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每年冬天大家都非常開心,不過開心歸開心,突然一陣冷風吹來,還是讓人忍不住想快點躲進溫暖的屋子裡,要麼吹空調要麼開暖氣,南方人甚是喜歡烤火,實在不行裹緊棉襖也能過。


那麼問題來了,棉花是在宋朝之後才在中國廣泛種植並且為人所用的(宋之前並未普及),沒有棉襖、棉被之前,古人在冬天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01

用蘆花、茅草

楊柳絮等填充被子


在《遵生八箋》裡有這樣一句話“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可見蘆花常常被古人用來填充被子,但這種被子質量特別差,“敗絮其中”裡的“敗絮”就是說這些“破”填充物。


這裡我們可以先看看杜甫是怎麼寫的,“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布做的被子蓋了許多年,又冷又硬,跟蓋著鐵似的,孩子睡覺踢被子、床頭屋頂還漏雨,這場景光是想想都“冷死人”,可見引進棉花之前許多人都蓋的是布被子。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但是這些是窮人家的被子,古代的富人家是特別會享受生活的,其實棉被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愛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知道,古代富貴人家特別喜歡狩獵,狩獵就會得到很多動物。


比如小型動物兔子,先把它們的毛皮完整剝離下來做成圍脖等小件物品,再將兔肉烹飪食用,大型動物如老虎,常被拿來當作地毯、毛毯,主人踩著覺得特別霸氣。


至於被子的填充物,就用鵝毛、鴨毛、羊毛等等,絕對比棉被要輕巧暖和得多,所以富人家冬天根本不怕冷。


02

烤火


說起中國烤火的歷史和講究,那可就非常多了,比如火炕、火盆、燻爐(紅爐)、手爐(火籠)、腳爐(湯婆子、錫夫人),是樣樣俱全,而且很多發明至今沿用。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特別是這個腳爐“湯婆子”,它一般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熱水就從口子裡灌進去,睡覺之前放進被子裡,跟熱水袋有點像。


在古代,“湯婆子”甚至還會作為婚嫁的禮品,質量好工藝棒的“湯婆子”還會被傳給下一代人。


03

築火牆


“火牆”是利用爐灶的煙氣通過立磚砌成的空心短牆採暖的設備,其實跟“火坑”有異曲同工之妙,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3部分構成。


在漢代皇宮裡就出現了由火牆構成的“溫室殿”,師傅們把花椒樹的花朵搗碎弄成泥,然後塗在牆壁上,正是因為古人知道花椒可以抗寒保暖,並不是隨便找它作為材料。


加上搗碎後的泥顏色呈現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還防蛀蟲可以保護木質結構的宮殿,住在這種宮殿裡對人的身體是很好的,這個宮殿也叫做“椒房殿”。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04

吃熱食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就知道吃東西可以抗寒。


而且冬天吃的食物要用炭火類的烤著吃,吃的東西也得是熱性的,比如羊肉、狗肉、蘿蔔等等,吃完再喝一口酒,整個人都暖了。


當然了,這一切的取暖方式都建立在有錢的基礎上,貧困的老百姓可不能享受,就連烤火,都不見得有足夠的木柴或是炭火,對貧困的老百姓來說,冬天是非常殘忍的,每年冬天凍死的人也不在少數。


想想如今我們真的是已經十分幸運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