師,也就是王離帶領的30萬秦軍,這30萬秦軍是蒙恬交給他的。

但是,這30萬士兵就是項羽在鉅鹿之戰的時候,給全部殲滅的。可以說正是這30萬士兵的死亡,動搖了大秦的根基。

不過,第一個殺入到長安的人確是劉邦。這個我們也好理解,主力軍都被項羽給拖住了,劉邦在進入關中,肯定也就沒有壓力了!

劉邦因為先到了關中,當時的秦王子嬰,就主動的投降給了劉邦,把玉璽和宮殿也都交給了劉邦。

所以說劉邦也是滅秦的主力呀!

後來我們也都知道劉邦和項羽,又開始掐架。就有了很精彩的鴻門宴,當時的項羽太過於強大了,所以,劉邦只好認慫,讓項羽當了西楚霸王!

從此,秦國就灰飛煙滅了,秦始皇的後代,基本上也都被斬草除根了。

所以,若是說三戶滅秦的人,我覺得就是項羽、劉邦和陳勝,最起碼他們是發揮重要作用的人。

當然了蕭何,韓信,陳平等等能臣武將也都是楚國人!但是,他們滅秦的時候,發揮的作用是不大的。


漢史趣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是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大意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在秦朝覆滅之際,范增遊說項梁時對其說,當初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被誘騙到秦國後再也沒有返回,楚南公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秦朝時代的名言,表示:“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不是三戶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幾戶人家,幾個人的意思。“楚雖三戶”是指楚國的三個氏族,楚國的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就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這句名言是比喻即使弱小,但是團結在一起也能成功,代表有堅定的信念,不畏強暴,奮起推翻秦朝統治,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有一定的宣傳鼓動作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只是一句反抗秦統治的時代名言,但除了代表了一種堅定信念之外,最終又不可思議地和歷史發展過程吻合。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楚國5萬人,攻佔十六座城,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熊槐赴約,之後秦昭襄王食言把楚懷王扣押,逼迫楚國割地保命,被楚懷王拒絕,之後被秦國一直囚禁到去世。

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這個事情直接使得秦楚之間的關係徹底崩壞,在楚懷王被秦國扣押期間,楚國立太子熊橫為王,是為楚頃襄王、楚懷王最終憂鬱成疾,命喪咸陽,雖遺體被送回楚國,但楚國人非常傷心。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名言,最終無比正確地印證了預言。

事實上,最終把秦朝推翻的也正是項羽,西楚霸王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殺死了秦王子嬰,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秦國囚禁楚懷王的做法也被當時的各諸侯國反對,一位堂堂萬乘大國的國君,竟然被另外一個秦國陰謀拐騙並且囚禁在異國他鄉長達三年之久,楚懷王卻始終不失氣節,沒有辜負國家,最後悽慘死在敵國,也贏得了後人的尊敬, 以致於後來反秦的起義軍都喜歡打著楚國的旗號。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名言出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范增是居鄛人,平時在家也不工作,喜歡琢磨奇計,范增在陳勝吳廣起義時已經七十歲,開始參加起義反秦。陳勝、吳廣因下大雨不能預期打到目的地,按照秦朝的律法是要被殺頭的,在情急之下,二人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官員,發動了兵變,歷史上便有了“陳勝吳廣起義”,因起義的地方是在大澤鄉,也稱為“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各地紛紛響應,原六國貴族也開始復國運動,楚國也有人參加到秦末的農民大起義中,項姓世世代代為將門,在楚國享有盛名,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項羽參與到起義之中,二人殺死會稽郡太守,號召楚國遺民開始起兵反秦。在項梁率領會稽子弟兵渡江後,成為了反秦鬥爭的主力,七十歲的范增前去投奔項梁,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

此時陳勝已被殺害,張楚大旗已倒,范增對項梁說,陳勝、吳廣的起義失敗本就是應該的,當初秦滅六國,楚國是最無辜的,自從楚懷王被秦國誘騙扣押沒有返回後,但楚國人依然還同情他,而楚南公也說過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而今陳勝起義,卻不立楚國的後代,反而自立為王,勢運不會長久。如今項梁起義,有那麼多的將士追隨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一定能重新立楚國後代為王。

項梁認為范增說的有道理,就開始尋找楚懷王的後代,之後找到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襲用其祖父的諡號立熊心為楚懷王,順應楚國民眾的願望,草創了楚國政權,以激發楚國百姓對秦的怨恨。得到楚國百姓的追隨後,項梁、項羽的實力也得到壯大。之後項梁起義過程中受到秦國名將章邯攻擊,最終大戰於定陶,兵敗身死。項梁死後,項梁的侄子項羽殺了楚國的上將軍宋義,威震楚國,熊心被迫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開始率領楚國的起義軍隊。

項羽開始和秦軍大戰,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之後破斧成舟,大敗秦軍,秦軍名將章邯敗走,之後北上進攻秦國在北方的大軍,項羽王離統領的北方軍隊大敗,王離也被擒,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此戰之後,項羽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自此,項羽真正成為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之後章邯投降於項羽,項羽立章邯為雍王,項羽之後坑殺了二十萬秦軍。

此時項羽已經將秦朝的主力部隊消滅,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但劉邦早已打進關中,秦王子嬰也投降於劉邦,劉邦以“關中王”自居。項羽得知後便大怒,下令攻破函谷關,之後就發生了“鴻門宴”,劉邦表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最終逃了一命。項羽後領兵西進入咸陽,開始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最終秦朝覆滅,也應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的“三戶”是昭、屈、景三氏,楚國王族姓羋,熊氏,昭、屈、景三氏是楚國王族熊姓的分支,昭氏、屈氏、景氏是楚國的公族。楚國王室的先輩原為羋[mǐ] 姓,羋國後裔,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yu)熊是楚的先輩,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據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之後在商朝末年,鬻熊作為老師扶助姬昌起兵滅商,之後成功推翻商朝。在周成王時期,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人首領熊繹建立楚國。

關於楚國國名的來源,據其中《楚居》一篇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鬻熊為楚國的最早締造者。楚人後來感念其功,把他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

楚國在春秋時代楚成王熊惲時期開始崛起。在楚武王熊通時期因熊通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楚國開始強盛,楚武王春秋三小霸之一。到楚莊王熊旅時期因熊旅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楚國到了鼎盛的時代,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到了楚宣王熊良夫、楚威王熊商時期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在楚懷王因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

楚國的國君一脈一般只有熊氏才可以使用,屈、景、昭三族分別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屈、景、昭三大家族,屬於三個比較大的楚國公族,並稱楚王族三姓。三族一直把持著楚國要職,為了管理三大家族,楚國還專門設立了三閭大夫之職,著名的屈原就曾任此職。

楚國三氏中,“昭”氏族的先祖是昭陽,昭陽是楚昭王的後裔,是楚國的令尹,主管楚國軍事,兼領柱國,地位僅次於丞相,因昭陽攻打越國和魏國有功,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賜給昭陽,又將“古勃海之地”封為昭陽食邑,戰國時期的名臣昭奚恤、昭魚、昭雎都出自昭氏。

“屈”氏族的先祖是屈原,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這個歷史人物,我們就比較瞭解了,著名的篇章《離騷》就是其代表作,最終因貴族排擠誹謗被流放,在秦軍打敗楚國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景”氏族景氏出自楚平王。楚平王全諡為楚景平王,其後以諡命氏,為景氏。

楚國最終於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正式滅亡。楚國滅亡後,昭、屈、景三氏仍是地方豪族,影響力持續到了西漢初年。“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只是一個虛指,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可見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這時候“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反秦名言就可以作為一個口號和誓言,號召並激勵所有的楚人,為了滅秦的目標而共同奮戰。

大家對秦昭襄王囚禁楚懷王的做法怎麼看?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時代名言怎麼看?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歷史紫陌閣


我是張三瘋,也來回答一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春秋戰國時,楚國領土最為廣袤,包含了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就算楚國領域寬廣,但最終還是被後來居上的大秦給滅了國,楚國百姓心中的傲嬌在秦國玄衣鐵蹄下被碾成齏粉,悲憤之中留下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裡的三戶並不是指楚國的三戶人家,而是指楚國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公族:“屈、景、昭”。這句話是說楚國雖然被滅,但楚國的屈、景、昭三個公族後繼有人,摧毀秦國的,必然是楚國!

楚國姓氏背景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王族的祖先為季連,羋姓,季連有一個後裔叫做鬻熊(鬻yù),在周朝時候,周成王封鬻熊的重孫子熊繹為子爵,為羋熊繹(羋為姓、熊繹為氏,那個時候有姓也有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公族的姓皆為“羋”氏,只有國君的氏能尊為“熊”,如果不是國君,是不能用“熊”為氏的。

季連的後人在楚地開枝散葉,除了國君為“熊”氏外,其他羋姓後人的“氏”在楚國的發展中出現了各種分化。

最早分化出來的是鬥氏,鬥氏後來演化成成、班、申公、苗氏等,成氏被滅族後,其庶族繁衍下來有一個項氏,項羽便是項氏族人。

在一些列的演化後,戰國時期屈、景、昭三家在楚國影響力最大,成為楚國的最具代表的三個“氏”。

屈:楚武王兒子,羋熊瑕,封於屈(現秭歸縣東) ,後代以屈為氏;
景:楚平王長庶子,羋熊子西,楚令尹,景氏第一世祖;
昭:楚昭王庶子, 羋熊子良;

三個“氏”的族人眾多,對楚國影響巨大,後來楚國王室專門成立了“三閭大夫”來管理著三個氏的族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號召力量

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被太史公記入了《史記》,足可見這句口號對當時百姓的影響力有多大。它就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把大秦帝國鐵腕統治的黑幕燃破一角,露出黎明的一線曙光。

楚國公族中的項氏傳人項羽就扛起了抵抗大秦的旗幟,率領江東子弟在秦末攪動天下風雲,擊敗了章邯和王離,殺死秦王子嬰,親手摧毀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應驗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總結

楚國王室在漫長的歷史中其實演化出來七十多個“氏”,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引申來看,“三戶”其實代表了楚國殘存下來的公族。世人相信楚國公族中人才濟濟,滅大秦國的也定然是楚國公族!


關注張三瘋,和你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